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常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其中以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出血量较多,占产后24h总出血量的70%。产后出血根据其病因常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预防。下面就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谈几点认识。

1产后出血的病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的70%,多因产程延长、滞产,使产妇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产程中过量使用镇静剂等。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血色暗红或有血块,阵发性增多。应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并记录出入量。

1.2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的需行清宫术。

1.3软产道损伤多因胎儿过大,产力强,产程进展快,软产道未充分扩张,加之实施产科手术欠妥,保护会阴不当等导致。出血为持续性,色鲜红,应及时准确的止血,并缝合裂伤,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1.4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少见原因,常见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等。常伴有皮下出血、注射针孔出血及手术创面出血等全身出血表现。应立即转院。

1.5晚期产后出血也较常见,多发生在产后24h~6w。多由于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子宫复旧不全,或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坏死等原因所致,亦可见于绒癌。晚期产后出血常为反复出血,或血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导致大量出血。应使用宫缩剂和抗生素或刮宫术,刮宫术应在补液、输血条件下进行,刮出物应常规送病检。晚期出血治疗时首先应排除绒癌,要常规做尿或血hCG检查。

2产后出血的预防

2.1妊娠期对孕妇的宣教与管理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手段,而对孕妇的宣教和管理是一种主动的攻略。平时说的”防范于未然”正是这样。

2.1.1妊娠期宣教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孕产妇可以到乡级接受孕期5次以上的免费产前检查与保健服务。孕妇是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的主体,而管理的目的让孕妇及其家庭有幸福的归宿。因此这一时期的护理工作需要孕妇认识到位,积极配合医疗单位做相关检查和进行必要的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早识别及筛查高危因素。向孕妇宣讲妊娠生理、孕期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疾病的及时治疗或劝其早孕时终止妊娠。

2.1.2对高危妊娠者(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子痫前期、多次人流、多产史及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孕妇)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妊娠忧患意识教育。对高危孕产妇,乡村两级要建立高危孕妇一览表,及时发现即将到预产期的孕妇,村医动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住院分娩。

2.2分娩期正确观察与处理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后出血好发于异常产及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对产前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做好产程监护,于分娩前做好常规导尿,开通静脉等抢救准备。第一产程应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消除紧张情绪,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若使用降压,镇静药时,用药要适量,避免过量,以免影响子宫收缩。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操作规范,预防软产道损伤;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和测量出血量。认真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产后出血抢救护理

3.1产后出血的处理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及时补充血容量,迅速协助医生查找原因进行急救,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抢救产后出血的关键。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3.2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早补充血容量,失血多时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平卧位,保暖,快速给氧,严密观察产后阴道流血量,保留导尿管,详细记录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

4护理思考

4.1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儿童优生,母亲安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我们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只有产前认真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

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才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促进妇女身心健康。

4.2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母亲的相关知识对母儿的健康,高危因素的筛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大力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孕妇主动到医疗机构接受检查。产后大出血的孕妇多为高危妊娠者,其中高危因素如:产后大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剖宫产史、5次以上分娩史、2次人流史、子宫肌瘤史、高血压、贫血等病史。妊娠期有: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急产、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术、胎盘滞留等。

4.3产科人员要严格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使用缩宫素时要严格执行使用常规,严密专人观察,记录宫缩情况,确保产程安全有效,把产后大出血的发病率降至最低。

4.4产后出血的抢救,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技术操作,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并且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编辑/王海静

产后出血护理的对策

产后出血护理的对策 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是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产后的护理对于产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细心的护理,仔细的检查,就可以急时发现病情,有效的降低产妇因失血而导致的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对策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预防措施不完善,抢救不及时将会造成产后大出血。产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500m1以上可诊断为产后出血。病情往往出血快,来势凶猛,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因此,对预防产后出血相当重要,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降低产后大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那么,该如何做好产后出血护理呢? 一、产后出血的预防 1.重视产前保健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必要时应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减少人工流产。建立孕妇的孕检档案,发现有妊娠合并症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2.重视高危因素 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葡萄胎、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胎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宫缩乏力、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值得注意的人群(即使出血量少一也不能耐受):子痫前期、贫血、特殊血型、体形小且脱水、严重肝损害、合并心脏病。应该在分娩之前护以备血,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包括转院剖宫产、急诊子宫切除术等)。 3.重视团队协助建立急救小组 包括有经验的助产师、高年资产科医生、麻醉医生、ICU医生、血液科医生、血库、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医院机关管理人员。 4.熟练助产技术 所有临床医生及助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规范的助产技巧和手术操作,加强产时的监护,减少导致产后出血的诱因。 二、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 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熟练掌握抢救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常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其中以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出血量较多,占产后24h总出血量的70%。产后出血根据其病因常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预防。下面就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谈几点认识。 1产后出血的病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的70%,多因产程延长、滞产,使产妇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产程中过量使用镇静剂等。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血色暗红或有血块,阵发性增多。应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并记录出入量。 1.2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的需行清宫术。 1.3软产道损伤多因胎儿过大,产力强,产程进展快,软产道未充分扩张,加之实施产科手术欠妥,保护会阴不当等导致。出血为持续性,色鲜红,应及时准确的止血,并缝合裂伤,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1.4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少见原因,常见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等。常伴有皮下出血、注射针孔出血及手术创面出血等全身出血表现。应立即转院。 1.5晚期产后出血也较常见,多发生在产后24h~6w。多由于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子宫复旧不全,或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坏死等原因所致,亦可见于绒癌。晚期产后出血常为反复出血,或血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导致大量出血。应使用宫缩剂和抗生素或刮宫术,刮宫术应在补液、输血条件下进行,刮出物应常规送病检。晚期出血治疗时首先应排除绒癌,要常规做尿或血hCG检查。 2产后出血的预防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产科危急并发症中,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本文通过对本院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有胎盘存在问题、宫缩乏力、凝血机制异常和软产道存在损伤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为了减少或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应当注重产前宣教、产前检查、对产程进行严格监控、掌握剖宫产的基本指征、加强产后特别护理等措施。 标签:产后出血;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根据其发生的早晚分为产期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两种。所谓产期早期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产妇在24 h内阴道失血量超过500 ml的情况。可以看出,判定产期早期产后出血的标准有时间和失血量两个标准,只要符合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的即为产后出血。在该种产后出血情况下,以胎盘娩出后1~2 h的出血发生最多、最常见;所谓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24 h~6周的任何时间的子宫大出血[1]。产后失血量的临床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容积法、称重法、面积法以及羊水红细胞压积法等,本文衡量是否属于产后出血,采用以上相关方法进行计量。2011年1-12月本院共接受产妇947例,其中有78例出现产后出血,笔者基于本院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产后出血的诱发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1.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宫缩乏力58例,占产后出血的74.36%。产生宫缩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和巨大胎儿等。 1.2胎盘存在问题胎盘存在问题也是产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胎盘因素12例,占产后出血的15.38%。胎盘存在问题,主要是有过引产、流产、孕产史者,由于存在一定的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损伤等情况,当她们再次妊娠时就有可能产生胎盘前置、胎盘植入位置存在异常、胎盘粘连残留等,从而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进而致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当前,我国妇女有过引产史、流产史、孕产史的情况越来越多,从而引起胎盘存在相应的问题。 1.3妊娠并发症的存在患者如果存在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血管脆性增加以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等,都容易引起产后出血。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妊娠并发症因素4例,占产后出血的5.13%。 1.4软产道损伤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宫口扩张不够、急产、子宫收缩强度大、胎儿过大、会阴保护不当等情况,这些情况也会造成产后出血;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软产道损伤因素3例,占产后出血的3.85%。 1.5凝血机制存在异常凝血机制存在异常也是产后出血的一种原因,但是较少见。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凝血机制异常1例,占产后出血的1.28%。 2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正确有效地开展抢救和护理工作,对预防和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非常重要,作为医护人员,在产妇的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采取有效的

关于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体会

关于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产后2小时内快速失血达到1000ml以上。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和急救需得到重视。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预防 1、子宫惰性或收缩不良。由于胎儿及胎盘占据了子宫腔,故产妇在分娩之后要及时“退宫”,即子宫收缩。因此,孕妇在生产后应充分利用孕期的体育运动和盆底肌肉训练,以增强产后子宫收缩能力。 2、胎盘、胎儿及其膜的残留是另一种常见的产后出血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胎盘与滞留物未能完全排出、胎儿过大,胎儿膜的失随等所致。 预防措施:产妇在分娩后不宜立即下床,多以侧卧位休息,这样可以避免气血流动过于奔放导致的全身出血,可以减轻恶阻,避免吐血现象的发生。在产后的3-5个月之内,多做一些盆底锻炼运动,包括:缩阴运动、尾骨垫球、直腹肌运动、骨盆底升压等。 二、产后出血的急救方法 1、保持气道通畅:产妇在出现大量流血时可能会出现晕厥等现象,这时要及时扶正产妇身体,保持呼吸道通畅 2、休息安静:急救前,产妇要充分休息。宜在卧床休息,尤其是在血量过多胎盘顺利的情况下,等待宫缩和其他措施产生效果,保持足够的代谢机能和体力储备

3、注射抗凝血药或含片:对于产后出血病人,需要在情况得到 恶化之前立即采取措施,可以口服一些止血止痛剂,也可以注射抗 凝血药 4、转移到医院:若情况严重不能控制,需24小时监护、输血治疗、手术治疗等。 三、护理措施 1、安静卧床:产后患者应该保持勿动,强力活动可能导致大量 出血导致危险。 2、正确体位:由于子宫萎缩不够引起出血时,要立即使用右侧 卧减少压力和促进收缩子宫,并指导产妇在身体和头部适当升高的 情况下侧卧位。 3、添加适量热毛巾或热水袋,有柿子水或猪肝汤奶含有丰富的 铁质使血液中红细胞的合成更快并增加血红蛋白的水平。 4、清洁护理:产后出血后,必须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干燥,防止 细菌感染。 综上所述,关于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体会,孕期定期检 查及出生医学检查,妊娠期定期检查及临产前的分娩检查是急救预 防的措施之一。出现产后出血状况,及时采取急救方法,制止出血,并给予抗菌消炎及溃疡保护等措施,平复体内的不良因素,同时采 用高温烘吹、增加新鲜气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共同提高护理效果,以便产妇尽快康复,重回正常生活轨迹。

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心得

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心得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席汉综合症及产后感染,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应作好产后出血的防治与護理工作,以降低其发病率及孕产妇的死亡率。 标签:产后急救护理心得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36例产后出血患者,本院分娩27例,外院分娩转入我院9例,年龄20岁~38岁,平均年龄28岁,剖宫产8例,胎头吸引器助产5例,顺产21例,出血量500~800ml14例,800~1600ml11例,>1600ml8例;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6例,占72.2%,胎盘因素6例,占16.7%,软产道损伤4例,占11.1%,无凝血功能障碍,全部治愈出院。 二急救护理 1、一旦病人出现产后出血,迅速召集抢救小组人员立刻到位,由抢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按照产房内张贴的产后出血抢救流程图进行,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2、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帮助产妇保持正确的体位,取中凹卧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心排出量,并把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尽量不搬动病人,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3、迅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剌困难时需考虑做静脉切开,作好各种检查和交叉配血及相关的准备,上心电监护监测产妇的神志、血压、脉博、呼吸,尿量及宫缩情况,精确测量出血量并作好记录,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并报告医生。正确掌握输液速度,以免输液过速,过快发生肺水肿。 4、保持呼吸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因失血使全身脏器血液灌流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为4~6L/min,密切观察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通畅,机体缺氧是否得到改善,休克症状是否缓解。 5、产后出血来势快,猛,护理人员一定要边抢救,边积极密切配合医生查

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产科急症的特点是:急、重、危,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抢救措施及处理不当,可导致失血、休克、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如席汉氏综合症,因而必须积极进行防治,以保障广大妇女的健康。 1产后出血的原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2/3以上,胎盘娩出后,因子宫肌壁的收缩与缩复,使子宫壁血窦内血栓形成,从而制止胎盘剥离面的出血。 1.2胎盘滞留性出血,胎盘剥离不全及剥离后滞留可因宫缩乏力所致出血。 1.3软产道损伤,胎儿分免过程中,软产道裂伤,血管断裂出血,为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 1.4凝血功能障碍,以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或重度妊娠中毒症等所引起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为主。 1.5心理社会方面,产妇,家属面对产后出血,往往表现出惊慌和恐惧。 2抢救及护理措施 2.1抢救:产后出血往往起病急来势猛,处理时必须沉着、冷静、分秒必争,应边迅速止血,边寻找出血原因,任何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都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所以在寻找出血原因的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粗大的血管,确保输液、输血的通畅,注意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及酸中毒,预防感染。 2.2止血 2.2.1子宫收缩乏力出血(1)按摩子宫止血,刺激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壁血管窦闭合。(2)一手握拳置于阴道前穹隆,顶住子宫前壁,另一手自腹壁使宫体前屈,双手相对紧压子宫并做按摩,按压时间以予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注意无菌技术。(3)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同时,肌注或静脉缓慢推注缩宫素10u或经阴道注入子宫颈。(4)应用无菌纱布填塞宫腔。(5)经上述处理不可奏效,如效果不明显,出血仍不止的,则应行子宫次全切术。 2.2.2胎盘滞留性出血:(1)若胎盘未娩出,出血量达2000C,应立即行人工胎盘剥离,并清除宫腔内积血,以利子宫收缩;若胎盘已娩出,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剥离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应行徒手剥离胎盘术,或刮宫清除。(2)若为植入性胎盘,切不可用手强行挖取,行子宫次全切术是最安全的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对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妊高征。 3、积极治疗患有肝疾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急产者应在临产时配好血,并在产程中适时开放静脉。 3、正确娩胎盘:胎儿娩出后,应由台下助手将手放在子宫底部但不要揉压,当有子宫收缩,宫体上升伴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10u+10%葡萄糖20ml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提高接产技术,熟悉分娩机转,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滞产、急产,宫缩乏力应除外头盆不称后加强宫缩。 (三)产后 1、正确测量出血量:为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可用实量法、称量法、面积法等相结合。 ⑴阴道分娩者当胎儿娩出后即用接血器垫于产妇臀下。有会阴伤口者以浸湿的纱布块数估计失血量,再估计血染布单的面积算出失血总量; ⑵剖宫产时对失血估计往往偏低,要求将羊水量排除后实测吸引瓶中血量再估量纱布、纱垫、布单的血量。 2、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可疑及时处理。 3、仔细检查软产道,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及产道血肿并正确及时处理。 4、缩宫剂的应用,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及时选用催产素、前列腺素制剂(卡孕栓、米索等)、麦角新碱(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禁用)等预防产后出血。 5、对上述有高危因素产妇,在二程应开设静脉通道。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在产前将产妇转往上级医院。 6、产后出血超过2:1:1比例时应寻找出血原因(2:1:1即接产时≥200 ,产后2小时内≥100 ml,产后2小时到24小时失血>100ml)。常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产道裂伤及凝血障碍等。有时常数种原因混合存在。 7、分娩后在产房观察2小时注意阴道出血、会阴阴道血肿、子宫收缩、膀胱充盈及生命体征。 (四)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 1 、防重于治此为避免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的关键。对每一个准备阴道分娩的孕妇,都要进行产后出血的风险评估,更何况是准备剖宫产甚至已经显现大出血征兆要实施紧急剖宫产的病例!防重于治,防范得当,是避免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的首要关键 2 、高危因素识别有可能影响到术中术后发生大出血的风险因素

预防产后出血及护理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预防产后出血及临床护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方法:制定预防产后出血流程,急救方案和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根据孕产妇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做好各项高危因素的的监测。产程中严密观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精心护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结论: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制定一系列有效预防措施和规范的护理。结合2009~2010年收治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873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只有39例,无1例死亡,发生率2.08%,明显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预防产后出血监测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仍然是目前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功的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产后出血的定义为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或至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1]。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助产技术,预防产后出血。临产前制定好预防产后出血流程和产后出血急救方案和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根据孕产妇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做好各项高危因素的的监测。产程中严密观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精心护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收治经阴道分娩(包括臀助娩、臀牵引、胎吸、产钳)总数1873例,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 39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08%,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0岁。主要因子宫收缩乏力31例,占出血总数的79.48%;胎盘胎膜黏连、残留6例,占出血总数的15.38%。软产道裂伤1例(2.56%)。其他情况引起出血1例(2.56%)。在这些病例中,有的因妊娠合并症导致出血,但主要以上述情况出血为主,有的出血有相互交叉发生。 方法:加强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⑴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不宜妊娠者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⑵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这类产妇包括:①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宫腔手术;②高龄初产妇或低龄孕妇;③有子宫肌瘤剔除史;④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⑤妊高征;⑥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⑦宫缩乏力产程延长;⑧行胎头吸引、产钳等助产手术助产,特别是并用宫缩剂更需注意;⑨死胎等。 制定合理的预防方案及处理措施,临产前制定好预防产后出血流程和产后出血急救方案和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根据孕产妇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做好各项高危因素的的监测。产程中严密观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精心护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产程严密监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

产后出血护理及预防doc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控制感染。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组织灌注量不足;②疲乏;③恐惧;④有感染的危险。 组织灌注量不足 相关因素与大量出血有关。 主要表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 护理目标 组织灌注量得到及时补充。 出血及时得到控制。 护理措施 迅速使产妇取平卧位,给予吸氧保暖。 迅速给产妇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抽血查血型、交叉合血。输液输血、纠正酸中毒。 协助医师查找出血原因并积极止血。由宫缩乏力引起出血者,应立即按摩子宫、注射宫缩剂。由软产道裂伤引起出血者,迅速缝合止血。由胎盘因素引起者,在输液备血前提下,行人工剥离胎盘或宫腔探查。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者,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情况及阴道流血量,遵医每15~30分钟测量1次,并记录之。 重点评价 产妇的出血现象能否及时得到控制。 监测产妇的休克程度及体温、脉搏、呼吸变化情况。 疲乏 相关因素产后出血引起贫血。 主要表现面色苍白,极度乏力,活动后自觉气促或倦怠表情淡漠,头晕。

护理目标 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 产妇疲劳感受减轻,基本生活自理。 护理措施 嘱产妇卧床休息,以减轻疲劳感。 将呼叫器及日常生活用品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处,以便于拿取。 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产妇生活所需,协助其洗漱、穿着、进食、大小便等。 嘱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且含铁丰富的食物,以增加营养,鼓励产妇少食多餐。遵医嘱给予输液或输血、低流量吸氧。 使产妇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或消除其紧张情绪。 帮助产妇照顾护理婴儿,协助哺乳。 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鼓励下床活动,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重点评价 监测血红蛋白是否恢复正常。 产妇疲劳有否减轻。 恐惧 相关因素大量出血担心自身生命安全。 主要表现恐惧、有濒死感。 护理目标产妇情绪稳定,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措施 医务人员以沉着、冷静、迅速的救治手段,使病人增加安全、信任感。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 产后出血是指在分娩后,产妇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的情况,是一种 常见的产科急诊情况。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产后出血的 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1. 观察产妇情况 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观察产妇的情况,包括血量、颜 色和凝块等方面的变化。定期量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判断出血 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2. 维持产妇的体温 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体温降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暖气毯,加厚床上用品,确保产妇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 提供呼吸支持 产后出血严重的情况下,产妇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呼吸支持,以保证产妇的供氧量和呼吸功能。

4. 快速输液 产后出血发生时,产妇需要迅速补充失血的液体,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体重和出血量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和输液种类。快速输液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之一。 5. 给予适当的药物 在控制产后出血时,有时需要给产妇使用药物来帮助止血,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嘱给予产妇适当的药物治疗。 6. 注意感染预防 在进行产后出血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清洁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产妇,应提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7. 血制品输血 对于产后出血严重,失血量过大的产妇,可能需要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符合输血的条件,同时监测产妇的输血反应情况。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 产前的合理准备 产前的合理准备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包括对产妇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了解其过往史、家族史和孕期情况,提前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同时,产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增强产妇的体质。

预防产后出血的几点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的几点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的几点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产妇的生命。产科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产后出血。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几点措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预防产后出血的几点措施篇1 (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妊高征。 3、积极治疗患有肝疾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急产者应在临产时配好血,并在产程中适时开放静脉。 3、正确娩胎盘:胎儿娩出后,应由台下助手将手放在子宫底部但不要揉压,当有子宫收缩,宫体上升伴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10u+10%葡萄糖20ml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措施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措施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那么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欢迎大家分享。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产妇总数12400例,其中52例晚期患者中院内分娩2例,院外转入50例。年龄21~138岁,平均年龄29.5岁。经产妇40例(76.9%),初产妇12例(23.1%),发病率0.4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0.14%~0.4%)。 2 出血原因 2.1 胎盘残存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引起宫缩乏力。当其坏死脱落时,基底部血管暴露,引起大量出血。表现为红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出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宫颈管内可有大量血块堵塞,子宫按摩可见陈旧性血液及血凝块排出。其病因是由其他妇科炎症、多胎多育、药物堕胎、多次行人流术等引起的宫腔内反复感染而导致的胎盘粘连。 2.2 蜕膜残留正常蜕膜多在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长时间大面积残留,也可影响子宫缩复,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2.3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分娩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直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胎盘附着部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亦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此过程需6~8周。若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引起的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最新进展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最新进展 产后出血指的是阴道自然分娩胎儿后24 h失血量达到500 ml以上或剖宫产分娩后24 h阴道流血量达到1000 ml以上。临床上大部分产后出血所致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来避免的。现代医疗理念认为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妥善做好预防产后出血及护理工作是减少孕产妇死亡有效措施。 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诱因较多,要保证围产期孕妇生命安全,就要求重视孕期保健和产程管理,加强三个产程及产后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处理宫缩乏力等异常,减少出血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科工作质量[1-2]。本文就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 产后出血现状 1.1 产后出血与保健 根据农村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发现农村孕妇保健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保健人员薪酬太低;(2)乡镇卫生所保健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孕妇定期产检需要;(3)农村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4)孕妇对产前检查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够;(5)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孕妇属于计划外生育,为逃避计划生育而不去进行定期产检;(6)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来不及住院分娩;(7)家庭接生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生产异常。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很多孕妇不进行产前检查或检查次数极少,很多妊娠异常与合并症不能及时识别和积极处理,最终导致产后大出血[3]。 1.2 子宫及胎盘因素 (1)子宫因素:产后出血的主要诱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而子宫乏力受产次、巨大儿、多胎、产程滞后、合并妊娠并发症、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4]。产妇心理因素包括,担心是否能够顺利生产,新生儿是否健康,怕疼,甚至是产儿的性别等。同时产妇的合并疾病,分娩史、流产史、产后出血史、产程长短等均会影响产后出血。(2)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的胎盘因素中最常见的是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产次和流产次数增多会增加子宫内膜受损或感染,提高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最终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5]。 1.3 软产道受损及凝血障碍 (1)软产道因素:一些急产或子宫收缩力过强的产妇产程进展很快,软产道还未来得及充分扩张,遇到巨大儿就会撕裂软产道,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发展成产后出血[6]。此外,阴道助产操作不合理也会引发产后出血;(2)凝血障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其护理进展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1章前言 (3) 第2章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3) 2.1 子宫收缩乏力 (3) 2.2 胎盘因素 (3) 2.2 软产道损伤 (3) 2.2 凝血功能障碍 (3) 第3章产后出血的预防 (3) 3.1妊娠期 (3) 3.2分娩期 (4) 3.2.1第一产程 (4) 3.2.2第二产程 (4) 3.2.3第三产程 (5) 3.3产褥期 (5) 第4章产后出血的急救 (6) 第5章出院指导 (8) 第6章小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其护理进展 摘要 产后出血是我国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主要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进展。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四个: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预防分为三个时段:产前预防、产时预防和产后预防。护理包括三个方面:急救护理、产后护理和出院指导。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进展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OGRES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BSTRACT Postpartum hemorrhage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during childbirth in 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ause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ogres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There are four common cau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uterine atony, placental factors,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n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Preven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prenatal prevention, intrapartum prevention and postpartum prevention. Nursing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 aid nursing, postpartum nursing and discharge guidance. Key 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 prevention; nursing; progress 第1章、前言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出血量≥500毫升,剖宫产出血量≥1000毫升。产后出血十分凶险,极大可能会造成产妇的死亡[1]。所以为了降低产妇的死亡率,现在对产后出血的护理总结如下: 第2章、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四个,分别是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这些因素可以单一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 2.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对血管有压迫作用,生产过程中,如果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受到了影响,不能够正常的收缩,有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 2.2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主要有胎盘滞留、胎盘植入以及胎盘残留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产后24小时到6周内出现大出血现象。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健康。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围绕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和护理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1. 子宫收缩功能不佳 产后子宫收缩功能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妇在分娩后,子宫需要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大小,通过不断的收缩将分娩时的伤口愈合。如果子宫不能及时有效地收缩,就会导致产后出血。子宫收缩功能不佳的原因可能包括:产程过长或过短、胎盘嵌顿、羊水栓塞等。 2. 软组织和血管损伤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产道和子宫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拉伤和挤压,从而造成软组织和血管的损伤。如果这些损伤不能及时止血,就会导致产后出血。胎盘剥离不完全、胎膜残留等也会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 3. 子宫内膜异常 产后出血还有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异常引起的。子宫内膜异常可能是由于子宫肌瘤、宫腔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子宫收缩和恢复,引发产后出血。 4. 凝血功能异常 产后出血还有可能是由于产妇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一些孕期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产妇,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产后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5. 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产后出血还可能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孕产期高血压疾病、产后感染、产后激素水平异常等都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 分娩过程的管理

分娩过程中的管理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作用。产妇分娩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指导和协助,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程过长或过短。适当的导乐、导便等措施也有助于减轻分娩时的用力,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2. 子宫按摩 产后子宫按摩是促进子宫收缩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术后24小时内,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子宫按摩,以帮助子宫快速恢复到原有的大小,并有效地止血。 3. 腹部包扎 产后腹部包扎有助于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促进子宫恢复,防止产后出血。尤其对于多胞胎分娩或宫颈裂伤的产妇,腹部包扎更显得尤为重要。 4. 遵医嘱用药 产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含有子宫收缩素的药物,帮助子宫及时有效地恢复收缩功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5. 术后注意休息 产后需要充分休息,减少用力,以帮助子宫尽快恢复和愈合。产妇要避免搬重物、弯腰、用力咳嗽等动作,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护理 1. 观察病情 产后要及时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腹痛、阴道流血量增多、头晕、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寻求帮助。 2. 保持清洁 产妇产后需要保持外阴及会阴部位的清洁卫生,每日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导致产后出血。 3. 饮食调理 产后产妇需要摄入丰富的营养食物,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子宫的恢复和愈合。同时要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减少咳嗽对子宫的刺激。 4. 避免性生活 产后要避免性生活,至少等到产后6周复查恢复良好后才可以进行性生活。过早的性生活会引起子宫颈的刺激,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