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7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党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莱芜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现实基础和环境分析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6.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1亿元,年均增长17.5%。
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板块”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规划建设了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农高区等四个省级园区,拓展了高新区的发展区域。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1:60.4:32.5,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高4.8个百分点。
农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2家,比2005年增加335家;增加值达到373.4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税91.5亿元,是2005年的1.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化比重达到22.5%,比200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比上年增长13.5%
12.0%。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731元,增长12.5%;人均经营净收入1704元,增长23.5%;人均财产性收入490元,增长18.8%;人均转移性收入3812元,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18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4206元,增长6.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图8 200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增长18.5%;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57元,增长10.5%;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38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纯收入337元,增长13.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7元,增长8.8%,其中,食品支出1804元,增长11.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4.7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图9 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8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第73期莱芜市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加载时间:2013年09月04日文章作者:社会科点击次数:194次文章来源:本站原创近年来,我市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市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城镇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我市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健康发展阶段。
城镇化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为54.17%,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近期,市统计局对全市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有关情况如下: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和城镇化率的数据来源(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统计局与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共同制定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号)。
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委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的城镇以外的区域。
(二)非普查年度人口数据的来源。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
户籍人口是公安部门依据户籍记录统计的人口,不论其是否在户口所在地,只要有户籍记录,都应统计为户籍人口。
目前,全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每年底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的都是常住人口。
2009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04-02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巩固,社会事业、民生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6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分别一季度、上半年回升7.9、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97.47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33.46亿元,增长13.1%。
人均GDP达到3612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67.8∶26.1调整为 6.6:64.5:2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23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62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
紧紧围绕“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着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5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万户安置房竣工入住,40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镇域经济实力实现突破。
通过园区带动,发展乡镇二三产业,打造镇域支柱产业等措施,镇域经济实力实现突破,20个乡镇全部实现财政收入过千万元。
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6亿元,同比增长22.94%,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11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1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70.4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10%。
人均GDP达到4698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60.4:32.5调整为6.7:60.5:32.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0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4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7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市场物价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5%。
八大类商品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10.9%、8.8%,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从生产价格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回落,全年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9%,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3.1%,较年初分别回落12.9和15.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1%。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4.19亿元,同比增长11.8%,占GDP的比重达到4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604家,总量达到1081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713户,总量达到24086户。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圆满地完成了2010年计划目标。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0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61∶3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增长8%。
农业发展稳定,粮食总产27.8万吨,肉类总产6.5万吨,新增省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
工业持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年初增加73家,实现增加值373亿元,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3%,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全民创业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提高1.4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SO2和COD排放等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
投资和消费稳步增长。
预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亿元,增长22%。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泰钢不锈钢酸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6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2008年以来争取的90个中央扩内需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46个完工。
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新发展2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6亿元和465亿元,分别增长4.2%和8.9%。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8.4%,其中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等商品销售额增长3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1.31亿元,增长29.1%。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预计招商引资完成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70万美元,汇源工业园等一批招商大项目建设顺利。
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实现进出口总额26.5亿美元,其中出口10.3亿美元,分别增长68.3%和74.6%。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比上年增长1 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
人均消费性支出115 13元,增长12.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3.9%,衣着支出增长1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0.8%。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3
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2.2%,居住支出增长6.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 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4日 10:21 来源:安徽日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775.6千公顷,扩大30.3千公顷。
关于莱芜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21日在莱芜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高发林各位代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0年,是我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预算任务。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207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增长8.01%(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5.06%)。
其中:税收收入267338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3.57%;非税收入85869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24.63%。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9371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增长16.43%。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上级专款补助,减去体制和各项结算上解,全市当年可供安排的资金为519380万元,财政支出519371万元,当年结余9万元,滚存结余463万元。
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07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增长21.54%。
其中:税收收入38983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30.61%;非税收入25096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9.69%。
市级财政支出完成23832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增长16.89%。
其中: 一般公共服务29463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4.48%;公共安全19357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4.14%;教育36000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7.7%;科学技术6155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35.54%;文化体育与传媒3989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2.08%;社会保障和就业27231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3.57%;医疗卫生14199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34.95%;城乡社区事务45187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0.34%;农林水事务13690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25.77%;环境保护、工交商、金融等事务36182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46.14%;其他支出6869万元,占预算的100%,增长17.86%。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打算莱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一、2010年及“十一五”全市经济目标完成情况2010年,在省经信委的关心指导下,莱芜市经信系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个中心,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是工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
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8.26亿元,同比增长13.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5亿元、利税8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13.5%。
预计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0亿元,同比增长13.9%,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6.36%。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5亿元、利税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0.2%,分别比2005增长1.6和1倍。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1-11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30%;市政府确定的35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64.6亿元。
预计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30亿元,同比增长30%;35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4%。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1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5%以上。
三是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1-11月份,调度的40户重点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5.6亿元、利税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和14.9%。
其中莱钢、泰钢、九羊三大钢铁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2亿元、利税40.9元,分别增长32.5%和7.6%。
四是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加大。
进一步完善全市能源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突出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监管,能够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5%的目标。
前三季度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3.84%。
预计全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03%,能够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
五是重要生产要素保障有力。
1-11月份,全市完成发电量1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6%。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明显进步,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30.1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4亿元,增长13%。
人均GDP达到423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62∶31.5调整为7.1:60.4:3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0.5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2家,总量突破1万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700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7.03亿元。
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全部税收比重23.28%,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镇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7%,消费品价格上涨5.07%。
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64%、3.79%、4.6%,是助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1.37%、1.53%。
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7.5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6%。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
其中,农业增加值30.38亿元,林业增加值0.7亿元,牧业增加值6.7亿元,渔业增加值0.5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7亿元。
种植业稳中有增。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18万亩,比上年扩大1.2万亩;总产27.78万吨,增长1.7%。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6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蔬菜总产98.27万吨,比上年下降4.7%,其中,生姜产量26.17万吨,大蒜产量19.5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93%和11.03%,同时由于生姜、大蒜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1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林牧渔业发展良好。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007公顷。
果品总产10.79万吨,其中,水果产量9.14万吨,干果产量1.65万吨。
肉类总产量6.45万吨,比上年增长8.3%;禽蛋产量3.11万吨,增长16.3%;牛奶产量2977吨,减少23%。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增长10.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9.35万千瓦,增长1.48%;农业生产用电量0.53亿千瓦时,增长30.71%;全年化肥施用量12.89万吨,增长6.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6吨,增长2.84%;有效灌溉面积3.8万公顷,下降0.42%;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
农高区建设步伐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达到522家,比上年增加73家。
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增长14.01%。
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增长14.75%;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增长11.37%。
表2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单位: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增加。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7%;实现利税91.48亿元,利润57.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和8.5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4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3%,比上年分别提高11.54和1.04个百分点。
扭亏减亏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4.82%,比上年收窄3.5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
在重点统计的42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0种,占比71.4%,增长面比上年扩大6.7个百分点。
其中,生铁1804.8万吨,粗钢1709.3万吨,钢材1722.7万吨,水泥353.1万吨,软饮料16.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7.8%、14.4%、28.1%、32.8%、24.5%。
表3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
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1家,比上年减少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7.4%;实现利税4.42亿元,同比增长25.21%。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5.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6.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36亿元,增长22.1%。
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99.66亿元,增长21.16%。
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32亿元,增长69.78%,地方单位完成投资292.04亿元,增长18.8%。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58.71亿元,增长23.5%;集体投资完成49.52亿元,增长14.9%;股份制投资完成128.84亿元,增长12.1%;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1.83亿元,增长29.2%。
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9.9%,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35亿元,增长12.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69亿元,增长26.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32亿元,增长14.67%。
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65.9:32.4。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完成投资37.99亿元,增长38.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1.82%,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全年共引进和洽谈项目350个,共完成招商引资98.57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06个,完成招商引资91.93亿元。
房地产成交略有下滑。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商品房竣工面积32.82万平方米,下降19%;商品房销售面积44.36万平方米,下降11%;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1.9%。
五、国内贸易消费市场保持繁荣。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6亿元,增长18.3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5.98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08亿元,增长15.97%。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较快,累计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
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增势强劲,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86.33%、30.72%、372.73%、38.36%。
升级换代类消费平稳增长,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17.54%、17.74%、17.53%。
六、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回升。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已基本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
其中,进口完成16.17亿美元,增长64.6%;出口完成10.33亿美元,增长74.6%。
分产品看,钢铁出口2.38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1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6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9.94%、36.51%、72.78%,三大主导产业出口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
全市农产品完成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5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0.12个百分点。
其中,生姜出口7.42万吨,下降14.4%;出口额10878万美元,增长45%。
大蒜出口20.3万吨,下降17%;出口额37412万美元,增长93%。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
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1个,增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7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
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7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2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29%,境外劳务输出1566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
全年公路客运量2923万人次,增长5.38%,客运周转量10.82亿人公里,增长2.83%;公路货运量6202万吨,货运周转量51.9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52%和13.55%。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55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186.9公里,二级公路271.6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158.37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11.87万辆,比上年增加1.67万辆。
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0.3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89万辆,载货汽车1.46万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3%。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04亿元,增长4.88%;邮政业务收入0.67亿元,增长9.52%。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48万户,比上年下降23.8%。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14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3.76万户,增长16.28%。
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3.46万户,比上年增加2.79万户,增长26.15%。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32亿元,增长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