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0
李碧华《胭脂扣》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碧华《胭脂扣》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李碧华,女,广东人。
舞蹈鉴赏期末作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陈梅芳20082410301 一、分析作品(1)作品名称:《胭脂扣》表现形式:独舞舞蹈种类:民族舞作品鉴赏分析:《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岩同学进行表演。
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
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决然离去。
该舞蹈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舞蹈的情感表达,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刘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刘岩穿着一身火红的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十二少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73舞蹈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这个舞蹈之所以会被纳入到创编进程之中,主要是因为舞蹈家刘岩为了参加比赛而找到了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老师张云峰先生,在经过两人的商讨磨合与演员的刺激下,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份美丽的答案。
这个例子说明,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外在动机的影响,最终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而间接的创作起因也会逐渐转化成为直接原因。
解析影片《胭脂扣》——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解析影片《胭脂扣》——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历史文化传统一直没有在人类心目中被完全消除。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镌刻在人们“骨子里”的部分传统文化意识仍主导着大部分人的思想,社会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胭脂扣》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男女因社会地位不平等而造成爱情悲剧的影片,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反映出了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性别歧视的状况。
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责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与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陈振邦、如花身世的巨大落差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先从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说起。
男主人公叫陈振邦,女主人公叫如花。
两人各富性别色彩的姓名体现了其父母的性别期望和教养方式。
振邦,直译为振兴国家,直接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厚望,希望他胸怀大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花,直译为像花一样温柔而甜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十分具有女性化气质。
再论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
陈振邦,“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太子爷,排行第二,当时为了表示人丁旺,架势一点(财源广),每个公子爷都时兴加个十字,所以叫陈十二少。
”天生的豪门贵族也为十二少之后的放荡不羁埋下了伏笔。
如花,“十六岁作琵琶女,开包身价很高。
后来做了妓女,在倚红楼生意不错,是红牌姑娘,那个时候有倚红、欢得、咏乐和赛花,号称‘四大天王’。
”倚红楼,妓院,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被视为男子娱乐的对象,社会地位低下、饱受社会歧视。
对于如花来说,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以及社会普遍意义上对此现象的根本的不认同是造成此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
十二少父母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就是这一观点的直接的体现。
这是一种社会性别文化的积淀。
在性别制度背后,有一套性别文化支撑,这一套性别文化长期地、稳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集体无意识,从而自然而然的按照对原来的性别文化的认同感来对事情做出判断。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经常借古讽今,我们从舞蹈作品《胭脂扣》的背景故事、创作过程、音乐特点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关键词:李碧华;女性形象;舞蹈形象;肢体语言;一、舞蹈《胭脂扣》的背景故事舞蹈《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家张云峰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女子独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在“倚红楼”有一位容貌姣好的风尘女子如花,让许多男士都一见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如花身为风尘女子,却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渴望真挚的爱情,直到一天他遇见了十二少的陈振邦,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十二少便日日买醉,眷恋如花,如花也钟情于十二少,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和十二少的感情并不获得父母的支持,更因为十二少出身于名门,双方的家庭地位身份悬殊,如花与十二少的感情受到陈家父母的百般阻挠,如花却鼓起勇气到陈家恳求但却被认为是“邪花入宅”。
无奈之下,二人私定终身。
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吞食鸦片殉情,但不曾想十二少途中退缩,被救了起来,在阴间的如花迟迟不见十二少的踪影便重返人间寻找十二少,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之后,如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昔日的恋人十二少,最后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报社的记者,通过报社记者以及他女朋友的帮助,如花历经了各种磨难终于见到已经年老贫苦的爱人十二少。
舞者刘岩将如花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风尘女子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们,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相悖。
整个舞蹈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女主如花爱而不得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如花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二、李碧华作品的特点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胭脂扣》:浅谈如花悲情命运的几大原因及带给我们的爱情启示前言:《胭脂扣》是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由梅艳芳、张国荣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如花与陈十二少的感情纠葛。
1930年代的香港,名妓如花爱上了纨绔子弟陈十二少,并谈论嫁娶之事。
但由于身份地位悬殊,婚事遭到陈家反对。
陈十二少脱离家庭与如花同居,以胭脂扣定情。
在同居后染食鸦片,两人渐渐经济拮据,在穷困中挣扎。
于是如花与十二少终订阴世之约,计划吞食鸦片殉情。
结果如花死去,而陈十二少被救活。
50年后,如花苦等陈不得,遂上阳间来寻。
这部电影间接展示的其实是再浓烈的爱,也会因为考验变得伤人。
被心爱的人抛弃,只留一人独记得昔日盟约。
随着时间的流逝,浓烈的爱意里充满了恐惧、怀疑、甚至卑微。
放不下的,早已成了执念,留下的只有悲情。
《胭脂扣》的布景也很值得慢慢品味,整部电影笼罩着浓厚的传统意蕴,中国传统戏曲随处可见。
影片的开始,陈十二少走进倚红楼包间,迎面而来的,便是如花的凄切唱曲。
两人的命运也如十二少送给如花的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般,朦胧不可知,却因为爱被推向深渊。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女主角如花为什么会如飞蛾扑火般爱上纨绔子弟陈十二少,与他发展了一段被世人所不认可的爱情。
在我看来,如花爱上陈十二少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
而在第三部分,我会分析《胭脂扣》这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并且谈谈我对爱情中如何不迷失自我的四个建议。
01、浅谈女主如花爱上纨绔子弟陈十二少的内在因素:如花内心高傲却又孤独,渴望爱与温暖,陈十二少正好符合她的想象首先,身处在风月场所中的如花,早已见惯了太多虚情假意,更懂得一份真爱的难能可贵;电影开始时,陈十二少对女扮男装的如花一见钟情,被她妩媚的姿态和婉转的声音所迷倒。
第二天他便点名要见如花,一见如花便开口道:“你记不记得?”“昨天的事而已。
”如花笑应:“逢场作戏”。
后来陈十二少连续三次找如花,都吃了“闭门羹”。
女性视角的叙写开头的三个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自杀前化妆的特写镜头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女人的独白,而并非对一段爱情故事的回顾。
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都是如花,旁白是如花,主观镜头是如花的视角,就连心理描写,特写镜头也多给如花。
十二少与如花的爱情过程,从相知、相识到相爱,镜头都是站在如花的角度上观看,对唱戏是如花主动,干煎石斑也是如花的二调二放,被姐妹簇拥着出去看对联也是如花抬眼看见十二少的笑,甚至于连铜床抬进去,也是随着如花回到怡红楼,观众才知晓。
在整部电影里,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十二少对如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只知道他迷恋她,他弃她而贪生,但十二少的心理曲折我们却无从而知。
影片少见地把男性视角抛到一边,而着重于从女性视角来描述故事。
就连影片中部出现的安定,他对于如花来说,也只是一个倾听者,观看者,他甚至评判的机会都没有,而相比之下,他的女朋友阿楚反倒对于如花的行为作出了反对与批判,可以说影片里把女性的情感、女性的观点摆到了重要地位。
男女性格错置在香港众多软派爱情文艺等类型片中,女性的存在有利于衬托男性阳刚美之外的温存细腻,导演的主流男性认同意识会不自然地流露,其一、性别角色分工总有反差,男性在人格、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拥有主动权,而女性常处于被动境地;其二、影片多浅层展现女性样貌,关心女人怎样附属或认同于一个男人;其三、结尾往往以浪漫的童话模式遮盖女性被男性臣服的事实,以模糊性别差异的虚幻方式来完成男性对女性的施舍。
而反观《胭脂扣》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如花在影片中则担任了传统电影里男性的角色分工,她积极、勇敢,敢于选择与承担责任。
在两人的爱情开展中,如花虽对十二少有意,却吊足十二少胃口,如花可谓是主动地面对自己的爱情。
而如花主动提出要见十二少的母亲,在这场戏里,本应该陪伴一旁的十二少却缺失不见,如花受到了他母亲的不接受与轻蔑态度,却独自承受,而十二少能给的只是轻抚着如花的背。
对于他家人的反对,如花作出了努力的对抗,她带十二少去学戏,不让十二少回去继承家业,这里可以看得出如花对于十二少的掌控。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女子独舞,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创作而成的,由北京舞蹈学院著名女演员刘岩进行表演,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此作品是以一个旧社会中的一名烟花女子一生生活为题材并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关键词:《胭脂扣》悲民族舞蹈一、背景故事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相濡以沫,但应其二人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父母百般阻挠,两人同居时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鸦片殉情,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伤心的回阴间转世去了...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
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大红色旗袍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部分。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浅析《胭脂扣》如花形象发表时间:2020-08-03T06:59:53.069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11期作者:陈晓霞[导读] 《胭脂扣》是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青楼楚馆中所织就的一段缥缈瑰丽的人间绮梦,演绎了一出哀婉幽怨的旷世奇恋。
李碧华自小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里面,从小便听过许多旧式的勾心斗角,她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便来源于这样的环境和记忆之中。
陈晓霞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胭脂扣》是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青楼楚馆中所织就的一段缥缈瑰丽的人间绮梦,演绎了一出哀婉幽怨的旷世奇恋。
李碧华自小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里面,从小便听过许多旧式的勾心斗角,她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便来源于这样的环境和记忆之中。
《胭脂扣》是一部具有很浓厚的鸳鸯蝴蝶派风格的言情小说,作品中独特的社会背景唤起人们内心的怀旧之情。
一、如花的形象塑造如花是那个时代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风情万种,但是她有波折的身世;渴望真情,却感情受挫,最终只能选择用一死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会有这样的勇气为爱而死,为爱执着,本文将从如花的性格来解构如花的形象。
1、对爱执着,痴情女子如花遇到那个令自己快乐的男人,她爱的越深,她对十二少的姿态放得就有多低,在十二少学戏时候不顺对她的责骂、消极时抽鸦片,她也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陪伴他一起。
如花将所爱的男人当做是自己的全部,一旦失去便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精神支柱。
但如花也有着传统的爱情价值观——那是一种就算经过天荒地老沧海桑田也对爱情的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可是无论如花付出怎样的代价,她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对她的捉弄,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身份的不对等,生死都无法在一起,这是如花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悲凉。
无论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怎么样,如花都不抛弃,这种跨越了生与死的痴情与执着,让人感慨不已。
2、精明毒辣,占有欲强如花是个聪慧的女子,她能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之中,对着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