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细胞因子表达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2.41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因子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作者:迟瑞宾,王海霞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3期摘要:这篇综述对趋化因子的发现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趋化因子是细胞外可溶性蛋白或者细胞间起重要的调整和细胞先天适应性炎症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调控血管生成、生长和修复过程一类细胞活化剂的糖蛋白。
尽管细胞因子偶尔由控制原有酶(或蛋白)产生的,但是它们通常几乎是由每种能对有害刺激作出反应的有核细胞产生的。
细胞因子通过细胞上表达的与它互补的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起作用。
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结构上的同源性可以分为好几个家族。
这篇综述将为您呈现细胞因子从表观发展到分子阶段,从集中于配体分子特征描述细胞因子受体。
分子生物学、单克隆抗体和微量测序的出现使得获取纯正的用于实验性和治疗性的重组趋化因子变成可能。
病毒粒子的鉴定,趋化因子配体核受体的替代品的同系物,为旨在发展细胞因子协同物及拮抗物用于治疗应用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细胞因子;白介素;受体;免疫调节趋化性;造血作用1 细胞因子定义、特点及分类1.1 细胞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细胞因子是指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
它具有以下特点:1.1.1 低分子量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在。
IL-5、IL-10、IL-12、M-CSF、TGF-β等少数细胞因子以二聚体形式存在,TNF则呈三聚体形式。
1.1.2 必须与受体结合才发挥作用。
1.1.3 细胞活化过程中产生。
1.1.4 同一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由同一细胞产生。
1.1.5 细胞因子功能网络。
1.2 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大致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chemokine)、生长因子(GF)。
2 细胞因子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要精确确定开始研究细胞因子的时间很难,因为在1970年之前只通过现象学方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就已经可行了。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28卷第1期 J O U R N A LO FT H EG R A D U A T E S V O L.28№12007 S U NY A T-S E N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M E D I C I N E) 2007低剂量兴奋效应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陶功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广州510080)摘 要:近年来,毒物的低剂量兴奋效应在毒理学界倍受人们关注。
它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低浓度时产生对机体有利效应,而在高浓度时却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
通过对多种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现象的研究,也已规范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U型和β型。
虽然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被证明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属、不同结构的化学物以及各种生命终点,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本文综述了该现象的几种可能机制:过度补偿、D N A损伤修复、自由基清除、免疫功能增强以及基因表达与调控作用。
随着低剂量兴奋效应作用机制的日渐明朗,这一概念将会在毒理学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低剂量;兴奋效应;剂量-反应关系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物(E C P s)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很多物质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此,有关部门依据各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对其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
一直以来,毒理学界都在使用两种剂量-反应关系的基本模型:阈值模型和线性非阈值模型。
前者用以评估非致癌物的危险性,后者则用以外推极低浓度下致癌物的危险性。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十分复杂,这是由环境的复杂性和机体自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不同剂量条件下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高剂量理化因子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损伤效应,但是一定条件下的低剂量理化因子却可以产生兴奋效应[1]。
众所周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环境污染物多是长时间、低水平的接触,这种接触方式可能会产生与安全性评价所设计的毒物剂量范围完全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rat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05,22(1):95.[8]Urrea C,Castellanos DA,Sagen J,et al.Widespread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focal neurogenesi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he rat[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7,25(1):65.[9]李梅君.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hsCRP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9,49(49):54.[10]徐锦春,陈思娇,熊 盈,等.TNF-α、NF-κB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及雷帕霉素干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2):117.[11]Manalo DJ,Rowan A,Lavoie T,et 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responses to hypoxia by HIF-1[J].Blood,2005,105(2):659.[12]岳少妲,王 艳,马瑞霞,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内抑素失衡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9A):14.[13]田河林,韦立顺,许忠新,等.糖尿病小鼠肾小球微血管密度与VEGF表达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2):358.[14]赵 湜,王红祥,邵诗颖,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10A):12.(收稿日期:2013-02-28)*通讯作者文章编号:1007-4287(2013)11-1944-04电离辐射诱导HepG2细胞中Nucleolin和p53变化时程研究钟莉莉,宋晓良,毛铁铸,隋玉杰,赵银龙*(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摘要:目的 检测电离辐射照射HepG2细胞后,其Nucleolin和p53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电离辐射对p53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细胞学基础,并为辐射生物效应研究提供新的生物学依据。
医用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利与弊
刘亚巍;孙玉发;蔡小兵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07(10)6
【摘要】医用X线在维护患者的健康方面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又将患者暴露于几到几十毫希沃特(mSv)的放射线之下。
那么,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暴露于这种水平的放射线之下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呢?本综述旨在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利弊,并介绍目前常用的一些评估方法。
【总页数】2页(P650-651)
【作者】刘亚巍;孙玉发;蔡小兵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保健处,北京,100017;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保健处,北京,100017;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保健处,北京,10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64
【相关文献】
1.低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2.医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
3.低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减轻放射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4.核工厂低剂量电离辐射职业受照人群癌症死亡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5.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94CARCINO GENESIS ,TERATO GENESIS &MUTAGENESISVol.36No.2Mar.2024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及DNA 损伤的影响孙鑫,李爽,陆雪,蔡恬静,刘雅,刘青杰,张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8)Effect of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DNA damage repair in humanlymphocytoid cellsSUN Xin,LI Shuang,LU Xue,CAI Tianjing,LIU Ya,LIU Qingjie,ZHANG Wei *(China CDC Key Laboratory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Emergency,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Chinese Center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88,China)收稿日期:2023-11-17;修订日期:2024-02-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3464)作者信息:孙鑫,E-mail :****************。
*通信作者,张伟,E-mail :**********************.cn【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137Cs γ射线照射后正常人淋巴细胞(AHH-1)是否产生氧化应激及DNA 损伤,并引发DNA 修复。
方法:以剂量率为8.32mGy/min 的137Cs γ射线照射AHH-1细胞,剂量分别为0(未照射)、0.01、0.02、0.05、0.075、0.1和0.2Gy ,照射后分别培养1、24、48和72h 。
的重返问题也日益突出㊂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I C U 资源有限,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家属对I C U探视制度不理解等原因,有些由I C U转出的患者仍然处于危险状态[2]㊂由于普通病房缺乏后续监护,人手不足,缺乏专业医疗及护理技术,或者患者的病情反复,部分患者仍需重返I C U,其结果既延长了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㊂同时也降低了I C U床位的周转率,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机会㊂随着现代危重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尤显重要㊂如何更好地巩固患者在I C U的治疗效果,减少因非疾病原因导致的患者病情加重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这对I C U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逐渐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延续护理模式也叫过渡期护理模式㊂国外的延续护理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护理模式,虽然在我国延续护理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我国对其开展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各个医疗机构开展延续护理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并灵活运用㊂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和运用肺部延续护理模式,转科时I C U专科护士参与交接,与病房护士重点交接后期护理重点,可能存在重返的原因㊁风险与并发症,使和家属的沟通从监护室到病房都得到了延续㊂转科后的3d内,每日回访患者,不仅在床边指导,而且就存在的护理问题与病房护士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㊂在实施过程中本文总结所得经验,应充分发挥I C U专科护士的作用,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延续护理团队,重视患者的护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加强I C U与病房的有效沟通㊁保证护理的连续性,能够整体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㊂综上所述,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展肺部延续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其重返I C U的发生率㊂参考文献[1]范力明.降低I C U患者非计划性48h内重复率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11,18(4B):30-32.[2]颜巧巧.I C U转出患者重返的原因与干预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180-182.[3]张萍,何芸,舒开丽,等.I C U患者转出后72小时内重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91-93.[4]徐绍莲,解绍芹.I C U转出病人重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2,26(16):1500-1501.[5]孙晓娜,朱秀丽,徐峰.延续护理对I C U转出C O P 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7):89-91. [6]吴爱萍,周叶琴.I C U转出患者48h重返原因分析及对策.医学信息,2015,28(47):282-283.[7]曲瑛琦.I C U转出过渡护理在重度C O P D患者转至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C 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8):2. [8]王晓梅,刘畅,耿晓娟.患者重返I C U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3,6(8):58-59.㊃论著㊃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董华凰,王建国,郭向云,李迎童,马超,王红,白洁,何俊秋(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北京100093)摘要:目的为了详细了解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特点㊂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于2018年3月对北京市2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163例工作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并对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讨论㊂结果射线接触组微核率(9.928ɢ)与微核细胞率(8.959ɢ)均高于对照组(6.924ɢ和6.258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1;Z=3.582,P<0.01);随着年龄㊁接触工龄的增加,微核率㊁微核细胞率有增高趋势㊂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高;接触内照射组对微核率的影响较外照射组大㊂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易导致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且随着接触射线人员的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其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之增高㊂另外,加强身体运动可以缓解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建议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人员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卫生防护㊂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微核率S t u d y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s c i e n t i f i c ㊃0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基金项目: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院长基金项目(B H Y1602001)㊂r e s e a r c h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D O N G H u a h u a n g,WA N G J i a n g u o,G U O X i a n g y u n,L I Y i n g t o n g,MA C h a o,WA N G H o n g,B A I J i e,H E J u n q i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B e i j i n g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H o s p i t a l o f O c c u p a t i o n a lD i s e a s e f o r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B e i j i n g10009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I n o r d e r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y t o g e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n d e t a i l.M e t h o d s O n e h u n d r e d a n d s i x t y-t h r e e w o r k e r s f r o m t w o n u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r e-s e a r c h u n i t s i nB e i j i n g w e r e t e s t e d f o r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b y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i n M a r c h2018,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R e s u l t s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9.928ɢ)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8.959ɢ)i n t h e r a d i a t i o n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6.924ɢa n d6.258ɢ).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Z=3.509,P<0.01; Z=3.582,P<0.01).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i n c r e a s e d.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n o n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c o n t a c t i n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 o n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a s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C o n c l u s i o n L o n g t e r m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s e a s y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l y m p h o c y t e s,a n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 o f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e x p o s e d t o r a d i a t i o n,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i l l i n c r e a s e.I n a d d i t i o n,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p h y s i c a l e x-e r c i s e c a n a l l e v i a t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o n h u m a n b o d y.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l o n g-t e r m e x-p o s u r e t o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s h o u l d c u l t i v a t e g o o d p e r s o n a l h a b i t s,s t r e n g t h e n p h y s i c a l e x e r c i s e a n d h e a l t h p r o t e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r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和核应用的发展,接触射线的工作行业和工作人员日益增多㊂其中,医务人员是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代表人群,也是辐射损伤研究的重点对象[1-2]㊂但是,由于工作性质,接触电离辐射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是否受到放射性损伤却少有报道㊂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是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有效方法之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增加是检测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㊂本研究对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对放射生物损伤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科研工作人员针对低剂量电离辐射进行辐射防护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3月以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㊂两个单位工作特点相似,以射线接触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非射线接触且健康的其他岗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㊂入组标准:年龄18~60岁,剔除有甲状腺疾病史㊁血液疾病以及遗传病家族史的人员,接触组及对照组受试对象均排除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其他器质性㊁慢性消耗性疾病,近1个月无病毒感染及用药史㊂此外,对照组人员10年内未从事过放射性工作,未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半年内未进行过任何医学诊断和治疗㊂1.2方法1.2.1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采集性别㊁年龄㊁工种㊁接触工龄㊁既往接触史㊁生活习惯及个人年平均有效剂量等㊂1.2.2外周血标本的检测采集肝素锂抗凝静脉血5m L,用于淋巴细胞微核检测㊂1.2.3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标本制备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C B MN法)进行微核分析,取肝素锂抗凝的外周静脉血0.4m L,接种入R P M I1640培养基,于37ħ培养箱中培养44h,加入5μg/m L的松胞素B100μL,继续培养至72h,收获并制片,油镜下观察1000个双核细胞,计算微核细胞率(ɢ)和微核率(ɢ)㊂1.2.4微核及双核的判断方法1.2.4.1双核C B细胞识别标准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有完整胞膜,如不完整应可以清晰地看到胞浆轮廓;内含两个彼此分离㊁完全独立的核,若有重叠或切迹,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完整的核膜,重叠部分小于主核的1/3㊂1.2.4.2MN识别标准MN是游离于胞质中,与主核完全分开㊂如有重叠或相切,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的完整核膜,重叠部分小于MN的1/2;MN的直径小于主核的1/3,圆形或椭圆形,结构与主核相同,着色与主核一致或稍浅,不折光㊂㊃1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1.2.5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t检验㊁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情况于2018年3月采集北京市两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63例㊂接触组97例,包括男53例和女44例,平均(42ʃ4.38)岁,个人有效剂量年平均值范围为0.04~1.26m S v/a,平均有效剂量为(0.59ʃ0.11)m S v/a㊂对照组66例,包括男30例和女36例,平均(37ʃ2.65)岁㊂见表1㊂表1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n(%)]项目接触组对照组性别男53(54.6)30(45.5)女44(45.4)36(54.5)年龄(岁)ɤ3017(17.5)21(31.8)31~4040(41.2)20(30.3)41~5023(23.7)18(27.3)ȡ5117(17.5)7(10.6)学历高中/中专3(3.1)3(4.5)大学31(32.0)35(53.0)研究生63(64.9)28(42.4)是否吸烟是17(17.5)15(22.7)否80(82.5)51(77.3)是否运动是66(68.0)42(63.6)否31(32.0)24(36.4) 2.2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接触组(9.93ʃ5.31ɢ)与对照组(6.92ʃ1.35ɢ)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差异比较,以及接触组(8.96ʃ4.61ɢ)与对照组(6.26ʃ2.93ɢ)微核细胞率的差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9㊁3.582,均P<0.01)㊂2.3微核率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可能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见表3㊂对微核率有差异的因素(照射类型㊁年龄㊁接触工龄和是否运动)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照射(α或β射线)组及外照射(X或γ射线)组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除ɤ30岁组和31~4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触工龄ɤ10年的与对照组,接触工龄11~20年间与接触工龄ȡ21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及微核细胞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2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微核率检测结果(xʃs)因素人数微核率均数χ2/H P照射类型14.6460.002内照射911.22ʃ8.70外照射3910.35ʃ4.39混合照射498.75ʃ4.68对照组666.92ʃ3.15性别男838.63ʃ4.92-0.6580.510女808.80ʃ4.67年龄(岁)ɤ30387.05ʃ3.9728.5410.000 31~40607.18ʃ2.8241~504110.20ʃ5.54ȡ512412.87ʃ5.59接触工龄(a)对照组666.92ʃ3.1522.1490.000 ɤ10437.93ʃ3.5411~202511.48ʃ6.31ȡ212911.55ʃ5.72是否吸烟是329.25ʃ6.640.1400.888否1318.37ʃ4.37是否运动是1088.20ʃ5.101.5110.021否559.61ʃ4.763结论3.1微核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微核来源于细胞分裂后期滞后的染色体断片㊁1条或多条染色体组成的小体,或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的整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纳入子核,而在胞浆中形成小核,即微核[3]㊂微核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程度,也间接地代表机体受辐射损伤的状况,可以作为估算剂量的指标[4-6]㊂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接触组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㊁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学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与以往报道一致[7]㊂有研究表明工龄与微核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也有研究认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呈正相关关系,即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射线类型是影响微核率的因素之一,内照射组㊃2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对微核率的增加程度大于外照射组㊂此外,本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组的微核率较无运动组的微核率低(P =0.021)㊂3.2 胞浆分裂阻滞微核分析法的优化 C B MN 法具有操作简便㊁灵敏可靠㊁易于判读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辐射损伤,且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㊂但是,由于该方法影响因素较多,加上细胞分析存在主观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对C y t -B 的添加操作尤为重要㊂本实验室根据多年探索,一般于培养开始后40小时添加㊂标本制备不良会严重影响结果判读,造成结果偏差㊂微核率的计算与微核及双核细胞的识别有关㊂研究者更关注微核而忽略双核细胞的观察,甚至容易误将非双核细胞判为双核细胞,抬高了双核细胞数,而使微核率计算值偏低㊂因此,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质量控制,提高C B MN 法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显得异常重要㊂3.3 不同射线类型造成的辐射损伤程度不同 从辐射的物理特性来看,射线的电离密度越大㊁穿透力越强,生物效应越显著㊂γ射线的电离密度大于β射线,X 射线与γ射线性质基本相似,都是不带电的光子,不具有直接电离能力,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㊂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负电荷,直接产生电离,能量较低㊂本研究按照射线种类分组,将X 和γ射线归为外照射组,β射线和α射线归在内照射组,因此分为4组,即内照射组㊁外照射组㊁混合照射组和对照组㊂本次结果显示,α或β射线单独接触比X 射线或γ射线单独接触造成的辐射损伤更大,这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㊂3.4 建议 以往大量的研究都关注于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而且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普遍较强,放射防护措施也有所提高,而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大多并非医护人员,放射卫生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其辐射损伤程度受关注度也极少㊂本研究针对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进行了初步分析,提示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受到辐射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和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强,加强运动可以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影响㊂建议该类人群要加强放射卫生防护意识,采取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㊂参考文献[1]周齐红,俞慧娟,付风云,等.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4):275-277.[2]伍岳,张海春,杨礼萍.某市2所综合医院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接触现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7):521-522.[3]杨学琴,李丽梅,陈钰婷.流式细胞术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8):580-583.[4]付强,汪国海,王强,等.常州市3021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10):759-761.[5]郝建秀,姜立平,王彦,等.天津市1411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11):863-865.[6]甄联华.625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8,31(2):403-405.[7]普兴福,蒋康,朱虹.云南省292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15,24(1):49-51.㊃论 著㊃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杨 玉(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132021) 摘 要: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㊂方法 选择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㊂对比两组尿酸㊁尿素氮㊁C -反应蛋白㊁肌酐㊁α1-微球蛋白㊁β2-微球蛋白㊂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各项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均优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与一般健康老年人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重要指标㊂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肾损害; 临床诊断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 i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e x e s i n b l o o d a n d u r i n e i n d i a g n o s i s o f e a r l yr e n a l i n j u r y i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p r i m a r y)Y A N G Y u(J i l i n C h e m i c a l h o s pi t a l ,J i l i n 132021,C h i n a )㊃3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 Ⅱ。
低剂量辐照细胞损伤机制作者单位:215000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贺永明);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崔凤梅)通讯作者:贺永明在哺乳动物中,低剂量辐射杀死细胞数量有限,并能迅速为新生细胞所修复而不留痕迹。
辐射可致死,而亚致死伤害亦可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修复。
遗憾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受损细胞可产生修复错误,导致基因突变,产生某种形式的遗传学不稳定。
遗传学强不稳定性可致正常细胞死亡或致肿瘤发生,而中等度不稳定性可为细胞所耐受甚至遗传给下一代。
显然,人们关注“诊断剂量”,希望理解中等剂量照射时是否以及如何增加健康风险。
充分理解电离辐射诱导的分子学过程,将使临床治疗更有效而风险更小。
过去曾认为,辐射损伤的唯一细胞效应与DNA损伤有关,但现有证据表明,辐射损伤可影响特定细胞靶点并产生级链反应。
因此,现有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直接DNA损伤和修复,而是扩展至间接作用,如适应反应、毒物兴奋效应、旁观者效应、遗传学不稳定性及遗传易感性。
这些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医学信息,为患者和从事核放射行业人员建立准确辐射保护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辐射效应更是受到空间科学的驱动而方兴未艾。
1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原指一种心理状态,在场的人越多,越是没有人站出来救助受害者。
现在,放射学家使用这一术语描述直接受损细胞将这一损害传播至其他未直接受损细胞的能力。
这一模型假定低剂量低LET照射可能比线性非阈值模型预期的危害更大[1]。
旁观者效应的最新定义基于下列发现:暴露于低剂量粒子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加至30%,但真正发生有效交换的不足1%。
因此,电离辐射损伤来自直接照射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2~5]。
但DNA 损伤似乎为起动旁观者效应所必需,因为人们发现,DNA修复缺失的细胞,其毒性远大于DNA正常细胞[6]。
亦有报道显示,以受辐照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培育正常细胞,可诱导旁观者效应[7]。
更为有趣的是,同样的实验条件下,适应性反应和旁观者效应可同时出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