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体美学的批评个案《搏击俱乐部》中的身体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915.41 KB
- 文档页数:9
搏击俱乐部影评电影评论,《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搏击的故事,更是一次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让我深思人性、社会压力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首先,电影通过搏击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在无法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后,加入了一个地下搏击俱乐部,寻求刺激和自我认同。
在搏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在互相殴打,更是在释放内心的压抑和挣扎。
这种释放不仅仅是对身体的发泄,更是对心灵的救赎。
电影通过搏击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暴力与渴望被接纳的一面,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
其次,电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对男性的压力。
主人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质至上、追求完美的时代。
男性被要求要有高薪工作、健美的身材和成功的人际关系。
这种压力下,主人公感到自己失去了自我,变得迷茫和无助。
搏击俱乐部成为他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点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压力。
最后,电影通过搏击俱乐部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反抗和解放的力量。
主人公最终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勇气和对自我真实的追求。
他通过搏击俱乐部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再被社会的束缚所困扰。
这种解放的力量让我感到鼓舞,也让我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真实力量和勇气。
总的来说,电影《搏击俱乐部》以其深刻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搏击的电影,更是一次对人性和现代社会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对我的影响,同时也鼓励我勇敢地去追求自我认同和解放。
《搏击俱乐部》中的精神疾病解析——分离性身份障碍2012-6-21《搏击俱乐部》中的精神疾病解析——分离性身份障碍《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在表面上表现分离性身份障碍,实际上表现出当时美国那种庸庸碌碌的社会生活下的人被压抑的恐怖内心。
但本文仅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影片是如何表现分离性人格障碍的。
人格的分裂是很难想象的,随时随地周围的一切可能都是假想,抑或自己做了连自己都无法置信的事情。
在精神医学上,分离性身分障碍在DSM-IV-TR的诊断标准为:A.存在两种或以上的身份或人格(每一个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观察方法、联系及想法)。
B.至少其中的两种身份或人格周期性地控制患者的行为。
C.不能记起重要的个人信息,程度严重到不能用正常的遗忘来解释。
D.这种症状并不是由某种物质的直接生理作用(如酒精中毒时突然发昏及混乱的行为)或是由一般性躯体疾病引起的(如复杂性部分癫痫发作)。
当一个人身体中的多重人格可以互相察觉互相存在甚至沟通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并存意识”。
不过,很多患者就算发现了其他人格,也会出于本能的否认他的存在,这让这病症更加危险。
影片中有多处场景反映或者印证了DSM-IV-TR四个维度的标准:第一个维度是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的,杰克和泰勒两人实际上就是爱德华·杰克所饰演角色的两个不同的人格。
杰克是一个循规蹈矩非常正点的白领,拥有一切被社会公认的价值---稳定的职业与收入、舒适的公寓、名牌的一切,但在这些典型的中产阶级价值包围下的他,却在孤独空虚恐惧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他表情麻木、脸色苍白,没有活力也没有动力,失眠6个月,惶惶不可终日。
与半死不活的杰克不同,“泰勒”是个彻底的物质摒弃者,他受过大学教育,同样可以同杰克一样过上富足、无痛无疾的生活,可他偏不,他偏要住烂房子,偏不穿板板正正的衣服,偏要说话带“FUCK”,仿佛从中产阶级价值观统治下出来的受虐狂,父亲是狗屁,物质消费不仅是狗屁还是要命的地狱,上帝是狠心肠,也跟狗屁差不多,至于自己,也是个当仁不让的大狗屁。
搏击俱乐部暴力与心理的释放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讨论的电影,它深入探讨了暴力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内心冲突,本文探讨了搏击俱乐部展示的暴力行为如何成为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
在电影中,主人公无名(名字并不重要)是一个厌倦乏味生活、无所事事的白领。
他陷入了一个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对工作和日常活动毫无兴趣。
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和内心的压力。
终于,他遇到了一位名叫泰勒的神秘人物,他作为一个搏击俱乐部的创始人,向无名介绍了一个充满暴力和释放的世界。
搏击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场所,人们可以尽情地释放他们内在的愤怒、挫败感和恐惧。
这个俱乐部没有规则、没有限制,每个会员可以用最原始和野蛮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在拳击、练习搏击技巧的过程中,感受到身体的疼痛和快感,以此来获得一种独特的心理解放。
对于搏击俱乐部的会员来说,这种暴力行为是一种释放,可以让他们摆脱日常的束缚和压力。
在拳击和搏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工作、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并专注于他们的身体和情感。
这种体验可以提供一种解脱感,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
然而,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暴力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释放心理压力,它还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人公无名深陷消费主义文化,他对物质追求的无尽欲望让他感到窒息。
搏击俱乐部成为了他们“活着”的证明,让他们重新找回被现代社会剥夺的人性。
此外,搏击俱乐部探讨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对暴力的迷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死亡本能”,即内心潜藏的自我毁灭倾向。
搏击俱乐部通过展示人们对暴力的渴望和快感,揭示了人类内心永恒的冲突。
这种渴望并非来自个人的道德观念,而是深层次的存在需求。
尽管搏击俱乐部通过展示暴力行为与心理的关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我们不能忽视暴力行为的负面影响。
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暴力并不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暴力行为,而是通过电影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解放和真实自我的渴望。
《搏击俱乐部》影评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主题和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搏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存在主义和自由的哲学探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杰克的男人,他过着看似平凡而又压抑的生活。
每天,他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没有目标,没有激情。
然而,一场意外的相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加入了一个名为“搏击俱乐部”的地下组织,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释放内心压抑的方式通过搏击来感受身体的力量和疼痛。
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是被生活所困扰的人。
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一切束缚,释放内心的野兽。
杰克逐渐沉迷于搏击的世界中,他发现通过搏击,他可以忘记自己的烦恼,找到真正的自我。
然而,随着俱乐部的发展,一些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
一些建筑物被炸毁,一些人受伤甚至死亡。
杰克开始怀疑这一切背后的真正目的。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搏击俱乐部的创始人泰勒竟然是他自己。
这个发现让杰克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自我挣扎之中。
他一方面想要摆脱泰勒的控制,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搏击带给他的自由和快感。
影片的高潮部分,杰克和泰勒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最终,杰克杀死了泰勒,也杀死了自己内心的黑暗面。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复杂,它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文明的过程中,是否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我们是否被社会的规则和期望所束缚,而忘记了内心的渴望?影片通过杰克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时的痛苦和成长。
同时,影片也对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
我们被广告和媒体所洗脑,追求着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美好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然而,影片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摒弃现代文明,而是要我们在其中找到平衡。
我们需要学会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被物质所奴役,不被他人的期望所左右。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暴力与自我反省的较量当初我对于去看搏击比赛,心中满是忐忑和犹豫。
我一直以来是一个讲和平的人,对暴力行为持有负面看法。
然而,对于搏击这种运动,我对其背后的哲学理念产生了好奇,于是决定亲身体验一次。
比赛开始的时候,观众席上的气氛紧张而充满期待。
随着场地中央闪烁的灯光,两个选手亮相,每个人身上都洋溢着坚定和自信。
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在比赛开始的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场上选手们的激烈拼搏。
他们迅速地闪避、出拳、踢腿,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技巧。
一次次精彩的攻守转换,让我为之惊叹。
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准的拳击和矫健的踢腿。
然而,正当我陶醉在比赛的精彩中时,我不禁开始思考搏击这种暴力行为的意义。
在这个看似残酷的运动中,选手们肆意挥洒着力量和暴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手击败。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追求。
然而,当我仔细观察选手们的表情时,我注意到了他们脸上的泪水,以及他们打败对手后的庆祝和拥抱。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搏击不仅仅是一种暴力的表演,更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挑战。
搏击运动背后的哲学理念,让我意识到比赛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方式,来让选手们通过技巧、实力和毅力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努力学习和训练,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搏击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对暴力的自我反省和思考。
观看搏击比赛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自己的内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原始的动物本能,而搏击这种运动的出现,以某种方式让我们能够释放这些负面情绪,而不是让它们积压在内心。
我开始认识到,搏击比赛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一种将暴力行为合理化的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我也反思自己对搏击的观念和固有的偏见。
在我的认知中,暴力是一种负面的行为,是对人类社会的伤害。
然而,当我通过观看搏击比赛,了解搏击背后的哲学理念,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暴力的理解。
暴力并不一定代表邪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和比赛的方式。
搏击比赛,是暴力与自我反省的较量。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暴力与自我救赎的挣扎《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暴力与自我救赎的挣扎》搏击俱乐部是一部深具冲击力的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探讨了暴力与自我救赎的挣扎。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不禁陷入深思。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经历了失败和孤独的无名男子。
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绝望,他加入了一个地下搏击俱乐部,用身体的痛苦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楚。
搏击俱乐部成为他发泄情感、追求真实自我的场所,他在那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这一点让我深感震撼,人们在卑微和绝望中寻求存在的方式有时候并不常规。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频繁出现,头部受创和鲜血溅射成为搏击俱乐部的常态。
这种残酷的场面引发了我对暴力的思考。
暴力虽然令人不忍目睹,却也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宣泄方式。
搏击俱乐部通过激烈、残酷的搏斗场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让人们回归原始的本能。
暴力并非普遍被接受的行为,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它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解放。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逐渐明白了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搏击俱乐部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试炼自我的环境,让他直面内心的阴暗和恐惧。
通过搏击,他找到了一种超越暴力的方式,即自我救赎。
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带着问题去面对问题,带着暴力去面对暴力,往往以自身堕落为代价。
”只有通过正面的积极方式,才能真正战胜内心的阴暗面。
除了影片中的暴力和救赎,我还从中体会到了主人公的情感之旅。
他在搏击俱乐部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人,并与之展开了一段感情。
这段感情让他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境地,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怀疑。
这使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困惑,我们需要正视它们,而不是通过暴力或逃避来解决。
电影的结局留下了我很多的思考,主人公最终通过自我奋斗和面对内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他不再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学会了接纳内心的阴暗面,并用积极的方式来与之抗争。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并逐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搏击俱乐部》暴力与心理的黑暗魅力《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探索了暴力与心理的黑暗魅力。
导演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扭曲的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搏击的电影,更是一部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作品。
影片以一位无名的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白领工作人员,过着平庸而乏味的生活。
然而,在他遇到一位神秘的男子泰勒·杜尔顿之后,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泰勒是一个极端的人物,他鼓励主人公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摆脱社会的束缚。
他们两人一起创办了一个地下搏击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和释放压力的场所。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震撼和刺激的感受。
搏击俱乐部中的搏击场面血腥而残酷,每一次击打都似乎在释放着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愤怒。
这些激烈的场景不仅是对观众的视觉冲击,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
影片通过暴力的表现形式,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野蛮本能和对权力的渴望。
暴力成为了主人公们逃避现实和追求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然而,电影并不只是单纯地宣扬暴力的美感,它更多地是在探讨暴力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现实。
主人公们在搏击俱乐部中寻找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刺激,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他们试图通过搏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心理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强烈,人们渴望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
电影还通过泰勒·杜尔顿这个角色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空虚。
泰勒是一个极端的反叛者,他试图通过摧毁现有的社会秩序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他鼓励主人公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摆脱社会的束缚。
这种反叛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人都被现实和社会规范所束缚。
泰勒的存在使得主人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虚伪。
《搏击俱乐部》的黑暗魅力不仅来自于其暴力场景和扭曲的剧情,更来自于其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暴力与心理的讨论,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暴力与自我认知的冲突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暴力与自我认知的冲突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搏击俱乐部,一个以激烈的身体对抗和血脉喷张的搏击为核心的特殊娱乐场所。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充满了神秘和刺激,但同时也承载着对暴力和自我认知的冲突。
观看搏击俱乐部比赛后我深感这种冲突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思意义。
搏击俱乐部比赛幕前的血腥场景往往会让人不寒而栗,拳拳到肉的声音让人忍不住感受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然而,在这看似残酷的战斗背后,却有着运动员自我认知的重要探索。
他们不同于常人,用双拳和身体语言告诉观众他们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
他们在搏击的过程中,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勇气。
在比赛的现场,我仿佛看到了运动员们内心的挣扎。
他们不仅仅与对手搏斗,更与自我认知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在残酷的搏击过程中,他们抛弃了恐惧,超越了自我,找到了内心最真实而勇敢的一面。
这种自我认知的冲突,成为搏击俱乐部的核心魅力所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暴力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与和谐的时代,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场景容易引起我们抵触和恐惧。
比赛中的暴力与现代人价值观的冲突,在我观后感中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和平与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自我和谐与内在能量的平衡。
然而,搏击俱乐部的暴力却与这种价值观背道而驰。
观赏者们对于比赛的热衷,似乎进一步表明了这种暴力与自我认知的冲突。
我们有时不禁会问,为什么这样的激烈对抗会对我们产生吸引力?暴力是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中?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激发了我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我们是否受到了暴力文化的影响?在寻找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渴望一种真实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或许,搏击俱乐部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释放情感、释放压力和追求真实的一种方式。
尽管搏击俱乐部的暴力与自我认知的冲突令人深思,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否定为一种危险和残暴的行为。
在观看比赛后,我不禁思考,暴力是否仅仅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在运动员们所追求的力量和勇气背后,是否还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信仰和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搏击俱乐部》中灵魂对身体的反抗——从社会学角度浅析论文导读::《搏击俱乐部》作为20世纪末集中反映社会情绪问题的经典影片,其传达的信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
尤其如今经济高速发展、民众情绪浮躁的中国,与影片中那个年代的的美国其实极有相似之处。
而影片中夸张的暴力美学和末世情绪,配合社会问题本身,也是十分引人深思的。
本文则试图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并借此为社会问题的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关键词:身体社会学,人格分裂,镜中我《搏击俱乐部》是导演大卫?芬奇在1999年推出的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也被誉为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它故事压抑情绪却处处宣泄,色彩黑暗主角却有炫目光彩。
它有许多头衔,包括“20世纪90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以及“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等。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一个患有严重的失眠症的大汽车公司的白领,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
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
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白领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
然而他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概括来说,电影的内容无非也是一个肉体容纳的两个灵魂,从互不自知和睦相处,到出现矛盾而正式分裂,最后自相残杀留下一个唯一。
泰勒?德顿,不妨把皮特饰演的角色唤作泰勒,而名字从未被提及的那一位称作德顿。
2010年5月第3卷第3期文化艺术研究St odi es i13C ul t ur e&A r tM a y,2010V01.3N o3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3.0020-09一个身体美学的批评个案《搏击俱乐部》中的“身体”问题①杨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摘要:本文以“身体”为切入点对影片《搏击俱乐部》进行了文本解读,认为影片对后工业社会中人的身体处境进行了反思性的展现。
通过梳理影片中关于“身体”的三个问题式,本文认为影片对于身体问题的影像叙事与后工业社会的全面符号化现实形成了深层参照。
在这种参照之下,影片引发我们对于“身体”压抑与解放当代辩证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身体;“物”的世界;切身性;拒绝与解放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A C as e St udy of Som aest het i cs C r i t i ci sm:“B ody”I ssue i n Fi ghtC l ubY ang G uan gA bs t ract:Taki ng“body”as al l en t r y po i nt,t hi s paper i nt er p r et s t he t ext of Fi gh*C/ub and哪es t hatt he m ov i e r ef l ect s o n t he pl ac e of hum a n bo dy i n post—i ndust r i al soci et y.By com bi ng t hr ee i ssu es r el a t ed t o“body”i n t he fi l m,t he st udy propose s t hat i r嘴rm rrat i on of t he“body”i ss ue in t he f i l m a nd con—pr e he ns i ve sym bol i z at i on i n post i nd ust r i al soc i et y have f orm ed a dee p-se at ed cont ra st,w hi c h provokes our t hought s a bout t he di al ec t i cal exi st en ce of“body”s uppre s si on a nd l iber ati on.K ey w or ds:bo dy;w or l d of“t hi ngs”;per s ona l r e l at edness;r ef usa l a nd l i ber a t i on《搏击俱乐部》②是一部至少要看两遍的影片。
影片男主角是一个严重的人格分裂者。
这种分裂在影片进行了三十多分钟后才第一次得到了镜头表现。
而首次观影者也许到影片接近尾声时才能恍然大悟:泰勒(B r ad Pi t t饰演)和杰克(E dw ar d N or t on饰演)原来是同一个人!意识到这点后重看影片,可以发现一些原来平淡无奇的地方却别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一些相关评论从心收稿日期:2010_04-15作者简介:杨光(1979一).男,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及媒介美学研究。
①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目。
②‘搏击俱乐部’(,泓c必),福克斯制片公司(Fox,U SA)1999年出品。
由布莱德皮特(B r ad Pi t t)、爱德华诺顿(Edw ar d N or t on)、海伦娜伯卡特(H e l ena B ont m m c硼Ⅱ)主演,大卫芬奇(D a vi d Fi ncher)导演。
第3期杨光:一个身体美学的批评个案:《搏击俱乐部》中的“身体”问题理分析角度对影片中的人格分裂和围绕它形成的叙事圈套进行了解读。
但是,在笔者看来,该片基本是一个由关于“身体”的问题所架构的影视文本。
人格分裂只是其问题式架构中的一个环节。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物”的世界与失眠的人——“身体”出场的前提问题影片前三十分钟,男主人公杰克对自己失眠生活的独白是基本内容,这构成了整部影片的铺垫部分。
杰克的失眠生活由丰裕的后工业社会产品构成。
他称自己是“时尚家私杂志的奴隶,脑子里满是购买的本能”:“E r i ka Pekk撕沙发套”、“绿条纹衬垫的约翰福音扶手椅”、“环保原色灯罩的里斯莱帕电灯”、“安装在山羚羊棚架上的镀锌钢质大堂挂钟”、“杏黄色的还是深蓝色的餐盘”、“随意性地带有微小空气泡的玻璃器皿——那些气泡的存在,说是可以证明那些玻璃器皿绝对是某个地方的本土的手工艺者,纯手工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咖啡机,等等。
这一大串物品名词中,所有的定语部分都值得注意,因为正是它们而不是“椅子”、“电灯”之类的主语使得杰克们难以入睡。
这些形容词性的说明限定部分代表着“物”的丰裕,而不是丰裕的“物”。
也就是说,消费社会中所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已经随着其交换价值的“通货膨胀”而急剧地萎缩了。
产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什么样子的。
挂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安装在山羚羊棚架上”;沙发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E r i ka Pe kkar i”牌儿的……。
法国学者博德里亚称这种交换价值为符号的交换价值。
其产生基本与产品的使用价值无关,而是由广告等消费社会商业文化活动构建并强行附加到产品上的一种虚拟价值。
符号化的虚拟价值使得现代性的基础——现代工业体系的区分特性更为快捷地向极端发展。
而这种虚拟价值的“一窝蜂”式的出现,在使产品使用价值贬值的同时,更使得消费这些产品的人在无尽的选择中疲于应付——无尽的区分就是无尽的选择。
当人们最终被“IB M星区,飞利浦摩里斯星系,星巴克行星”所围绕时,购买的意义就仅存在于购买本身。
影片前三十分钟里,杰克和他的老板分别代表了消费社会中“物”的无限虚拟世界对包围其中的人的两种影响。
杰克的老板出场时拿着和杰克一样的星巴克咖啡杯,这是他们共同处境的隐喻。
当杰克看到老板时,他心想:“今天肯定是星期三,因为他扎着他那条蓝色矢车菊领带。
”尽管老板和杰克同样处于“物”的世界,但作为这个世界的缔造者或操纵者的“老板”们与小职员杰克们显然不属于同一阶层。
较之杰克们,前者更深地乃至完全地与他们自己所建立的这个世界同一化。
按部就班、分门别类的日常生活是工具理性原则普遍化的产物。
这种普遍化由生产型工业社会向消费型后工业社会的转变造成。
统治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与方式等精神意识由其经济基础(主要是生产关系部分)决定并进而意识形态化。
这种意识形态不仅被用来“召唤”被统治者,同日寸地被统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对自身进行“规训”。
杰克老板的作为正是自我规训的结果。
他们之所以适应了这个世界,完全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暂时还不是,他们也会竭尽全力地使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不如此,资产阶级成就感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权力获得与文化满足之间断裂或非同一,他们也就失去了动力。
被统治者们在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召唤”下,往往在自身意识的形成中与统治者的世界“和解”,最终沦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而杰克似乎是一个例外。
他之所以例外,仅仅因为他是个严重的失眠症患者。
影片的第三个叙事段落,按正常叙事时间来说,是最先开始的段落。
该段落第一句台词就交待了杰克的失眠。
[场景杰克的卧室夜晚](杰克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
)杰克(独白):六个月了,我已经连续六个月失眠。
①…根据影片的交待,导致杰克失眠不愈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工作决定的不规律作息。
“[场景机舱白天],杰克(独白):你在俄亥俄醒来。
”“[场景机舱白天],杰克(独自):你在西雅图醒来。
”“[场景飞机场夜晚](杰克站在服务台前,一名服务员冲他微笑。
)服务员:先生,①本文所引影片中文剧本如不加注明均来自网络,见参考文献[1]。
22文化艺术研究第3卷您乘坐的这次航班两小时后起飞。
(杰克睡眼惺忪地看了看自己的表,走出几步,又对了对墙上的表。
)杰克(独白):太平洋,洛基山,中部。
差一小时,多一小时,患得患失。
这就是你的生活,周而复始。
[场景机舱白天](杰克因为飞机着陆被惊醒,睁开眼睛。
)杰克(独白):你在国际空港醒来。
”第二个原因就是杰克不断地购物。
第一个原因比较好理解,第二个原因需要加以分析。
杰克是个购物狂,这我们已经很清楚了。
但购物如何使其失眠症难以愈合呢?在通常意义上,购物行为属于日常生活行为而与工作无关。
根本上,日常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差别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是个必须被消灭的差别。
“时间就是金钱”,每分每秒都可能使资本获利。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多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多获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早就揭示了。
但是,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无限延长,因为劳动力的恢复和再生产都需要时间投入。
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时间和投入,剩余价值既无法最终实现,也无法持续实现。
而这既是问题的症结,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问题的解决方式。
在资本主义的中后期,尤其在当前的消费社会阶段,通过基于但不完全等同于工业生产的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文化工业等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将劳动力的非生产时间转化成为消费时间,从而变相地将剥削渗透到劳动力的所有时间之中。
上面我们提到的符号交换价值,正是这种变化的最近和最明显结果。
所以,杰克的日常生活购物行为已经不能被看做属于他的自主时间内的活动,而应该从总体上看做是其工作时间的延续。
法兰克福学派曾经认为,在流水线上工作一天的劳动力已经筋疲力尽,下班后他们只想放松。
而这种需求的产生由资本造成同时又为资本提供了机会。
它提供文化工业产品给现代大众(劳动力),在精神麻痹的同时继续榨取利润。
应该说,他们分析的这一悖论是精到的。
但是,影片中的杰克似乎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对应着后工业的时代。
如果说,像他的老板和现代大众那样,按部就班地和文化工业产品充斥的日常生活是应对“丰裕”社会的虚拟“物”狂轰滥炸的工具理性解决方式。
那么,杰克的选择明显不同:不是一对一(“周三”=“蓝色车矢菊领带”),而是多对多(各种各样的咖啡机)。
在飞来飞去的工作中,杰克失眠,他根本无法放松,他要么需要精神慰藉要么就是极端的刺激。
他的失眠不只是生理问题,更根本的是精神心理问题,而这是由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造成的。
所以,任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体系的产物都无法解决他的失眠。
在影片另一处,杰克去看医生,发现安眠药(现代医药同样是工业化产物)无法解决问题。
医生说失眠死不了人,而杰克却说“也许我早就死了”。
这再次印证了杰克失眠的心理性质和资本主义工业体制的根本病因。
(也是在这里,影片埋下了一个关于“身体”的伏笔,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