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与中日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维新派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俞祖华120年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国家发展与远东地区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深刻、持久的影响。
甲午惨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及给国人心灵造成的冲击,至为惨烈、惨痛。
维新派是最早对这场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中国人,他们言及此役时总是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曾以“创巨痛深”“腐心切齿”及“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等词句,描述自己面对这场空前深重的国难时的沉痛体验。
“区区黑子大,胡为战则赢”,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何以一战而胜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大清帝国?维新派一面感受着战争创伤的锥心痛楚,一面省思甲午国荡的深刻教训。
战争与和平:“非备战无以止战”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战场上决出胜负的,中方在陆战、海战的一连串失利之后,终于以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为标志,以屈辱的惨败而告结束。
清朝躲不过且很快输掉战争,这种结局可以说在战前就已锁定。
1868年建立的日本明治政府,既重“殖产兴业”以富国,也重整军精武以强军,宣誓了“布国威于四方”、对外军事扩张的“大陆政策”。
明治政府早就存心发动针对中国的战争,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充分的、全方位的战争准备,尤其是“以海军为第一急务”,“大办海军”。
“倭处心积虑十年,图我内地之山川”,清朝方面却苟且偷安,求和避战,对这场“终有一战”、攸关民族命运的战争,缺乏坚强的战争意志与充分的作战准备,一遇战争则门户洞开,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为所欲为。
维新派对中方因备战不力而导致败局,有着痛切、深刻的认识。
早在1887年,黄遵宪写成《日本国志》,他在该书“兵志”部分指出,“今日之列国,弱肉强食,眈眈虎视”,处目前强权即公理的列国并立之世,必须加强军力、战备,以“尚武”立国。
他告诫朝野上下须知“弛备者必弱,忘战者必危”,“非练兵无以弥兵,非备战无以止战”。
他注意到“日本维新以来,颇汲汲于武事”,“虽艰难拮据,亦复费二千万之金银,竭蹶经营”,取法西方建立陆军、海军,还提醒国人警惕日本国强必霸。
2014中考历史热考点猜题(含答案)1、2014年是诺曼底登陆70周年,其登陆地点是在哪一图中,请你标注出来(B )A B C D2、2014年2月安徽省民政厅下发名为《关于同意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的批复》的文件,正式恢复大泽乡地名。
大泽乡,历史地名,这里曾发生( B )A.焚书坑儒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D.春秋争霸3、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1) 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二: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中新社2014年1月2日电(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4)请你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答案:(1)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2)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3)因为侵华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以上。
1.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有才干的名学武士能够担任重要官职,官吏不再获得世袭的土地,俸禄由是否在任为转移,表明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宗法世袭制瓦解,开始出现官吏任免制。
名学武士是依据才干获得重职高官,不是依据血缘关系和德行;以德行和才干为依据的选官制度是汉代的察举制;“臣下无土地”是指官吏不再拥有世袭的封地,并不是不管理任职地区的土地。
2.D 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推动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自身的积极性。
3.A 财力涉及的是西汉和东汉的前后对比,而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消失;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员广受重视,形成“诗书传家”的传统,至东汉中兴即东汉建立时,诸将因搜儒学浸染而“皆有儒者气象”。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法解释为何“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的现象;军事将领崇奉儒学也是由于儒学的官方化和主流化。
4.D 李斯创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说明秦朝出现的统一文字和后来出现的隶书,都是字体简化的结果,表明字体简化在秦朝成为趋势。
大篆字体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说明了隶书并非是由囚徒发明;“以趣约易”,用隶书取代篆书是由人们的使用习惯决定的。
5.B 材料表明,上海开埠后的繁盛,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苏北妇女到上海为佣的现象,体现出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上海生活“浮华”、“畅适”只是富庶之家的景象,不能说明上海的生活达到了富足的境地;苏北妇女出而为佣体现的是生活艰难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既不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浮华。
6.C 英国最早打开中国市场,又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在对华经济侵略中占有优势地位;日本在《马关条约》中首次迫使清政府承认资本输出的合法性,为其在中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先机。
中日关系(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1.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继承。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立伪满洲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5.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全国性考日战争从此爆发,1945年中国人民去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后1.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2.191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变化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美关系的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及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4.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5.如何认识中日关系?我国应怎么做?中日两国菏泽两利斗则两害,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雨经济实力(2)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同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3)最终形成(19世界末20世纪初)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最终引发一战。
2.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美日崛起英法削弱形成:1919—1922年通过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形成凡尔赛体系,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形成华盛顿体系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这一体系不能长期维持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作者:彭凤林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中日乃至世界的重要事件,在近代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对中日两国关系和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伤痛时刻刺痛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时刻警示着整个民族吸取教训,勇往直前。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全面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旨在警醒后人铭记历史,不要将历史重蹈覆辙。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中日关系一个人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却很容易叫醒一个熟睡的人。
1894年,在当时的清政府还在沉睡之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却惊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国度,这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让无数中华儿女对天朝的神威表示怀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远的创伤。
虽然这场历史灾难已经过去一百余年,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深度探讨这场灾难的始终,讨论这段历史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远影响,对于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借史知今意义非凡。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1日本方面通观国内外史学研究学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说法,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政权是代表当时大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宪君主制政权,日本国内政商不断扩展资本,进行产品的垄断,使得日本国内资本急剧扩增,使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其次,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真正原因,当时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产品资源和销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日本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市场相对狭隘,因此,通过开拓中国和朝鲜资源市场成为维持日本资产阶级政商的核心渠道,也为战争的爆发埋下层层隐患;最后,日本经济政治危机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因素,1890年,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生经济危机,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欠收,国内资源和市场进一步紧缩,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对日本明治政府政治阶级产生不良影响,党政内部矛盾重重,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成为日本政治集团解决当时问题的主要手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 6 期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战争爆发120年后的反思与检讨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2488)摘 要: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政治实力、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两国战争指导原则、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
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而给日本发挥其侵略扩张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
在国际局势上,甲午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
客观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予中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促成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
中国应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使我国永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甲午战争;清政府;日本;朝鲜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4)06-0065-10收稿日期:2014-10-09作者简介:张海鹏(1939-),男,湖北孝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120周年。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
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直到现在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地倒退。
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
痛定思痛,因对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历史作出反思与检讨。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新闻聚焦材料一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17日将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新版《防卫计划大纲》。
这三份文件中不少内容露骨地直接把中国描述为“威胁”。
材料二中新网2013年12月17日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在北京表示,中方敦促日本方面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尊重地区国家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专题解读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与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鉴真东渡七下P33
2、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一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在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五四运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受美国排挤。
(5)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6)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1972年,中日建交。
但因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二、日本历史上三次面临困境
时间困境的表现出现困境的原因摆脱困境的途径结果
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殖民
地的危险
(民族危机)
幕府统治,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隔
断了与世界的联
系。
倒幕运动、明治维新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
路,经济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工农业生产严
重衰落
1929—1933世界
经济危机。
走上法西斯道路,对
外进行侵略扩张
形成了亚洲策源地,
给世界和平造成了危
胁
20世纪40年代中期经济陷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被战败。
利用有利的经济发
展环境,抓住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机会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
跃成为世界二号经济
强国
三、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
1、两次崛起的表现:(1)第一次:明治维新,学习欧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第二次:二战后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教育,制定恰当经济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2、两次崛起共同点及启示:(1)共同点:是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勇于改革,抓住机遇,不断创新。
(2)启示:一个民族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善于学习、勇于改革和不断创新。
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近年来中日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
日本否认、歪曲、美化侵华史等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你是如何看待安倍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的言论的?
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不容置疑。
公开否认侵略历史,歪曲历史,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间的健康、稳定合作。
希望日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请你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
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庭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请谈谈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维护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①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对钓鱼岛的监管,维护领土主权。
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岛管理、开发的法规和政策,维护海岛安全。
③重视民间“保钓”运动。
④增强国防力量,确保战胜种种挑战,是中国的时代命题。
如何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1)中日双方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延续仇恨,绝不让战争悲剧重演;(2)中国人民应牢记历史,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发展。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
①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抹杀真相,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动侵略战争
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②影响:他们这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
日关系,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③我们的态度:我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居安思危;我们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近来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你是什么态度?
(1)支持:日本是亚洲发达国家,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2)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重要机构,而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不能正视二战中侵略历史,军国主义复活,不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重任。
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
(3)加入世贸组织
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启示)
1、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也是新中国外交成功的主要原因)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
应该怎样做?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