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名师示范教案5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三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创意】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的名篇。
其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
课文前一层次主要写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
后一层次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
作为名著中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真正走进名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充分利用后人对名著的精彩品评,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筛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助读,从而达到以评促读,为名著欣赏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多种阅读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创设恰合的阅读情境,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
2.多角度地处理课文信息,优化阅读情境,品评欣赏名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了解杨志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杨志事迹。
明确: 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 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 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提拔做管军提辖使; 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 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过渡:对于杨志的故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有专门的点评。
请看资料: 资料助读一: 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故事是不同的。
林冲的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的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
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
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
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
同时也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
第五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文章是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名段节选,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记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迭起,读来引人入胜。
《杨修之死》选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而又有虚构。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写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它将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认识金钱的历史变化、社会含义和经济价值,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还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调查报告,强调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如《杨修之死》,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
此类虚构情节往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很值得研究。
其次,应注意交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
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就应当让学生知道“七星聚义”的经过和事发后晁盖率众上梁山这个结局,可以只述梗概,不说细节。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优秀5篇)智取生辰纲篇一时值六月,天气炎热,挑着生辰纲的军汉在崎岖小路上行走,个个气喘嘘嘘,汗水淋漓,苦不堪言。
有的走慢了,杨志就用藤条抽打,喝令∶“快走!”他们到了黄泥冈。
小路两边是松林,军汉实在走不动了,都放下担子,到树荫下躺倒休息。
杨志喝道∶“这是什么地方,敢在这里乘凉,起来快走!”众军汉叫苦说∶“你把我们剁成八块,我们也走不动了。
”两个虞侯和老都管喘着气慢慢走上来。
老都管见杨志打军汉,劝道∶“杨提辖,实在热得走不动了,别怪他们吧。
”杨志说∶“这是黄泥冈,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怎敢在这里停脚!”杨志不理军汉的哀告,举起藤条说∶“不走的,吃俺二十棍!” 他刚要打下,忽见松林里有人探头观望,便急忙放下藤条拿起朴刀,追进松林喝道∶“你好大胆子,敢来看我的货物!”杨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子,晁盖七人假扮推车的在乘凉。
杨志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晁盖道∶“我们是贩卖枣子到东京去的。
”杨志这才放下心来。
白胜挑了一担酒桶走上冈来,边走边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他走到松林边上,放下酒担乘凉。
众军汉见白胜是卖酒的,便说∶“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酒吃,也解暑气。
”杨志听了训斥道∶“你们这些村鸟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艰险,多少好汉给蒙汗药麻翻了。
”晁盖七人出来说∶“口渴得很,卖给我们一桶酒喝。
”白胜说∶ “好,五贯钱一桶。
只是没有碗,就用两把酒瓢舀着喝吧!”众人一边吃枣子,一边喝酒。
吴用舀了半瓢酒,说去取点枣子,进松林里去了。
吴用到树林里,把酒倒掉,从衣袋里掏出纸包,把蒙汗药倒在瓢里,走出松林。
晁盖见吴用出来,说∶“一桶酒喝得干干净净了。
”吴用拿酒瓢到另一桶酒里舀出一瓢说∶“我再喝一瓢。
”白胜一把夺过吴用手中的酒瓢,放在酒桶里搅了两下,说∶“你这客人有头有脸的,却不是君子。
”众军汉见卖枣子的喝了酒,都说∶“我们也买一桶吧!实在太热太渴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五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说教材《智取生辰纲》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其创作总体上呈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施耐庵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而《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因而很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斗智,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生我教学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平时上课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敢说敢做,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些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特别反感,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声、情、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是情有独钟。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开放性等特征。
三、说教学设想由于语言的时间差距,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课前必须让学生反复自主阅读文章。
为了让学生透彻全面理解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还必须把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从中找到其性格上的弱点,也就找到了他失陷生辰纲的原因之一。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流畅阅读《智取生辰纲》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词义并能在语境中恰当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相关的想象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分析和评价。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与《智取生辰纲》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生辰纲是什么意思吗?如果让你们智取生辰纲,你们会怎么做?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利用字典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新词问题。
学生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小组内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形成共识或提出不同见解。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互动交流。
4. 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开展写作练习,如续写故事、创作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短文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节重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智慧与勇气的思考,培养他们对正义与智谋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对现实生活有启发意义的智慧和策略。
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著称。
教学准备:《智取生辰纲》课文PPT课件,包含施耐庵的生平简介、《水浒传》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智取生辰纲》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人物形象、相关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智慧策略”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场景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智取生辰纲》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施耐庵的生平和《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选择,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2. 情节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初三上册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篇一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及试题分类汇编下载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arr; 杂文参考rarr; 作品赏析手机版长沙过贾谊宅【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七言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编辑本段]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编辑本段]注释1.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2. 谪宦:贬官。
3. 栖迟:淹留。
4. 楚客: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5. 汉文:指汉文帝。
[编辑本段]背景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编辑本段]赏析“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理解作者铺设情节的匠心。
过程与方法:1.任务驱动法:以“帮杨志再闯一次关”的任务来推动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3.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形成较完善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品评人物。
2.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众人的言行。
2.赏析精妙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三、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导读导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辅助以多媒体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酷热难当。
南山北岭,崎岖小径之间,一行十五人押着十一担金珠宝贝,走上黄泥冈。
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光天化日,在众位看官的眼皮子底下,一场八个人打劫了十五个人的好戏就这么发生了。
这就是令无数读者拍案叫绝的一场著名劫案:“智取生辰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背景介绍1.因为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浒传》。
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我们来看看“这场劫案的背景资料”。
(1)什么是“生辰纲”?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如茶纲,盐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在这之前,杨志曾经押送丢失了花石纲。
宋徽宗皇帝要盖万岁山,差遣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杨志押送花石纲走黄河水路上京时,被大风把船吹翻了,丢失了花石纲,杨志因此畏罪逃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小说内容和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2.通过对比区分古今白话的不同,积累文中的白话词汇。
3.阅读小说,理解文意,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生辰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这段文字记叙了杨志和吴用等人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故事情节体现了《水浒传》的特色,更体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成就。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领略白话小说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水浒传》成书到现在,近700年来,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逼上梁山”,充分反映了另一个成语“官逼民反”的真理。
今天要学习的《智取生辰纲》,是主人公杨志被“逼”上梁山的前奏曲。
二、文常积累《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
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三、语言积累《水浒传》是一篇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
白话,就是口语。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文中的白话,属于元明时期的口语,中间夹杂着当时的不少方言,与现在的白话不尽相同。
在阅读课文时,请特别关注文下的注释,注意古今白话的不同,积累语言。
四、情节梳理1.快速阅读小说,请从“杨志一方”的角度梳理情节。
2.一字评文哪个字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明确: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皆可(如“智”“斗”“曲”等)3.一句概文请你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可以直接用小说本章节回目概括。
(如“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作业设计】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结合课本内容及自己想象尝试从杨志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要求抓住重点情节。
《智取生辰纲》教案3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 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学方法:以学为主,以读为本,读、思、议、问、写相结合,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
(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
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
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
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由题启思.(5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想想这\\\'生辰纲\\\'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A、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2、能否运用\\\'生辰纲\\\'一词,并联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话来。
答: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
小结:(略)
四.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
(6分钟)
1.接着,大家讲讲课文在叙事上具有什么特点?
<用投影仪显示全文线索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线结构:
2.结合练习一思考:作品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结构的理解〉
小结:(略)
五.讨论预习思考题。
(13分钟)
<用投影仪逐题显示,逐题讨论。
>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亦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而要具体落实这个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来实现,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作品语言等方面去设计的,真正帮助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
小结:(略)
六.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
(10~12分钟)
<学生问题选录>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环节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问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回答:(略)
七.课外练笔。
(2分钟)
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
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
趣。
)
八.小结。
(1分钟)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