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速度—时间关系图像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58.50 KB
- 文档页数:3
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巩固所学知识,教材从上节探究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得到v-t图像入手,析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运动小车的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了扩展学生的认识,在“说一说”栏目中列举了一个加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的例子.速度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想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的角度推出.教材最后通过两个例题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本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及难点。
二.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2·通过v一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四.教学过程故事导入20XX年2月·在长春市青年路上,一位女士推着一辆电动车在斑马线上,正准备穿过马路·突然,一辆小轿车自西向东冲了过来。
站在斑马线上的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撞飞了出去·由于小轿车以超过了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推车的女士一下子被撞飞了两米多高,然后重重地摔在了肇事车辆的挡风玻璃上,接着又掉在了路中心,当场不省人事.可见,速度过大会带来严重危害.但若司机紧急刹车的话,就有可能避免这场灾难.若司机刹车之后,小轿车会做什么样的运动?需要用多长时间刹车才能避免灾难.五.情景导入播放影片资料(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某一高度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直到落到地面.运动员在打开伞前做什么样的运动?在打开降落伞之后又做了什么样的运动呢?(假设空气阻力恒定)运动员的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打开降落伞的时间是运动员任意选取的吗?图Z—Z—Z六.复习导入复习旧知识:1.速度一时间图象的意义: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速度.2.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绘制:{描点作图法计算机绘制v-t图象(如Excel) 课件展示:图2—2—3 图2—2—4以上两图为两个质点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图2—2—3表示质点在任意时刻速度均不变化,它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2—2—4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与上节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一t图象相同.它表示质点在做什么样的运动?推进新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往往不同.就是同一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过程中,运动情况也不一定相同.比如:火车出站时速度由零逐渐增大,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匀速运动,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至零.整个过程中,运动情况不同.教师设疑:火车在不同阶段速度如何变化?加速度发生变化吗?交流讨论:火车出站时速度增加,其v一t图象如同上节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 一t图象;在平直轨道上行驶时速度不变,v -t 图象是平行于轴的直线;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三个阶段7J —f 图象分别如图2—2—5甲、乙、丙所示:1.在以上三个v 一t 图象中,取相同时间t ∆看速度v ∆的变化量如何变化.发现图甲 |v ∆>0,且数值相同,图乙v ∆=0,图丙v ∆<0且数值也相同.2.取相同时间间隔't t ∆〈∆观察v ∆的变化,结论与上述相同.3.取相同时间间隔'''t t ∆〈∆,观察v ∆的变化。
高一物理速度与时间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与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学会分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掌握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3.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速度-时间图像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的区域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一、前置知识(5分钟)1. 回顾速度的定义。
2. 介绍时间的概念。
3. 教师简单展示速度-时间图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5分钟)1. 了解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速度与时间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利用运动传感器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速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4. 讨论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讨论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速度-时间图像的特点。
三、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20分钟)1. 了解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的基本步骤。
2. 通过练习,掌握如何绘制速度-时间图像。
3. 分析速度-时间图像与运动的关系,掌握速度图像的基本特征。
四、应用速度-时间图像解决问题(20分钟)1. 通过讨论,探讨速度-时间图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利用速度-时间图像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小车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多少?3.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思考速度与时间的其他应用。
【板书设计】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速度-时间图像与加速度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案例、练习等形式,着重从速度与时间的基本概念、关系及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入手,使学生能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强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后学习中更加自主思考,做到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推导,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学习速度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4. 实例分析:运用速度公式,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设备的原理和操作。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解释速度的变化率即为加速度。
引导学生观察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速度与时间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对速度与时间关系观察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第二章:理论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引导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 = v0 + at。
解释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截距表示初速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与时间关系公式。
引导学生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速度与时间关系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第三章:实验验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测量不间点的速度。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分析实验结果。
3.3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并进行数据分析。
3.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检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速度时间图像的理解。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与时间关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图像分析运动状态。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公式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速度时间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速度时间公式的推导。
2. 速度时间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利用图象法,直观地展示速度时间关系。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速度时间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定义,理解速度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速度时间图象,分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介绍速度时间公式v = v0 + at,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2. 速度时间公式的应用(1)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会运用速度时间公式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
(2)引导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计算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3)培养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速度时间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速度时间公式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速度时间图象,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引入速度时间公式。
3. 推导速度时间公式:通过对速度时间图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推导出速度时间公式v = v0 + at。
4. 应用速度时间公式: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会运用速度时间公式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以及计算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运用速度-时间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速度-时间图象的绘制与分析。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滑轮组、细绳、小车、刻度尺、计时器等。
2.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物理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有何关系?2. 知识讲解: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得出速度-时间公式v = v0 + at。
3.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间下的速度变化,验证速度-时间公式。
4. 分析讨论:5. 知识拓展: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作用。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个速度-时间图象,分析图象中的运动状态。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方面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主动探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物理动画,直观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3.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如何变化?2. 讲解速度-时间公式,并通过示例解释其应用。
高中物理速度时间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速度时间关系的概念;
2.掌握速度时间图象的画法;
3.能够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求解其他相关物理量。
教学重点、难点:
1.速度时间关系的概念;
2.速度时间图象的绘制;
3.速度时间图象的分析与求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及文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小明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他在不同时间段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那么他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讲解(15分钟)
1.简单介绍速度时间关系的概念;
2.讲解速度时间图象的画法及其含义;
3.讲解如何从速度时间图象中求解其他相关物理量。
三、示范(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速度时间图象,并请学生一起完成,说明每个部分的含义。
四、练习(15分钟)
1.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时间图象,求解相应的物理量;
2.学生自行绘制速度时间图象并解答相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对速度时间关系的概念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下的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复习速度时间关系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学生对速度时间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速度时间图象的画法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勤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直线运动教案: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图像的含义。
2、掌握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3、能够通过速度-时间图像计算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二、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在物理学中,我们学习过物体的直线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那么,在物体的直线运动中,如何用图像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呢?2、知识讲解速度-时间图像,是指在坐标系中,时间作为横轴,速度作为纵轴,所得到的一种图形。
速度-时间图像上的每一点,其纵坐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横坐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运动时间。
1)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的方法由于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其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
因此,要绘制出速度-时间图像,需要先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某一瞬间的速度值,然后再将该速度值标注在相应的时间轴上。
在依次计算出物体每一瞬间的速度值,然后再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即为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2)速度-时间图像表示的运动信息速度-时间图像能够表达物体的运动,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具体方法如下:(1)物体在速度-时间图像上的位移,等于速度-时间图像下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
(2)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速度-时间图像上这段时间内的纵坐标变化值除以时间间隔。
(3)物体的加速度,是指速度-时间图像上曲线的斜率。
当曲线呈直线时,其斜率即为加速度的大小,当曲线呈弯曲时,加速度的大小可以由曲线的切线来估算。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法、以图表法辅助教学、PPT展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重难点:1、速度-时间图像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速度-时间图像对物体位移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3、速度-时间图像对物体加速度的计算。
五、教学评估:1、出示速度-时间图像并让学生进行解读。
2、出示简答题,让学生根据速度-时间图像计算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加速度等。
初学者必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掌握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并引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概念解释
教师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时间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例题分析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掌握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
4、练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5、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今后在物理学习中需要注重细节和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程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实验器材,以及课件和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巧妙运用实验演示和练习等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