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推进海派中医传承_郑锦
- 格式:pdf
- 大小:30.42 KB
- 文档页数:1
王峥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责任在身国在心作者:吴颖来源:《上海医药》2021年第01期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五年规划”以其神奇的力量,带给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多的惊喜。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医药领域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有着悠久的学术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一代代中医药专家学者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国中医药事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之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全程跟随导师参与了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也由此得到了系统的培养和历练。
多年来,王教授致力于中药资源、鉴定、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将多学科技术有机整合,实现常用中药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真伪鉴别,建立反映内在质量的中药质量标准,并建立、完善其科学评价体系,负责研究制订了80余种药材、饮片、制剂和2种新方法的质量标准,被《中国药典》所收载,为中国国家标准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结缘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王峥涛有着那代人特有的勤奋、质朴、坚毅。
他无比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后,应届考入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继续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王峥涛又选择了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生药学泰斗徐国钧院士的亲传弟子。
谈起自己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王教授说,专业的选择可能是爱好或需求,而师生之间更是一种缘分。
中医药的传承理念也深深地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情谊中。
在徐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王峥涛不仅系统地学习了生药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更耳濡目染,养成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
王峥涛直言自己的成长进步、治学态度乃至人才培养理念受徐国钧先生影响颇深。
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9月/14日/第003版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特刊深化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统筹陈计智近年来,云南一直与周边国家保持着中医药方面的学术交流,在与泰国卫生部签订传统医药研究和发展合作方面的协议后,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交流更是密切。
云南与大湄公河流域的部分国家不仅土地接壤,很多医学流派、文化都是相通的,这使双方交流起来更加方便。
云南中医学院已与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达成提供政府奖学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合作意向。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促进了区域内各国民族医药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区域内参与机构、参会人数最多的传统医药国际性学术会议。
在会上推介发展传统医药的“中国经验”,对区域传统医药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并提升了国家影响力。
同时,还降低了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门槛,有利于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医机构的建设,也吸引着东南亚各国的学者、留学生、患者到国内来,让他们认识中医药、体验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传播中医药,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
下一步将完善会议机制,打牢根基,由学术团体和机构举办转变为“官民同办”,由政府积极发起倡议,并参与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由学术团体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坚持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特色路线,进一步提升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水平;做好学术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筹办佤族医药国际交流会,做好媒体宣传,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加快人才培养,联合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不仅懂中医,还懂英语、民族文化、民族医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问题,也是事关尊重民族感情、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促进地区繁荣稳定大局的政治问题,高度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的地位和作用,在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第1页共1页。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目的与意义 (2)1.2 方案背景 (3)二、现状分析 (4)2.1 基层中医药服务现状 (5)2.2 存在问题 (6)三、总体要求 (7)3.1 指导思想 (7)3.2 工作目标 (9)四、重点任务 (10)4.1 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1)4.2 中医药人才培养 (12)4.3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13)4.4 服务模式创新 (15)五、保障措施 (16)5.1 组织领导 (17)5.2 政策支持 (18)5.3 资金投入 (19)5.4 宣传推广 (21)六、实施步骤 (21)6.1 制定计划 (22)6.2 分步实施 (24)6.3 监督评估 (25)七、总结与展望 (26)7.1 实施成效 (27)7.2 后续工作 (28)一、前言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我们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机制,以期通过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既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基层中医药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全面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1.1 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服务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基层的普及、应用与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对于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情况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4.04.03
•【字号】浙中医药函〔2024〕3号
•【施行日期】2024.04.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体制改革
正文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情况通
报
浙中医药函〔2024〕3号
各市卫生健康委、省级中医医院:
2021年12月我省被正式批复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建设以来,杭州市等5市和苍南县等8县(市、区)作为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心任务,在中医药综合治理、数字支撑、特色服务、中西医结合、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和跨界融合等九大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3月,我局举办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评析会,筛选项目24个,邀请专家从政策支持、成果价值、推广示范、专家印象等四个维度进行点评并打分,提出项目亮点、不足和改进建议。
经专家评定,最终确定优秀案例6个,良好案例18个,现予以通报。
请各地各单位积极学习借鉴,以期在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成效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附件:1.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优秀案例名单
2.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良好案例名单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4月3日附件1
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优秀案例名单
附件2
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良好案例名单。
沪鼓励名中医开设工作室中医中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2013-02-22 14:10:35 来源:新闻晚报作者:贺天宝/宋国梵今天上午,本市2013年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同时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记者获悉,今年本市符合条件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应用中医药服务。
本市将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师在社区多点执业;鼓励中医专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工作室;鼓励有资质的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建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中医药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据市卫生局副局长、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介绍,今年上海将“中医药基层能力提升”列为上海中医药发展“重点工程”,围绕推进实施这项工程,已确立“八大”重点工作,其中重点是进一步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今年将出台符合条件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应用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在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的区县中医医院内调剂使用;完善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今年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对非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师在社区多点执业;开展市和区县两级中医专家师带徒工作,鼓励中医专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工作室。
力争到2015年,9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
今年将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鼓励有条件的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诊所。
《中医在当代中国:多元与综合》读书随笔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2. 中医的历史发展 (4)2.1 起源与古籍 (5)2.2 不同朝代的演变 (7)2.3 近代和当代的发展 (8)3. 中医的理论体系 (9)3.1 阴阳五行理论 (10)3.2 脏腑经络理论 (11)3.3 治养护理原则 (12)4. 中医的实践应用 (14)4.1 诊断方法 (15)4.2 治疗手段 (16)4.3 养生和康复 (17)5.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18)5.1 科研合作 (20)5.2 临床实践 (21)5.3 教育与培训 (22)6. 中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4)6.1 传承与创新 (25)6.2 标准化与国际化 (27)6.3 政策与法律支持 (28)7. 中医在当代中国的多元发展 (29)7.1 地域特色 (31)7.2 流派差异 (32)7.3 政策导向 (34)8. 综合与展望 (36)8.1 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的比较 (36)8.2 中医的未来发展趋势 (38)8.3 个人思考与建议 (40)1. 内容概要《中医在当代中国:多元与综合》深度探究了中医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分析了其在多元化世界中的生存之道和发展趋势。
本书首先梳理了中医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演变历程,澄清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并探讨了中医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定位。
随后,作者着重关注了以“多元与综合”为主题的研究,探讨了中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临床治疗、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等。
通过对案例分析、理论探讨以及社会实践研究的结合,作者展现了中医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并提出了中医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书还对中医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知识传承、学术规范、技术革新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valuable insights。
《中医在当代中国:多元与综合》是一部既富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的学术著作,为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目录CONTENTS第一部分中医药编辑与出版Section Ⅰ TCM Editing and Publishing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in TCM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Mei Li)试论汉英对照版中医药图书对中医药“走出去”的作用和意义(单宝枝)在华外国友人阅读中医出版物情况的调查(王淑丽)我国当前对外中医图书出版的几个条件(孙连民)PMPH Book Distribution in North America (NA) (Greg Jones)坚持个性与顺应潮流结合下的中医药发展(陈辉)中医药类图书输出版权的若干思考(寿亚荷)从市场的角度浅谈外版中医图书出版(郑俏游)努力提高中医药外文出版物的翻译和编辑水平(张晶晶)繁体中文版市场的中医药图书出版(何志韶)中国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特点与双语教材的出版(孙勇)中药方剂类出版物的海外市场分析现状(周玲)中医海外推广的Globalization 及Localization(李云宁)The TCM Book Market in North America—Q & A with John O’Connor of Eastland Press (Harry F. Lardner)面向西方市场的英文版中医科普图书出版初探(张乃戈)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Patient Education through Publishing (Lara Deasy, Mark Mondot)Global Trend of Chinese Medical Publication (Suzanne Robidoux )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针灸与中药是中国的国粹,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好而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正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各区卫生健康委,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开展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沪卫中发〔2020〕16号),在各区积极组织、有关单位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及专家评审,确定19个项目纳入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
现将建设项目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每个工作室建设总经费为20万元,市级财政依据专家评审结果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经费资助,其余部分由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匹配。
希望各立项工作室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方案》《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标准》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工作室建设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全面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确保建设经费匹配到位,切实做好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8月19日附件新一批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资助金额(万元)2020JCGZS-001周承扬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闸北中心医院102020JCGZS-002王兴娟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泰坤堂东馆中西医结合门诊部102020JCGZS-003周庆华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浦东新区人民医院102020JCGZS-004叶国传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杨浦区中医医院102020JCGZS-005沈烈钧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102020JCGZS-006梁林江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102020JCGZS-007杨耀忠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2020JCGZS-008韩龙惠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群力中医门诊部52020JCGZS-009晋玉梅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奉贤区中医医院52020JCGZS-010王瑛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方塔中医医院52020JCGZS-011于秋深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52020JCGZS-012陈光钧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广德中医门诊部52020JCGZS-013唐新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天山中医医院52020JCGZS-014蔡浙毅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嘉定区中医医院02020JCGZS-015胡全林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02020JCGZS-016蔡伟青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20JCGZS-017冯绍中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青浦区中医医院02020JCGZS-018杨建梅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徐汇区中心医院02020JCGZS-019冯继伟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公利医院0——结束——。
全面继承、整理提高、创新中医一一温振英谈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作者:郑军丁丹丹李敏彭云王仲易【摘要】回顾50年中西医结合研究历程,温振英以“全面继承、整理提高、创新中医”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随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耍而变换其内涵。
当今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应发扬中医“人身一体、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发挥中医特色整体医疗优势,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宏观分析,结合相关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的微观分析论证,探讨儿科保健、预防和疾病治疗。
【关键词】温振英;辨证论治;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温振英(1928-)早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先后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任教和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及教学50多年,进行了多种研究思路方法的探索,经历了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历程。
1 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点1.1 20世纪5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萌芽时代当时由于中医学受旧社会政府的排挤,到了解放后全国没有一所中医高等院校,没有一所中医医院,只有少数私人开业和药店坐堂行医带徒,多数想学中医却“入学无门”,学成了中医,没有中医院可施展才华,当年流行病和急性病虽多,中医却无用武之地。
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政府组织了西医离职系统学习中医班,成立了 5〜6年制的中医高等院校和中医医院,并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任务是“全面继承、系统学习、整理提高”,“把中西医药之长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1.2 20世纪60年代是全面继承和验证中医药、中药加西药和与西医药的疗效对比的探索阶段总结名老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经验,观察中医病证与西医疾病分型的关系,儿科对急性病、多发病(包括传染病)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麻疹、乙脑、流脑、肠炎、肺炎、肾炎的治疗都取得很大成绩,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同时病证的研究也促进了中医教材规范化的制定。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14日/第003版
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整合资源推进海派中医传承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整理本报记者谭欣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是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从2011年起着手实施流派传承工程建设,经过近两年筹划运作、建设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出台新政启动传承工程项目建设
为落实工程建设,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发办)将工程建设纳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重点项目,实施“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和“流派及特色技术扶持项目”建设,兼顾了发展规模较大、基础平台较好的流派和濒临失传流派技术的传承;积极与市财政沟通协调,得到认可并获资助经费7200万,成为近年来上海中医药投入专项经费最大的项目。
整合资源助推传承工程建设
激发老中医药专家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建设热情和核心作用。
如9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颜德馨多次在各种场合对工程建设给予鼓励指导,全程把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颜氏内科基地建设。
调动各建设单位的积极性。
如上海市龙华医院为陆氏针灸基地专辟场地,成立“陆瘦燕针灸工作室”并开设特需门诊;纳入基地的4家三级综合医院也大力支持流派传承工程,如第十人民医院已将该院中医楼整体改建为“颜氏内科流派传承基地”,华山医院为恽氏中西医汇通基地新增病床17张。
提升对医院特色优势资源的整合辐射效应。
如丁氏内科基地启动了覆盖面广泛的6个临床研究分基地和5个学术思想研究室建设;上海市曙光医院石氏伤科整合骨伤科研究所等优势资源,建立了由12家不同级别医院参与的协作网络和石氏伤科医学中心。
发挥全市专家、办公室、项目负责人作用。
中发办领导的“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展专家力量,积极承担方案论证、基地遴选、项目优化等重任,发动名中医倡议举全市之力支持工程建设等。
充分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和效果。
目前,4家单位成为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8家已建立基地数据库;8家已着手设计建设流派陈列馆;6家已启用基地网站;5家已开设流派专科门诊;5家已着手优势病种研究工作。
搭建交流平台
为弘扬海派中医文化,探讨海派中医传承发展思路,由中发办主办的“海派中医论坛”,至今已举办六届。
此外,近年来还邀请了外地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和讨论。
以论坛为平台推进工程建设,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推向新起点、新高度,对流派传承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交流促进作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