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别淡了课外功夫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杂谈:(九)“功夫在课外”的后文前些日子在读张舜徽先生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的时候,看到张先生称赞清代学者校书采取的方法,是遵循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
难怪胡适、梁启超、曹聚仁等前辈都高度评价清代考据学者所使用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法”和“科学的研究精神”。
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个方法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很研究中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因为古籍的校读时面对文本,而我们今天的“解读”也依然要面对文本。
这样一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是我们首先要牢记的。
之所以要牢记,是为了避免误读和断章取义的现象出现。
我们都知道“读书不求甚解”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间的区别,据说遭遇了腰斩的还有爱迪生“汗水”与“灵感”的名言。
但这样一来,我们在使用的原文的时候,因为不完整而容易造成不同的理解。
所以我们如果使用一个文本时,最好还是弄清楚文本的含义,这样才能减少“误读”和“断章取义”现象的出现。
我们自己(或听到别人)在指导语文学习时经常会有“功夫在课外”或“功夫在书外”的说法(这里的“课”和“书”似乎成了“语文课”和“语文书”的简称)。
不错,要想学会一门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养成一定的技能,必须要下功夫才行,俗语说的好“功到自然成”,但光有这句话是不够的。
因为一个人下了功夫,有了功夫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看他把练成的功夫用在了什么上面。
如果不把这个“什么”弄清楚,那么所练就的功夫,极有可能成为“屠龙术”。
为了弄清楚这个“什么”,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挖一下“功夫在课外”的源头。
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在北宋陆游的《示子遹》全诗如下: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我们可以看出,“功夫在课外”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工夫在诗外”演变而来的(这里不再去区分训诂上的意义了,暂取其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精选15篇)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1读完《鲁班学艺》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我深深地被鲁班那种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这个民间故事通过记叙鲁班为了学艺,辞别父母,千里迢迢,历尽辛苦,在终南山拜师学艺的经过,教育人们只有勤奋好学,不怕困难,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读完此文,我觉得鲁班有两点对我启发很大:其一是鲁班学艺非常刻苦的精神。
当师傅收鲁班做徒弟以后,他一学起来就全神贯注,废寝忘食。
在学习上,我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学,就一心一意地学,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勤奋好学。
学习,只能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只有不畏劳苦,才能学好知识,才能攀登科学高峰。
二是鲁班那种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记得我念四年级的时候,老想着将来要做一名航海家,于是参加了“少年之家”举办的航海模型小组,开始学造小船。
起初,我兴致勃勃,以为造小船模型有什么了不起?可是一经做起来就跟我原来想的不一样。
我把一艘小船削了半个月,辅导员老师还说我的“产品”不合格,当时我便泄了气,再也不想学了。
唉,比起鲁班那股韧劲来,我心里感到多么惭愧啊!这件事至今我还没有忘记。
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就应当迎着困难上!“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2我爱玩,我还喜欢发问。
那次,使我明白了彩虹的奥秘。
我读二年级时,一天,我在阳台上玩的时候,突然发现远处有一道奇异的光芒,我想: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彩虹吧?太奇怪了!我头一回见彩虹,当然好奇,我百思不得其解,边跑去问妈妈彩虹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妈妈只好笑眯眯的对我说:“傻孩子,雨后见彩虹!”雨后?是有水的地方吗?我还是不明白,为了发现这其中的奥秘,我决定去做实验。
我把两个杯子其中一个倒上水,在房间里不停的倒来倒去。
可是,彩虹就是不出现,我有点难过。
但我却没有灰心,因为,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让妈妈去书店帮我买关于彩虹的书,我还问过我的'好朋友......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我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不断试验。
功夫在“课外”——听五率过关课有感殷外中朱晓瑜学校最近进行了五率过关课听课活动,通过赛课活动,使大家更深刻地领会了五率的要求,在课堂上能逐渐落实,推动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这段时间,大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课堂教学上了,如何上课更有效,如何上课更优质?这些问题萦绕在我们的脑际。
我认为,研究课堂、研究教学是好事,但是不能“陷”进去,还要能够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堂研究课堂。
要想上好一节课,功夫不能只下在课堂上,有时功夫在“课外”。
正所谓:课上十分钟,课下十年功。
尤其是我们的高效课堂来说,更要抓好课外。
首先要把好目标关。
教学的根本或者说实质,抓住学科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学科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加上通常的通用能力(听说读写、分析)的培养,最终改变人的心智模式。
有利于这个大目标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不利于这个根本目标的设计,即便很巧妙,也应舍弃。
其次要把好预习关。
高效课堂要想上好,预习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导学案。
同时,指导好学生预习,不是说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在我认为,有的内容,必须放在课上预习,便于老师指导。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们更要把好预习这一关。
为课堂其它的环节打好基础。
第三要把好作业关。
作业要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
内容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避免多而散。
形式要多样,避免单调乏味。
要注意适当的分层次,适应不同的学生。
批作业要及时,改作业要再批。
第四要把好辅导关。
课堂上不可能解决百分之百的学生,一定有学生留有问题。
课下通过适当的辅导,是他们尽可能做到“节节清,日日清”。
没有课下对学生的“紧盯”,就会在考试时的“吃紧”。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严谨的程序,有着不同的关节。
必须有效地把握好每一个关口,才能使之成为一个好的链环。
作文的功夫,既在课内,更在课外摘要:拥有一颗会思考的头脑,,学会观察和思考。
广泛的涉足各种领域,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是作文的根本。
作文的功夫,既在课内,更在课外。
关键词:思想学识广泛涉猎作文根本作文,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个头疼的问题。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我从事语文教学16年,在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仁们探讨。
首先,我觉得老师和学生在作文方面不要功利性太强,目的不要太直接。
写作文,没有什么捷径。
有句话叫文如其人,我们首先要学做人,做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这样,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有灵魂。
毛泽东,是我们熟知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不是我们专门意义上所说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是诗词,其思想高度,阔大胸襟,远见卓识,雄伟气魄,往往是专业作家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种磅礴的气势,这种俯瞰历史,笑谈历代帝王的举重若轻的风流霸气,世间几人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首先,只有这样的一个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一个东西。
作家当然会写,但是他就写不成这样的东西,因为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我们的小学生去做什么家,我们普通人达不到那个高度。
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砺炼自己,学会观察和思考,让自己的思想慢慢的成熟起来。
很难想象,一个浅薄无知,胸无滴墨的人,能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看看我们有的小学生,写好人好事,就是扶盲人过街;写妈妈,就是生病发高烧,端茶倒水;写老师,就是带病坚持上课。
如此老掉牙的材料,教了几十年就看了几十年。
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写起作文来,搜肠刮肚,绞尽脑汁。
读其作文,味同嚼蜡。
所以说,要写好作文,最起码要有一个会思考的头脑,一颗能感悟的心。
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小学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应该天天看看新闻,多读报纸,关心时事,了解社会,与时俱进。
高考满分作文《功夫用在平时》功夫用在平时如果,被困在冷库里的工人平时就是一个懒惰的人,见了面不爱跟人说话;如果,平时他是一个傲慢的人,见了门口的保安不屑于跟人打招呼;如果,平时他也不是一个严谨的人,心情好的时候跟人打招呼,心情不好就懒得理人家了,那这个保安还能记起他吗?还能记起他没有出厂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被困以后他再想种种办法,临时再抱佛脚,再求爷爷告奶奶,恐怕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所以,把功夫用在平时,就是我们读到这则故事的重要启示之一。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向一位知名的老画家求教问题:为什么他的画,卖了一年也卖不出去?而老画家的作品一天就能被人抢购?老画家微微一笑,向青年道破其中的玄机:如果你用一年的时间作画,不用一天就能卖出去;如果你用一天的时间作画,可能一年也卖不出去!青年画家听后恍然大悟,谢过老画家,然后回家静下心来闭门苦练。
果然,从此他的画只要一上市,马上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用一天的时间画一张画,画出来的画怎么可能是精品呢?当然,除非是天才。
即使是天才又是什么呢?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没有平时足够多的付出,怎么可能画出精品,获得人们的认可?其实,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
只要平常我们下够功夫,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十年如一日,把该搞懂的问题都搞懂,考试的时候就能考出优异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
如果平常就不够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还能指望获得什么好成绩呢?看一看班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哪一个没有付出足够多的汗水?而那些总是考得很差的学习,哪一个又真正用心学习过呢?种瓜得瓜,种豆提豆,没有乎时辛黄的耕耘,怎么会收获果暴硕果?努力吧,把功天用在平时,关键的时候,才能有所斩获!。
功夫,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通过长期实践经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拳术体系。
凭借优秀的技巧和蕴含的哲学思想,功夫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人们通过练习它来锻炼身体、提高意志力、培养人格品质。
功夫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功夫流派要数少林寺的武僧们所创造的“少林拳”,这是当时为保卫寺庙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拳术,其拳法刚猛、雄壮、出拳快、收拳稳健,力求精确而不拖泥带水,所以被誉为“拳中之王”。
在中国太极拳、咏春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名家所传承的功夫流派中,每一派之间都存在着技巧卓越、柔刚并重的特点。
这些技能都既具有攻击性又具有防守性,除此之外,每一流派都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维度,鼓励人们通过练功来提高身体素质,了解自身、克服困难,以及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运动项目的需求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面向全民普及的形态。
在这些运动项目中,功夫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被广泛引入到广泛的体育活动之中。
在如今的功夫比拼赛事中,彰显出各大流派风格独特的特性,除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外,更是体现了中国功夫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厚重历史。
如今,功夫作为一种拳术体系,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实践,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中国深厚且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便能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许多功夫的影子。
无论是在练功的过程中还是日常的生活习惯中,与功夫有着某种联系的行为习惯,都需要我们去重视并探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生活的档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在寻求舒适的同时坚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练习功夫,锻炼身体,培养修养,这是我们生活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让我们共同感受功夫所传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让功夫伴随着我们的健康成长,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训练谈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据统计,每年因作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数(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
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
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
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
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
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
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
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
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
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
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功夫在平时作文800字作文一:学习中的功夫在平时。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就像小树苗在成长,功夫都在平时呢。
就说背课文吧。
有的同学想一下子就背好,可总是背不下来。
我有个好朋友,他平时就很爱读课文。
早上起来读,课间休息也读几句。
他读的时候,嘴巴一张一合的,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他一边读,眼睛一边在字里行间游走,就像小蜜蜂在花丛里采蜜一样认真。
因为他平时读得多了,背课文的时候就特别轻松。
老师一布置背诵任务,他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这就是功夫在平时的好处。
还有做数学题。
我以前总是考试前才做很多题,想临时抱佛脚。
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出错。
后来我看到同桌,他每天都会做几道数学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有点难的。
他做题的时候,眉头有时候会皱起来,思考的样子可认真了。
他把平时做的错题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看。
慢慢地,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
我也学着他,每天做一点数学题,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后来我的数学成绩也有了进步。
学习就像盖房子,平时一块砖一块砖地砌好,房子才能又结实又漂亮。
我们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这样学习才能越来越好。
作文二:运动中的功夫在平时。
小朋友们都喜欢运动吧,我可知道运动的功夫也在平时呢。
我特别喜欢跳绳。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分钟只能跳几十个,而且跳一会儿就气喘吁吁的。
我看到我们班跳绳很厉害的同学,他每天都会在操场的角落跳绳。
他跳绳的时候,绳子在空中快速地划过,就像一道闪电。
他的脚轻快地跳动着,像一只活泼的小兔子。
他每天都坚持跳几百个。
我就向他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后,我也在院子里跳绳。
我从最开始只能跳几十个,慢慢地能跳到一百个、两百个。
我跳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快,汗水从额头流下来,但是我心里可高兴了。
还有跑步。
我们学校有个跑步小达人。
他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会在早上起来跑步。
他跑步的时候,双臂有力地摆动着,双腿有节奏地交替着。
他说他刚开始跑步的时候也很累,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
他平时跑得多了,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总是能跑在最前面,为班级争光。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议论文典型范文一功夫在课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谓予不信,请看——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
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
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
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
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
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
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
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
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功夫压退的作文English:The power of kung fu can be seen in its ability to push back against adversarie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For centuries, practitioners have honed their skills to defend themselves and others, using their body as a weapon and their mind as a powerful tool. Kung fu not only instills discipline and strength, but also allows individuals to tap into their inner power and overcome obstacles. Whether facing an opponent in combat or battling inner demons, the practice of kungfu provides the means to stand strong and push back against whatever threatens one's well-being.中文翻译:功夫的力量可以在其推动对手的能力中体现出来,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
几个世纪以来,练习者们一直在磨练他们的技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利用他们的身体作为一种武器,他们的思想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
功夫不仅培养了纪律和力量,还使个人能够发挥内在的力量,克服障碍。
无论是在战斗中面对对手还是在与内心魔鬼的搏斗中,练功的实践都能够提供力量,使个体能够坚强地抵制任何威胁自己幸福的事物。
功夫在书外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功夫在书外作文功夫在书外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教学研究238 2015年42期作文教学应多花功夫在“课外”先友林四川省富顺县长滩镇九年制学校,四川自贡 643217摘要: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在作文课上按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而轻视了作文课外的作文指导。
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因生活素材不多,感触不深,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最后只有胡编乱造,草草了事,每一次作文课都成为学生最头疼的课。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欲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除了在作文课上要认真设计、操作外,重要的还在作文课以外的功夫。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课外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42-0238-011 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于漪老师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作文教学也如此,作文源于生活,源于观察,源于体验。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圈子里,学生已不例外。
学生的生活圈子里也有人、事、物,也就是有生活素材,关键是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些生活素材,不知道从这些素材里挖掘值得记下来的东西[1]。
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引导他们通过写日记、周记、观后感、读后感等,记录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喜悦、成功,烦恼、忧愁、困惑、不安……,引导学生用心品味、体验生活,只有用心去品味、体验,才会尝到生活的本色滋味,才会写出有滋味的文章。
2 培养学生课外写作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课内外对作文都有兴趣,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2]。
要培养学生课外写作兴趣,可以抓住以下几点:2.1 让学生有写作的自主权在安排课外作文时,教师应开放作文的内容和主题,让学生有写作的自主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写(课内作文也如此)。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没有写作的自主权,通常是教师拟定题目,然后学生去写。
题目只有一个,而学生有几十个,有的学生对此题目有灵感,而有的学生对此题目可能就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去写,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不能将学生引进思维的死胡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文《学问需长久努力》在我还小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能出口成章,肚子里仿佛装了无数本古书的老先生。
就像我家隔壁的张爷爷,那可真是个有学问的人,每次听他说话,都感觉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评书。
张爷爷家有个大大的书房,满屋子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从古代的诗词典籍到近现代的各种史书小说。
那时的我以为学问就是把这些书都读完就有了,于是有一次,我信誓旦旦地走进张爷爷的书房,挑了一本厚厚的《史记》,心想我读完这本书就能像张爷爷一样有学问了。
可是,刚读了几页,我就懵了。
那些文言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蚂蚁,在我眼前爬来爬去,我根本抓不住它们的意思。
坚持了几天,我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我把书扔到一边,跑去玩泥巴了。
后来有一天,张爷爷看见我在院子里闲着,就跟我聊起了天。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很不容易,家里穷,只能借着村里为数不多能读书的人家的书来读。
有时候,为了能看一本好书,得帮人家干好多活,才能借到手。
拿到书后,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白天干活的时候都在心里默默地琢磨书里的内容,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仔细研读。
就这样,读了一本又一本,也过了很多年,才有了现在这一点学问。
张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啊。
学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
我那时候读《史记》,就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想一下就变成有学问的人,那怎么可能呢。
不管是像张爷爷那样读古书获取学问,还是现在我们学习各种知识,都得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下功夫,而且要持之以恒。
就像耕种农田,你不能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想收获粮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劳作才行。
学问之路悠悠长长,少壮之时多多努力,到了老的时候,才可能有所成啊。
《知识积累非一日之功》我念书那会儿,学校里有个学霸级别的同桌,叫小李。
他呀,就像是一部行走的知识百科全书,什么问题好像都难不倒他。
老师在课堂上问什么,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而且答案特别详细准确。
我心里特别好奇,他怎么就这么厉害呢。
真功夫硬功夫主题作文篇一《真功夫在点滴间》我有个朋友叫阿强,他是个特别痴迷武术的人。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真功夫。
阿强长得并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样子,瘦瘦小小的。
但他只要一动起来,那精气神儿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来跑步,不是那种简单跑跑就完事的。
他家附近有个小山坡,他每次都跑去那山坡上,那小路坑坑洼洼的。
夏天的时候,草丛里还有各种蚊虫。
他也不顾,穿着一双有些破旧的运动鞋就上去了。
有次我跟着他去见识见识。
阿强跑在前面,那步伐特别稳,当遇到坡上有些湿滑泥泞的路段时,他就稍微放缓一些速度,然后调整一下脚步的着力点,三两下又恢复了原来的节奏。
他一边跑还一边跟我说,这跑步不能光看脚下的路平不平,得随时注意身体平衡,这是练功夫的基本功,就像练武要先扎马步一样。
到了山坡顶上,有一片小空地。
他就开始打拳了,那拳法虎虎生风。
每出一拳,手臂上的肌肉就紧绷起来。
不像我以前在电视上看的那种花拳绣腿,他的拳实实在在打出去,感觉都能把空气打出一道缝来。
他专注的样子就像这个世界只有他和他的拳法。
他打完一套拳下来,额头微微冒汗,衣服也有点湿漉漉的贴在身上。
但他的眼神里满是兴奋,他说这就是真功夫,每天积累一点,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
从阿强身上我明白了,真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它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磨练。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你想要做好,就得像阿强跑步、打拳一样,不怕苦,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真功夫的真谛,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篇二《硬功夫不是嘴上说说》我住的胡同里有个修车摊,摊主王大爷那可是有一手硬功夫。
有一次,我的自行车不知道怎么回事,链子像是被什么东西咬住了一样,骑起来一卡一卡的。
没办法,我只能推到王大爷的修车摊。
王大爷戴着他那顶有点破旧的鸭舌帽,推了推老花镜看着我的自行车。
他也没急着动手,而是先把车放倒,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链子的部分。
那认真的模样就像是在看一件稀世珍宝。
他的手特别粗糙,手指上都是厚厚的茧子。
功夫在文章外功夫在文章外学习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谈及不上创新。
积累就好比一个个标点符号,没有他们,何来鸿篇巨制。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吟诵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一切都说明,坚持长期学习思考,养成随时随地捕捉记录和收集积累的习惯,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功效。
我的书桌最显眼的地方,堆放着几本大小不一的笔记本,他记载了我近三年来的所有摘录。
由于经常翻看,封面褪色了,有几页脱落了,明显有些旧了。
坐在书桌前,望着我的“老朋友”,又拿起一本,“叙叙旧”。
看着本子上熟悉的段落,脑海里浮现一个个画面,不禁感叹……记得三年级,在老师的引导下,班里开始风靡“口袋本”,随身携带笔和本,随时捕捉生活亮点,写作素材。
我经常记录身边人的语言,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时,逢人就问,“记了吗?”对方总会响亮地回答:“当然!”很怀念那时这种良好的风气。
因为捕捉生活,在三年级的我看来生活是透明的,美好的。
光阴似箭,到了四、五年级,一切都变了,但唯独不变的是,摘抄还在继续。
每天200字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但老师和我们不满足于积累,我们学会了点评,在别人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表达东西,使摘录更有意义。
积累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
我们还在坚持。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网络作文评优的活动。
题目为《活着》。
我知道这类文章,要有富有哲理的语言,有力的实例。
以我的积累,确实摘录过不少类似的文章。
我引用名人名言,直击要害。
然后分类展开论证,因为常关注不同年龄人的心理,经常阅读经典哲理故事,我的举例有力证明了一切。
结尾紧扣名言,简单总结。
在完成文章的第三天,我的文章受到了好评。
积累,好像无数的细沙与石子,没有它们的存在哪有万丈高楼的耸立;积累,好像涓涓不息的溪流,没有它们的汇聚,哪有大江大河的奔腾咆哮。
这一切,不很好说明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情境作文:功夫在“写”外田晓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这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中发生的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熟视无睹,同时,他们缺乏生动多样的生活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写好作文也难。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经历情感的洗礼,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做人,学会作文。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创设情境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智活动处于一种更兴奋的状态,为他们的写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供真实的情境。
举一个例子。
我们学校是禁止学生带零食的,但是,由于家长配合不好,可以说是有禁不止。
在一节自习课上,我对学生说:“老师知道大家喜欢吃零食,可是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带零食到学校里。
你们藏,老师搜,弄得大家都不自在。
我们能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谅解,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一听,都来精神了,大声喊着:“老师,你说吧,怎么沟通,怎么理解,我们都听你的。
”我说:“我已经请示了校长,校长说,让我们班的学生写写吃零食的理由,选几篇好的给她看看,如果大家写的文章打动了她,让她觉得这零食还真是该吃,那你们不但可以光明正大地吃零食,而且也帮了全校同学的忙。
”教室里马上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等我说动手,他们就手忙脚乱地找笔写起来。
读着那一篇篇稚气未脱但又饱含真情的习作,我真的体会到创设情境的无穷魅力。
在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我再因势利导,跟学生们讲零食吃多了的坏处,这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创设情境务求真实真实是情境创设的第一生命力。
尽管是创设出来的生活情境,但是必须让学生感觉到,它就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构出来的。
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有人说,语文为你打开一扇大门,让你领略多彩的大千世界;有人说,语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人说,语文探究时间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荡漾着友情的涟漪;有人说,语文学习有甘有苦,有乐有忧。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你对语文一定也有许多真切的感受或难忘的经历。
请以“语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自拟题目,文体自定。
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请用化名代替。
语文,功夫在课外中国是一个儒学大国,五千年的封建统治,大部分君主都奉行孔孟之道。
古代中国自唐时期就开始了八股取士。
读书人自幼读经书,若是“中举”便可走上仕途。
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语文。
我们打一出生起便在语文环境中生活、成长,那么我们的语文素养应该很高喽?非也。
且看以下几种怪现象。
其一,重“写”不重“说”。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
可是我们平常写文章,做练习,训练了“写”,却忽略了“说”。
全面的语文是听说读写一并提高的,可以说,是人才却不一定有好口才,有好口才就一定是人才。
因此,语文学习应该走出课本,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听说”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竞争。
其二,作文有八股化趋向。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压力,出自学生笔下的作文几乎都有所偏离真情实感。
避免作文八股化,回归到真实、自然,这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
但作文辅导书甚至自动套用素材的“作文软件”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讽刺!难道作文水平可以通过这样来得以提升吗?作文能力难道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吗?其三,阅读的缺失。
由上文知道,作文水平不是短期内可以大幅提升的,那么方法在哪呢?学好课本?不,课本的阅读量是不够的。
应该是在课外大量阅读,博采众长。
难道课外那些大师级人物所写的文章会比不过作文辅导书里那些矫糅造作的文章?阅读作文辅导书而不阅读课外优秀作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我们这一代人,学习负担过重、网络进入生活等原因,已经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大为下降。
作文,别淡了课外功夫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中包括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兴趣情操等多方面的要素,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能、技巧。
同学们要学好、写好作文,别淡了课外功夫。
平时必须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积蓄知识,积贮语言。
第一要积累生活。
不少同学平时作文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没材料可写,为了交差,只好东拼西凑,捏造一篇了事。
可想而知,写出来的作文,难免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其根源就是缺乏生活体验,对要写的人或事物不甚了解或不了解,而凭主观臆造、想当然。
这也难怪,同学们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来去匆匆,对日常事物不是浮光掠影,就是熟视无睹。
假如写《我的老师》,看似很熟悉,天天相见,但真正写起来,又写不具体。
为什么呢?其实,你每天看到的校园中、讲台上的老师,对于家庭中的老师怎样,对子女、长辈如何,道德风范如何,其实不了解或不甚了解。
如此,怎能写出有血有肉“丰满”的老师来呢?宋朝大诗人陆游说过:“树树有画本,处处有诗才。
”这生动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素材。
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闲暇,注意留心观察生活。
观察一番农民如何辛勤劳动,小商小贩如何沿街叫卖,小动物如何“生儿育女”,白发奶奶如何唠叨……如何条件许可的话,利用节假日,跳出“两点一线”的圈子,到祖国名胜走一走,到当地名胜瞧一瞧。
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美。
积累生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积累知识。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必须多次反复接触,才能认识得全面、深刻,以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要积累体验。
你要知道葡萄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如果你不参加艰苦的劳动,便不会有“粒粒皆辛苦”的感受,如果饱食终日,当然就会有“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了。
同学们在体验生活时,还要做到“细”和“泛”。
三要积累感情。
“文为心声”,文章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而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
平时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体验人生,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恶、丑的恨。
如果这种高尚健康的感情蓄之已久,其发必速,写作文一定不会无话可说了。
第二要积蓄知识。
当今社会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
但每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去观察,体验,这就需要我们从大量的课外书本上获取大量的现成知识。
宋代朱舜水先生说:“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
”马克思也说过:“书籍是世界的窗口。
”可见读书对作文是何等的重要。
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快,省时;二是广,信息量大。
宋朝朱熹写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使作文写得“清”,必须有大量的“活水”来。
这“活水”便是从大量的书本中获得的大量新鲜材料。
比如写《心中的毛泽东》,由于毛泽东跟同学们的历史年代较远,感到材料不足。
我们不但可以从政治、历史书上取得大量材料,单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沁园春·雪》等诗文十多篇。
如果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的形象不就栩栩如生地产在我们面前了吗?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把阅读过的文章按类摘录、归纳。
如写人的,叙事的,谈理想的,谈学习的,谈尊师的等,输入“仓库”备用。
如果经过一番“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经过一番“活水输入”,作文时一定会得心应手。
三是要积贮语言。
有了正确的观点和丰富的材料,还需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同学们在平时必须注意积贮词汇。
一是要积累书本中的词汇、句式;二是要积累工人、农民等朴实而表达力强的方言、谚语、俗语、格言等;三是要积贮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光是读了人家的文章,背了人家的作法,不等于你学会了作文。
还必须亲自实践,把平时收集到的好材料及时写下来,连缀成篇,趁热打铁,“打”出好文章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要使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那就要靠平时的辛勤积累,只要平时努力积累生活,积蓄知识,积贮语言,那么,你的好作文“妙手偶得之”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