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四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阶段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17
7 寒风吹彻李锐先生认为他“获得了与天地万物的深情独处、对自己内心自由高远的开阔舒展”的体验;林贤治先生说他“活得太久了。
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世事沧桑。
多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木,在他的眼中化入化出,生死衰荣。
”李陀则说“他能把文字放到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
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要脱手。
”而他自己却这样说:“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的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一大片。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刘亮程想念黄沙梁1961年秋天,刘亮程的父母从甘肃金塔来到乌鲁木齐。
那时的乌鲁木齐正在修建中,没有多少城市的样子。
在河边拉了一冬天石头,刘亮程的父亲对这个遍地芨芨草的首府城市有点失望,他们在老家饿坏了,想找的是一个有粮有地的地方。
第二年开春,天寒地冻的1月,刘亮程的父亲拖家带口往前走,最终在黄沙梁停了下来。
“那时,黄沙梁有公社大食堂,有白面大米,能吃到肉,”刘亮程说,“最主要的是,村子四周有大片未开垦的土地,有一条在蒙语中意为‘巡逻兵’的玛纳斯河。
”刘亮程还记得父亲形容自己初到黄沙梁时的情景:玛纳斯河畔长满了红柳榆树和沙枣树。
那时盖个房子也很困难,先要砍树,把密麻麻的树砍倒腾出地方来。
河水在几步远的地方喧腾,可树挡着就是找不见。
“我们在黄沙梁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刘亮程说,“一个偏僻的村落,突然变得热火朝天。
”黄沙梁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直到1987年,村里才有了第一盏电灯,而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亦很少有露天电影放映队下到这里。
自我小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黏.合(nián)埋.怨(mán)着.落(zhuó) 洗洗涮.涮(shuàn)B.空旷.(guàng)橘.子(jú)宿.敌(sù)雕栏玉砌.(qì)C.廿.七(niàn)菜圃.(pǔ)星宿.(sù) 为虎作伥.(chāng)D.辜.负(gū)偌.大(nuò)歆.享(xīn)什刹海(shí ch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勘察前仆后继提纲挈领揠旗息鼓B.慰藉优柔寡断穷兵黩武明火执仗C.脉博同仇敌忾利令智昏沽名钓誉D.赧然贻笑大方提心吊胆日没途穷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D.自然,那里(巴黎)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
B.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能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名词.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某些商家违背商业道德,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为“隐形笔"大做广告。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想北平老舍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17份】高中粤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同步练习及模块检测卷含答案目录1五猖会 (1)2想北平 (10)3这思考的窑洞 (18)5囚绿记 (28)6捕蝶者 (36)7寒风吹彻 (45)8论快乐 (53)9论趣 (61)10命名记 (69)11汉家寨 (76)12面对苦难 (84)13只因为年轻啊(节选) (92)14听听那冷雨 (100)15道士塔 (109)16秦腔 (117)模块检测卷一 (125)模块检测卷二 (138)1五猖会《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地抒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
《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美字体赏美文朝花夕拾·小引鲁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规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作《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模块检测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
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
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
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
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
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
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
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殷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画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
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
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
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
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
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画记号,用意不清。
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
综合检测 (一)(时间 :120 分钟第Ⅰ卷满分 :150阅读题分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 ,每题 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3 题。
(导学号50820035)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此中有着深沉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 ,将人与自然 ,人与审美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所以,研究传统美学,就不可以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第一表此刻对于人生解放和人买卖义的不懈追求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月常常获取直接的表现。
汉魏此后,中国社会堕入空前的混乱分裂之中,在各样哲学思潮对于天道人事从头思虑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品的创建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看法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固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但是在现实人生难过的解脱、精神人品重构方面 ,审美活动明显更拥有人文意蕴 ,更能切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取代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心,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置。
中华民族在长久的生计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即是这类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能够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以为审美拥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能够当哭 ,眺望能够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对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看法。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浸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感情与认知于一体,它不一样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盛情蕴。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一致之上,这类一致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能够解决精神寄望问题,令人生获取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此刻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
人文思想不单表现为人品的自我完美 ,同时表此刻运用这类成就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单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建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集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交融。
第四、第五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14 听听那冷雨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
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比较爱好。
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
……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
我的这四个追求,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的生活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唯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挽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的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别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模块检测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
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
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
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
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
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
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
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
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
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
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
高中语文单元过关检测卷(四)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四单元直面挑战超越自我(测试时间:120分钟评价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ɡōu)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ɡ)惊诧.(chà)超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ɡ)C.奇葩.(pā)胴.体(tónɡ)拗.口力(ào)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è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解析: B项,淙(cónɡ);C项,胴(dònɡ);D项,刹(chà)。
答案:A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淘汰的结果。
民歌之所以流....,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传得广泛,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要在天长地久中去把玩..。
A.长久不衰 B.锤炼 C.自命不凡 D.把玩解析:D项,“把玩”:拿着赏玩,是赏玩具体的事物,“意蕴”是精神层面的,与“把玩”不搭配。
答案:D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基雅维利在16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多年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B.《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感觉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或某些利益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绅士摩仿得天独厚B.磕睡悠闲逍遥自得C.惘然膜拜黄发垂髫D.抽搐云霓青出于篮【答案】C(A.摩—摹,B.磕—瞌,C.篮—蓝)2.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能否实现升学目标,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们是否用心教学。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C.近两个星期,谢峰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还振振有词....,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意。
D.2012年4月9日,中国男乒主教练刘国梁在微博上确认马琳无缘伦敦奥运会,参赛的是王皓、张继科、马龙如明日黄花....般的年轻人,马琳的年龄和这些人相比,确实大了点儿。
【答案】A(A.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B.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
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
C.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和前面“似乎理由很充分”重复。
D.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既有求于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它们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同时又希望获得修改货币交易规则的话语权,彻底改变不合理的金融贸易体系。
B.不仅新医改方案没有否定市场化,反而强调医疗改革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C.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处在“攀岩”期: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身上还肩负着家庭重担,压力过大是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D.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香港居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榜榜首,深圳力压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二。
**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阶段一考试语文科试题(使用范围:全卷共页,供高二年级使用)命题:*** 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首先在答题卡(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
2.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否则,该题不计分数。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惊蛰.(zhé) 仓颉.(jié) 铿锵..有力(kēnɡjiānɡ)B.黏.结(zhān) 寒濑.(lài) 模.样(mó)C.滂沱..(pānɡtuó) 惊悸.(jì) 翩翩..起舞(piān piān)D.木椽.(chuán) 纤.秀(qiān) 婀.娜多姿(ē)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
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
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
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连篇累牍B.如鲠在喉C.梳理D.受众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作为古希腊哲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广泛载人中国文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
②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
③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
④“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⑤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⑥“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A.④⑤③①②⑥B.①②⑥④⑤③C.①⑥②⑤③④D.④⑤③⑥②①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马交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
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①且②则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C.①且②则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他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所写意象与诗眼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本诗与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蚓无爪牙之利,_____ 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
(《劝学》)(4)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陈情表》)三、论述文阅读: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王岳川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
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
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
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
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
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
“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