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扩展之链及其制度背景——对希克斯经济史理论的再解释
- 格式:pdf
- 大小:330.55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希克斯《经济史理论》解读(一)摘要]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史理论》不是一般的经济史著作,而是作者积多年经济史教学和研究之经验以及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他本人的经济史见解的集中概括与经济史现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精炼凝结。
关键词]希克斯:经济史现;研究方法约翰·希克斯(1904—1989),英国人,当代西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1972年,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贡献。
希克斯一生著述很多,除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以外,还涉及货币理论、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周期理论、市场理论、核算理论、创新理论,甚至经济史理论等广泛领域。
众所周知,《价值与资本》(1939年)一书被认为是希克斯在西方经济学界学术地位得以确立的重要著作。
而本文所论及的《经济史理论》(1969年)一书,在希克斯本人看来,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而在后人看来,这是用经济学研究制度演进的第一本书。
1]《经济史理论》不是一般的经济史著作,它是希克斯积多年经济史教学和研究以及知识积累的理论升华,是他本人的经济史见解的集中概括与经济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精炼凝结。
这种借经济史而阐述其理论的著作,在经济学界和历史学界是比较罕见的。
本文拟从该著作所体现的经济史观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解读。
一、《经济史理论》中希克斯的经济史观希克斯的经济史观主要体现在《经济史理论》的前言和第一章中。
1.经济史是一种专门化的过程,是一个由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可认识的希克斯认为,经济史的理论是一个“重大主题”,“它不仅涉及整个世界而且囊括了整个人类的历史”2](p4)。
但是,他并不要求经济史包括历史的全部,他说:“经济史经常表现为和直接表现为一种专门化的过程;但专门化不仅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专门化,也是经济活动(正在变成经济活动的事物)由其它各种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化。
## 教材原文##!!!货币金融学导论刘明第二节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在早期是剑桥学派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和倡导者,他在数量论传统思想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这表达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
《通论》〔1936〕的出版说明凯恩斯实现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扬弃。
即一方面继承剑桥学派经济学〔隐含的〕对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的区分,并引入利率因素讨论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古典货币数量论,与数量论的假设相反,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充分就业,均衡不是经济常态,货币供应会影响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主要讨论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奉献。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凯恩斯把庇古所谓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改称为“动机”,并明确区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大体对应于庇古的提供便利目的和安全目的。
提出投机动机更具有创新意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变动也就源于这一动机。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是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凯恩斯将交易动机进一步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收入动机是指家庭用以度过从获得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指企业用以度过业务上从支出费用到获得销售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的支付需要。
前者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间隔的正常长度,后者取决于现期生产量和进货量。
凯恩斯假设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吸收的现金量主要对收入水平变动做出反应,对利率的改变不敏感。
把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结合起来用M tr代表,凯恩斯假设M tr=M tr〔Y〕〔10-14〕且有,M tr 随Y增加而增加。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就必须同时确定交易货币需求的流通速度。
假设Y/M tr 是交易货币需求余额的流通速度。
凯恩斯针对庇古推理[式〔10-13〕]的简化形式指出:没有理由认为V〔=Y/M tr 〕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业务、社会习惯、社会收入分配,以及取决于持有闲置货币的实际代价。
希克斯经济理论之投资、乘数与存货希克斯认为,根据凯恩斯《通论》中的论述,收入可以分解为消费与储蓄,又可以分解为消费与投资。
由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从而收入与储蓄(即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额)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稳定的。
这样,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顺利地发挥出来。
但是,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除了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既定外,还必须得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
如果没有可供利用的存货(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那么当投资增加后,由于既缺乏可以利用的投资品,又缺乏为供给新增工人所需的消费品,投资的乘数作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达不到通过投资来增加收入和就业的目的。
在希克斯看来,凯恩斯在论述储蓄、投资和乘数的关系时,不曾把存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阐述清楚。
他说:“在他(指凯恩斯——引者注)的思想里,对另外一个事实却模糊不清,这就是:存货的状况要保持某种程度的‘宽松’,乃是真正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甚至是扩大就业的必要条件。
”1在凯恩斯的著作中,把投资引起再投资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此仅限于对最初投资进行分析,而忽略了与存货有关的“引致投资”分析。
希克斯指出,要说明投资的乘数作用,必须考虑到存货状况,甚至是最初的存货情况也必须加以考虑。
存货可以区分为实际存货数量和合意存货水平,后者是指厂商预期的存货数量。
假定期初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增加投资后,乘数发生作用,实际存货数量就会不断减少但只要实际存货数量仍然高于合意存货水平,那么乘数的作用仍会发挥出来,至此,凯恩斯的储蓄、投资与乘数的理论都是有效的。
但是,一旦实际存货数量低于合意存货水平,厂商将会设法增加实际存货,这时就产生了为增加存货而进行的投资,即“引致投资”。
这种“引致投资”的出现会使收入和就业的增加超过凯恩斯提出的正常乘数作用时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即出现一种由最初增加的投资和增加合意存货水平的引致投资共同作用的“超级乘数”。
希克斯经济理论关于“两种价格体系”的分析凯恩斯经济学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不涉及微观经济理论中的相对价格理论问题。
凯恩斯在讨论收入、储蓄和投资等问题时,把价格作为已知的,这并非说价格是不变的,而是假定价格变化的原因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外部变量。
由于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被认为缺少价格理论,所以是不完整的。
如何沟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领域,是战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密切注意的课题,希克斯自写作《价值与资本》一书起,也一直就致力于这一“沟通”工作,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一书中,他提出了“两个价格体系”的分析,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不足之处。
希克斯在书中写道:“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中,至少存在两种市场。
在一种市场里,价格由生产者来规定;对于这种市场(包括大部分工业品市场)来说,固定价格这一假定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但是还有另一种市场,即‘弹性价格’市场或投机市场,在这种市场里,价格仍然决定于供给关系。
”1所以在经济理论中必须同时考虑两种市场或两种价格体系。
在杀克斯看来,这两种市场或两种价格体系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固定价格市场中,价格由生产者规定,存货归专门经营该种商品的厂商拥有,没有中间商存在(既使有,他们也是受买者或卖者的有效控制),实际存货数量和合意存货水平往往是不一致的。
在弹性价格市场中,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存在着中间商,这些中间商的行动受他们对未来价格动向的预期所决定;实际存货数量总是与合意存货水平趋于一致。
如果经济中存在着剩余存货,弹性价格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就会趋于下降。
当投资的乘数发生作用时,存货逐渐减少,弹性价格就开始回升。
但如果剩余存货减少到一定程度,价格又回升到某种程度,经济在度过了严重的萧条阶段之后,这又回升到某种程度,经济在度过了严重的萧条阶段之后,这时若存货既不那么丰裕,又不那么短缺,价格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在弹性价格市场上,扩大有效需求对于存货的变动和价格变动的影响就会减弱,扩大有效需求也不再可能像在严重萧条阶段那样有力地刺激价格上升。
资产定价理论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后,从希克斯对《通论》的评论文章和1939年出版的《价值与资本》而开始的新古典综合,却将凯恩斯的命题导入了不同的研究轨道。
在新古典综合逐渐淡化流动性偏好的同时,许多更接近于凯恩斯的学者不但继承了流动性偏好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认识,他们认为货币是私人财富存量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收入流量的循环手段。
1951年罗宾逊将其利率模型加以扩展,用以说明利率结构。
1954年凯恩斯除了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扩展模型之外,还重新考察了关于持有货币的预防性动机的论述。
1961年沙克尔在与以离散预期为基础的新古典综合理论进行论战时,指出了在资产市场上均衡状态的内在不稳定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问题由当时正在形成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重新提出并讨论。
这些学者有戴维森、明斯基、威尔斯、温特劳布,以及克瑞格、切克和道等,他们对凯恩斯模型所依赖的前提以及含义进行了严谨的考察和论述。
所谓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态保存其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
人们可以持有货币,也可以用货币来购买各种非货币资产,比如债券等。
但是持有货币就失去了货币的流动性,因此人们就需要对这种流动性的补偿,而各种非货币资产的收益就是这种补偿。
如购买债券的利息等。
货币的流动性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有各种的货币需求动机,有的是用来购买债券,而有的是用来交易。
那么,什么确定了人们是持有货币还是其他资产,关键取决于各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都是跟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有关。
所以要了解流动性就需要从货币需求入手。
关于货币流动性偏好理论,笔者在这主要介绍三个理论学派的观点,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和资产定价理论。
一、古典货币流动性和货币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储蓄和利率的关系时,认为能够用于贷放的资金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则意味着人们要牺牲现在的消费,减少现在的消费来增加未来的消费。
《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是一部经济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史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希克斯在书中提出了“经济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技术和制度的变化是推动力的核心”的观点。
这一观点使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史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扩大。
然而,希克斯的观点使我意识到,技术和制度的变化对于经济史的发展同样重要。
书中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希克斯指出,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革。
他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工业革命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一观点与我之前所学的观点截然不同,使我重新审视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此外,希克斯还对于经济史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
他在书中提出了“统计经济史”的概念,主张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
这一观点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篇范文《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读后感——从比较史观的视角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是一部在经济史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该书以其独特的比较史观,对经济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经济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希克斯在书中运用比较史观,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他认为,经济史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技术、制度、文化、地理等。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史,可以揭示这些因素在经济史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希克斯在书中比较了英国和中国的工业革命。
他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而中国的工业革命则由于这些因素的缺失而未能如期发生。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读后感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就像是一场奇特的冒险,这家伙的想法就像隐藏在深山里的宝藏,得费点劲儿才能完全搞明白,但一旦找到,那感觉还挺酷的。
希克斯在书里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经济史实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机关的迷宫,每个概念都是一道小关卡。
不过呢,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玩解谜游戏一样,想要把这些关卡逐个攻破。
他对经济史的分析,让我发现原来经济发展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
就好比我们以为历史上的经济变化是从A点直接到B点的,希克斯却告诉我们,中间其实有好多弯弯绕绕的小路,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岔路口。
比如说,他讲到货币的发展对经济史的影响,以前我只知道货币是用来买东西的,没想到在历史的长河里,货币的产生、演变就像一把魔法钥匙,开启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货币从简单的交换媒介慢慢变得复杂起来,它影响着贸易、市场的规模,甚至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这就像在一个大拼图里,货币这块拼图一变动,整个画面都跟着变了。
还有他对制度的看法,让我意识到制度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东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模具,它既塑造着经济活动,又会被经济活动所改变。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贸易制度,可能一开始是为了方便少数人的利益而设立的,但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制度就不得不进行调整。
这种制度和经济相互拉扯、相互适应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在跳一支很复杂的舞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
希克斯在书里还提到了很多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到工业革命后的新经济形态。
他把这些不同的阶段串起来,就像串珠子一样,每颗珠子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经济时期,而线就是他的理论。
通过这根线,我看到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这让我觉得经济史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有节奏的故事。
不过呢,读希克斯的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他的表述有点晦涩,就像一个老学究在喃喃自语,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希克斯的经济理论希克斯(1904—),英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研究领域涉及价值、资本、货币、工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商业循环、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许多领域。
l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首创性的贡献”,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里主要介绍希克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解释和评价。
希克斯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既不同于新古典综合派,也不同于新剑桥学派.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者和评论者。
他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论与他所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套自成体系的经济学说。
一、宏观经济均衡分析希克斯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是作为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修正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他的“IS—LM分析”中。
希克斯的IS—LM分析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很高评价,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1968年,莱荣霍夫德发表了《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这部著作,批评IS—LM曲线歪曲了凯恩斯学说的本来面貌,挑起了一场理论上的争论。
二、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技术进步划分为两种即“非依附性技术进步”和“依附性技术进步”。
非依附性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本身的改进无关,它是指生产组织或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新的企业管理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得以较少的投入制造出较多的产品。
因此,这种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使所有资本和劳动的生产效率普遍提高。
依附性技术进步则与生产要素本身的改进有关,例如果用新的机器设备,或以培训和教育的方式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即这种技术进步必须体现在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它也能够值得以较少的投入制造较多的产品中,它也能够值得以较少的投入制造较多的产品。
希克斯在他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一书中,在对非依附性技术进步的分析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希克斯根据各种技术发明对资本边际生产力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把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解读作者:刘建钊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摘要】这是希克斯晚年的一部作品,在他看来,经济学本身就是带有强烈历史感的学科。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却日益陷入追求完美的数学逻辑推演和模型建构的公式化世界中。
基于历史和现实,他从李嘉图开创的逻辑世界中重拾斯密开创的历史传统,在比较静态体系中加入时间因素,进而发展出动态分析法,加强了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作者针对书中市场兴起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的观点陈述了与原著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经济史商人市场兴起政府希克斯的这部书中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正式出现之前,贸易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从习俗经济中逐渐演化出市场组织这一论点和传统经济学家观点相一致,但是后者关于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兴起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并不是很明显,或者说这一观点存在偏颇。
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国家参与经济生活会造成效率损失。
哈耶克曾说过:“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
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
”笔者认为真正使庞大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的是在市镇、大城市外围活动的商人。
商人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构建起有效的交易机制,正是因为这种机制的有效性使之长期存在,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促使市场经济兴起。
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曾写道:“在这些交换中商人占了两项优势:其一,他斩断了生产者和最终获得商品者之间的关系。
其二,他有现款,这是他的主要理由”。
商人掌握了交易两头的市场信息,降低了交易方搜寻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扩大交易规模。
其次是在市场发展的早期,掌握大额资金的商人能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将散落的供给集中,然后通过市场交易满足社会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更多的是起到提供安全和制度保障的作用。
商人是贸易活动的参加者、主持人和中枢,他们有的周游各地收取货物贩卖;有的在大城市囤积货物;有的充当牙纪收取佣金;有的从事银钱业务及借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