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及激光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2.96 MB
- 文档页数:15
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简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控三班姓名学号摘要: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
它的亮度约为太阳光的100亿倍。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一下激光的起源和激光在中国的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从工业、医疗、信息等几个主要领域简单介绍了激光技术的重要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激光,发展,激光应用,激光技术一.激光的起源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受激辐射’。
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
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钠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励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
肖洛和汤斯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各国科学家纷纷提出各种实验方案,但都未获成功。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1960年7月7日,梅曼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刺激在红宝石色水晶里的铬原子,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二.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
本科生课程作业(论文)简述激光技术发展史与应用技术前沿姓名:***学院:应用数理学院学号:********2015年9月13日简述激光技术发展史与应用技术的普及摘要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科技的发展。
直至21世纪,我们无时无刻不享用着新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而在各个领域均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激光技术已经说明现代电子技术的先进性。
本文将结合课上所学内容,着重介绍激光技术概念的提出及激光器问世过程;从国内与国外的角度对比主流技术区别,同时简要介绍激光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光的产生;Laser;梅曼;国内;应用普及目录第1章引言第2章激光概念的提出与激光器的问世2.1自发辐射2.2 Laser概念的问世2.2.1受激辐射2.3以梅曼的红宝石激光器为开端第3章国内激光技术的发展3.1第一次听到“激光”3.2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第4章激光技术的应用4.1激光器的构成4.2激光器的特点4.3国内外前沿4.3.1国外:世界上最大的激光器4.3.2国内:矢量漩涡光束激光器研究取得突破参考文献第1章引言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
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
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
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
它的亮度约为太阳光的100亿倍。
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7年已被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但直到1960 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
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激光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导致整个一门新兴产业的出现。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激光是在1960年正式问世的。
但是,激光的历史却已有100多年。
确切地说,远在1893年,波尔多中学物理教师布卢什就已经指出,两面靠近和平行镜子之间反射的黄钠光线随着两面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他虽然不能解释这一点,但为未来发明激光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将闪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由此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受激辐射可以得到一种单色性、亮度又很高的新型光源。
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梅曼利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获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束激光。
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
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
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的出现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如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集成光学、海洋光学等等。
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激光应用科学的发展。
激光光盘制作技术1877年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上诞生了!它是声像技术发展的开端。
而1972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出用激光器录音的彩色电视录像盘。
这就是现代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在音响设备上的应用,是音响上的一次革命。
人们利用激光,以“光针”代替钢针、宝石针,制成激光唱片。
激光唱片不仅能够录音,而且能够录像。
激光唱片用来记录、存储声音和图像,可以说,这是声像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一个伟大的创举。
1983年,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制成崭新的数字录音唱片。
这种唱片完全摆脱了传统唱片的制作和重播方式,为唱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激光加工技术相信大家已经不会陌生了。
它是一种以激光束为工具进行加工的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无损伤、无污染、无接触等优点,激光加工技术在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有望成为未来工业制造的主流技术之一。
一、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发明了被称作激光的新型光源,由于其单色性、相干性和高亮度,很快就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
1982年,德国的魏德梅尔(Karl-Otto Mende)博士首次将激光应用于金属加工中。
当时的激光能量仅为几十瓦,但其加工效率已经超过传统的加工方法。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现在的高功率激光技术,使得激光加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激光加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加工中,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技术。
二、激光加工技术的分类根据激光加工的模式和处理特点,激光加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激光切割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切割,具有高效、高精度、无接触且无热影响等优点,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
2. 激光钻孔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开孔、钻孔和放电加工,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对规则和不规则形状的孔洞加工。
3. 激光焊接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焊接,具有高强度、高可靠性、无杂质、无变形等优点,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与不同厚度的焊接。
4. 激光刻蚀技术: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微机电系统、热敏电路、4G手机行业等领域,具有高精度、无刻蚀液、无腐蚀残留等优点,可以实现对非接触性的刻蚀加工。
三、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1. 机械制造业激光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很广,如金属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和航空零部件等制造中。
从机械加工的角度,激光加工的加工速度比传统加工快,精度高,能够研究制造一些新颖、微小、薄肉、复杂、高精度的工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十二章激光发展简史2011-01-17激光是20世纪中叶以后近二三十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它是现代物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是20世纪量子理论、无线电电子学、微波波谱学以及固体物理学的综合产物,也是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的灿烂成果。
激光科学从它的孕育到初创和发展,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创造智慧。
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1]。
§12.1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概念激光的理论基础早在1916年就已经由爱因斯坦奠定了。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首先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
所谓受激辐射的概念是这样的: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受外来光子的作用,当外来光子的频率正好与它的跃迁频率一致时,它就会从高能级跳到低能级,并发出与外来光子完全相同的另一光子。
新发出的光子不仅频率与外来光子一样,而且发射方向、偏振态、位相和速率也都一样。
于是,一个光子变成了两个光子。
如果条件合适,光就可以象雪崩一样得到放大和加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放大的光是一般自然条件下得不到的“相干光”。
爱因斯坦是在论述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中提出受激辐射概念的。
这篇论文题为《辐射的量子理论》,发表在德文《物理学年鉴》上。
爱因斯坦在玻尔能级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光量子理论,他不但论述了辐射的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而且也讨论了光子与分子之间的两种相互作用:能量交换和动量交换,为后来发现的康普顿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参看§9.1)。
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想到利用受激辐射来实现光的放大。
因为根据玻尔兹曼统计分布,平衡态中低能级的粒子数总比高能级多,靠受激辐射来实现光的放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理论的许多年内,这个理论并没有太多运用,仅仅局限于理论上讨论光的散射、折射、色散和吸收等过程。
直到1933年,在研究反常色散问题时才触及到光的放大。
§12.2负色散的研究色散理论早在1900年就由特鲁德(P.Drude)建立,能够解释一部分实验结果。
激光发展史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
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Charles Townes用微波实现了激光器的前身:微波受激发射放大。
1957年,GordonGould创造了“laser”这个单词,从理论上指出可以用光激发原子。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1960年7月7日,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
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
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
1961年,激光首次在外科手术中用于杀灭视网膜肿瘤。
1962年,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发明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的支柱。
1964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提出了激光核聚变的初步理论,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中国激光发展史激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现代科技成果,对于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引进和研究,到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不断推动了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激光发展的历史角度,为大家介绍中国激光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20世纪50年代,激光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中国在1957年引进了最早的激光装置,为激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科学家开始在激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激光技术的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激光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内科研合作,中国的激光研究开始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激光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家积极开展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0年,中国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激光技术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
此后,中国的激光研究逐渐走上了正轨,开始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激光研究队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科学家开始关注激光技术的应用,并在军事、工业、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化的激光器,标志着中国激光技术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重要转变。
此后,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取得了更多的创新成果。
到了21世纪,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激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激光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激光设备制造商也迅速崛起,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各类高质量的激光产品。
此外,中国的激光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工业加工、医疗美容、通信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激光技术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总结来看,中国激光发展经历了引进和研究、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等多个阶段。
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得中国的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未来,中国的激光技术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激光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21世纪,激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激光技术是一种能量极高的光源,它能够提供聚焦、切割、治疗和测量等多种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激光技术的发展史激光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美国物理学家魏曼(W. Maiman)首次制造了一种获得激光光束的器件——宝石激光体(system). 直到196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类气体分子激光器,标志着激光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
之后,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通讯、军事、制造等领域。
二、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疗领域激光可以在医疗领域中起到许多作用。
比如,对于癌症和其他组织的治疗,激光可以运用其热性质动态地摧毁恶性组织和肿瘤。
另外,激光技术可用于美容整形手术,如脱毛、除皱、抽脂、永久性化妆等。
2.通讯领域激光还被广泛用于通讯领域。
利用光感应器和激光来发射信号,可以使光信号传送得更远、更稳定,而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激光还可以应用于光纤通讯技术,因为其能够在纤维内传输信号。
3.军事领域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激光导弹的瞄准和隐身系统(可以隐藏无人机的发射源)。
激光雷达也可以用于探测物体的位置,甚至可以穿透云层来进行侦察。
4.制造领域激光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制造领域。
利用激光进行精细切割和精细焊接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也利用激光进行3D打印,这为工艺制造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三、未来展望随着新材料的发展和激光技术的日益成熟,激光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比如,激光技术可以被应用在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从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总之,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直在不断地拓展新的领域。
尽管激光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高能耗和高成本等,但是这仅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激光技术必然会在各个领域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和应用前景激光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技术,它采用能量高、波长短、光束单色性好的激光器作为光源,利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制和控制,实现对光束的加工、控制与运用。
自20世纪60年代普及以来,激光技术在医疗、通讯、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一、激光技术的发展史196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霍维茨(T. H. Maiman)首次发明实现激光辐射的反馈放大器,开创了激光技术的先河。
此后,激光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瓦特(G. N. Harding)研制出了首台稳定、高功率的气体激光器,开创了激光技术的大功率时代。
随着50年代长寿命的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半导体激光器也应运而生。
70年代,激光技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激光剥离外科手术器已经问世,切割、打孔、打标、焊接等工艺也逐渐成熟。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今天,激光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通讯、测量、加工、医学等广泛领域。
激光脱发技术、激光治疗技术、激光治疗青春痘技术等光学应用广泛,许多光学材料的应用,如金属玻璃、非晶态材料、光纤等也在发展中。
二、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1. 医学领域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光谱学、照射、成像等技术。
近年来,激光手术设备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可以实现对癌细胞、良性瘤、血管疾病等的高精度治疗。
此外,激光脱发技术、激光治疗技术、激光治疗青春痘技术等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2. 通讯领域激光通讯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通讯方式,它具有传输范围广、传输距离远、传输容量大等优点。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通讯技术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据统计,激光通讯已经开始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在国防、商业、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加工领域激光加工是一种利用激光切割、打孔、打标和焊接等工艺加工材料的一种方法。
激光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激光科学与技术已经在各领域展现了其无限的潜力,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惊喜。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它除了具有光的各种性质外,还具有很强的单色性和相干性。
激光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医疗、材料加工、通信等。
那么,激光从何而来,其发展史如何?最新的激光科学与技术有哪些重要进展?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激光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演变。
激光的发展史激光的发明与应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54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哈丁姆发现了一种稀土离子的射线分裂出的狭窄谱线光,即最初的激光光源—红宝石激光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提奇和高登发明了第一台获得连续运行的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
此后,激光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迅速,激光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碳化钕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化学气相激光器等等。
激光技术的应用激光技术在不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现在我们主要介绍激光技术在医疗、材料加工、通信等方面的应用。
医疗方面激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热点研究方向,其优点在于可使手术实现非接触性,减少感染率,能精准定位、快速完成。
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有:激光诊断,激光治疗,激光手术等。
如,激光角膜成形术(LASIK)已经成为眼科最先进的矫正近视的手术。
材料加工方面激光通过烧蚀、熔接、电离等作用方式在材料表面形成高温、高压、高能流等,可在材料表面形成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厚的纳米涂层。
激光加工入侵量很低,切割、钻孔、焊接等加工成型更容易实现高难度加工。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激光切割机,是以高密度激光束通过光路系统集中到很小的空间区域,让材料表面烧熔、汽化或反应,实现切割效果。
通信方面通信领域中,激光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
激光以宽带、高传输能力、无干扰、高抗干扰等优点著称。
现在,激光通信正逐步逐步替代电信,成为通信另一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展望激光科技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深入进行,以美国、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与地区为主的国际上,激光技术的研究有目共睹。
中国激光发展史
中国激光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科学家开始意识到激光技术的巨大潜力,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最初,中国在激光领域尚属于起步阶段。
那时,中国科学家主要依赖于引进来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国内的部分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受制于国际形势和科技条件,中国的激光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加强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激光设备,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大量的实践研究和努力,使得中国逐渐开始在激光技术领域迎头赶上。
进入80年代,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激光器件的制造、激光加工技术和激光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开始在航天、国防、医疗、通信等领域广泛应用激光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从那时起,中国的激光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的激光技术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也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中国科学家在激光技术领域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发现,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专利。
未来,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激光技术的发展,加大了对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国科学家也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创新和应用激光技术,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激光的发展史1.发展史。
激光是激光发生器产生的一种非自然光,又称为镭射。
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其发出的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亮度高,相干性好。
激光有强激光与弱激光之分。
强激光主要用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
弱激光主要用于通讯、和医疗方面。
用于医疗方面的激光为弱激光,但又因其用途不同所需的功率也不同,通常将用于治疗方面的,以对人体有没有伤害,会不会干扰和破坏机体生理功能分为3A类与3B类。
3A类激光主要用于治疗,3B类激光多数用于临床检查项目。
最新激光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对激光波长的吸收具有选择性,650nm波长激光在血液中极易渗透和吸收,并产生能量效应和生物效应,这种激光称之为“人体血液的黄金波段”、“人体生命之光”。
发现了这些个功能以后,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发明了第一台净血仪器,当时的这台仪器操作非常复杂,体积很大,很笨拙。
放在一些知名的大医院,专门为国家干部和领导人净血,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听说国家领导人都换血,实际上就是用激光净血,那时净血的费用非常的昂贵。
净一次血需数千元,一般的家庭是受不了的,并且也是很危险,因为那个时候是把身体里的血液抽出来,通过激光充能,充氧再次回输到身体里,每次只能抽取200~300ml的血液,并且操作非常夏杂,还有被感染的危险,只有在医院能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代的净血仪器问世了,比以前的仪器小多了,灵便了,并且还有一个优势,不用把血抽出来,而是把激光光纤直接插到血管里,看上去很可怕,洗一次血需要一个多小时,病人非常痛苦,并且也有感染的危险,这一类的净血仪器有部分医院还在延用着,治疗一次,费用400多元。
前面两种净血方法对治疗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都非常好,但是它操作复杂、费用昂贵、又容易感染,更主要的是它解决不了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持续性治疗的问题,所以这两种方法很难普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代的净血仪器问世了,就是现在叔叔阿姨们通过鼻腔照射的净化血液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