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格式:ppt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16
岳阳楼记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议的词古今异义: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一词多义:1.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数字“一”的意思: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4.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5.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7.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8.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9.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10.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11.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12.极尽:南极潇湘十分:感极而悲者矣古今异义: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数字“一”的意思: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4.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5.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7.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8.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做标记,动词.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多词一义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具:具答之沿------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陈涉世家一词多义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作为)士卒多为用者(被)为坛而盟(修筑)书: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字条)数:广故数言欲亡(几次)卒数万人(几)以数谏故(屡次)数有功(多次)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号为张楚(国号)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与:与战谯门中(和)尝与人佣耕(与……一起)与皆来会计事(全,都)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乃行卜(进行)行收兵(行军)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上: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上使外将兵(名词,皇上)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仁道,道义)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古今异义词(加粗字)【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楚人怜之】古义:拥戴,爱戴今义:怜惜,怜爱【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中今义:间隙【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今义:人,动物的躯体【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如果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唐雎不辱使命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文言文实词教学目标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实词知识精讲:一、通假字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
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3、小试牛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常见通假字整理1、反——返(还,返回)例句:(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说——悦(高兴)例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输盘不说《公输》二、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文言文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字,①吃。
《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
《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ì)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通“蚀”,亏损。
《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
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
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
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
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
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
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国论》中的所有词类活用检举| 2010-12-18 15:06提问者:我啊SJ|浏览次数:1727次检举| 2010-12-18 15:10最佳答案一、一词多类一词多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二、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8、与:古义:结交今义:和9、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
《爱莲说》词类活用:1.蔓 :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2.枝 :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3.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递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幽静。
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1.(亭亭净植)植 : 立今:栽种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自然的意思今:适合,应该。
一词多义1.之:构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取代人或事物(不屑一顾,置之度外);助词,撤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2.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斗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3.清:清亮(濯清涟而不妖);幽香(香远益清)4.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够去凑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行近亵玩焉)5.鲜:少(陶后鲜 (xi ǎn) 有闻);新鲜,(无鲜肥味道之享);娇艳,(芳草鲜美)6.直:矗立(中通外直);只,(直五百里哉)《陋室铭》古今异:1.在:古(在意,)今(表示某物在某地,介)2.馨:古(香气,里指道德崇高)今(芬芳)3.:古(弄)今()4.形:古(身体)今(形状)5.:古(大,渊博)今(多指雁,信)6.、竹:古(管、弦器)今(,;竹,竹子)活用:1.有仙名,名作,得闻名。
2.有灵,形容作,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上,名作,蔓上。
,名作,。
4.草色入帘青,青,名作状,使⋯⋯青。
5.惟吾德馨,馨,名活用,道德美好崇高。
6.无竹之乱耳,乱,形容作使用法,使⋯⋯乱。
7.无案之形,,形容作使用法,使⋯⋯累。
一多:1. 之:①用于主之,不:无竹之乱耳②倒装志,不:何陋之有2.来往 : ①表示交往的人:来往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常常的人:此中来往种作 ( 《桃花源记》 )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 ①着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可以名其一处也(《口技》)倒装句1.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论语·子罕》)2.说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春联)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导语:学好文言文,首先就是要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供你阅读记诵!《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1、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3、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4、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5、至:遂至承天寺。
(到)6、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寻:寻张怀民。
(寻找)8、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9、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10、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4、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5、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6、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4、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争着向远处伸展)《五柳先生传》1、古今异义词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2、一词多义如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马说》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通“耶”,吗)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3、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4、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送东阳马生序》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2、古今异义词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3、一词多义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故余虽愚(连词,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4、词类活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小石潭记》1、古今异义词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2、一词多义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岳阳楼记》1、通假字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古今异义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
文言文阅读一.一词多义。
故: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故余虽愚。
(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故意)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原因)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感恩)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得之则生。
(得到)夫: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叹词,啊)夫专诸之刺五僚也。
(发语词)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观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一:一碧万顷。
(都,一概)长烟一空。
(全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芳: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芳草鲜美。
(发出香味的)临:把酒临风。
(面对着)临溪而渔。
(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佳木秀而繁阴。
(发荣滋长的意思)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既加冠。
(戴)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见:见公输盘。
(会见)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于是入朝见威王。
(下见上,谒见)书: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
(帛书)谓:太守谓谁。
(是)太守自谓也。
(命名)舍:便舍船。
(丢下,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矣。
(忧患)至: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质:援疑质理。
(询问)非天质之卑。
(本质,资质)之:辍耕之垄上。
(去,往)之次所旁丛祠中。
(去,往)怅恨久之。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二世杀之。
(代词,指扶苏)鸿鹄之志。
(助词,的)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所见之景象)徒:免冠徒跣。
(光着)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子:子墨子闻之。
(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愿借子杀之。
(你)号:阴风怒号。
(大声号叫,呼喊)号为张楚。
(称号)号令召三老。
(命令,传令)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和住宿)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正在……的地方)不当立。
(应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必修四语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②咸怪其无征(证明)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介词,由,从)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