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3
地球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它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如果要深入了解地球运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每小时自转15度。
这种旋转给我们带来了日出和日落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时间。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进行运动。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这种运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轮换,以及日夜长度的变化。
我们知道,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是相反的,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此外,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季节和气候产生了影响。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因此,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距离太阳更近的时候比距离太阳远的时候更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夏季比冬季更热的原因。
二、地球仪的使用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运动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使用地球仪,我们能够观察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地球的自转。
同时,地球仪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的概念。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每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以度为单位。
而纬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每个点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角度,以度为单位。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地球运动和导航非常重要。
在学习地球仪使用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将地球仪调整到正确的倾斜角度,以模拟地球自转的倾斜角度。
2.找到家乡所在的地点,并确定其经度和纬度。
3.使用一个指南针或望远镜找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计算出当前时间。
4.探索地球的各个部分,包括地形特征、气候和文化。
通过使用地球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运动和地球表面的特征,这对于学习地理非常有帮助。
了解地球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使用地球仪来深入了解它。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环境和发展,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与地球的联系,以及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重点掌握经纬网的判读,包括写出一个点的地理坐标,判断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五带以及方向。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如下:(1)天圆地方(2)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4、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5、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0度经线在东半球,180度经线在西半球。
6、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7、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8、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9、低纬度(0至30度);中纬(30至60度);高纬(60至90度)10、重要的经线:0度180度西经20度东经160度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度60度11、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组成的网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12、判断经纬度注意:纬度一般在前,经度一般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
13、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0度经线以东是东经,0度经线以西是西经.180度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结合经纬网理解14、向北度数越来越大是北纬,向南度数越来越大是南纬。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