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1127095033)
- 格式:docx
- 大小:45.49 KB
- 文档页数:18
目录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1)一、上轮规划编制概述 (1)二、上轮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3)三、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3)第二章本轮规划概述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编制原则 (5)三、规划编制方法与技术路线 (6)第三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8)一、准备阶段 (8)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8)三、规划成果讨论稿征求意见阶段 (8)四、规划成果审查、完善阶段 (8)第四章人口与用地需求预测 (9)一、镇域概况 (9)二、人口总规模预测 (9)三、城乡建设用地预测 (9)第五章规划基础数据的确定与指标落实 (11)一、基础数据确定的依据 (11)二、基础数据确定的过程 (11)三、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13)第六章规划中相关问题说明 (14)一、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说明 (14)二、土地利用目标及重点的确定 (14)三、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的说明 (15)四、关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说明 (18)第七章规划主要成果 (21)一、规划文本 (21)二、规划说明 (21)三、规划图件 (21)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由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政府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关于下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指标通知》编制。
规划成果主要包括《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文本、规划说明及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土地利用现状图、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一、上轮规划编制概述(一)编制背景1、土地政策背景。
基于耕地长期大面积减少的严峻形势,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党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提出了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决策。
同时,国务院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也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具体实施编制的,本轮规划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原则制定本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并明确从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形成土地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等方面保障规划的实施。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好处于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超常发展的时期,用地需求比较旺盛。
规划期内,如何保障有力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土地支撑,如何做到保障粮食安全,因此,编制好本轮规划,对全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开始生效。
本规划的修改调整须经批准机关审批。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突出整体控制和区域统筹;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合理确定全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整治、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规划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第二节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规划和控制,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涟源市基准地价成果更新技术方案为了切实做好涟源市城区及建制镇基准地价更新,推动涟源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强化土地资产管理,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确保基准地价评估成果科学、真实、全面、实用,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有关规定,特制订以下技术方案。
一、基准地价成果更新范围本项工作涉及范围为涟源市城区(含六亩塘镇、石马山镇)及17个建制镇(乡),总面积约1895平方公里。
涟源市城区(含六亩塘镇、石马山镇、)总面积约116.8平方公里,其主体范围四至为:东起石马山镇木灵村乌鸡坝村,南至温田、八十亭及胡家村,西至秀溪村,北至娄涟公路北侧。
重点是涟源市近几年变化较大的区域:人民东路、交通路、涟源大道、幸福路、梅亭路、环北路、车站路及乌鸡坝、木灵村区片等。
二、工作的主要任务1、在《涟源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技术报告》(2006年)的成果基础上,依据地价变化情况,按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的要求,全面完成涟源市城区土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地级别的调整工作。
2、完成涟源市城区基准地价成果更新根据涟源市城区土地级别调整结果与地价调查资料,在城区土地级别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要求,完成涟源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工作。
三、基准日待定四、预期提交成果1、文字部分涟源市城区(含建制镇)土地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报告、基准地价更新技术报告2、图件部分涟源市城区各类用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图、调查样点分布图三、理论基础及原则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城市土地区位理论;阿伦索的竞标理论;城市土地收益理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理论;城市规划理论。
原则为:实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原则等。
四、技术途径及方法(一)基准地价更新技术途径根据国家土地《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途径为:1、以土地定级(或均质地域)为基础,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资料更新基准地价。
2、以土地定级为基础,土地收益为依据,市场交易资料为参考更新基准地价。
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涟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4.27•【字号】涟政通〔2020〕4号•【施行日期】2020.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告涟政通〔2020〕4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做好“三农”工作的意见》(湘发〔2019〕1号)等文件要求,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6号)、《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自然资发〔2019〕29号),经涟源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本辖区范围内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工作范围:本辖区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地上房屋等建(构)筑物。
对已纳入城镇规划区或成片征拆范围的,不列入此次确权登记范围。
二、工作内容:以已有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地籍(权籍)调查结果为基础,完成房地一体权籍调查,全面查清农村范围内每一宗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地上房屋等建(构)筑物组成的不动产单元状况,形成符合不动产登记要求的权籍调查结果。
权籍调查完成后,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和相关要求,各地以村组集中申请,涟源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以批量受理、审核、登簿的方式,开展不动产登记颁证工作。
三、工作方式:本次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地上房屋等建(构)筑物不动产权籍调查按照总调查模式开展。
四、组织实施:涟源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密切配合,各乡镇、村(社区)、组需做好权籍调查、指界、确认和纠纷处理等工作。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7年修订版)湖南省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区域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第二章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8)第三节目标任务 (9)第三章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12)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12)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3)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 (14)第四节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第四章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16)第一节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6)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 (17)第五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9)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9)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0)第六章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长株潭城市群区 (22)第二节环洞庭湖区 (24)第三节湘中南区 (25)第四节大湘西区 (26)第七章注重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28)第一节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28)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功能与环境质量恢复治理 (29)第三节因势利导发挥土地生态功能 (30)第八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2)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32)第二节新型城市化建设用地工程 (33)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工程 (34)第四节民生用地工程 (55)第五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55)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8)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在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中处于先行和龙头地位。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对于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和扶贫攻坚战略的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及全省“四大战略版块”的形成,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在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空间战略格局亟需调整。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涟水县及所辖涟城镇等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1.06•【字号】苏政复〔2015〕2号•【施行日期】2015.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涟水县及所辖涟城镇等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5〕2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请求对涟水县涟城镇等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修改的请示》(淮政发〔2014〕196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涟水县及所辖涟城镇、高沟镇、唐集镇、保滩镇、大东镇、五港镇、梁岔镇、石湖镇、朱码镇、岔庙镇、东湖集镇、南集镇、义兴镇、成集镇、红窑镇、陈师镇、前进镇、徐集乡、黄营乡等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
在上述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将2228.9507公顷允许建设区调入限制建设区;将325.2173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将768.116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325.2173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有条件建设区。
规划修改后,涟水县及所辖涟城镇等19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减少1135.6174公顷,限制建设区增加1135.6174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规模保持不变。
二、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你市要指导涟水县依据经批准的规划修改方案,对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进行规划空间布局形态调整,确保涟水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确保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落到实处。
三、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你市要指导涟水县依据调整后的允许建设区规模边界,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从严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和规模。
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涟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4.15•【字号】涟政通〔2020〕3号•【施行日期】2020.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涟政通〔2020〕3号为坚决遏制耕地抛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严禁耕地抛荒。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占用耕地,严禁闲置、荒芜耕地。
对零星抛荒丘块,由村组集体组织代种代管;对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在保持原有承包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流转恢复耕种;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二、依法流转耕地。
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单位或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平等、自愿、有偿进行流转。
对无力耕种的,村组集体应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
对外出创业弃耕的耕地,由村组集体书面告知承包户限期恢复耕种;逾期未恢复耕种的,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流转土地经营权,坚决杜绝耕地抛荒。
三、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坚决制止和纠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对已经非农化、非粮化能恢复种植粮食作物的,尽快恢复种植粮食作物,并同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
鼓励支持有耕作条件的地方发展双季稻生产,水稻功能区内至少种植一季水稻,其他耕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
四、严格执行种粮补贴政策。
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原则,规范补贴发放操作程序,对已转为非农地和抛荒的耕地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五、加大种粮扶持力度。
加大对集中育秧、机插(抛)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扶持力度,统筹资金,对专业化集中育秧、新购置插(抛)秧机、轮式拖拉机等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在原补贴标准上适当进行累加补贴,对开展机插(抛)、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进行作业补贴。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涟政办发〔2018〕8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娄底高新区及社会事务管理处、市政府各局、各直属机构:《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4月17日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1〕51号)、《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娄政发〔2012〕12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涟源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全市共划分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个,中易发区3个,低易发区3个,其中5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详见附件1)如下:1.伏口镇东北部——七星街镇北部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2.白马镇——荷塘镇——金石镇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3.七星街镇南部——桥头河镇——龙塘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4.伏口镇中部——湄江镇——安平镇西南部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5.斗笠山镇——枫坪镇——石马山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涟源市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涟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涟源市城乡土地利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地域范围为涟源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189493.40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基础、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13.50万,其中城镇人口42万人,城市人口15.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人均为10600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48:36。
规划到2020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20万,其中城镇人口57万人,城市人口2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人均为25800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47:40。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一化三基”发展战略、以及涟源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土地利用战略是: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构筑“一点三轴”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总则 (1)一、现状与形势 (2)(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二)上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成效 (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6)(四)形势与要求 (6)二、指导原则和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目标 (9)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产业布局 (11)(一)矿业空间布局 (11)(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向与总量调控 (11)(三)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15)(四)矿业布局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 (16)(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退出机制 (17)四、绿色矿业发展 (20)(一)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 (20)(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20)(三)矿山用地与复垦 (21)(四)矿业循环经济 (22)(五)绿色矿山建设 (22)(六)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23)(七)绿色矿业管制措施 (23)五、部省市级发证矿业权设置区划 (24)(一)探矿权设置区划 (24)(二)省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5)(三)市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5)(四)勘查开发监督检查 (25)六、县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7)(一)县级发证采矿权开采总量 (27)(二)县级发证采矿权开采布局 (27)(三)县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9)(四)县级发证采矿权准入退出条件及监管 (29)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1)(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1)(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 (33)八、重点工程 (36)(一)基础性矿产勘查评价工程 (36)(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36)(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 (36)(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37)(五)绿色矿业发展建设工程 (38)九、规划实施管理 (39)(一)落实规划目标,完善考核制度 (39)(二)强化规划审查,严格规划调整 (39)(三)制定激励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40)(四)实施动态监管,完善评估机制 (40)(五)完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0)附则 (41)附表目录附表1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3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4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5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探矿权现状表附表6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采矿权现状表附表7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规划表附表8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9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探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10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11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采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12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表附表13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三率”规划表附表14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三率”规划表附表15 湖南省涟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表附图目录总则“十三五”时期,涟源市将迎来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先行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省应急产业基地等发展机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如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如皋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指导思想 (1)第二节规划原则 (1)第三节规划依据 (2)第四节规划主要任务 (4)第五节规划期限及范围 (4)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区位条件与特征 (5)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0)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1)第三节规划调控目标 (1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6)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7)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19)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19)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2)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5)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5)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6)第三节调整其它各类农用地结构 (27)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9)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9)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30)第三节推进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2)第四节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3)第八章合理布局和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35)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工程 (35)第二节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 (35)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7)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37)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8)第十章中心城区及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39)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3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 (40)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3)第一节制度保障 (43)第二节政策保障 (44)第三节技术保障 (45)第一章总则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江苏省等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在评价《如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如皋市实际,制定《如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编制目的 (1)二、规划编制任务 (1)三、规划编制依据 (1)四、规划编制期限 (2)五、规划编制范围 (2)六、规划效力与调整 (2)第二章镇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一、镇域概况 (3)(一)自然地理条件 (3)(二)社会经济状况 (3)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 (3)(二)土地利用特点 (5)(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 (6)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6)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6)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 (7)一、农用地 (7)二、建设用地 (7)三、未利用地 (7)第五章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8)一、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8)(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8)(二)一般耕地区 (8)(三)一般农地区 (8)(四)林业用地区 (9)(五)城镇建设用地区 (9)(六)村镇建设用地区 (9)(七)村镇建设控制区 (10)(八)采矿用地区 (10)(九)其他用地区 (10)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一)允许建设区 (10)(二)有条件建设区 (11)(三)限制建设区 (11)第六章重点村镇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1)一、重点村镇用地 (11)(一)城镇用地 (11)(二)重点村镇用地 (11)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2)(一)交通项目用地 (12)(二)工业项目用地 (12)(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12)第七章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途径和措施 (12)一、土地综合整治目标 (12)(一)土地整理 (12)(二)土地开发 (12)(三)土地复垦 (13)二、土地整治的途径 (13)三、土地整治实施措施 (13)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 (13)一、生态环境现状 (13)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4)一、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14 二、发挥规划的指导性 (14)三、实施规划的措施 (14)前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引导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吴起县等9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12•【字号】陕政函[2011]129号•【施行日期】2011.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吴起县等9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11〕129号)延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批洛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21号)、《关于报批子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23号)、《关于报批安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24号)、《关于报批吴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28号)、《关于报批宜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30号)、《关于报批黄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31号)、《关于报批黄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32号)、《关于报批志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33号)、《关于报批甘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延政字〔2011〕34号)收悉。
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甘泉县、宜川县、洛川县、黄陵县、黄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在《规划》实施期间,你市要督促各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促进各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第五章建筑后退控制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第七章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第八章环境与景观风貌控制第九章工程规划第十章奖励与处罚附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规划图则的控制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要求,特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文本)。
凡在本规划规定范围内的任何拆建、改建、扩建和新建项目,均应服从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条本规划由《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分图图则)和《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文本、规划图和分图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的范围西至振定路,东部与东风路接壤,北至涟水,南至邹家湾,规划控制面积约48公顷,规划控制范围由《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图图则》(以下简称《总图图则》)界定。
第四条本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发展指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湖南省和娄底市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本文本经涟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属涟源市规划局。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六条本文本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第七条以地块为单位整体成片开发时,地块内用地界线及地块内的道路可根据实际开发建设需要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做适当调整,但其建设强度必须符合图则中提出的控制指标要求。
第八条图则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如需如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第九条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应与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相符。
第十条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更及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后使用性质与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不符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并符合下述“各类建设用适建范围表”的规定。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31•【字号】娄政办发[2010]9号•【施行日期】2010.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娄政办发〔2010〕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规划》是指导我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市加快实施“加速赶超”、“三基地(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制造业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一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一枢纽(区域性交通枢纽)”战略,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融入“3+5”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认真贯彻执行《规划》,对于落实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统筹全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划》用地的意识和观念。
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措施,严格执行1.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规划》是我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一、涟源经济开发区概况涟源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3月,2005年国家发改委核定面积为413.00公顷,2006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被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涟源经济开发区开发范围为涟源大道和工业路以东、涟水河以北、群英河以西、娄涟高等级公路经北200米范围内的新中、马头山、木灵等8个村,实际托管面积已达830公顷;开发园区内现有企业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涟源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平台,工业发展基地,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轻工产品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涟源新材料产业园”,2010年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二等奖,2011年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0-2011年在娄底市产业园区绩效考核中排第三名,2012年获得涟源市三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1、区位优势条件涟源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是湖南省的几何中心,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交通便捷,距涟源市中心2.7公里,距娄底市30公里。
娄涟公路与二广高速互通空腹而过,207国道纵容南北,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横贯东西,湘黔铁路、沪昆高铁毗邻南边,涟水河绕区而过。
区内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三横三纵的交通要道框架形成,多条园内公路修成。
2、社会经济条件自建区以来,涟源经济开发区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态势。
以机械制造、新材料、轻工产品、医药作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仓储、物流、运输、房地产、金融等产业。
其他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站,日产5万吨的水厂。
2011年,涟源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35.08亿元,累计完成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
3、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化二型”为基础。
A.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涟源市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涟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涟源市城乡土地利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规划》以2005 年为基期年,2020 年为目标年,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地域范围为涟源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189493.40 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基础、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 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13.50 万,其中城镇人口42 万人,城市人口15.50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 亿元,人均为10600 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48:36 。
规划到2020 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20 万,其中城镇人口57 万人,城市人口24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7.5%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 亿元,人均为25800 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47:40 。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一化三基”发展战略、以及涟源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土地利用战略是: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构筑“一点三轴”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二、土地利用目标(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特别注重耕地的保护并将基本农田的保护放在首位。
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积极改造中低产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期内,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和各地区用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各行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闲置、低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外延扩张。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期内,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协调城乡土地利用,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遵循“以工带农,以城哺乡”的思路,在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促进用地布局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四)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五)坚持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了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必须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坚持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9493.40公顷。
2005年,农用地面积148650.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5% ;建设用地面积26350.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1% ;未利用地面积1449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5%。
土地利用现状详见下表。
涟源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2005年)单位:公顷、%第三章娄底市下达给涟源市主要控制指标娄底市下达给涟源市主要控制指标详见下表。
娄底市下达给涟源市主要控制指标表单位:公顷说明:1、表中约束性指标为规划期内必须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为规划期内期望达到的指标。
2、建设用地总规模是指辖区内所有建设用地的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其他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包括土地分类中的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及独立建设五类建设用地的规模。
《规划》全面落实下达给涟源市的主要控制指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按照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规划到2020 年,林地面积调整到77862.80 公顷,形成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
按照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的要求,规划到2020 年,全市将继续维持9150 公顷的水域生态用地。
二、协调安排耕地与基本农田用地规划到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为51520.73 公顷和45066.67 公顷。
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用地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安排交通、能源、水利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规划到2020 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48972.34 公顷,增加321.78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由78.45% 调整为78.62% 。
规划到2020 年,耕地面积调整为51520.73 公顷,减少3499.23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6.73% 调整为27.19% 。
2005 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5566.67 公顷。
规划到2020 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为45066.67 公顷,核减500 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比重由82.82% 调整为87.47% 。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规划到2020 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27071.43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2940.56 公顷,净增720.47 公顷建设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由13.91% 调整为14.29% 。
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1437.99 公顷。
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2005 年,全市未利用地14491.88 公顷。
规划到2020 年,未利用地面积调整为13449.63 公顷,减少1042.2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由7.65% 调整为7.10%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详见下表。
涟源市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规划表110111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布局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布局与分区根据土地资源适宜性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土地利用方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全市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一、中部城市发展区市区为市域城镇体系核心,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道路网,逐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城市。
到2020 年,涟源市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24-25 万,充分利用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和区位、环境条件,根据“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促进中心城市加速发展。
二、中部城镇群(中心环状城镇群)以涟源市区为中心,并通过一个市域二级公路环网将涟源市区外围的桥头河、斗笠山、枫坪、渡头塘、龙塘等沟通连接成一个核心区,形成一个“ 30 分钟经济圈”。
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和高效农业等产业。
三、北部城镇片区属全市工农业经济发达片区,以伏口镇为该片区中心镇。
规划期以改善交通条件、扩大贸易流通为主导,充分发挥工矿旅游及农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工矿、旅游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贸、旅游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城镇片区。
四、南部城镇片区以杨市镇为片区中心镇,以矿业、化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特色的乡镇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利用新的交通网络的交通条件,加强与市区及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积极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一、允许建设区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规划城区允许建设区1149.36 公顷(不含规划范围内铁路、绿地、河流水面322.10 公顷)。
二、有条件建设区指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的城市建设扩展区域。
规划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230 公顷。
三、限制建设区指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
四、禁止建设区指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规划城区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
第三节土地利用基本用途分区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庄建设用地区、采矿用地区、风景名胜旅游用地区等八个土地利用分区。
划范围内铁路、绿地、河流水面322.10 公顷)。
二、有条件建设区指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的城市建设扩展区域。
规划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230 公顷。
三、限制建设区指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
四、禁止建设区指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规划城区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
第三节土地利用基本用途分区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庄建设用地区、采矿用地区、风景名胜旅游用地区划范围内铁路、绿地、河流水面322.10 公顷)。
等八个土地利用分区。
二、有条件建设区指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的城市建设扩展区域。
规划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230 公顷。
三、限制建设区指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
四、禁止建设区指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规划城区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
第三节土地利用基本用途分区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业划范围内铁路、绿地、河流水面322.10 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