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试题全解.doc
- 格式:doc
- 大小:53.01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制药工艺学2. 化学制药工艺学3. 制剂工艺学4.新药研发5. 清洁技术二、填空1.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不断改进是当今世界各国制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2. 制药工业是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朝阳产业。
3. 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动向为:、、、4.制药工艺是___________________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清洁技术的目标是____________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____________的循环利用策略。
三、简答题1. 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2. 制药工业的特点有哪几方面?3.新药研发的内容是什么?4.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5.针对当前我国化学药品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设计和选择一、名词解释1. 全合成制药2. 半合成制药3. 手性制药4. 药物的工艺路线5.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或追溯求源法6. 类型反应法7.Sandmeyer反应8.Mannich反应:9.“一勺烩”或“一锅煮”10. 分子对称法:二、填空1. 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和是衡量生产技术高低的尺度。
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还是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
7.药物分子中具有______________等碳—杂键的部位,乃是该分子的拆键部位,亦即其合成时的连接部位。
8.抗炎药布洛芬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其合成路线很多,但其共同的起始原料为______________。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从实践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重庆三峡学院2014至2015学年度第2期生物制药工艺学试题(A)试题使用对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一、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差异毒力2.干扰素3.GMP4.接种量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能用于防治血栓的酶类药物有()A、SODB、胰岛素C、L-天冬酰胺酶D、尿激酶2、环孢菌素是微生物产生的()A、免疫抑制剂B、酶类药物C、酶抑制剂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如果想要从生物材料中提取辅酶Q10,应该选取下面哪一种动物脏器()A、胰脏B、肝脏C、小肠D、心脏4、目前分离的1000多种抗生素,约2/3产自()A、真菌B、放线菌C、细菌D、病毒5、由于目的蛋白质和杂蛋白分子量差别较大,拟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离纯化并获得目的蛋白质,可采用()A、SDS凝胶电泳B、盐析法C、凝胶过滤D、吸附层析6、能够用沙土管保存的菌种是()A、大肠杆菌B、酵母菌C、青霉菌D、乳酸杆菌7、当向蛋白质纯溶液中加入中性盐时,蛋白质溶解度()A.增大B.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8、盐析常数Ks是生物大分子的特征常数,它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密切。
()A.盐浓度B.盐种类C.溶质浓度D介质pH9、下列属于无机吸附剂的是:()A.白陶土B.活性炭C.淀粉D.纤维素10、活性炭在下列哪种溶剂中吸附能力最强?()A.水B.甲醇C.乙醇D.三氯甲烷三、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9分,共54分)1、简述生物药物的特点?2、简述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方法?3、医用抗生素应具备哪些要求?4、简述糖类药物的生理活性?5、多糖的提取方法?6、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及发酵过程控制?四、填空题(本题共7空,每小题2分,共14分)重庆三峡学院2014 至2015 学年度第 2 期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期末考查A 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差异毒力:药物对病原菌和宿主组织的毒力差异。
大学《制药工艺》章节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制药工艺学2. 化学制药工艺学3. 制剂工艺学4.新药研发5. 清洁技术二、填空1.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不断改进是当今世界各国制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2. 制药工业是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朝阳产业。
3. 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动向为:、、、4.制药工艺是___________________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清洁技术的目标是____________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____________的循环利用策略。
三、简答题1. 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2. 制药工业的特点有哪几方面?3.新药研发的内容是什么?4.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5.针对当前我国化学药品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设计和选择一、名词解释1. 全合成制药2. 半合成制药3. 手性制药4. 药物的工艺路线5.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或追溯求源法6. 类型反应法7.Sandmeyer反应8.Mannich反应:9.“一勺烩”或“一锅煮”10. 分子对称法:二、填空1. 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和是衡量生产技术高低的尺度。
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还是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
7.药物分子中具有______________等碳—杂键的部位,乃是该分子的拆键部位,亦即其合成时的连接部位。
8.抗炎药布洛芬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其合成路线很多,但其共同的起始原料为______________。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从实践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药品: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 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 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 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 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 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 反萃取stripping/back 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 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 分离因素separation 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 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答案化学制药工艺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制剂工艺学:是综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疗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
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工业。
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二、填空1.知识密集型的,医药新产品,制药生产工艺2.新药研究与开发3.高科技、高要求、高速度、高集中。
4.药物产业化的5.分离和再利用,“零排放”。
三、简答题1.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答:(1)药品质量要求特别严格。
药品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标准和GMP要求。
(2)生产过程要求高。
在药品生产中,经常遇到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的溶剂、原料和中间体,因此,对于防火、防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操作方法、工艺流程设备等均有特殊要求。
制药工艺学一.名词解释1. 全合成:由结构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合成过程制得化学合成药物,称为全合成2. 半合成: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过结构改造而制成化学合成药物,称为半合成。
3. 邻位效应:取代基与苯环结合时,若一取代基的分子很大时,可将其邻位掩蔽,因而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时,邻位处的反应较其他位置困难。
4. 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路线,称为药物的合成路线。
7.相转移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是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
它实质上是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两者之间发生反应。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可分为鎓盐类、冠醚类及非环多醚类等三大类。
8. 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它是将水溶性的酶或含酶细胞固定在某种载体上,成为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衍生物。
9.“一勺烩”或“一锅煮”:对于有些生产工艺路线长,工序繁杂,占用设备多的药物生产。
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往往可以将几步反应合并,在一个反应釜内完成,中间体无需纯化而合成复杂分子,生产上习称为“一勺烩”或“一锅煮”。
二.简答题1、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一方面,为创新药物积极研究和开发易于组织生产、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要为已投产的药物不断改进工艺,特别是产量大、应用面广的品种。
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
3.简述鎓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答:这类催化剂R4N+Z—结构中含有阳离子部分,便于与阴离子形成有机离子对或者有与反应物形成复离子的能力,因而溶于有机相,其烃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一般大于12,使形成的离子对具有亲有机溶剂的能力,其作用方式为:4.简述冠醚催化固液两相的反应机理。
6.简述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化合物,外消旋固体溶液的定义及其理化性质的差异。
如何区分以上三种外消旋体?答:外消旋混合物:纯旋光体之间的亲和力更大,左旋体与右旋体分别形成晶体外消旋化合物:左旋体与右旋体分子之间有较大亲和力,两种分子在晶胞中配对,形成计量学上的化合物晶体外消旋固体溶液:纯旋光体之间,与对映体之间的亲和力比较接近,两种构型分子排列混乱三者的理化性质差异:熔点、溶解度不同区分:加入纯的对映体1)熔点上升,则为外消旋混合物2)熔点下降,则为外消旋化合物3)熔点没有变化,则为外消旋固体溶液7.用硝基苯甲酸为原料制备盐酸普鲁卡因,单元反应有两种排列方式。
《化学制药工艺学习题集》(自考专升本使用)郑州大学药学院编2011.11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制药工艺学2. 化学制药工艺学3. 制剂工艺学4.新药研发5. 清洁技术二、填空1.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不断改进是当今世界各国制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2. 制药工业是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朝阳产业。
3. 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动向为:、、、4.制药工艺是___________________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清洁技术的目标是____________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____________的循环利用策略。
三、简答题1. 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2. 制药工业的特点有哪几方面?3.新药研发的内容是什么?4.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5.针对当前我国化学药品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设计和选择一、名词解释1. 全合成制药2. 半合成制药3. 手性制药4. 药物的工艺路线5.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或追溯求源法6. 类型反应法7.Sandmeyer反应8.Mannich反应:9.“一勺烩”或“一锅煮”10. 分子对称法:二、填空1. 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和是衡量生产技术高低的尺度。
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还是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
7.药物分子中具有______________等碳—杂键的部位,乃是该分子的拆键部位,亦即其合成时的连接部位。
8.抗炎药布洛芬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其合成路线很多,但其共同的起始原料为______________。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从实践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大学《制药工艺》章节试题及答案第七章对乙酰氨基酚的生产工艺原理一、填空1. 对乙酰氨基酚又称,其结构式为。
3.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路线主要有条,分别为是以、、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4. 以苯酚为原料合成对氨基苯酚的路线有、、等。
5. 由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常用的方法有、、,其中、由于环境污染大,目前已被所代替。
6. 催化加氢法的优点是、、、7. 对亚硝基苯酚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是、、、等。
8. 由对亚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的主要副产物有、、、等。
9. 以硝基苯为原料合成对氨基苯酚,常见的副产物主要是、、等。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A、B、C、D 四个备选答案,请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 由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首选的还原方法是()A. 硫化钠还原法B. 铁粉还原法C. 催化加氢法D. 电化学还原法2. 以硝基苯为原料,还原为中间体苯基羟胺,首选的还原方法是()A. 铝粉还原法B. 催化加氢法C. 电化学还原法D. 铁粉还原法3. 以硝基苯为原料合成对氨基苯酚,生成的副产物不包括()A. 苯胺B. 4,4’- 二氨基二苯醚C. 4-羟基-4’–氨基二苯胺D. 偶氮苯4. 由对氨基苯酚乙酰化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过程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B. 需加入少量抗氧化剂(如亚硫酸氢钠)C. 副反应均是由于高温引起的D. 该反应为平行反应5. 由对氨基苯酚乙酰化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过程中,主要的副产物是()A. 苯胺B. 4,4’- 二氨基二苯醚C. 亚胺醌D. 4,4’- 二羟基偶氮苯6. 由对氨基苯酚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过程中,反应条件不合适的是()A. 用醋酐为乙酰化剂,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B. 用醋酐—醋酸作酰化剂,可在80℃下进行反应;C. 用醋酐—吡啶,在150℃下可以进行反应;D. 用乙酰氯—吡啶为酰化剂,反应在60℃以下就能进行。
7. 在精制对乙酰氨基酚时,为保证产品的质量要加入何种物质()A. 亚硫酸氢钠B. 碳酸氢钠C. 硫酸氢钠D. 硼酸钠A. Claisen重排B. Bamberger 重排C. Beckmann 重排D. Hofmann重排三、简答题1、从对硝基苯酚制备对氨基苯酚有几种还原方法?各有何优缺点?2、对氨基苯酚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时,选择什么样的反应条件,反应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副反应?3. 对乙酰氨基苯酚工艺路线的选择主要依据是什么?五、合成题1. 写出以硝基苯为原料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工艺路线2.写出以对硝基苯酚钠为原料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工艺路线3. 写出以苯酚为原料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工艺路线第八章 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原理一、填空3. 在喹诺酮酸的环合过程中,由于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和空间效应,主要生成 ,另外,还同时产生一个 副产物。
制药工艺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制药工艺学试题】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 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 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
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4.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
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5. 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6 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或逆向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analysis):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又称倒推法、逆合成分析法。
8.“一勺烩”或“一锅煮”:对于有些生产工艺路线长,工序繁杂,占用设备多的药物生产。
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往往可以将几步反应合并,在一个反应釜内完成,中间体无需纯化而合成复杂分子,生产上习称为“一勺烩”或“一锅煮”。
改革后的工艺可节约设备和劳动力,简化了后处理。
19 分子对称法:一些药物或中间体的分子结构具对称性,往往可采用一种主要原料经缩合偶联法合成,这种方法称为分子对称法。
11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12. 非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经过若干步,即若干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
13. 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生物制品制备工艺试题库本试题库包括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简答、论述四种题型。
1、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0个,出题时任选5个。
2、不定项选择每个3分,共60个,出题时任选15个。
3、简答题每个8分,共12个,出题时任选3个。
4、论述每个16分,共4个,出题时任选1个。
一名词解释:3’1、生物药物:2、抗生素:3、生化药物:4、效价单位:5、质量单位:6、细胞系:7、细胞株:8、原代细胞系:9、二倍体细胞系:10、连续细胞系:11、细胞培养:12、PCR技术:13、原代培养:14、生物制品:15、固定化酶:16、基因组文库:17、cDNA文库:18、基因工程菌:19、基因工程:20、转化:二选择题1生物药物有哪些来源A动物脏器B血液、分泌物和其他代谢产物C海洋生物D植物、微生物2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包括A天然生物材料的提取制药B发酵工程制药C酶工程制药D细胞工程制药E基因工程制药3生物药物的提取和分化可分为那些主要步骤A预处理、固液分离B浓缩、纯化C产品定型D离心E层析4 酸水解蛋白质生产氨基酸类药物有何优点A水解完全B水解过程不引起氨基酸发生旋光异构作用C所得氨基酸均为L-氨基酸D色氨酸保留完全5 被称为人体第一缺乏氨基酸的是A ArgB LysC ProD Ser6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ys所用菌种为A 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B 赖氨酸缺陷菌株C 乳酸菌株D 黄曲霉菌7 Lys在进行含量测定时需要用到以下那些药品。
A 乙酸汞B 高氯酸C 甲酸D 乙醇8 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A 机械法B 物理法C 化学法D 酶法9 提取法生产胸腺素时,组分4过Sephadex G-150柱时,在276nm波长检测共有4个吸收峰,胸腺素位于第几个吸收峰A 1B 2C 3D 410 蛋白质药物纯度的检定方法包括A 电泳B 高速离心C 结晶D免疫抗原11 工业上RNA的生产常用A 稀碱法B 浓盐法C 自溶法D浓酸法12 利用氯仿-乙醇法分离纯化SOD,其主要工艺过程有哪些A 乙醇-氯仿除去血红蛋白B 有机溶剂和硫酸铵分级沉淀C 离子交换柱层析精制D等电点沉淀13多糖类药物提取时,游离蛋白质成分普遍应用那种方法去除A Sevag法B 三氟三氯乙烷法C 三氟乙酸法D等电点沉淀法14 透明质酸有氧发酵的两个活化前体是A UDP-葡萄糖醛酸B UDP-乙酰氨基葡萄糖C ADP-葡萄糖醛酸D ADP-乙酰氨基葡萄糖15 γ-亚麻酸是体内合成()的前提物质A 肝素B 前列腺素C 白三烯D 肾上腺素16 以下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性质的是A多为白色或黄色无定型或结晶性固体B 通常熔点不明显,结构中含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 当以游离酸形式存在时,易溶于有机溶剂D 当以盐形式存在时,易溶于极性溶剂17 发现最早、目前仍是最重要的抗生素是A 青霉素B、头孢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18现国内青霉素生产厂家大都采用A 点青霉B 绿色产黄青霉丝状菌C WisQ176D 绿色丝状菌19目前青霉素生产上所用的碳源主要是A葡萄糖母液B工业用葡萄糖C 乳糖D油脂20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添加前体物质A 苯乙酸B 苯乙酰胺C 苯甲醛D 硫酸铵21产黄青霉菌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是A 10℃B 20℃C 30℃D 40℃22分泌青霉素的温度是在A 10℃B 20℃C 30℃D 40℃23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pH一般控制在A 6.2-6.4B 6.8-7.4C 5.6-6.2D 5.0-5.524发酵过程中pH上升时可以用()来调节A 糖B 天然油脂C CaCO3D NH325产黄青霉菌的生长分三个不同的代谢时期A 菌丝生长繁殖期B 青霉素分泌期C 菌丝自溶期D 对数生长期26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所用的消泡剂为A 天然油脂B 泡敌C 乳糖D 甘油27 青霉素提炼过程中,一般从发酵液萃取到乙酸乙酯时pH选择在A 1.8-2.2B 2.5-3.5C 5.9-7.9D 6.8-7.428 青霉素的提纯采用A 色谱B 萃取C 结晶D 脱色29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为A 抑制细菌壁合成 B影响细胞膜功能C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D抑制细胞核酸合成30 近代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开端的事件是A Earle 等研究出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液B 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C 杂交瘤技术的实现D 多种疫苗的问世31目前国际上有60%的重组蛋白类生物制品均在()中表达A中国仓鼠卵母细胞系 B Hela细胞C Vero 细胞D BHK-21细胞32 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特点是A 污染概率大B 营养成分要求高C 培养环境适应性差D 培养条件要求严E 代谢废物毒性大33目前最佳的冷冻保存温度是A 液氮温度B -70℃~ -80℃C 0~ -40℃D 0~ 4℃34 动物细胞培养需A 避光B 无污染C 最适培养温度D 适宜的渗透压35 动物细胞开放培养时,一般置()空气加()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进行培养A 95%,5%B 85%,15%C 75%,25%D 95%,15%36 动物细胞培养基可以分为A 天然培养基B 合成培养基C 无血清培养基D 血清培养基37 动物细胞培养方法包括A 贴壁培养B 悬浮培养C 固定化培养D 匍匐培养38 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括A 浸泡B 刷洗C 浸酸D 冲洗39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A 化学法诱导B 物理法诱导C 紫外线D 生理法诱导40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哪些特点A 催化效率高B 专一性强C 反应条件温和D 酶的活性受调节控制41 与天然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什么优点A 可多次使用,稳定性提高B 反应后,产物中无残留酶C 反应条件易控D 酶的利用率高E 更适合多酶反应42 酶的固定化方法包括A 吸附法B 载体偶联法C 交联法D 包埋法43 根据吸附剂的特点,吸附法可以分为A 物理吸附法B 离子交换吸附法C 无机吸附法D 有机吸附法44 酶分离和纯化时应注意的问题A 防止酶蛋白变性B 防止辅助因子流失C 防止被蛋白水解酶降解D 防止污染45 固定化细胞法生产6-APA时,所用到的酶是A 青霉素磷酸化酶B 青霉素酰化酶C 青霉素水解酶D 青霉素肌酶46 为了提高转化效率,实验中要考虑()因素A 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B 质粒的质量和浓度C 试剂的质量D 防止污染47 PCR包括()步骤A 变性B 退火C 延伸D 沉淀48 目的基因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法A 基因组文库B cDNA文库C PCR法D 化学合成法49 基因表达的调节包括A 转录水平的控制B 转录产物的加工调节C 翻译水平的调节D 翻译后的加工修饰50 与传统微生物培养不同,基因工程菌培养的一大难题是A 维持质粒的稳定性B 外源蛋白的表达C pH的控制D 生长因子的加入51 基因工程菌的选择性标记基因主要有A 营养缺陷互补标记B 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C 荧光标记D 地高辛标记52 细菌基因工程药物的缺点是A 表达方便B 哺乳动物的基因导入细菌,不易表达C 表达的基因须经加工修饰D 工艺复杂53 基因工程的载体分为A 克隆载体B 表达载体C 真核载体D 原核载体54 在白地霉菌发酵时加入()可以诱导脂肪酶的产生A 葡萄糖B 橄榄油C 淀粉D Tween-8055 常见的基因工程菌有A 大肠杆菌系统B 芽胞杆菌系统C 链霉菌系统D 酵母系统E 丝状真菌系统56 下面只能利用单糖类物质的是A 大肠杆菌B 芽胞杆菌C 链霉菌D 酵母系统57包涵体的纯化步骤包括A 细菌收集破碎B 包涵体分离、洗涤、溶解C 变性蛋白质的纯化D 重组蛋白质复性58 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A 产品鉴别B 纯度分析C 生物活性鉴定D 稳定性考察59 细胞培养时排出生物污染的方法有A 使用抗生素B 加温处理C 动物体内接种D 与巨噬细胞共培养60 培养植物细胞的主要条件有A 保证操作过程无菌B 温度C 光照D 通气三简答题8分1、在蛋白类药物的提取分离时,如何避免蛋白质失活?2、如何表示抗生素的剂量?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工艺设计的关系是什么?4、青霉素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为什么?5、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特点。
生物制药工艺学试题1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生物药物2、效价3、种子级数4、反萃取5、补料6、盐溶7、差异毒力8、配料比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09.是利用生物机体、组织、细胞,生产制造或从中分离得到的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功能的物药。
A 生物技术药物B 生物技术产品C 生物技术制品D 生物药物10. 青霉素的抗菌能力主要取决于(A β—内酰胺环B 羧基C 氨基D 噻唑环11. 红霉素中的去氧氨基已糖和红霉糖的碳架来源于(A蔗糖 B乳糖 C 甘露糖 D葡萄糖12、利用产氨短杆菌发酵法生产肌苷酸,第一步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筛选缺乏哪种酶的腺嘌呤缺陷型菌株,并在发酵培养基中提供亚适量的腺嘌呤。
(A.SAMP合成酶B.SAMP裂解酶C.PRPP转酰胺酶D.IMP脱氢酶13、蛋白质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往往是多步骤的,其前期处理手段多采用下列哪类的方法。
(A.分辨率高B.负载量大C.操作简便D.价廉14、用大网格高聚物吸附剂吸附的弱酸性物质,一般用下列哪种溶液洗脱(A.水B.高盐C.低pHD. 高pH15、凝胶层析中,有时溶质的Kd>1,其原因是(A.凝胶排斥B.凝胶吸附C.柱床过长D.流速过低16、在酸性条件下用下列哪种树脂吸附氨基酸有较大的交换容量(A.羟型阴B.氯型阴C.氢型阳D.钠型阳17、亲和层析的洗脱过程中,在流动相中加入配基的洗脱方法称作(A. 阴性洗脱B. 剧烈洗脱C. 竞争洗脱D. 非竞争洗脱18、当向蛋白质纯溶液中加入中性盐时,蛋白质溶解度(A.增大B. 减小C. 先增大,后减小D. 先减小,后增大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9. 在青霉素的发酵培养过程中补加的前体为。
20.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化学灭菌、辐射灭菌、和。
21、多氧大环内脂的作用机理是与的特殊部位结合,选择性的抑制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
22、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接近的生物调节蛋白。
一、名词解释1. 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2. 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3.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4. 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5.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又称倒推法、逆合成分析法;6. 类型反应法: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物的通用合成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等等;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基的化合物,常常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7.Sandmeyer反应:重氮盐用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处理,得到氯代或溴代芳烃:8.“一勺烩”或“一锅煮”:对于有些生产工艺路线长,工序繁杂,占用设备多的药物生产;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往往可以将几步反应合并,在一个反应釜内完成,中间体无需纯化而合成复杂分子,生产上习称为“一勺烩”或“一锅煮”;改革后的工艺可节约设备和劳动力,简化了后处理;9. 质子性溶剂:质子性溶剂含有易取代的氢原子,既可与含负离子的反应物发生氢键结合产生溶剂化作用,也可与负离子的孤电子对配位,或与中性分子中的氧原子或氮原子形成氢键,或由于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质子性溶剂有水、醇类、乙酸、硫酸、多聚磷酸、氢氟酸-氟化锑HF-SbF3、氟磺酸-三氟化锑FSO3H—SbF3、三氟醋酸CF3COOH以及氨或胺类化合物等;10. 非质子性溶剂:非质子性溶剂不含易取代的氢原子,主要靠偶极矩或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非质子溶剂又分为非质子极性溶剂和非质子非极性溶剂或惰性溶剂;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有醚类乙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卤素化合物氯甲烷、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酮类丙酮、甲乙酮等、含氮烃类硝基甲烷、硝基苯、吡啶、乙腈、喹啉、亚砜类二甲基亚砜、酰胺类甲酰胺、二甲酰胺、N-甲基吡咯酮、二甲基乙酰胺、六甲基磷酰胺等;芳烃类氯苯、苯、甲苯、二甲苯等和脂肪烃类正已烷、庚烷、环己烷和各种沸程的石油醚一般又称为惰性溶剂;11. 相转移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是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它实质上是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两者之间发生反应;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可分为鎓盐类、冠醚类及非环多醚类等三大类;12. 中试放大:中试放大是在实验室小规模生产工艺路线的打通后,采用该工艺在模拟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工艺研究,以验证放大生产后原工艺的可行性,保证研发和生产时工艺的一致性; 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13. 放大效应:在未充分认识放大规律之前,由于过程规模变大造成指标不能重复的现象称为“放大现象”;一般来说,放大效应多指放大后反应状况恶化、转化率下降、选择性下降、造成收率下降或产品质量劣化的现象;14. 原子经济性反应:“原子经济反应”是绿色化学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在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使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零排放”,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15. 绿色制药生产工艺:是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开发的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生产工艺;这类工艺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而开展的;16.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单位为mg/L;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与程度和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常在20℃的条件下,将废水培养5日,然后测定单位体积废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即5日生化需氧量,常用BOD5表示;BOD反映了废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其值越大,表示水中有机物越多,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越高;17.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K2Cr2O7或KMnO4氧化废水中的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单位为mg/L;标记COD Cr或COD Mn,我国的废水检验标准规定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一般为COD Cr;二、填空1. 在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时,首先应从入手,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2.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时,应该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使用;3.工业生产上愿意采用反应,可稳定生产,减轻操作个人劳动强度;4.抗炎药布洛芬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5. 选择工艺路线,首先应考虑每一合成路线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的来源、规格和供应情况,其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6. 反应后处理多为过程,7.在进行重结晶溶剂的选择时,首先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可以进行________________试验,其经验通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反应又称竞争性反应中,我们一般将在生产上需要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_,其余称为__________________;9. 当药物存在多晶型时,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进行重结晶,得到产品的晶型不同;10. 最适宜温度的确定应从__________________入手,综合分析正、副反应的规律、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经济核算等进行通盘考虑;11.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分为、、等三大类; 12.中试放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验室工艺又称小试验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与反应后处理的方法;13. 中试放大阶段制备中间体及成品的批次一般不少于_____________批,以便积累数据,完善中试生产资料;14. 中试放大规模一般是小试规模的__________倍,15. 根据药品剂量和疗程的长短,中试药品数量一般为___________kg;16. 制药等精细化工行业一般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大来完成;17. 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加速传热和传质过程,减少物料团之间温度差、浓度差,从而有利于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利于化学反应;18. 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单选1.最理想的工艺路线是A. 直线型B. 交叉型C. 汇聚型D. 对称型2.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A. 前头B. 中间C. 后边D. 都可3.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A. 前头B. 中间C. 后边D. 都可4.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时,通常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何处使用;A. 前头B. 中间C. 后边D. 最后5.在工业生产上可稳定生产,减轻操作劳动强度的反应类型是A. 平顶型B. 尖顶型C. 直线型D. 汇聚型6.工艺的后处理过程一般属于的过程是A. 化学B. 物理C. 物理化学D. 生物7. 可以使用类型反应法设计药物工艺路线的药物是A.黄连素 B. 克霉唑 C. 鹰瓜豆碱 D. 己烷雌酚8. 可以使用分子对称法设计药物工艺路线的药物是A.鹰瓜豆碱 B. 克霉唑 C. 氨甲环酸 D. 布洛芬9. 可逆反应属于A. 复杂反应B. 平行反应C. 基元反应D. 简单反应10. 平行反应属于A. 连续反应B. 复杂反应C. 基元反应D. 简单反应11. 在溶剂的作用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使反应分子能够分布均匀、增加分子间碰撞和接触的机会、有利于传热和散热;B. 溶剂必须是易挥发的C. 溶剂必须是惰性的,不能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D. 溶剂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反应方向、反应深度、产品构型等12. 在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原则中,不正确的是A. 溶解度必须很大B. 溶剂必须是惰性的C. 溶剂的沸点不能高于被重结晶物质的熔点D. 溶剂必须容易和重结晶物质分离13. 在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原则中,不正确的是A. 溶剂必须是活泼的B. 溶剂的沸点不能高于被重结晶物质的熔点C. 杂质的溶解度或是很大或是很小D. 溶剂必须容易和重结晶物质分离14. 在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原则中,正确的是A. 杂质的溶解度必须很大B. 杂质的溶解度必须很小C. 被重结晶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必须相当平稳D. 被重结晶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必须相当陡15. 属于质子性溶剂的是A. 乙酸B. 乙醚C. DMFD. 二氧六环16. 属于非质子性溶剂的是A. 乙醇B. 乙醚C. 乙酸D. 水17.溶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 溶剂对离子型反应影响较大;B. 溶剂对自由基反应影响较大C. 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D. 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18. Wittig试剂和醛类或不对称酮类反应时,在下列哪种溶剂中顺式产物最多A. DMFB. PhHC. THFD. EtOH19. Wittig试剂和醛类或不对称酮类反应时,在下列哪种溶剂中反式产物最多A. DMFB. PhHC. THFD. EtOH20.下列哪个图可以表示爆炸型反应中温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21. 下列哪个图可以表示催化反应中温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22. 钯碳催化剂的用量一般为A. 1%B. 2%C. 5%D. 10%23. 下列哪个物质可以作为酸催化剂A. 三乙胺B. 吡啶C. AlCl3D. NaH24. 属于非离子型相转移催化剂的是A. 18-冠-6B. 四丁基溴化铵C. 三乙胺D. P2O525. 不属于相转移催化剂的是A. 二乙胺B. 四丁基溴化铵C. 聚乙二醇D. 三乙胺26. 毒性较大的相转移催化剂是A. 聚乙二醇B. 四丁基溴化铵C. 三乙胺D. 18-冠-627. 化学反应工程学认为导致反应收率降低的原因是A. 返混B. 搅拌不均匀C. 温度滞后D. 反应器存在有死角28. 中试研究中的过渡试验不包括的是A. 原辅材料规格的过渡试验B. 反应条件的极限试验C. 设备材质和腐蚀试验D. 后处理的方法试验29. 假设四个工序的收率分别Y1、Y2、Y3、Y4,则车间的总收率为A. Y1+ Y2+ Y3+ Y4B. Y1 Y2 Y3 Y4C. Y1+ Y2Y3+Y4D. Y1Y2+ Y3 Y430. 单程转化率和总转化率的关系是A. 单程转化率= 总转化率B. 单程转化率> 总转化率C. 单程转化率< 总转化率D. 不确定31. 关于中试放大的规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50~100倍B. 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500~1000倍C. 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10~50倍D. 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100~500倍32.对于工艺技术尚未成熟或腐蚀性大的车间,年操作时间一般是A. 330天B. 360天C. 300天D. 200天33. 下列哪种材质适合储存浓硫酸A. 玻璃钢B. 铁质C. 铝质D. 都可以34. 适合碱性介质反应的反应釜是A. 搪瓷玻璃B. 铸铁C. 不锈钢D. 都可以35. 针对制药厂排出的“三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好氧量高B. 生化耗氧量高C. 化学好氧量和生化耗氧量都高D. 化学好氧量和生化耗氧量都不高36. 关于药厂“三废”的论述,正确的是A. 综合治理“三废”很容易B. “三废”也是一种“资源”,可回收利用C. 仅用物理方法就可彻底治理“三废”D. 生物法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所有污染物37. 属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是A. 硫化物B. 挥发酚C. 总铬D. 氰化物四、简答1. 在进行工艺路线的优化过程中,如何确定反应的配料比合适的配料比,既可以提高收率,降低成本,又可以减少后处理负担;选择合适配料比首先要分析要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副反应,然后,根据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进行考虑;一般可根据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1凡属可逆反应,可采用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通常是将价格较低或易得的原料的投料量较理论值多加5%~20%不等,个别甚至达二三倍以上,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生成物之一以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加产物的收率;2当反应生成物的产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增加其配料比、最合适的配料比应符合收率较高和单耗较低的要求;3若反应中有一反应物不稳定,则可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量参与主反应;4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不尽相同时,可利用这—差异,通过增加某一反应物的用量,增强主反应的竞争能力;5为了防止连续反应副反应,有些反应的配料比宜小于理论量,使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停止;2. 反应溶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有哪些反应速度、反应方向、反应深度、产品构型等;3. 影响药物合成工艺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配料比与反应物浓度、溶剂、催化、能量的供给、反应时间及反应终点的监控、后处理、产品的纯化和检验4. 反应终点的确定方法有哪些TLC确定反应终点的原则是什么答: 1反应终点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主反应的完成;测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尚有未反应的原料或试剂存在;或其残存量是否达到一定的限度;2在工艺研究中常用薄层色谱TLC或纸色谱、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等来监测反应;一般也可用简易快速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如测定其显色、沉淀、酸碱度、相对密度、折光率等手段进行监测;3实验室中常采用薄层色谱TLC跟踪检测,判断原料点是否消失或原料点几乎不再变化,除了产物和原料外是否有新的杂质斑点生成,这些信息可以决定是否终止反应;①原料点消失说明原料反应完全;②原料点几乎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③有新的杂质斑点,说明有新的副反应发生或产物发生分解;在药物合成研究中,常发现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微量原料很难反应完全,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则会出现新的杂质斑点的现象;试验中一般在原料消失时或原料斑点几乎不变而末出现新的杂质斑点时停止反应,进行后处理;5.何为相转移催化剂,作为相转移催化剂所需具备那几个条件答:相转移催化剂是使反应物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它实质上是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相转移催化应用于非极性溶剂中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相转移催化剂需具备的条件是:1相转移催化剂必须具有正离子部分,以便同负离子结合形成活性有机离子对或能与反应物形成络离子;2必须具有足够多的碳原子数,才能保证形成活性有机离子对转入有机相,但碳原子数目不能太多,否则,不能转入无机相;碳原子数目一般为12~20之间;3相转移催化剂中的亲油基的结构位阻应尽量小,一般为直链;4在反应条件下,化学性质应稳定且易回收;6. 相转移催化反应有何优点影响相转移催化剂的因素有哪些答:相转移催化反应与其他类型的反应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使用无水的或极性非质子溶剂2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温度3使有些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成为可能4改变了产品的比例和选择性5处理简单6环境条件好7.简述翁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8. 中试放大的目的是什么答: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又称小试验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与反应后处理的方法,以及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的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设计数据、以及物质量和消耗等;同时,也为临床试验和其它深入的药理研究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9.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答:中试放大中间试验是对已确定的工艺路线的实践审查;不仅要考查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而且要考察工人劳动强度;中试放大阶段对车间布置、车间面积、安全生产、设备投资、生产成本等也必须进行审慎的分析比较,最后审定工艺操作方法、工序的划分和安排等;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有:1生产工艺路线的复审2设备材质与型式的选择3搅拌器型式与搅拌速度的考查4反应条件的进一步研究5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的确定6原辅材料和中间体的质量监控7安全生产与“三废”防治措施的研究8 消耗定额、原料成本、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的计算10.在中试工艺放大中针对工艺条件的考察,必须注意和解决哪些问题答:1原辅材料规格的过渡试验2反应条件的极限试验3设备材质的耐腐蚀性实验4原辅材料、中间体及新产品质量分析方法研究5反应后处理的方法研究;11. 中试放大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2. 在水质指标中,BOD和COD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何区别答:BOD代表生化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单位为mg/L;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与程度和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常在20℃的条件下,将废水培养5日,然后测定单位体积废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即5日生化需氧量,常用BOD5表示;BOD反映了废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其值越大,表示水中有机物越多,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越高;COD代表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K2Cr2O7或KMnO4氧化废水中的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单位为mg/L;标记COD Cr或COD Mn,我国的废水检验标准规定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一般为COD Cr;BOD与COD都可表征水被污染的程度,但是COD更能精确地表示废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测定时间短,不受水质限制,因此常被用作废水的污染指标;COD与BOD之差表示废水中未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污染物含量;五、合成题:1. 试用逆向合成分析法设计一条益康唑Econazole的合成路线Cl ON NClClEconazole答: 1逆合成分析Cl O N N Cl Cl ClCH 2Cl HO N N Cl Cl +ab HO CH 2ClCl ClHN NOCH 2ClClCl Cl Cl NH 2NH 2NO 2NO 22 合成路线: HO CH 2ClCl Cl OCH 2Cl Cl Cl Cl Cl NH 2NH 2NO 2NO 2Fe, HClO NaBH HN N CH 3OHHON N Cl Cl O NNCl Cl2. 试根据逆合成分析和类型反应等方法设计一条抗菌药物克霉唑Clotrimazole 的合成路线 N NCl克霉唑(Clotrimazole )答: 1逆合成分析C 6H 5C 6H 5N N C 6H 5C 6H 5Cl +N HN2类型反应ClCOOHSOCl 2ClCOClC 6H 6 , AlCL 3ClCOC 6H 5PCl 5C ClC 6H 5ClCl C 6H 6 , AlCl 3C Cl C 6H 5C 6H 5Cl3.设计出以异丁基苯为原料,布洛芬的合成工艺路线;CH 3H 3CCOOH CH 3布洛芬4.试画出布洛芬的绿色合成工艺路线六、计算题:1.甲氧苄氨嘧啶生产中由没食子酸经甲基化反应制备三甲氧苯甲酸工序,测得投料没食子酸Ⅰ25.0 kg,未反应的没食子酸2.0 kg,生成三甲氧苯甲酸Ⅱ24.0 kg;试求选择性和收率;已知化学反应式和分子量为:HO OHOHCOOH(I) + 3 (CH 3)2SO 42H 3CO OCH 3OCH 3COOH (II) + 3 CH 3OSO 2OH2分子量 188 212 解%2.89%1000.250.20.25=⨯-=X%1.83%100188/2120.250.24=⨯⨯=Y%1.93%100=⨯=XYϕ2.在混酸配制过程中,已知混酸组成为H 2SO 4 46%质量百分比,下同、HNO 3 46%、H 2O 8%,配制混酸用的原料为92.5%的工业硫酸、98%的硝酸以及含有H 2SO 4 69%的硝化废酸;试通过物料衡算确定配制1000 kg 混酸时各原料的用量;为简化计算,设原料中除水外的其他杂质可忽略不计; 解:混酸配制过程可在搅拌釜中进行;以搅拌釜为衡算范围.绘制混酸配制过程的物料衡算示意 42SO H G图,如图1所示;图中42SO H G 为92.5%的硫酸用量, 3HNO G 硝化混酸1000 kg3HNO G 为98%的硝酸用量,废G 为含69%硫酸的废 废G酸用量; 图 1 混酸配制过程物料衡算示意图图中共有4股物料,3个未知数.需列出3个独立方程;对HNO 3进行物料衡算得100046.098.03⨯=HNO G a对H 2SO 4进行物料衡算得100046.069.0925.042⨯=+废G G SO H b对H 2O 进行物料衡算得100008.031.0075.002.0423⨯=++废G G G SO H HNO c联解a 、b 和c 得3HNO G =469.4 kg 42SO H G =399.5 kg 废G =131.1 kg根据物料衡算结果,可编制混酸配制过程的物料平衡表,如表1 所示;表1 混酸配制过程的物料平衡表3.甲苯用浓硫酸磺化制备对甲苯磺酸;已知甲苯的投料量为1000 kg,反应产物中含对甲苯磺酸1460 kg,未反应的甲苯20 kg;试分别计算甲苯的转化率、对甲苯磺酸的收率和选择性; 解:则甲苯的转换率为%98%1001000201000=⨯-=A X对甲苯磺酸的转换率为%1.78%1001721000921460=⨯⨯⨯=Y对甲苯磺酸的选择性为()%7.79%100172201000921460=⨯⨯-⨯=ϕ4. 邻氯甲苯经α-氯化、氰化、水解工序可制得邻氯苯乙酸,邻氯苯乙酸再与2,6-二氯苯胺缩台即可制得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巳知各工序的收率分别为:氯代工序%6.831=y 、氰化工序%902=y 、水解工序%5.883=y 、缩合工序%4.484=y ;试计算以邻氯甲苯为起始原料制备双氯芬酸钠的总收率; 解:%6.831=Y ,%902=Y ,%5.883=Y ,%4.484=Y设以邻氯甲苯为起始原料制备双氯芬酸钠的总收率为T y .则%2.32%4.48%5.88%90%6.834321=⨯⨯⨯=⨯⨯⨯=Y Y Y Y Y T5. 用苯氯化制备——氯苯时.为减少副产物二氯苯的生成量,应控制氯的消耗量;已知每100 mol 苯与40 mol 氯反应,反应产物中含38 mol 氯苯、1 mol 二氯苯以及61mol 未反应的苯;反应产物经分离后可回收60 mol 的苯.损失1 mol 苯;试计算苯的单程转化率和总转化率;解: 苯的单程转化率为%0.39%10010061100=⨯-=A X 设苯的总转化率为T x ,则%5.97%1006010061100=⨯--=T X。
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 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 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
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4.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
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5. 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6 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7.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analysis):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又称倒推法、逆合成分析法。
8.“一勺烩”或“一锅煮”:对于有些生产工艺路线长,工序繁杂,占用设备多的药物生产。
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往往可以将几步反应合并,在一个反应釜内完成,中间体无需纯化而合成复杂分子,生产上习称为“一勺烩”或“一锅煮”。
改革后的工艺可节约设备和劳动力,简化了后处理。
19 分子对称法:一些药物或中间体的分子结构具对称性,往往可采用一种主要原料经缩合偶联法合成,这种方法称为分子对称法。
11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12. 非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经过若干步,即若干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
13. 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14. 复杂反应:由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又可分为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
15.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它是将水溶性的酶或含酶细胞固定在某种载体上,成为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衍生物。
16. 自动催化作用:在某些反应中,反应产物本身即具有加速反应的作用,称为自动催化作用。
17. 相转移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是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
它实质上是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两者之间发生反应。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可分为鎓盐类、冠醚类及非环多醚类等三大类。
18. 中试放大:中试放大是在实验室小规模生产工艺路线的打通后,采用该工艺在模拟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工艺研究,以验证放大生产后原工艺的可行性,保证研发和生产时工艺的一致性。
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及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数据,以及物质量和消耗等。
19. 绿色制药生产工艺:是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开发的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生产工艺。
这类工艺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而开展的。
1.工业上最适合的反应类型是()A. 尖顶型B. 平顶型C. 汇聚型D. 直线型2.最理想的工艺路线是()A. 直线型B. 交叉型C. 汇聚型D. 对称型3.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A. 前头B. 中间C. 后边D. 都可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A. 前头B. 中间C. 后边D. 都可5.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时,通常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何处使用。
()A. 前头 B. 中间 C. 后边 D. 最后6.在工业生产上可稳定生产,减轻操作劳动强度的反应类型是()A. 平顶型B. 尖顶型C. 直线型D. 汇聚型7.在镇静药奈福泮的羰基的还原过程中,可代替氢化铝锂的是()A. 硼氢化钠B. 醇钠C. 锌粉D. 钯碳8.工艺的后处理过程一般属于的过程是()A. 化学B. 物理C. 物理化学D. 生物9.应限制使用的溶剂是()A. 第一类溶剂B. 第二类溶剂C. 第三类溶剂D. 第四类溶剂10.属于第三类溶剂的是()A. 苯 B. 甲苯 C. 乙酸乙酯 D. 三氟醋酸1. B 2.C 3. A 4. C 5. D6. A 7.A 8. B 9.B 10.C1. 可逆反应属于()A. 复杂反应B. 平行反应C. 基元反应D. 简单反应2. 平行反应属于()A. 连续反应B. 复杂反应C. 基元反应D. 简单反应3. 在溶剂的作用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使反应分子能够分布均匀、增加分子间碰撞和接触的机会、有利于传热和散热。
B. 溶剂必须是易挥发的C. 溶剂必须是惰性的,不能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D. 溶剂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反应方向、反应深度、产品构型等4. 在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原则中,不正确的是()A. 溶解度必须很大B. 溶剂必须是惰性的C. 溶剂的沸点不能高于被重结晶物质的熔点D. 溶剂必须容易和重结晶物质分离1. A2. B3. B4. A19. 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不包括( D )A. 原料点是否消失,B. 原料点是否不再变化C. 除了产物和原料外是否有新的杂质斑点生成,D. 是否有新斑点生成2. 中试研究中的过渡试验不包括的是( D )A. 原辅材料规格的过渡试验B. 反应条件的极限试验C. 设备材质和腐蚀试验D. 后处理的方法试验1.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动向为:高科技、高要求、高速度、高集中1. 药物生产工艺路线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是衡量生产技术高低的尺度。
2. 在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时,首先应从入手,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还是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
5.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时,应该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使用。
6.工业生产上愿意采用反应,可稳定生产,减轻操作个人劳动强度。
7.药物分子中具有______________等碳—杂键的部位,乃是该分子的拆键部位,亦即其合成时的连接部位。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从实践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10. 在应用模拟类推法设计药物工艺路线时,还必须和_____________对比,并注意对比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差异。
11. 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衍生物的合成设计,常可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专著、综述或化学文献,找到若干可供_____________的方法。
12. 选择工艺路线,首先应考虑每一合成路线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的来源、规格和供应情况,其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药物生产工艺路线,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2. 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结构3. “平顶型”、“尖顶型”4.前头,后边5.最后6.“平顶型”7. C—N、C—S、C—O9. 推测合理的排列顺序, 着眼于原辅材料、设备条件10. 已有方法, 化学结构、化学活性11. 简单分子或已知结构, 模拟12. 利用率高、价廉易得1. 反应溶剂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等。
2. 水、乙醇、乙酸、乙二胺等属于溶剂,乙醚、二氯甲烷、丙酮、吡啶等属于溶剂,甲苯、正己烷、环己烷等属于溶剂。
3. 反应后处理多为过程,主要包括、、、、以及等单元操作,后处理的方法随不同而异。
1.反应速度、反应方向、反应深度、产品构型等。
2. 质子,非质子,惰性溶剂。
3. 物理操作,分离、提取、蒸馏、结晶、过滤、以及干燥,反应的性质7.在进行重结晶溶剂的选择时,首先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可以进行________________试验,其经验通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
7. 参考前人工作经验, 试管, “相似相溶”原理9. 对于可逆反应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来破坏平衡,以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即通过加大某一反应物的投料量或移出生成物来控制反应速度,通常加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投料量。
9. 用移动化学平衡的方法, 价格便宜、易得反应物12.确定适宜的加料次序,必须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综合考虑。
13. 当药物存在多晶型时,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进行重结晶,得到产品的晶型不同。
14. 最适宜温度的确定应从__________________入手,综合分析正、副反应的规律、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经济核算等进行通盘考虑。
15. 反应温度的选择首先参考相关文献或类似反应进行设计和试验,常用____________加以选择。
12. 使反应操作控制较为容易、副反应较小、收率较高、设备利用率较高13. 溶剂14. 单元反应的反应机理15. 类推法1. 催化作用包括、、2. 催化反应分为和3. 衡量催化剂的性能指标有:、、、。
4. 催化剂的选择性可以通过产品的和某一反应物的来计算。
5. 现象有时表现为催化剂的部分活性消失,因而呈现出6. 常用的催化剂有:、、等。
7.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分为、、等三大类。
1. 正催化、负催化、自动催化作用2. 均相催化反应和非均相催化反应3. 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价格4. 产率、转化率5. 毒化、选择性催化作用。
6. 加氢催化剂、酸碱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7. 鎓盐类、冠醚类、非环多醚类1. 制药工艺研究分为、、以及四个阶段1.实验室研究、小量试制、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17. 物料衡算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1. “三废”指的是、、。
2. 制药工业的“三废”特点、、、。
3. 表征废水水质的指标有、、、等指标。
4. 药厂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和。
废水的处理程度可分为、、处理。
1. 废气、废水、废渣2. 数量少、成分复杂,综合利用率低,种类多、变动性大,间歇排放,化学耗氧量高、pH变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