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人美版)】《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 格式:pptx
- 大小:35.67 MB
- 文档页数:45
高中美术5.2《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保护与传承》教学设计-人美版(含答案)第四课时保护与传承1.课时教材分析:《保护与传承是人美版必修教材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的第二个主题《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的第五个议题:“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的内容,根据大单元所需要解决的第三个基本问题“民间美术应该如何传承与保护?”通过前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皖西本地的民间美术,学生也有所接触。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去分析重塑民间美术的表现,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法,并在生活中继续挖掘和创新,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从而真正的走进民间美术,更深的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节美术课的核心素养内容包含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认识民间美术,从实际应用体验民间美术,从创新创造探究民间美术,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解决民间美术与现代化城市生活脱节的问题,认识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对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的意愿,培养向善的品质,树立文化自信,达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2.课时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系统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特别是本土的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对民间美术产生情感的共鸣,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也有了一定的意识。
因此,本节课我们在继续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热情的同时,更要树立学生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通过简单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在非遗传承就在身边,你我都可以参与,从而加强文化自信。
3.课时学习重点:从民间美术的现状出发,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的意识,并参与其中。
4.课时学习难点:如何在民间美术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创意创作,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自觉维护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课题:淳朴之情——民间美术主题二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模块必修:美术鉴赏教材:人美版《美术鉴赏》教学目标:1、通过对典型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解读,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表现方式和画面结构及民间美术中色彩搭配特点。
2、通过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领略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激发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爱上民间美术。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表现方式和画面结构及民间美术中色彩搭配特点与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知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特征和民间色彩体系,激发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爱上民间美术。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我的床前就帖(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的《狗·猫·鼠》一文中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情景.。
中所说的鲁迅觉得可爱的这张《老鼠娶亲》花纸就是这幅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
作品赏析:这幅年画色彩艳丽、质朴,造型古拙、夸张变形,画中描绘了老鼠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这是一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妙趣横生的作品。
思考与问题:一、变形与夸张是民间美术中常用的手法,那为什么民间美术的造型常常是变形与夸张的呢?民间有流传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画将无脖项,画女应削肩”、“娃娃样,要肥胖,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作品赏析:河北武强《门神》陕西凤翔年画《麒麟送子》。
插入对比:与文艺复兴达芬奇《人体比例》对比,正常人的比例是八个头高,门神将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高,突出头部,形体横向夸张,充满整个画面,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势。
作品赏析:凤翔年画《麒麟送子》中的仕女格外清秀,双肩与头部等宽,真是细腰削肩,尽显婀娜之态。
主题二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旨在通过对乡村风貌、乡村文化和民俗活动等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视觉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浓郁的乡情和纯朴的生活氛围。
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了解乡村风貌
通过观察、拍照和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建筑特色、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请他们在学校或家中制作一份乡村风貌的视觉呈现作品。
二、了解乡村文化
通过阅读、听讲座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习俗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并请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制作一份乡村文化的视觉呈现作品。
三、了解民俗活动
通过实地参与、观察和体验等方式,了解乡村的民俗活动,如农民画、年画、春联等等,并请学生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民俗活动,制作一份视觉呈现作品,以展示出乡村的浓郁文化和人情味。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学习和视觉呈现作品的制作,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和生活,并在实践中体会到质朴与率真的情感,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1 -。
观察、讨论、回答。
通过学生回
内容。
(可能的答案:奇特的造型、。
1.。
学生描述:扛、
耕地、
弹花、纺线、拐
线、浆线、接线、
引线、织布等过
......
环节四:民
间美术的色彩
同学们观察这几
件作品,找出作品中的
主要色彩。
作品《邳州纸塑狮头》
剪纸作品《春来了》
布堆画《财神》
引出五行色彩
体系展
赤、青、黄、黑、白
活动:以《春来了》
为例,引领学生赏析作
品。
色彩关系、造型特点、
画面意境......同时
运用色相环来分析画
面中的色彩搭配特点。
观察、总结
图中有哪些色
彩,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
学生观察、
分析,并运用现
代色彩理论来说
明民间美术的色
彩搭配上的特
点。
学生以小组
配合的方式完成
配色作业。
初步感受民间
美术色彩特点。
通过作品色彩
总结引申出五行色
概念。
了解五行色
和民间美术的关
系,以及色彩的象
征意义。
进一步了解色
彩搭配上的特点,
为下一步的配色活
动做好铺垫。
通过实际体
验,加深学生对民
间美术色彩搭配特
点的理解。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夸张与变形;2. 分析并理解民间美术造型夸张变形的背后原因。
3.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常见的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夸张与变形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民间谚语理解民间美术对事物夸张与变形的取舍,理解背后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之前我们对民间美术种类特征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猜谜语”老师说一段文字,大家猜猜描述的是哪一种动物呢?头发乱蓬蓬,样子很威风,开口吼一声,百兽躲进洞。
狮子。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好奇心,回忆生活中的狮子形象。
)(二)展示民间美术狮子的形象,分析特点提到狮子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狮子、舞狮子、石狮子、剪纸狮子、玩具木雕狮子、狮子挂件)狮子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往往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祈愿,有驱邪镇妖,保佑平安的作用。
在传统节日里它是重要的表演,在府邸宅院门前它们是重要的守卫,在生活中也被作成各式的小玩具陪伴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了解民间美术对同一形象的不同表现方式,便于对比分析。
)(三)探索狮子、老虎的形象(夸张与变形的头部与身体)那这些狮子和真实的狮子一样吗?不一样在民间谚语中说:“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我们来看民间艺人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观察,在造型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观察后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处理狮子形象时,把注意力放在头部,头部的比重最大,对头部细节的描写远大于全身。
他们认为,头部最能表现狮子整体的形态特征,只要把这个狮子的头部形象抓住了,整个狮子就活起来了,所以我们便能理解“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这句谚语实际上是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夸张与变形手法的高度概括。
民间美术中,这种夸张变形的造型方式非常常见,例如虎的形象,作为民俗活动中的常见主题,寓意丰富。
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学习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具有浓郁乡情的作品;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乡村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具有浓郁乡情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视觉表现传达浓郁乡情;2.如何将所了解到的乡村文化融入到创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述家乡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思考家乡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展示一些富有浓郁乡情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珍视。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田园风光,以及其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文关怀。
2.介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俗文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人情味道。
3.介绍现代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和呼吁。
第三步:创作实践(35分钟)1.让学生自由创作,要求他们通过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具有浓郁乡情的作品。
2.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如家乡风景、民俗文化等。
第四步:展示交流(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现;2.观察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感受;3.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且能够独立完成创作任务。
六、教学延伸:1.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2.组织一次文化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家乡文化的知识和信息;3.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家乡文化的比赛和展览,提高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导入:上课,哎,同学们好,请坐。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风筝作品。
来,往后传一下看看,欣赏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是明显不同的风筝,对吧?那位同学来说一下哪里不同?对,像我们常常见到的,经常去放的是一种平面的,而那别同学手中的却很立体,很想在电视上见过的形态各异的风筝节的各种作品,对,正是山东的潍坊风筝节。
那你们知道这个风筝是哪个地方的吗?不知道啊,他是云南的一种民间玩具,因云南地势的问题,飞不高,所以改良成了一种立体的风筝,这种类型的风筝我们身边也是很少见的。
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学习民间美术的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
新授:环节一:好,那我们身边除了风筝,还有哪些民间美术呢?来,从这一排往后到右边开始接龙。
哦,有剪纸、泥塑、陶瓷、糖画、面人、刺绣、皮影、年画、扎染,很好,这些民间美术我们上节课所说道,它们是由~对农民、劳苦大众创作出来的,他们是具备一些美术素养的,但是却没有专业训练过。
提问:那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它区别于宫廷美术和文人画的地方有哪些呢?总结:1.第六小组说价格贵,宫廷绘画美术作品、文人画大多用于收藏,而民间美术价格低,经常在小摊、网上就能买到,比较多样2.第三小组说宫廷美术比较精致,文人画有意境,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好的表达画家们的情感寄托,而民间美术比较大众化,带有一种质朴、纯真的情感。
分析得非常透彻,形容词语运用的也很到位。
环节二:那既然民间美术如此有魅力,那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加下来我们来看看年画。
提问:我们去观察这幅年画,你们看到她造型上特征情感是什么?总结:哦,这位同学说看到造型很夸张,有对比强烈的色彩,能够增强视觉张力,我们看到使用大红大紫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美好愿望,保平安,降吉祥,与春节喜庆的氛围相协调,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门神的身形比例,有什么不同?哎对,说的很准确,是一种四头身的画法。
为什么这样画呢?其实民间艺人创作也是知道人体比例的,但是如果按照真人比例去创作的话,就会失去趣味性,最重要的是不魁梧了,你看,将西方的理想性绘画对比起来,一目了然。
人美版高一美术《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课题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表现方式和视角,以及民间美术中色彩的搭配特点和尷尬现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解读,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表现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以及理解感知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搭配的规则。
认识并感知民间美术自成体系的造型观念和色彩体系,结合对造型与色彩的理解,能够自己评价民间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辩证看待民间美术的商业化发展,明白活态的保护方式才是最好的传承。
教学难点理解非物质文化进产不是单一的文化概念,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也不是仅保有文化的多样性,而是以之为手段,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结合本课内容特点,拟采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观察法、欣赏法、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眼、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民间美术的造型为什么常常是变形与夸张的1.民间美术:指主要是由没有受到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美术作品。
2.变形与夸张是艺术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
尽管与写实性的绘画区别很大,但生动地传达了对象的神采,它们的形象往往是淳朴、稚拙而又憨厚的。
3.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通常会对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夸张,以显示它的非凡力量。
年画艺人在创作门神形象时,通常会把它的身高比例压缩至四至五个头长,身高虽然矮了,气势却增强了,方厚如山,形象更孔武有力。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精品教案教案标题:《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案内容:一、教案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情感认同,本教案设计了一个以浓郁乡情为主题的视觉呈现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文化,认识乡情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乡情的情感认同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张乡村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张图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与此前所学的城市生活有何不同。
2.展开(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乡村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乡情的重要性。
(2)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记录乡村变化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乡村的变化。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乡村的变化以及他们所记录的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实践(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乡村景点,要求学生到乡村进行考察和拍摄。
(2)学生需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乡村景点的照片,并记录景点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拍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完善成果。
4.总结(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和选择,制作成小册子或展板。
(2)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并讲解景点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3)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影,并鼓励学生对乡情的重要性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观看纪录片和进行小组讨论时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乡情的了解和对乡村变化的认识。
2.对学生制作的小册子或展板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拍摄的景点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主题二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生活的特点和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对乡土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能力;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二、教学内容1.乡土风情的特点与作用;2.乡村文化的代表作品:素人艺术、乡土音乐、民俗舞蹈等;3.表现乡情的艺术形式:油画、摄影、诗歌、散文等。
三、教学过程1.乡水情伴我成长教师鼓励学生谈论乡村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如田园风光、游乐场所、农田劳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
之后,教师播放一段以乡村水景为主题的短片,让学生感受乡村水景的美丽与宁静。
要求学生写一篇以“乡水情伴我成长”为题的文章,描述自己与乡村水景的情感纽带。
2.载入乡情的摄影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反映乡情的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乡村的美丽与韵味,并引导学生谈论摄影师的拍摄角度和表现手法。
之后,学生分组进行摄影任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乡村主题进行拍摄,并组织一次摄影展示活动。
3.乡土艺术展示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场乡土艺术展览,展示乡土画、刺绣、木雕等多种乡土艺术形式。
要求学生观察展览作品,感受作品中的乡情与率真,回答一些观察问题。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种乡土艺术形式进行创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乡村的热爱和情感。
4.乡情的诗意表达教师播放一些以乡村为题材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乡村的热爱和表达。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乡情诗歌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乡情诗歌创作,并组织一场乡情诗歌朗诵会。
5.乡土文化的音乐表达教师播放一些具有浓郁乡土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乡村音乐的朴实和率真。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一首乡村歌曲,并分组进行编舞创作,每个小组编排一段乡土舞蹈,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评价1.以学生的文章、摄影作品、艺术创作品、诗歌和舞蹈表演等形式进行评价;2.评价学生的乡情表达的程度、创作的原创性和表现技巧;3.评价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课程教学设计授课老师罗老师授课对象高一(19)班课题名称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课时一课时教材版本/ 学习模块选自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主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了解民间美术夸张的造型表现方式、独特的视觉视角、自成体系的色彩搭配;2、理解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思维。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典型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分别从民间美术的造型比例、事物表现形式、画面结构和色彩搭配四方面出发,理解民间美术造型的内在思维与独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观念和色彩体系,体会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形象思维、比例尺度、时空观念、色彩搭配等造型表现方式。
难点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解读民间美术作品,对民间美术有合理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情境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在中国有一群男神,千百年受人供奉。
说来奇怪,这些男生长相奇特,与大众审美相反,颜值低到“挂在门上能辟邪”,你来猜猜他们是谁?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真棒。
那你能说出门神的外形特点吗?我们一起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分析结束后我们一起思考: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门神形象呢?其实,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思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探究吧。
从而进入课程主题——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
(教师展示PPT,板书: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学生根据经验回答:门神。
学生根据门神的形象进行分析思考。
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一、造型比例1、小组讨论:请观察两组民间美术作品,结合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形象,试着分析作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并完成表格。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表格。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2、教师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讲解民间流传的画诀: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
章节名称《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学时一学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美术造型特征,理解其表现方式,探究其色彩搭配原理,捕捉并展现乡村的质朴与率真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讨、作品分析、创作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培美学生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用艺术表达个人情感和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捕捉乡村质朴与率真元素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艺术手段进行视觉呈现。
难点:如何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使作品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艺术性。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作品与活动,来与大家分享。
提问:你认为乡村的哪些民间美术作品与活动会让你感受到了质朴与率真呢?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与活动如何通过视觉艺术来呈现来呈现的呢?【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明确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回答。
【设计意图】视频与问题导入,直观的感受与明确的问题导向来引起学生兴趣和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环节二:新授活动1:初步认识——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及表现方式1、将作品图《大坐虎》与真实的老虎图进行对比分析。
提问:给大家两分钟的探索时间,请大家自主查阅课本,并对比分析以下这幅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特征是怎样的?2、展示各种视角的剪纸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分辨。
提问: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或查阅课本,仔细观察分析,这些剪纸作品形象及其视角特征,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讲,明确问题,查阅课本,思考总结并作答。
2、学生认真听讲,明确问题,积极与小组交流,观察图像,思考总结并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向、图像直观展示、小组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图像识读能力。
活动2:经典解读——民间美术的画面结构及色彩搭配【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设计意图】知识讲授的1、展示剪纸作品《收工回家》与年画作品《琴棋书画》,引领学生解读,体会其独特的画面结构。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年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年画的含义,掌握年画的欣赏方法,能从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及寓意等角度欣赏年画作品。
2.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创作等方法,学会创作年画红包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民间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年画的艺术特色。
难点:结合年画的特点,创作年画红包。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视频中是人民群众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买年画、贴年画的情景,人们张灯结彩,欢天喜地通过贴年画庆祝新春的到来。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贴年画?年画的造型、色彩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寓意呢?今天就让我们,开启一场年画之旅,跟老师一起走进年画的世界。
活动二:描述分析(一)介绍年画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我国疆域辽阔,各地方的习俗也不太一样,所以每个地方的年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6种。
产地:1.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2.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3.天津杨柳青年画4.四川绵竹年画5.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6.广东佛山年画种类: 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二)艺术特征我们欣赏一下1、朱仙镇木版年画《马上鞭》这副作品色彩对比强烈、鲜艳,用色以黑、红、蓝、绿、黄为主,构图饱满。
造型夸张、变形,富于装饰性。
2、四川绵竹年画《》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活泼可爱、富有动感,线条流畅,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可以让年画看起来喜庆热闹,这也是年画的一个特点,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3、展示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还有这张我们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副,你知道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代表什么寓意吗?《连年有余》中胖头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鲤鱼,愉快地坐在莲叶上,造型生动丰满,色彩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