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欧·亨利一篇经典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出于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赞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中人物形象,学会弄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的常春藤叶》由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所作,通过对穷苦朋友间友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舍己为人的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体现了人们通过自己的深思而得到的重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说教学要让学生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培养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
据此,我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定如下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人物性格特点;2.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
作为世界文学巨匠欧亨利的经典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极具艺术价值。
再根据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培养学生赏析小说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挖掘文章表现的社会意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二年级学生多次学习过小说,对小说的学习也有很高的热情,我会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是一节课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小说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据此,本节课我采用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我会作如下导入: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淄博实验中学卢慧媛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
[板书课题]2、明确教学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
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
]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
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
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
[板书]4、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
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
好。
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
[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作者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
]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3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和学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
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
因此,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教学目标第2项;教学难点设定为:教学目标第3项。
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以下教法:运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结合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探究质疑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25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本专题“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其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体验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2.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
所以本文应当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小说,精彩的情节设置,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的语言描写和恰到好处的环境渲染,将生命、艺术、友谊与奉献精神完美融合。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A对小说情节的梳理,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
B对人物语言的把握。
外国的小说作品,语言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有差异,帮助学生仔细品读人物对话的寒意、艺术性以及对情节推动的作用。
C帮助学生品味精彩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和情感的作用.D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震撼人心。
对全文的结构和情感的作用。
E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友谊的可贵、牺牲的无私、顽强的求生意志对生命的意义。
借此弘扬真善美,体悟生命的意义。
2教学难点:A课文相对较长,段落较多,情节复杂,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D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A本文的预习可以安排字词和作者背景的资料查找。
我会将文章分成若干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帮助学生一步步深入情节。
欧亨利的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他的结尾的精妙,为了避免学生事先知道情节和结尾的情况下失去兴趣。
每一段之后,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保持课堂的生动性。
B以学生为主,圈划文中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关键之处,老师提问,看这些方面透露出怎样的信息,保持课堂互动性。
加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对类似长篇小说进行分析阅读的能力。
C分角色朗读。
抓出小说主干,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体会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变化。
学法:A诵读,朗读,对环境和语言进行深入体会B课堂讨论,主要是对人物情感进行体会,对情节接下来的发展进行猜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预习过程中已经让学生读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介绍与对作者文风的介绍,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与期待。
精选《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赏析__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教学设计:一、导入可能很多同学一些__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赏析__精巧的构思(一)学生阅读__,复述故事梗概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__,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
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
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
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
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__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3、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1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
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
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作品,以下我就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学习任务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二板块“精神支点”。
小说歌颂了贝尔曼先生舍己为人的品质和对生命的尊重,强调了生命的价值以及精神支点的重要性。
文章可读性强,情感基调健康,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感染。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来看,有3个小目标。
1.小组内分角色流利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感受外国作品译本语言与直接由现代汉语写成的作品之间的语感差异。
2.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二)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设计2个小目标。
1.首先由我提供一定线索和思路,过程中主要由学生独立进行文本研习,最后由教师进行启发式总结,完成预设目标,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
2.进行组内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来看,有2个小目标。
1.感受贝尔曼先生高尚的品质与对生命的尊重。
2.了解精神支点对人的重要性,学习正确面对逆境。
三.教学方法(一)在教法上,我采用表演法。
由于小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可以设计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二)在学法上,我采用圈点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总是体现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圈点文中细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四.教学过程(一)学具准备:印发《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文本,供学生比较阅读。
(二)课文导入:同学们,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
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可能消极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
而有的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量,甚至还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人。
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结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
让我们一起品味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小说的初步印象,以及对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人物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启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4. 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达到情知交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二、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启示人们信念的力量,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中“精神支柱”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的设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同时,它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
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
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
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
高一的学生人生阅历还浅,也很少会考虑关乎生命这样的严肃而相对沉重的话题,但高中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意义非凡。
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5篇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姜娟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本中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专题是重在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这里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生命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本文是本专题中唯一的一篇小说,这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因此在专题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它又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其地位不言而喻。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叶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两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小说三要素的挂你上和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
3、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重点放在体味欧·亨利创作的特点上,难点放在正确找出小说的主人公上。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家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个性,而语言和外貌则是反
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切入点,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和描写其外貌的语言,
概括人物的性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
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
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以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
(二)作者介绍:
因为新课改中对学生文学常识也有所考察,因此必须对教的每一篇课文的文学常识应该有所介绍。
在这里主要介绍作者的作品、风格以及其文学地位。
(三)整体感知
分析小说三要素,并指出其关系。
(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其它小说作品)
人物:琼姗、苏艾、贝尔曼、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环境:美国一个贫穷的“艺术区”——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小区
情节:开端:(1-11):交代背景、人物的身份。
琼珊不幸感染肺
炎,生命垂危。
发展:(12-36):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
琼就是不理不睬,只是痴痴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高潮:(37-50):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最后一片藤
叶使一切都改变了。
结局:(51-55):琼珊脱离的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小说的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小说的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
情节结构分析: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
(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时间线索病情发展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合作探究(在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几个问题)
1、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有助于学生正确分析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贝尔曼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有几处?试分析他是
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在文中找依据的习惯)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试分析琼姗和苏艾是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依据文本归纳的能力)|
琼姗:单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苏艾:善良,有爱心
4、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西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爱的象征。
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而它更是爱的写照,没有老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之夜的绘藤,没有苏艾的悉心照料,也不可能有琼西的康复。
5、贝尔曼绘制的常春藤叶有哪些含义?(可引导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归结出一个汉字“人”,这对应了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上面那个“人”便是琼西,下面那两个“人”是老贝尔曼和苏艾。
)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崇高的爱心,真善美的丹青,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确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更是永恒的。
贝尔曼舍身忘已绘藤叶,苏艾相濡以沫显真情,琼姗战胜病魔因有爱。
由此可见:爱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好支撑。
6、思考: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知不觉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的创作风格)
(1)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
(2)造成悬念,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处理上更具艺术。
7、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读最后一段)
这片叶子给予琼姗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8、体会主题:(在体会主题中让学生懂得人间有爱的道理)
本文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五)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从而可以概括出“真正的幽默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这个道理)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汤。
只剩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六)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局。
(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七)拓展迁移: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把这一情节补叙出来。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八)师生小结:
学生各抒已见,以最诚挚的一句话表达对老贝尔曼的谢意。
(九)作业设置:
这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描写了一种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关怀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爱,所以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阅读《点拨》第6页中的《泪为谁流》这篇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并尝试续写以后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