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散射理论》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10
第10章量子散射在第四章中,已经研究了当具有能量的粒子射向一个势垒时,如何求出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实际上它就是一类简单的势散射问题。
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当具有确定动量的入射粒子B射向另一个处于固定位置的粒子(靶)A时,在A附近B与A将发生相互作用,交换能量和动量之后,粒子B沿某方向向无穷远飞去,称这样一个过程为散射或者碰撞。
若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变成另外的粒子,则称之为发生了反应。
卢瑟福的粒子被原子散射的实验确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赫兹的电子被原子的散射实验得出原子内态不连续的结论。
由此可见,量子散射是了解原子、分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结构的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10.1 散射现象的描述§10.1.1 散射截面在散射过程中,若入射粒子只是改变运动方向,而其能量并无变化,称为弹性散射,否则,称之为非弹性散射。
这里,只讨论弹性散射问题。
对于弹性散射问题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入射粒子在各方向出现的几率的大小。
在散射实验中,将一束入射粒子B沿轴正向射向靶A,在A的作用下,入射粒子偏离原来的方向,向无穷远处飞去。
为了使问题得到简化,作如下假设:靶粒子A的质量远大于入射粒子B的质量;入射粒子束足够稀薄,以至于可以忽略入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靶的粒子密度足够小,可以不顾及其它粒子的影响。
为了描述弹性散射过程,引入几个基本概念。
入射粒子流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轴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入射粒子数:单位时间内进入以A为中心的()附近立体角的粒子数,它与成正比(10.1.1)微分散射截面:一个入射粒子被散射到()附近单位立体角中的几率,它具有面积的量纲,且满足关系式(10.1.2)积分散射截面:表示一个入射粒子被散射(不管方向)的几率,它与微分散射截面的关系为(10.1.3)§10.1.2 处理弹性散射问题的基本途经1、弹性散射满足的方程将坐标原点选在A与B的质心处,则在该坐标系中,质心是相对静止的,可以不予考虑。
量子散射理论及其在原子核物理中的应用量子散射理论是研究微观粒子在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重要分支。
它涉及到粒子的散射截面、相移、散射振幅等一系列物理量的计算和分析,对于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子核物理中,量子散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核反应、核结构等诸多领域。
量子散射理论的基础是波粒二象性理论。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微观粒子既可以被看作粒子,又可以被看作波动。
在量子散射中,我们将微观粒子看作波动,通过分析波动的传播和相互作用过程,来研究粒子的散射行为。
量子散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散射截面。
散射截面描述了粒子在相互作用下被散射的概率。
通过计算散射截面,我们可以了解粒子在不同能量和角度下的散射特性。
在原子核物理中,散射截面的计算对于研究核反应的概率和强度分布非常重要。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相移。
相移是描述散射过程中波动相位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相移的计算,我们可以了解粒子在散射过程中的相对相位变化,从而揭示出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移的计算需要考虑波动的传播和散射过程中的相位差,因此对于量子散射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散射理论在原子核物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被用于研究核反应的机制和强度分布。
核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核反应可以产生新的核素或释放能量。
量子散射理论可以用来计算核反应的散射截面和相移,从而揭示核反应的概率和强度分布。
其次,量子散射理论也被应用于研究核结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结合。
量子散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原子核的结构特性。
通过计算散射截面和相移,可以了解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此外,量子散射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在粒子物理学中,量子散射理论被用来研究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散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电子、声子等粒子在固体中的传播和散射行为,从而揭示固体的性质和行为。
第二章量子散射(碰撞)理论研究对象:靶obstacle和空间的各向异性inhomogeneities对入射波的效应。
问题类型:(1)直接问题。
从入射场和靶的知识研究散射场。
(2)逆问题。
通过对散射场和一些入射场的测量研究散射场。
物理图象:微观粒子之间的散射或称碰撞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许多物理现象十分重要。
(1)实验需要建立散射理论。
许多复合粒子的内部结构、电荷分布等,就是通过散射实验给出的。
核子、介子的夸克结构,由于目前在实验上还未找到自由夸克,也只能通过散射实验间接地予以论证,今年来的高能重离子碰撞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关注,也是因为人们相信,有可能由此得出夸克、胶子等离子态。
至于高能宇宙线、气体放电、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散射过程更占着重要地位。
建立一套散射理论无论从实验上看,还是从使理论更加完整的角度上看,都是完全必要的。
(2)散射过程最主要的特点:是散射粒子的波函数。
一般来说,其在无穷远处并不为零,能谱连续,入射粒子的能量通常是给定的。
(3)散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粒子被散射后的物理结果,即散射到各个不同方向,各个不同立体角的概率。
这些物理结果可以用微分散射截面以及总散射截面描述。
(4)本章将分别介绍严格的形式理论。
如Lippmann-Schwinger方程、Dyson方程、S矩阵理论、光学定理等及Born近似、低能散射的有效力程理论和黑核模型。
简要说明:(散射过程的能量是连续的,散射过程是否改变粒子内部运动状态)(1)Lippmann-Schwinger方程—出射波边界条件。
(2)Dyson方程---不依赖散射时的初始边界条件中入射波的方向,更具一般性,有利于讨论一些严格的理论问题。
(3)Born近似—除了特殊势外,必须作近似。
成立的条件是什么?(4)分波法---中心势。
球坐标下分离变量,讨论径向方程的解。
弹性散射截面由相移决定。
(5)低能中子和核子的散射、核力。
通过实验中得到的微分散射截面和入射能量的数据,作相移分析,反推出核力。
第六章 散射6.1 两体碰撞和散射截面两个粒子的碰撞可以分为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和反应三种类型。
如果两个粒子的内部状态在碰撞前后都保持不变,则称为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也就是弹性碰撞,下面将只讨论弹性散射问题。
如果粒子的内部状态在碰撞后有变化(例如激发或电离),则称为非弹性散射。
如果碰撞后有新粒子出现,则称为反应。
非弹性散射与反应有时并不能严格区分开来。
单粒子的衰变也可属于反应。
粒子之间的碰撞与能级跃迁中的频谱(能谱)一样对许多实际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例如,贞瑟福(Rutherford )由对X 粒子被原子散射的研究中发现原子中心有一个重核。
又如,电子与原子碰撞的夫兰克——赫兹(Franck-Herty )实验证明了原子中有定态。
两个粒子的碰撞可以在外场中进行,下面也只讨认没有外场的情况,这时,两个粒子体系的势能仅由相互作用能()U r决定。
由§2.7“5”可知,两体问题可以化为一个具有折合质量为μ的粒子在一个固定于质心位置的势场()U r中运动。
这个静止不动的质心位置被称为散射中心,也称为靶心。
这时,两个粒子的散射便化为粒子被势场的散射。
这个粒子的能量E 是连续谱,在弹性散射中,能量E 在散射过程中保持不变。
为了简单,设耙心质量比位于r处的粒子质量大得多,则这个具有折合质量的粒子便化为一个真实粒子,而相对运动能量E 便化为这个真实粒子的能量。
考虑一束粒子沿Z 轴正方向向散射中心C 射束,如下图:在入射粒子未进入势场之前,即当入射粒子距离散射中心很远时,可近似地用平面波描写,所以穿过垂直于Z 轴平面的λ射粒子是均匀分布的。
单位时间内穿过垂直于入射方向单位面积的粒子数N 称为入射粒子流强度。
粒子被散射后的运动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散射角。
设以C 点为球心以r 为半径的球面上的面积元ds 对C 点张开的立体角为d Ω,则单位时间内散射到d Ω内的粒子数dn 应与d Ω成正比,也与N 成正比:(,)dn q Nd θϕ=Ω (6.1-1)其中(,)q θϕ为比例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