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81.50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治呕吐【概述】呕吐,又称呕、呕逆、呕涌,系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饮食物和痰涎从胃上涌,自口而出的病证。
病证名始见于《内经》。
针灸治疗呕吐,在《素问》和《灵枢》中都有有记载。
晋代《脉经》用针灸治疗实证呕吐;《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等59个穴位的主治涉及本证;《肘后备急方》则用灸奇穴的方法治疗“吐逆”。
及北宋,《太平圣惠方》用点烙之法治疗呕吐。
南宋时期《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倡用灸中脘、热熨、隔药灸等方法。
金元时期,刘完素以针大陵,灸太溪、昆仑的方法治疗“吐”和“秽呕”;窦汉卿则重视八脉八穴对本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神应经》、《医学入门》、《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神灸经纶》、《针灸集成》等汇总了诸家的经验和成方。
这里仅讨论急性呕吐的针灸辨治,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囊炎、急性食物中毒、急性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等所出现的呕吐,可归属于本证。
【病因病机】急症呕吐多属实证。
其病因或为外邪诸如风寒湿邪及秽浊之气等侵袭,或因伙食不洁、误食有毒之物,致脾胃损伤,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
本节主要讨论邪毒犯胃。
另有因情志失调、中阳不足等所引起的呕吐,发病不甚急重,略而不论。
【辩证分型】邪毒犯胃,突然暴吐不止,伴高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脉数,舌苔白腻。
【治疗】1. 治则:驱邪降逆,和胃止呕。
2. 处方:中脘、胃俞、内关、曲泽。
3.方义:胃俞、中脘,分别为胃腑之背输与腹募,合用可祛胃中邪毒而降胃气、止呕逆;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手厥阴经脉下膈而历络三焦,故可宣通上、中、下焦之气机,平冲逆之气。
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以泻血法治之,有清邪热止呕吐的作用。
4. 治法:曲泽以三棱针刺血;胃俞先泻后补,以补法为主;余穴用泻法。
5.古方辑录《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卒吐逆:灸乳下一寸,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三》:“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呕哕无度:大陵”。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之——吐法关注【愉享中医】,关注生命健康!本号所发方剂以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的医著为主。
文中方剂仅限于学术交流,患者应在中医大夫或中药师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
”即病邪在上,胸满脘胀的,应用吐法催吐急救的治疗法则。
《医学人门》说的:“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就是针灸利用经穴催吐,引导有害物质吐出的方法。
(1) 涌吐凤痰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导痰法。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紧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以激起患者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不能将顽痰涌出,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紧切左右廉泉穴,候至患者作呕时,用指切速刺法针右旁廉泉,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旁廉泉。
如患者极力作呕,口吐黏液,而痰仍不能顺利涌出时,当急将患者扶起,医生两手用力撑患者胁肋,拇指紧按两侧肾俞穴,就可以促患者将顽痰涌出。
该法主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所致之痰阻咽喉,不能吐出的险症。
导痰法(针旁廉泉)(2)通结催吐取中脘、幽门,用催吐法。
即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右手持针刺入8分,找到感觉后用关闭法,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手压按的指力,随其出气向胸部努力推进1分,随其入气左手减轻压按将针尖提退1分,反复操作几次,使感觉向上传导,以激起内脏反射而上涌作呕,再急速将针拔出,就可以使患者将停留胃脘难以消化的食物呕吐而出;如患者仍不能呕吐时,急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他手指压按在穴位左右两侧,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右侧幽门,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幽门,即可促患者呕吐。
该法主治食物中毒或宿食停滞所致之食物壅塞胃脘、欲吐不出的险症。
如肝郁气滞,胸脘隐痛,两胁胀满,呃逆厌食,配期门、行间用凉泻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以舒肝理气。
催吐法(针中脘)注意:年老体弱、慢性病、妊娠期、产后、大失血后、气虚、气短、哮喘患者都不能用吐法。
呕吐的针灸治疗【概述】呕吐,是指胃中食物或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与干呕一样,均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症状.本症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胃气上逆所致.《医经溯洄集》云:"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出者也.吐者,东垣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东垣试效方》).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仲景以声物兼出而名为呕,以物出而名为吐,以声独出而名为干呕".故言吐者,有吐涎、吐浊唾(即痰)、吐酸水、吐苦水等,均不必有呕声;言呕者,必声物俱出,而后世呕吐并称者,即古谓之呕,多指呕吐出胃中食物而言.呕吐与恶心二者临床上往往并见,恶心可能是呕吐的早期症状,呕吐多兼有恶心,但恶心者,却未必呕吐.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常见证候】(1)外邪袭胃: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呕吐,发热重,恶风或不恶风,头痛,身重,胺闷恶心,舌苔白腻或黄,脉浮而数等症状.(2)胃中寒冷:呕吐,反胃,胃脘痞闷,胃痛,暖气,畏冷,形瘦肢困,舌淡,脉弱.或胃痛甚,呕吐可先出清水,后吐出所食之物,以吐出为快.(3)胃中热盛:呕吐,暧腐吞酸,口臭,脘闷,溲赤,便秘,舌苔黄或腻,脉象弦或滑有力.(4)饮食积滞:呕吐,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厌闻食臭,恶食,恶心,每以呕出为快,舌淡,苔薄白,脉象可正常.(5)肝胃不和:呕吐时作,但吐出物量不多,胸闷脘痞,胸胁疼痛,口苦,苔黄,脉弦.(6)胃阴亏虚:呕吐剧烈,先吐出食物,食物吐尽继之清水,清水吐尽继之胆汁,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渴不能饮,咽干,舌红,脉象细弱.【症状分析与鉴别】(1)外邪袭胃呕吐:寒邪外束肌表,卫阳不得发越,气无从外越而上壅,或暑湿伤卫者,则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脘腹痞闷、纳呆、身重、肢困、或口q:,甜腻,或大便溏泄,舌苔腻等症状.(2)胃中寒冷呕吐与胃中热盛呕吐:前者,因素体中焦脾胃阳虚,或暴食生冷而重伐胃阳,而脘胃疼痛,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脉弱等症状.后者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湿热内蕴中焦,症见脘胃疼痛剧烈,呕吐亦剧,以吐出为快,吞酸、腐、口臭、脘闷、便秘、苔黄等胃热表现.(3)饮食积滞呕吐与肝胃不和呕吐:前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而厌食,以吐出为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因肝郁不舒,横逆犯胃,呕吐恶心频频,但症状不甚剧烈,兼有胸闷、脘痞、胁痛、口苦、脉结等症状.(4)胃阴亏虚呕吐:热病或久病,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或术后,阴液不足,胃中虚热上逆而呕;或剧烈呕吐不愈,复伤胃阴,而致虚火上逆,呕吐愈剧,甚至滴水不入.呕吐之外,必见口干欲饮,舌红少津等症状.【针灸对症治疗】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胃rt1寒冷加关元;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饮食积滞加下脘、璇玑;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操作:内关直刺o.3~o.5寸;中脘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关元宜灸.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手厥阴经与三焦相表里,故内关穴可宣通三焦之气机,和胃降逆;中脘为胃之募穴,可通降胃气;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与中脘相配为合募配穴法,主治胃腑一切疾患,调理脾胃,和胃降逆;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疏风散寒,除湿止呕;胃中寒冷加关元温阳散寒;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以清胃热,止呕吐;饮食积滞加下脘、璇玑消食导滞;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助主穴和胃降逆;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补阴以养血,使胃得以濡养.【古代对症治疗文献】(1)《灵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2)《针灸甲乙经》卷八:寒热善呕,商丘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卷九:胸胁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幽门主之.……卷十一:瘃蝉欲呕,大陵主之.……卷十二: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小儿痫瘛,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哆曦,瘛脉及长强主之.(3)《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商丘主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多寒热喜呕.俞府、灵墟、神藏、巨阙主呕吐胸满.率谷主烦满呕吐.天容主欺逆呕沫.胃俞、肾俞主呕吐.中庭、中府主呕逆吐食下还出.……石门主呕吐.维道主呕逆不止.阳陵泉主呕宿汁心下澹澹.少商、劳官主呕吐.……商丘、幽门、通谷主喜呕.大钟、太溪主烦心满呕.……隐白主膈中呕吐不欲食.巨阙、胸堂主吐食.胸俞主吐食.又灸章门胃管.(4)《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5)《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三:神藏二穴,治呕吐不止,……各灸五壮,炷用竹筋为之.(6)《神应经》:呕吐,曲泽、通里、劳富、阳陵、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肺俞.(7)《古今医统》卷七:呕吐,厥阴灸五十壮.(8)《针灸逢源》卷五:呕吐,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太渊、火陵、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中脘、气海、足三里、通谷.【临床应用举隅】针灸内关、内庭穴治疗神经性呕吐案王某,男,27岁.1994年5月15日来诊,主诉:饭后呕吐已有2月余,2月前因与家人闹别扭,次日早餐后即感恶心不舒,随即食物全部吐出,经我院门诊处理,肌注异丙嗪、胃复安及服镇静剂、到闭等各种治疗半月余,虽有好转,但食后总得呕吐l~3口食后才感舒适,后经省医神经内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按常规取双侧内关、内庭穴,消毒后快速进针,约0.6~1寸深,得气后四穴同时施提插手法10~20次,在反复提插过程中,嘱患者做深吸气和深呼气3~4次,此时患者出现腹部比较舒适感,并无恶心、呕吐之意,随后分别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各重复1次,30分钟后出针.3天6次后痊愈.按:神经性呕吐属中医"肝气犯胃"、"胃气失降"的病机,其呕吐的特点均为食后几分钟出现,为此我们在治疗其病过程中,紧紧围绕饭后未出现呕吐之时机针刺二内穴,临床观察,疗效甚佳,优甚于其他治疗方法,这就说明了针灸的时机与治疗的效果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内关、内庭的穴性有宽胸理气、降逆治呕除浊气的功能,在食后吐前进行针刺,同时配合深吸气和深呼气,除有效的分散患者注意力外,更能调节机体植物神经所支配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因此抓住吐前这一时机, 确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按语】本症患者应避免风寒暑湿之郴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不能进食或出现脱水症状者,应及时输液,防治酸中毒.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
针灸止呕穴:中脘、建里、天突、内关、足三里、公孙(用于止呕,手法要轻)较急的呕吐,可用:1、掐内关穴:用拇指指尖掐住对侧内关穴(在手腕上两横指,两筋之中)1分钟,以有麻胀感为度。
2、擦任脉:用一手的手掌自膻中穴(在两乳中间)擦至肚脐,由上向下反复5—7遍。
3、推膀胱经:让别人用其一手手掌自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推至胃俞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自上向下左右各5—7遍。
如为慢性呕吐,则可:1、按揉中脘、天枢穴:自己用手掌或他人用拇指按揉中脘穴(脐上4寸处)、天枢穴(肚脐横开2寸处),每穴各两分钟。
2、擦腹直肌:自己的双手分别放在肚子的腹直肌上,自上而下反复擦动,约1分钟。
3、点揉脾俞、胃俞穴:他人用拇指指尖或肘尖点揉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胃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不可用蛮力推拿方法(小儿):1.补脾土:脾土穴位于大拇指桡侧边。
医者用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100~300次。
2.补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
医者以右手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食指桡侧边从指端推向指根100~200次。
3.清小肠:小肠穴位于小指尺侧边。
医者以右手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小指尺侧边从指根推向指尖100~200次。
4.顺运内八卦:内八卦位于掌心内劳宫穴周围。
医者以左手扶住患儿左手,用其拇指前端遮盖住患儿中指指根处,以右手拇指指尖端在患儿的内劳宫穴周围作顺时针方向运转50次左右。
5.摩腹:腹位于肚脐周围。
医者用掌面作逆时针方向摩腹100~200次。
6.按揉中脘:中脘穴位于剑突下至肚脐的中间处。
医者用右手中指按揉30~50次。
7.分推腹阴阳:该穴位于两侧季肋缘处。
医者以两手拇指自剑突下沿两侧季肋缘分推10~20次。
8.按揉足三里:该穴位于膝下3寸胫骨外侧缘约一横指处。
医者以拇指分别在两侧足三里穴上各按揉30~50次。
9.推箕门:箕门穴在股内侧,自膝上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呕吐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
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呕吐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幽门痉孪、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
[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
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辨证】1.实证主症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糖薄,头身疼痛,胸院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人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虚证噩主症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治疗呕吐的6⼤⽳位
治疗呕吐有疗效的⽳位:⾓孙⽳、⽔沟⽳、章门⽳、劳宫⽳、期门⽳、委中⽳。
取⽳技巧及按摩
(⼀)⾓孙⽳:正坐,举起两只⼿,⽤⼤拇指的指腹由后向前将⽿翼摺屈,并顺势向上滑到⽿翼尖的部位,两个中指的指尖恰好相连于头顶正中线上,⽤⼤拇指的指腹揉按这个⽳位,会有胀痛的感觉。
两侧⽳位,每天早晚各揉按⼀次,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沟⽳:正坐或仰卧,伸出左⼿或者右⼿放在⾯前,五指朝上,⼿掌⼼向内,⾷指弯曲放在⿐沟中上部,此部位就是该⽳位,⾷指弯曲,⽤指尖揉按⽳位,有刺痛感。
两只⼿先左后右,每次各揉按1⾄3分钟,如果急救就⽤指甲掐按1⾄3分钟。
(三)章门⽳:正坐或仰卧,两只⼿的⼿掌⼼向下,指尖朝下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指直下掌根处像鱼⼀样的⾁厚处部位,即鱼际,揉按⽳位,并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侧⽳位,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四)劳宫⽳:正坐,⼿平伸,微屈约45度,⼿掌⼼向上,轻轻握掌,中指尖所指掌⼼部位即是该⽳,⽤另⼀⼿轻握,四指放在⼿背,⼤拇指弯曲,⽤指甲尖垂直掐按⽳位,有刺痛感。
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位各掐按⼀次,每次1⾄3分钟。
(五)期门⽳:正坐或仰卧,举起双⼿,⼿掌⼼向下,指尖相对,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和⾷指直下掌根处像⼀条鱼的部位,揉按⽳位,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位,每次揉按1⾄3分钟,或者两侧⽳位同时揉按。
(六)委中⽳:端坐垂⾜、双⼿轻握⼤腿两侧、⼤拇指在上,其余四肢在下,⾷指放在膝盖⾥侧,就是腿弯的中央部位,⽤⾷指按压所在之处,有酸痛感。
⽤⾷指的指腹,向内⽤⼒揉按,每次左右两侧⽳位各揉按1⾄3分钟,也可以双侧同时揉按。
针灸治疗妊娠呕吐(2)(医方荟萃)
[处方] 胃虚型:足三里太冲为主,中脘内关备用
肝热型:太冲足三里为主,阳陵泉备用
痰浊型:丰隆足三里为主,内关备用
[操作] 穴位选准后,先快速进针于皮下,再按补泻不同要求进行提插捻转。
一般留针30—4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每日针刺2次,间隔6~8小时,待病情缓解后减为1日1次。
[治验] 郑××,27岁。
主诉:恶心呕吐2月余。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淡黄,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乏力,妊娠试验(十)。
诊断为妊娠呕吐,遂取足三里(双、补法),太冲(双,补法),每日2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刺2天后,恶心呕吐明显好转,改为每日1次,以中脘易太冲,又针2天,呕吐停止,治疗第6日,食欲接近正常。
应用本法治疗39例。
其中2天内有效者1例,3—5天内有效者31例,5—7天有效者l例,针5天无好转l例,总有效率97%。
[按语] 本病属中医“恶阻”范畴,脾胃虚弱型,治则为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足三里是足阳明之合穴,能养血柔肝,平肝降逆,丰隆是足阳明之络穴,能健脾和胃,化痰降逆,此三穴为主穴。
(赵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