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班级管理方法初探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91.08 KB
- 文档页数:32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ppt_关于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班集体既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源泉,又是促进学生人格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是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应努力达到的境界的话,那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管,是为了不管”,应是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不良现象如随地乱扔、迟到早退等屡禁不止。
办法想了不少,但却收效甚微,总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无奈。
我多年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感悟,逐步总结出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写出来大家共勉。
一、制度管理破旧立新建设良好竞争环境,做到无空隙管理,制度制订上以引领为主,将一切有碍提高工作效率的不良情绪控制在萌芽状态。
首先要弘扬正气,如评优树先,一定要做到“三公”公开,公正,公平,每一单元周一公开综合素质量化分数,一月一总评个人等级。
第二是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风气。
对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的通报表扬,利用班会进行推介励志名言,名学名言,名人足迹,利用优秀人物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是目标引领。
不管是什么检查,都要注重效果,以高标准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首先评价标准公开,一等奖要达到的要求、标准,二等奖达到的要求、标准,三等奖达到的要求标准让学生们心中有数。
第四是细化可操作性的各种班级制度,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指南针。
班级的规章制度可以包括考勤、纪律、卫生、上课、作业、学习规范、文明礼貌、仪容仪表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具体制定时,实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自己要率先严格执行,不遵守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唾骂。
实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有助于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班级文化形成特色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在情感、言论、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新时期班级管理方式初探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面对来自不同的家庭,思想、学习、兴趣、个性各异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儿童天地”。
如何把这个天地引导组织成团结活泼,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班集体?如何使班里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呢?班级工作的管理是关键,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是班主任包办过多,管束过多,学生难以施展管理才能和发挥自理水平。
很明显,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必须更新换代,以适应素质教育中主体性原则和全体性原则。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及学校管理经验,我认为新时期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摒弃“包办式”观念,树立“指导式”观念观念是客观实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它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
一定时代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代客观实际的反映。
新时期是信息、竞争机制的时代,处于班主任面前的教育、培养对象是跨世纪的儿童。
这就要求从小就能自理、自立、创新、开拓,才能与新时期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较高的处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由班主任统管统包班级一切事物的“包办式”观念必须彻底根除,树立“指导式”的班主任观念。
那么,何为“指导式”呢?班主任并不在意在学生面前显露个人才干,而是注重于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使班主任从事无巨细的班级事物中解脱出来,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由过去那种“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用武之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在班级这个“舞台”上充分施展和显示。
显然,班主任更新观念,以“批导式”代替“包办式”实质上是为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全体性原则,指导和推进班级管理方式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二、培养锻炼一支在各方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又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班干队伍1、班干部的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班主任就是教练,要向班干部传授方法。
传授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扶着走”—“领着走”—“放开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