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五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908.00 KB
- 文档页数:12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本课教学的古诗是《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和背诵古诗,理解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以及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答疑,并进行点拨讲解。
例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句话,表现了无论在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都能看到蜜蜂奔忙的身影。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另一句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最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能够将“借物喻人”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二课:本课教学的古诗是《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导入,介绍古人在墙壁上题诗的俗,并向学生解释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和背景。
例如,“长扫”是指经常打扫,“静”通“净”,“畦”是田园中的小区,“护田”是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排闼”则是指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最后,老师可以进行读读讲讲问问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本课。
教学过程:1.解读“江南”春: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XXX,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江南的草长花繁,小桥流水,山郭水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XXX盛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建筑。
这些古老的建筑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3.补充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五年级校本教材南依涧小学2010.09目录第一课-------交通安全第二课-------防火安全第三课-------生活安全第四课-------运动安全第五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第六课-------家居安全第七课-------地震自救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自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仍以40万的速度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十分严重,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万起,造成8万多人死亡,38万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多亿元。
毋庸置疑,发生的重大交通死亡事故大都是由于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安全常识1.走路须走人行道,右侧行走,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
2.横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
3.遇有信号灯,要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
4.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
5.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
6.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
7.乘车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8.在设有防护栏或隔离墩的道路上不得横穿马路。
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
◆骑车安全常识1、骑车外出的同学,出行前要先检查一下车辆的铃、闸、锁、牌是否齐全有效,保证没有问题后方可上路。
2、在道路上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车道要靠右边行驶。
3、通过路口时要严守信号,停车不要越过停车线,不要绕过信号行驶。
4、不要骑车逆行,不扶肩并行,不双手离把骑车,不攀扶其他车辆。
5、不在便道上骑车。
6、在横穿4条以上机动车道或中途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
第二课防火安全1.不要在学校或家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焚烧杂物。
2.不乱拉乱接电线,不擅自使用电热器具。
3.不点蜡烛玩耍。
4.不擅自摆弄煤炉、煤油炉、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
第一课狐尾棕和宽皮橘1、狐尾棕[棕榈科]形态特征:植株高大通直,茎干单生,茎部光滑,有叶痕,略似酒瓶状,高可达12-15米。
叶色亮绿,簇生茎顶,羽状全裂,长2-3米:小叶披针形,轮生于叶轴上,形似狐尾而得名。
生长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耐寒,耐旱,抗风。
生长适温为20-28℃,冬季不低于-5℃均可安全过冬。
2、宽皮橘[芸香科] [柑橘属]别名:黄果、广柑、广橘、橘子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或灌木。
枝通常有刺。
单身复叶互生,叶椭圆形至倒卵形,革质,有半透明油点,全缘或具细钝齿,叶柄的翅不明显。
花期4月,花白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
柑果扁球形,果熟期10~12月,橙红或橙黄色,果皮疏松,内果皮极易分离。
常见栽培的同属树木还有代代花(C.aurantium),枝较细,疏生小棘刺。
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先端纯尖,边缘波状,叶柄有阔翼。
花期5~8月,花白色,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具芳香。
果扁球形,果期11~12月,果熟时橙黄色,有香味。
生长习性:是抗寒性强的温州蜜酣,喜光,稍耐阴。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PH值5.5~7.5、疏松而保水力较强的土壤都能生长。
第二课香蕉和芭蕉1、香蕉[芭蕉科] [芭蕉属]别名:甘蕉、芎蕉外形特征: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单子叶植物,无主根。
叶片长圆形,亮绿色。
穗状花序下垂。
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
果黄绿色,长圆形,微弯,略具3棱。
花期为夏秋。
不是树,而是巨型草本植物,它的茎是软的,由卷起来的叶柄构成。
没熟透的香蕉会加重便秘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常识,香蕉是润肠的,大便不好的时候吃香蕉就能润肠通便。
其实并非所有的香蕉都具有润肠作用,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仅不能通便,反而会加重便秘。
因为,没有熟透的香蕉含较多鞣酸,对消化道有收敛作用,会抑制胃肠液分泌并抑制胃肠蠕动。
其他相关欧洲人因它能解除忧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香蕉又被称为“智慧之果”,传说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
五年级与经典同行目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年级上学期诗词20首1.枫桥夜泊…………………………………………唐·张继2.别董大……………………………………………唐·高适3.暮江吟……………………………………………唐·白居易4.春夜喜雨…………………………………………唐·杜甫5.次北固山下………………………………………唐·王弯6.渡荆门送别………………………………………唐·李白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8.过香积寺…………………………………………唐·王维9.汉江临眺…………………………………………唐·王维10.阕题………………………………………………唐·刘脊虚11.山居秋暝…………………………………………唐·王维12.使至塞上…………………………………………唐·王维13.蜀先主庙…………………………………………唐·刘禹锡1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15.与诸子登砚山……………………………………唐·孟浩然16.月夜忆舍弟………………………………………唐·杜甫17.寄左省杜拾遗……………………………………唐·岑参18.巴山道中除夜有怀………………………………唐·崔涂19.龟虽寿……………………………………………魏·曹操20.浣溪沙……………………………………………宋·苏轼中华千句文23.传承文明24.礼仪之邦25.百年树人26.琴棋书画《大学》五年级下学期诗词20首1.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3.凉思……………………………………………唐·李商隐4.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5.溪居………………………………………………唐·柳宗元6.楚江怀古…………………………………………唐·马戴7.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8.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9.送僧归日本……………………………………唐·钱起10.塞上曲………………………………………唐·王昌龄1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12.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唐·杜甫13.赠范晔…………………………………………南朝·陆凯14.虞美人…………………………………………南唐·李煜15.水调歌头………………………………………宋·苏轼16.咏兰花…………………………………………明·张羽17.题菊花…………………………………………唐·黄巢18.明日歌…………………………………………清·钱鹤滩19.观沧海……………………………………汉魏·曹操20.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中华千句文27.乐山乐水28.建筑园林29.寓言故事30.戏曲小说《大学》五年级上学期与经典同行——古诗词20首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五年级上学期必背《三字经》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二、五年级上学期必背《论语》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可以使它丧失统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改变他的意志。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变冷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4、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译文:孔子说:“赞许言论笃实的人,但要区分他是真正的君子呢。
还是只是外表庄重的人呢?”5、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6、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孔子说:“身居官位而不感到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孔子说:“君子可以广泛地学习典制,用礼仪来制约自己,也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促成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刚好相反。
”9、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孔子说:“所谓政治,就是端正。
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1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的引导他,他不听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1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凭借朋友来帮助培养仁德.”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执政者自身端正,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行动起来:执政者自身不端正。
主题一:探寻家乡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在我们的家乡,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涌现出了一位神奇的“鸟叔叔”。
你想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有那些吗?1、同学们你知道的民间艺术有哪些?把你知道的民间艺术写在下面吧:调查题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博士提示调查的注意事项1 .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地点。
2.对被调查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详细的进行讲解。
3.要分类整理清楚,并及时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活动开展调查:1、历史:有没有相关的历史故事?2、文化信息。
3、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发展。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我知道:我要说的话:收集到的信息: 历史:文化信息:发展情况:我知道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我还知道:小伙伴的收获:设计一下我们的活动吧:(1)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民间艺术者和查阅书籍了解民间艺术并做好记录。
(2)我们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并整理好。
我们组,经过认真的交流讨论,形成了我们小组的活动方案。
小组民间艺术活动方案方案名称开始时间小组成员完成时间活动分工活动步骤注意事项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开始一起了解民间艺术)交流:你认为哪些民间艺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哪些民间艺术应该被淘汰。
我认为这些民间艺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有些民间艺术应该淘汰了……...对小组成员的活动作出评价,看看那个小组的活动方案出色。
五年级1、乡村四月[南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1,子规声里雨如烟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3。
[注释]1.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2. 子规:鸟名,杜鹃鸟。
3.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⑴[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⑵,风光不与四时同⑶。
接天莲叶无穷碧⑷,映日荷花别样红⑸。
[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
野径云俱黑⑸,江船火独明⑹。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注释]⑴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礼仪教育》五年级校本文化学习计划感恩、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就要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
为了把这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制定本学期校本工作计划如下:一、教材分析及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训练,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或通过专门的教育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掌握文明礼貌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义。
并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本校校本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大多数学生对文明礼仪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校本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校本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第一课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词语解释】①山尖:山峰。
②尽:在诗中为都的意思。
③占: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
④甜: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
【作者介绍】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诗文解释】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
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诗文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虚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校本教材】小学生五年级全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案(完美版,共十六课)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五年级第一课我的兴趣爱好【主题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帮助我们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本课通过名人故事和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可以帮助认识自己,也可以增进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很强的愉悦感,因此,作为小学生,有必要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2、情感目标:体验兴趣爱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
3、行为目标: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难点:体验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1、准备“奖章”若干。
2、彩色小贴纸,提前画好一幅“兴趣爱好类别图”。
3、名人小故事,教学PPT。
【教学设计】【练习题】1.人们的兴趣都是天生的,根本不用培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我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是。
【活动反馈】1.学生能否自主探索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2.分组活动时,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
3.学生是否真正体验到兴趣爱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教学参考素材】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是因为他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饶有兴趣地亲自实验,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根据自己的兴趣,一心一意从事研究和发明创造,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驱动着他的研究与探索,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心理学背景知识】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内在心理因素。
目录:1 稍复杂的小数乘法简算(数与代数教材必要补充)2 三阶幻方(数与代数数学文化)3 牛吃草问题(问题解决典型问题分析)4 趣味24点5 巧求图形面积(图形与几何数学好玩)6 植树问题之方阵问题(图形与几何数学转化思想)7 斐波那契数列(综合应用数形结合)8 趣味24点第一讲----稍复杂的小数乘法简算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小数乘法之后,结合之前学习的简便运算定律,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结果。
但是有的题目稍显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用转化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例题1 0.0695×2500 + 695×0.24 + 51×6.95看起来有些像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可是要怎样做呢?同学们,快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吧!小提示:(积不变定律)在不改变结果的基础上,凑出一个相同因数,形如乘法分配律。
如: 0.0695×2500=695×0.25 尝试一下:0.0695×2500 + 695×0.24 + 51×6.95例题2 11×22 + 0.22×3300 + 660×2.2相信你是最棒的!及时巩固练习1 2.4×0.19 + 0.24×7.1 + 24×0.01练习2 2.64×0.9 + 0.264第二讲----三阶幻方三阶幻方是最简单的幻方,又叫九宫格,是由1,2,3,4,5,6,7,8,9九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三行三列的矩阵(如右图示),其对角线、横行、纵向的的和都为15,称这个最简单的幻方的幻和为15。
中心数为5。
例题1试着填填看!不会可以相互讨论讨相传两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时侯,在黄河支流洛水中,有一天忽然浮现出一只大乌龟,其背附有神奇的星点图案,由于出现在洛水,所以这个图案就被称为“洛书”。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
“洛书”上的星点图案用数字表示再引入方格图案便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的九宫格或九宫数,也就是三阶幻方。
第九讲作图法解题例题:两根同样长铁丝,第一根剪去18厘米,第二根剪去26厘米。
余下铁丝,第一根是第二根3倍,原来每根铁丝各长多少厘米?思路导航:用作图方法把应用题数量关系提醒出来,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以便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这对解答条件隐蔽、复杂疑难应用题,能起到化难为易作用。
把作图方法与其他解题方法巧妙结合起来,还能收到更佳效果。
先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将第二根从右往左任意取一段表示余下铁丝,那么第一根就有相应3份余下来,那么其他局部分别是18厘米与26厘米了〔如图〕。
这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由于第二根比第一根多剪了26-18=8〔厘米〕,使得第一根余下局部是第二根余下局部3倍。
而这个8厘米正好相当于第二根剪剩2倍,那么第二根铁丝剪剩下长度为8÷2=4〔厘米〕,原来长度就是26+4=30〔厘米〕了。
解:〔26-18〕÷〔3-1〕+26=8÷2+26=30〔厘米〕或〔26-18〕÷〔3-1〕×3+18=8÷2×3+18=30〔厘米〕答:原来每根铁丝都是30厘米举一反三:1.三〔1〕班共有52人,他们都参加了语文、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有30人,参加数学小组有40人,两种兴趣小组都参加有多少人?2.甲、乙两仓库有一样数量货物,甲仓库取出31吨货物,乙仓库取出19吨货物后,乙仓库剩余量是甲仓库4倍。
两仓库原来各存货多少吨?3.一块正方形地,一边划出15米,另一边划出10米搞绿化,剩下面积比原来减少1750平方米。
求这块地原来面积。
4.某班在一次测验中有26人语文获优,有30人数学获优,其中语文、数学双优有12人,另外还有4人语、数成绩均未获优。
这个班共有多少个学生?5.一个班有学生42人,参加体育队有30人,参加文艺队有25人,要求每人都至少参加一个队,这个班有多少学生两个队都参加?知识链接:不要破坏我图形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数学家。
第九讲作图法解题例题: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剪去18厘米,第二根剪去26厘米。
余下的铁丝,第一根是第二根的3倍,原来每根铁丝各长多少厘米?思路导航:用作图的方法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以便较快地找到解题的途径,这对解答条件隐蔽、复杂疑难的应用题,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把作图方法与其他的解题方法巧妙结合起来,还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先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将第二根从右往左任意取一段表示余下的铁丝,则第一根就有相应的3份余下来,那么其他部分分别是18厘米和26厘米了(如图)。
这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由于第二根比第一根多剪了26-18=8(厘米),使得第一根余下的部分是第二根余下部分的3倍。
而这个8厘米正好相当于第二根剪剩的2倍,那么第二根铁丝剪剩下的长度为8÷2=4(厘米),原来的长度就是26+4=30(厘米)了。
解:(26-18)÷(3-1)+26=8÷2+26=30(厘米)或(26-18)÷(3-1)×3+18=8÷2×3+18=30(厘米)答:原来每根铁丝都是30厘米举一反三:1.三(1)班共有52人,他们都参加了语文、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其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30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40人,两种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甲、乙两仓库有相同数量的货物,甲仓库取出31吨货物,乙仓库取出19吨货物后,乙仓库的剩余量是甲仓库的4倍。
两仓库原来各存货多少吨?3.一块正方形地,一边划出15米,另一边划出10米搞绿化,剩下的面积比原来减少1750平方米。
求这块地原来的面积。
4.某班在一次测验中有26人语文获优,有30人数学获优,其中语文、数学双优的有12人,另外还有4人语、数成绩均未获优。
这个班共有多少个学生?5.一个班有学生42人,参加体育队的有30人,参加文艺队的有25人,要求每人都至少参加一个队,这个班有多少学生两个队都参加?知识链接:不要破坏我的图形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数学论著,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部。
阿基米德才智惊人,他将数学成功地应用到力学中,帮助叙拉古城抵挡罗马军队的进攻。
他设计了可调整射程且带有活动射杆的弩炮,能把重物射到靠近城墙的敌舰上;他还用较大的反射镜反射太光,使敌舰着火。
罗马侵略军惊恐地称阿基米行是“数学恶魔”。
阿基米德的智慧使叙拉古城的陷落推迟了三年。
后来,由于守城军队的疏忽,使得罗马军队乘虚而入。
城破之时,喊杀声惊天动地。
阿基米德没有逃命,他仍聚精会神地在沙盘中画图,研究几何问题。
一个罗马士兵手执利剑冲到他面前,阿基米德大呼:“不要破坏我的图形!”虽然罗马大将马塞拉斯深赞阿基米德的才智,为收买人心曾下令不准伤害他,但这个愚蠢而凶残的罗马士兵还是将阿基米德这位千古奇才遭刺死在他所画的几何图形上。
第十讲列车过桥题例题:一列列车长150米,每秒行19米,全车通过420米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思路导航:有关列车过桥、列车过隧道,两列车车头相遇,车尾相离等问题,是一种行程问题。
在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种量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列车本身的长度。
过桥时,火车是动的,桥是静止的,“列车过桥”是以动对静。
有些问题不容易一下子看出运动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根据题意动手演示,使应用题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找到解题的线索。
列车通过大桥,就是从车关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止。
一般我们可以把车尾看作标准点,用“A”表示。
如果我们假设某人站在车尾A 点上,那么势必有如下图像。
当车头刚上桥的霎间,A距桥150米,当车尾离桥时,A实际运动了(150+420)米,即全车通过大桥,列车需运动的总距离为(列车长+桥长)。
解:150+420)÷19=570÷19=30(秒)答:需要30秒。
举一反三:1.一列为车长750米,从路边的一棵大树旁边驶过,用了0.25分钟。
以同样的速度驶过苏通大桥,从东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2.51分钟,苏通大桥长多少米?2.某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货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
货车长585米,速度为每小时144千米,求步行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列火车长360米,每秒行30米,全车通过一个山洞需要20秒,这个山洞长多少米?4.一列火车通过长199米的桥需要40秒,用同样的速度通过长172米的隧道需要36秒,求列车的速度和车长。
5.一列火车全车通过990米长的大桥用65秒,用同样的速度从路边的一根电线杆旁边通过,用了10秒,求这列火车的速度。
知识链接:船舶知识三则1.海船速度的“节”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断船的航行速度。
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放出的绳索长度来计算船速。
那时候,计时使用的是流沙计时器。
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人们在放出的绳索上等距离地打了许多结,这样,把整根计速绳分成若干节。
只要测出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放出的节数,也就测得了航速。
于是,“节”成了海航速度的计量单位。
与此相应,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速度的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
“节”的代号是英文“Knot”的词头,用“Kn”表示,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1.852千米。
2.轮船的舷窗不是圆形的,而是带角的(例如,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当轮船不停地上下颠簸时,就会将压力集中在边角处,从而损坏船壳。
圆形舷窗的窗框受力均衡,能起到保护船壳的作用。
3.船舶的“吨”不是指重量船的大小是用吨位来表示的。
有些人把表示船的容积的“吨”和表示重量的“吨”(1000千克)混为一谈。
其实,两者并不是同一单位。
15世纪时,英国航海业已很发达。
造船业也应运而生。
当时英国衡量船大小的尺度是看一艘船上能装载多少个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譬如,一艘窗能装载500只酒樽,就称这艘船为500吨级。
这种酒樽,容积为252加仑(约合1146立方分米),装满酒时重2240磅(约合1016千克)。
敲击空酒樽时,它会发出“吨”、“吨”的声响,所以就把樽叫做“吨”了。
由于英国是一个航海大国,不少有关船舶和航海的词汇,便成了世界通用的词汇。
第十一讲图形的面积例题:把任意三角形ABC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份。
思路导航:要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牢固地掌握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具有较强的想像能力和准确的作图力,能灵活运用割补、剔除等方法,求出那些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
解一:把任意一条边,如BC边平均分成四份,等分点记为D、E、F,并分别用线段把等分点和顶点A连续起来,则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个形。
很显然,这时的四个三角形(三角形ABD、三角形ADF、三角形AEF、三角形AFC)的四条底边分别相等(BD=DE=EF=FC),而四个三个形的高也都相等(用虚线表示公共的高)。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分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解二:把任意一条边,如BC边,平均分成四份,D为一个等分点,连续AD,再将AD平均分成三份,等分点为E、F,连结CE、CF,则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
举一反三:1.右图梯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F是AD的中点。
已知三角形BCE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三角形ABF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2.如图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D、P分别是两条边的中点,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3.如图2,在三角形ABCK ,DC=2BD,CE=3AF,三角形ADE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4.已知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128平方厘米,E、F分别是两边上的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知识链接:“度”的含义1.电表上的“度”,计算耗电量的单位,1度为1千瓦小时的电能。
2.自来水表上的“度”。
计算耗水重量的单位,1度为1吨水。
3.人工煤气表上的“度”。
计算耗气量的单位,1度为1立方米体积的煤气。
4.眼镜片上的“度”。
眼镜片上的1度时镜片屈光度的100倍。
例如,当眼镜片的度数为200时,此眼镜片的屈光度为2度。
5.一般酒的“度”。
指含酒精的百分比浓度。
例如,52度的白酒是指此种白酒中含酒精的浓度为52%。
6.啤酒的“度”。
是指每升麦芽汁所含糖分的浓度,而不是指含酒精的浓度。
7.烧伤医学的“度”。
根据皮肤被烧伤的程度而定,一般分为三度。
8.温度计上的“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是摄氏温标,它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纯净水的凝固(结冰)点为0摄氏度,沸腾为100摄氏度。
9.地里中的“度”。
划分地球上经纬度的单位。
经度:东、西经度0度到180度。
纬度:南、北纬度0度到90度。
10.几何学中的“度”。
弧和角的计量单位。
圆周的为1度弧,1度弧所对的圆心角叫1度角。
第十二讲开放与操作例题:将下图中的长方形分成三块,再将它们拼成一个三角形,请画出示意图。
思路导航:这一题使我们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将三角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情形(如下图)。
将这一推导过程反过来思考,便可以得到这题的两种解:解一:A、B两点是所在边的中点,C点是在边上的任意一点解二:线段AB的长是所在边的长的一半举一反三:1.在8×8的方格棋盘中,取出一个由3个小方格组成的“L”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2.在2×2的方格中,画一条直线最多可能穿过3个方格,在30×30的方格中,画一条直线最多可以穿过多少个方格?3.将一个正方形分在三块,并拼成一个三角形。
4.试将任意一个长方形分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
5.从一个6×8的长方形的棋盘中,取出一个由三个方格组成的L 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知识链接:投票的学问(一)投票,举手表决,超过半数赞成就通过,这么简单的事还有什么学问呢?有的同学可能这样想。
学问可大了!这里先讲两个故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
这个问题经过好几届联合国大会的反复投票,每届联合国大会都有两个提案,各年提案的内容大致相同(为简单起见,我们分别称作“提案A”和“提案B”).提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入联合国,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提案B:提案A必须有三分之二赞成票才能通过。
有一次投票,提案A和提案B都获得超过半数赞成,但提案A没有获得三分之二多数赞成,结果提案A没有通过!以后的一次投票,提案B没有获得半数赞成,而提案A却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当然提案A就通过了。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进入联合国。
另一个故事是国内的某一次无记名投票。
由于计算计程序的问题,计票只分为“赞成”和“反对”两类,而没有“弃权”类,只好将弃权票也当作反对票来计,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