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课程介绍和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013.00 KB
- 文档页数:28
EMC电磁兼容培训(含多场合)EMC电磁兼容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电子产品质量提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问题,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因此,电磁兼容(EMC)成为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EMC电磁兼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EMC电磁兼容培训的重要性1.提高电子产品质量电磁兼容培训可以帮助电子工程师掌握EMC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从而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充分考虑电磁兼容问题,避免或减少产品在后期测试和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2.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各国政府对电子产品的EMC要求越来越严格,不合规的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电磁兼容培训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在设计、生产和测试过程中符合要求,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3.提升企业竞争力掌握EMC技术的企业可以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
电磁兼容培训有助于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提升整体研发实力。
三、EMC电磁兼容培训内容1.理论知识培训(1)电磁兼容基本概念:介绍电磁兼容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等。
(2)电磁兼容相关法规和标准:解读我国及国际上的电磁兼容法规和标准,如欧盟CE、美国FCC等。
(3)电磁兼容测试方法:介绍传导干扰、辐射干扰、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等测试项目和方法。
(4)电磁兼容设计原理:讲解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如屏蔽、滤波、接地等。
2.实践操作培训(1)电磁兼容测试设备操作:学习使用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如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天线等。
(2)电磁兼容测试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电磁兼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电磁兼容设计实例:结合实际产品,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和整改。
EMC入门----介绍一些简单的电磁兼容知识1.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兼容的概念1.1.什么是电磁辐射1.1.1.电磁辐射概念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1)天然辐射。
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
(2)人工辐射。
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1.1.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
(1) 近区场及特点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通常称为近区场,也可称为感应场。
近区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即:E#1377H。
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发射天线、馈线等),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2) 远区场及特点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
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在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在远区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
(3) 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通常,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近区场辐射的电磁场强度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
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首先是对作业人员及处在近区场环境内的人员的防护,其次是对位于近区场内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防护。
而对于远区场,由于电磁场强较小,通常对人的危害较小,这时我们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信号的保护。
emc培训课件EMC培训课件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电子设备在相同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对其它设备造成无线电干扰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使用已经无处不在,而EMC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提高人们对EMC的认识和理解,培训课件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
一、EMC的基本概念在EMC培训课件的开头,通常会介绍EMC的基本概念。
首先,EMC的定义和重要性会被详细解释。
随后,会介绍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和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的概念,以及它们与EMC的关系。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员可以对EMC的核心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EMC的原理与方法接下来,EMC培训课件会详细介绍EMC的原理与方法。
首先,会介绍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然后,会介绍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以及电磁兼容性测试的方法和标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员可以深入了解EMC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法。
三、EMC的应用与挑战在EMC培训课件的第三部分,会介绍EMC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会介绍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电磁屏蔽的技术手段。
然后,会介绍不同类型的电磁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员可以了解到EMC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并学习到解决EMC问题的一些实用技巧。
四、EMC的发展与趋势最后,EMC培训课件会介绍EMC的发展与趋势。
首先,会回顾EMC的历史发展,介绍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然后,会探讨当前EMC技术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以及未来EMC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员可以对EMC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
总结:通过EMC培训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全面了解EMC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掌握EMC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了解EMC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EMC_基础知识的介绍EMC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电子设备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电磁干扰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方面,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设备的异常工作、功能失效甚至是损坏;另一方面,设备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也可能干扰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因此,保证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对于维护设备正常工作、保障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以及保护人类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
EMC的基本概念:1.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设备在同一电磁环境下相互协调共存,相互不干扰的能力。
2.电磁干扰(EMI)是指电子设备互相之间和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的电磁能量的传导、辐射和耦合等干扰现象。
3.电磁感应(EMF)是指电磁场对设备内部电子器件或电路的作用。
4.电磁辐射(EMR)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波通过传播介质向外辐射。
5.电磁敏感性(EMS)是指设备对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即设备能否正常工作且不受干扰。
EMC的影响因素:1.设备本身的电磁辐射:电子设备本身会发出电磁辐射。
这些辐射源可以是设备内部的电源、逻辑电路、高速时钟、天线等。
2.设备与外部环境的电磁耦合:电子设备与周围环境之间会通过导线、电磁场耦合、电磁辐射等方式相互影响。
3.设备受到外部电磁干扰:外部电磁干扰可能来自其他设备、电力线、雷电等。
这些干扰可能通过电磁辐射、电磁感应、电磁耦合等方式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EMC的解决方法:1.设备设计中的EMC:在电子设备的设计阶段,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设备的电磁辐射和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减小信号线的长度、增加电磁屏蔽、降低电源线、时钟线和信号线等的串扰。
2.屏蔽与隔离:通过在设备内部或外围添加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来减小设备的电磁辐射和避免干扰。
同时,对重要设备进行隔离,使其对外界的电磁干扰不敏感。
3.地线设计:合理设计设备的地线系统,包括单点接地、分布式接地、有效屏蔽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电磁干扰和提高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电磁兼容性(EMC)简介电磁兼容是研究电磁干扰的学科。
电磁干扰是人们早就发现的电磁现象,它几乎和电磁效应的现象同时被发现,1981年英国科学家发表“论干扰”的文章,标志着研究干扰问题的开始。
1989年英国邮电部门研究了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使干扰问题的研究开始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
虽然电磁干扰问题由来已久,但电磁兼容这个新的综合性学科确是近代形成的。
40年代提出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为EMC)概念,是电磁干扰问题由单纯的排除干扰逐步发展成为从理论上、技术上全面控制用电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能力保证的系统工程。
70年代以来,电磁兼容技术逐渐成为非常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
8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电磁兼容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建立了相应的电磁兼容标准和规范,电磁兼容设计成为民用电子设备和军用武器装备研制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和步骤。
电磁兼容性成为产品可靠性保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电磁兼容性工程以事后检测处理发展到预先分析评估、预先检验、预先设计。
在我国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之后才组织系统地研究并制定国家级和行业级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
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形迅速发展,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子等部门,电磁兼容技术受到格外重视。
电磁兼容性的定义由于电磁干扰源的大量普遍曾在,电磁干扰现象经常发生。
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各种用电设备能和谐正常工作而不致相互发生电磁干扰造成性能改变和遭受损坏,人们就满意的称这个系统中的用电设备是相互兼容的。
但是随着用电设备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复杂化、功率加大和频率提高,同时它们的灵敏度已越来越高,这种相互包容兼顾、各显其能的状态很难获得。
为了使系统达到电磁兼容,必须以系统的电磁环境为依据,要求每个用电设备不产生超过一定限度的电磁发射,同时又要求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EMC基础知识培训讲座一:基本概念1.EM 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互不干扰的共存状态。
2.EMI(Emission,E 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 lectromagnetic)Emission:电磁发射从源向外发出电磁能的现象。
E 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由以上两个术语可见:电磁骚扰仅仅是电磁现象,即指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它可能引起降级或损害,但不一定已经形成后果。
而电磁干扰是由电磁骚扰引起的后果。
3.immunity(to a disturbance):(对骚扰的)抗扰度装置、设备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
4.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电磁敏感性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
注:敏感性高,抗扰度低。
实际上,抗扰度与敏感性都反映的是装置、设备或系统的抗干扰的能力,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
5.emission level(of a disturbance source):(骚扰源的)发射电平“用规定的方法测得的由特定装置、设备或系统发射的某给定电磁骚扰电平”6.emission limit(of a disturbance source):(骚扰源的)发射限值“规定电磁骚扰源的最大发射电平”7.immunity level:抗扰度电平“将某给定的电磁骚扰施加于某一装置、设备或系统而其仍能正常工作并保持所需性能等级时的最大骚扰电平。
”8.immunity limit:抗扰度限值“规定的最小抗扰度电平”9.emission margin:发射裕量“装置、设备或系统的发射限值与电磁兼容电平之间的值。
”10.immunity margin:抗扰度裕量“装置、设备或系统的抗扰度限值与电磁兼容电平之间的差值。
华为的EMC基础知识课程《华为EMC基础知识》课程分三个章节,分别从概念,基本理论和系统方面简单介绍了EMC 的基本概念、标准、测试内容,产品认证和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最后介绍了系统安装和维护中的EMC 问题。
本教材主要针对系统使用维护类工程师,对EMC 设计方面的内面较少,仅需了解即可。
《华为EMC基础知识》课程第1章序论1.1 电磁兼容概述1.2 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1.2.1 电磁骚扰与电磁干扰1.2.2 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1.2.3 电磁兼容常用名词术语1.3 电磁干扰1.3.1 电磁干扰三要素1.3.2 电磁兼容研究的主要内容1.4 基本的电磁兼容控制技术1.5 电磁兼容标准1.5.1 电磁兼容标准的制订1.5.2 EMC标准拟订的理论基础1.5.3 电磁兼容标准的分类1.5.4 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遵循原则1.6 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简介1.6.1 概述1.6.2 EMC测试项目1.6.3 电磁发射1.6.4 抗扰性EMS1.7 EMC测试结果的评价1.8 产品EMC设计的重要性1.9 产品的认证小结:思考题:第2章 EMC基础理论2.1 电磁骚扰的耦合机理2.1.1 引言2.1.2 电磁骚扰的常用单位2.1.3 传导干扰2.1.4 辐射干扰2.2 电磁干扰的模式2.2.1 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2.2.2 PCB的辐射与线缆的辐射2.3 电磁屏蔽理论2.3.1 屏蔽效能的感念2.3.2 屏蔽体上孔缝的影响2.4 电缆的屏蔽设计2.5 接地设计2.5.1 接地的概念2.5.2 接地的种类2.6 滤波设计2.6.1 滤波电路的基本概念2.6.2 电源EMI滤波器小结:思考题:第3章系统安装和维护3.1 系统安装的EMC要求3.1.1 概述3.1.2 系统环境要求3.1.3 防整机安装3.1.4 电缆布线要求3.2 系统维护3.2.1 防静电要求3.2.2 系统检视3.2.3 系统干扰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