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二节 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基本范畴
- 格式:pptx
- 大小:16.78 MB
- 文档页数: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I生和不可再生性。
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
2.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目•当代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录0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定义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历史性、共享性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静态的,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
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如中国的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和表述,如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如中国的龙舞、狮舞以及藏族的锅庄舞等。
传统戏剧包括戏曲、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如中国的京剧、昆曲以及日本的能剧等。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如中国的相声艺术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和传统游戏,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以及杂技表演等。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包括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如中国的国画、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
包括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如中国的针灸疗法和藏医药等。
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如中国的剪纸艺术、陶瓷制作技艺以及日本的茶道艺术等。
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现象,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以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非遗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人们对非遗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非遗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表演艺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戏曲、曲艺、民间舞蹈等。
其中,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各种剧种。
曲艺则包括评书、相声、小品等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音乐类传统音乐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民间音乐包括各种乐器演奏、民歌等形式,它们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而宗教音乐则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
三、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等。
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舞、藏族的藏舞等。
而民间舞蹈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形式,如广场舞、社火舞等。
四、传统戏剧类传统戏剧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利用人偶或影子来进行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
五、传统技艺类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艺技艺、民间工艺等。
工艺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各种工艺品制作技艺,这些技艺代表了传统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传承。
而民间工艺则包括编织、刺绣、剪纸等技艺,这些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传统节庆类传统节庆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
这些节庆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七、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药、民间偏方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以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它体现了不同社群和群体的文化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自身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内容和形式、媒介和载体、地域和民族等。
2.1 内容和形式分类2.1.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将知识、经验和价值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神话传说等。
比如中国的《山海经》、希腊的《伊利亚特》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2.1.2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表演艺术形式独特多样。
比如中国的京剧、印度的卡塔克舞等都是世界性的表演艺术。
2.1.3 社会实践和仪式社会实践和仪式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这些实践和仪式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印度的哈里·帕尔瓦节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2 媒介和载体分类2.2.1 口头传统口述表达是口头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歌谣等方式进行传承和表达。
2.2.2 图像表达图像表达是以绘画、雕塑、壁画等形式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中国的国画、印度的壁画等都是图像表达的一种形式。
2.2.3 写作记录写作记录是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历史记录等。
2.3 地域和民族分类2.3.1 地域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如亚洲、欧洲、非洲等。
2.3.2 民族分类根据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民族类型,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摘要:一、前言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的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民间文学2.传统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习俗、庆典4.手工艺技艺5.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传承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性2.我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组织3.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案例分析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未来发展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与趋势2.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传统文化承载者代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实践、表现、表达,以及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与传承、当代价值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内容,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手工艺技艺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类别。
这些类别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上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台及国际认同二、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再界定与重释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一、认知价值二、精神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经济价值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中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文化特征第六章民间文学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及其特点二、散文类民间文学三、韵文类民间文学四、说唱类民间文学第七章传统艺术一、民间音乐二、民间舞蹈三、民间美术四、戏曲五、民间曲艺第八章民间信仰一、原始信仰二、鬼神信仰三、祖先崇拜四、庙会第九章民间习俗一、物质生产习俗二、人生礼俗三、岁时节令习俗第十章民间科学技术一、民间科学知识二、民间工艺技术三、民间医学第十一章民间游戏与竞技一、民间游戏二、民间竞技三、民间杂艺下编: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美学第十二章甘肃民间文学一、甘肃民间故事二、甘肃花儿三、《格萨尔》四、河西宝卷第十三章甘肃民间艺术一、兰州太平鼓舞二、环县道情皮影戏三、凉州贤孝四、庆阳剪纸五、临夏砖雕第十四章甘肃民间习俗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二、西王母信俗三、周祖祭典四、兰州羊皮筏子五、兰州牛肉面六、西和乞巧节第十五章甘肃民间手工技艺一、保安族腰刀制作技艺二、东乡族擀毡技艺三、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四、兰州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五、静宁烧鸡制作技艺第十六章甘肃民间游戏与竞技一、崆峒武术二、酒泉叼羊三、庄浪高抬四、秦安壳子棍五、临夏天启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它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形式,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分类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一、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是指通过语言或文字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信仰、价值观等内容。
而表演艺术则是指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口述与表演类别。
1. 口述类别口述类别主要包括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通过口耳相传,并在社区中广泛流传。
例如中国著名的《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 表演类别表演类别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需要有专业的演员来表演,并且需要有特定的场地和环境来进行演出。
例如中国的京剧就是一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
二、社会实践类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如传统医药、民间信仰等。
这些实践活动通常都是在家庭或社区中完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群众性。
1. 传统医药传统医药是指以中草药等天然物质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医学体系。
它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对祖先、自然界、神灵等事物所抱持的信仰和崇拜。
这些信仰通常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三、节庆活动类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神灵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神灵而进行的文化活动。
这些节日通常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 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为了庆祝某个特定事件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2014.9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如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集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看法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及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集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邃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拥有重要价值的能够连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而且拥有最高水平层次的个人或集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外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公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必定和自我爱惜。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连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火烧眉毛;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公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办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一致。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留在其所属地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获取整体性保护,这标志住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大众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