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3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62
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某些病症或健康状态在特定时间后发生的频率、分布和相关因素的一门学科,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分支。
近年来,全球卫生挑战的不断出现,如流行性疾病爆发、环境和社会因素引发的疾病负担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等,让临床流行病学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的未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和意义:临床流行病学是指在衡量和研究人类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中间干预和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人群中某些病症或健康状态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频率、分布和相关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为医疗保健提供参考信息,帮助医生发现和处理疾病,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可以进一步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2.临床流行病学的目标和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不同人群中某些病症或健康状态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频率、分布和相关因素,进而探讨病因、预后和治疗效果等问题。
临床流行病学应用广泛,可涵盖疫情控制、药物安全、临床决策、健康科学研究等领域,还可为医疗保健提供参考信息,帮助医生发现和处理疾病,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3.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临床流行病学主要采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科学知识,探讨不同人群中某些病症或健康状态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频率、分布和相关因素。
统计学方法用于描述人群数据,在进行各种比较和检验中,分析危险因素、病因、预后和治疗效果;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方法用于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交叉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化对照试验等。
4.临床流行病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将继续发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也需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共享研究成果,加速知识发展和应用,探索新的疾病监测、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流行病学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保健服务B、婚前检查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B、环境因素C、生物因素D、民族的风俗习惯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基本治疗D、社区服务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C、抽样方式误差D、环境因素改变E、测量者记录误差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A、偶然关联B、继发关联C、间接因果关联D、直接因果关联E、统计学关联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临床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它是流行病学的分支之一,主要关注于疾病在临床设置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因素。
1. 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人群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表示为每10万人年。
发病率可以帮助人们评估疾病的流行水平和趋势,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2. 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患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患病率可以反映人群中患病状态的普遍程度,对于疾病预防和制定医疗政策有重要意义。
3. 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患者存活下来的比例。
总生存率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预后。
4. 生存期(Survival Time):指患者从确诊到死亡或失访的时间间隔。
生存期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预后,并且对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患者关键信息非常重要。
5. 风险(Risk):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个体患上某种疾病的可能性。
风险可以分为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用于评估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6. 阈值(Threshold):指在一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疾病发生的最低水平。
阈值可以帮助确定何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7. 显性扩散(Overt Outbreak):指疾病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并造成疫情的情况。
显性扩散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8. 隐性传播(Subclinical Transmission):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能够传播病原体给他人的情况。
隐性传播可能导致疾病在人群中的迅速传播,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非常重要。
9. 敏感性(Sensitivity):指诊断试验正确识别真实患者的能力。
敏感性可以帮助评估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并确定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0. 特异性(Specificity):指诊断试验正确识别健康人群的能力。
特异性可以帮助评估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并确定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流行病学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保健服务B、婚前检查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B、环境因素C、生物因素D、民族的风俗习惯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基本治疗D、社区服务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C、抽样方式误差D、环境因素改变E、测量者记录误差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A、偶然关联B、继发关联C、间接因果关联D、直接因果关联E、统计学关联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
1•临床流行病学: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
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 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RCT:随机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5.盲法: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特定时间应该很短,甚至是某一时点。
一般为1〜2天、1〜2周或1〜2个月,最长不宜超过2〜3个月。
特定围是指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
7. RR (relative risk):即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專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或危险比,是暴廳组与非暴稼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8.双盲,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
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流行病学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保健服务B、婚前检查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B、环境因素C、生物因素D、民族的风俗习惯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基本治疗D、社区服务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C、抽样方式误差D、环境因素改变E、测量者记录误差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A、偶然关联B、继发关联C、间接因果关联D、直接因果关联E、统计学关联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3)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真正有病但被试验判断为阴性的人数占有病者的比例(漏诊率)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真正无病但被试验判断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的比例(误诊率)2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1粗一致性crude agreement又称符合率,是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该指标适用于计量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传染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学科。
传染病infection disease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及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gress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根据携带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又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医源性传播nosocomial transmission指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nucleus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飞沫核是指病人排出的小飞沫当与周围空气接触时,水分蒸发,表层干燥变得致密,内部仍有水分,形成飞沫核。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一、临床流行病学的概念: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
二、研究核心:应用其理论知识与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指导临床医学研究和循证医学实践,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学水平。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1.必须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
2.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群体。
3.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1.研究危害人民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
2.培训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3.促进循证医学发展,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第三节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一、临床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第四节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第五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第六节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的作用与价值第二章疾病负担与临床研究重点的确定第一节疾病负担的概念一、疾病负担: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对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损失程度。
第二节疾病负担测量的指标与意义一、发病指标(一)发病率1.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计算: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3.应用: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比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提出病因假设。
(二)患病率1.定义: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2.计算:(1)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k(2)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k(3)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即P=ID3.应用:(1)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2)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的床位调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流⾏病学第⼀章绪论⼀. 临床流⾏病学得定义临床流⾏病学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发展起来得新兴学科,就是采⽤近代流⾏病学、⽣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得原理与⽅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得⼀门⽅法学。
⼆。
临床流⾏病学得学科发展与现状1. 国际临床流⾏病学⽹络得建⽴与发展1938年美国耶鲁⼤学John Paul教授临床流⾏病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病学1982年国际临床流⾏病学⽹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级临床流⾏病学⼈才INCLEN得第⼀期项⽬:在美国、加拿⼤与澳⼤利亚建⽴了5个国际临床流⾏病学资源与培训中⼼(clinical epidemiologyres ourceand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了临床流⾏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unit,CUT);出版发⾏<<临床流⾏病学杂志>〉;每年召开⼀次国际学术会议、INCLEN得第⼆期项⽬:(90年代初⾄今)宗旨: 在最可靠得临床依据与有效使⽤卫⽣资源得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改善⼈民健康。
2、我国临床流⾏病学得建⽴与发展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病学培训;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贷款项⽬,即临床研究得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 t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在上海医科⼤学、华西医科⼤学与⼴州中医学院建⽴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1989年,⾸届临床流⾏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病学⽹(Chinaclinical epidemiologynetwork, CHINACLEN) 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病学学会成⽴1997年,协与医科⼤学、湖南医科⼤学、第四军医⼤学与浙江医科⼤学成为INCLEN phaseII得CE U2006年6⽉, 第九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 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 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06年6⽉, 第九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 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 第⼗⼆次全国临床流⾏病学学术会议(北京)三、临床流⾏病学得特点1.多学科相结合得特点2、研究对象群体得特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