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1.90 KB
- 文档页数:3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08-31T10:58:57.09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吕鑫[导读]吕鑫(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江苏无锡214181)【摘要】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中老年人骨折的高危型。
目前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有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等。
然而,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外科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常用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此次研究就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和治疗方法展开综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病机分析;治疗;进展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原因是股骨颈供血不足,由于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不仅危害患者的健康,严重的情况下,还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1.股骨颈骨折病因现状及病机分析据调查发现,股骨颈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58%,老年人往往自身体能降低,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术后恢复较差,康复情况不佳。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高发疾病,老年患者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疾病往往会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迅速降低,常引起患者身体机能的迅速下降,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危及患者的安全。
股骨颈骨折是由创伤、超负荷、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的。
据研究发现,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间隙增加和骨强度下降,所以更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2]。
老年人常常伴有各种基本疾病,可导致老年人晕厥和跌倒以及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往往是由于髋部周围肌肉的退化,无法成功抵抗有害的应力,此外,髋关节本身需要承受上身的高应力,此少量的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3]。
2.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2.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分期开展治疗,早期中药治疗主要强调祛瘀止痛和消肿活血,中期中药治疗强调补充气血和疏经通络,晚期中药治疗强调强筋壮骨和益肾补肝。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作者:谢剑忠刘国平来源:《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年第32期摘要:目前,人们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日趋深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
治疗方法上主要有骨牵引、钉针固定、钉板固定、加压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等。
这些方法各有其独自的特点,需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治疗方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固定人工关节置换【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54-02股骨颈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且多发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髋部骨折的54%。
由于股骨颈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个人情况不同,治疗方法出现多样化,有保守治疗、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加骨瓣植骨、截骨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从而,我们应根据骨折类型、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然后选择恰当的方案、合理的术式进行有效的治疗。
1 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于无移位或外展嵌插骨折,可将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牵引治疗。
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骨折转变为移位者,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诸多严重并发症,故近来多主张采用内固定,以利于病人早期活动。
2 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大部分股骨颈骨折为有移位骨折,除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合并心肺肝及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均可采用手术治疗。
2.1 复位方法。
2.1.1 手法复位。
病人仰卧于牵引床上,双下肢伸直,外展30°,双足固定于足托,行持续牵引,致双下肢等长。
分别将健肢和患肢内旋20°,再使患肢由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
2.1.2 牵引复位。
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1~2周逐渐复位后手术,复位有效、安全,但延误时间。
2.2 内固定术。
内固定能使骨折达到稳定固定,有益于愈合,便于护理,利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以减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2.2.1 钉/针固定。
三翼钉是最早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物。
多钉或针包括空心针、Knowtes钉、Moore钉、Neufeld钉、斯氏钉、多根螺纹钉或多根带钩螺纹钉等。
股骨颈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摘要】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为股骨颈骨折。
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但因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通过文献查询和实践经验证明,中西医联合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的中医或者西医治疗,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中西医;研究进展1前言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在走路滑倒时,身体发生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导致股骨颈发生骨折,但因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与其他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部分人在伤前即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偏瘫等全身疾患,伤后常卧床不起,较易发生肺炎、褥疮和静脉炎等合并症,因而其死亡常较一般骨折患者为高。
二是由于功能解剖上的特点,骨折部位常承受较大的剪应力,影响骨折复位或复位后的稳定性。
从而影响内固定的效果,尽管内固定方式屡经改变,骨折不愈合率仍较一般为高,约为10%~20%。
2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治疗于海峰[1]在1999-2004年采取术后牵引和徒手复位的方法来治疗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同时认为若长期卧床而并发胸腹胀闷,饮食少思者,乃肝脾气伤之故,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当归、川芎、山栀;食可不寐者,为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
喘咳痰多者,此素肝火侮肺,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
如大便不通,喘咳吐血,乃瘀血停滞为患,用当归导滞散通之。
功能恢复期可用”26洗剂”局部熏洗,以促进功能恢复。
周玉霞[2]认为骨折初期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方用续骨活血汤加减:当归、赤芍、红花、熟地、土瞥虫、牛膝、自然铜、骨碎补、生姜、大枣、甘草;骨折中期以和血生新为主法,方用“养血四物汤”,外敷“桃花散”;骨折后期以补气益血,坚骨壮筋为治则,内服“加味八珍汤”,外用“陈氏接骨膏药”。
骨质疏松骨折研究新进展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群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尤其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椎骨折。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及其治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了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症、糖尿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对脊椎骨折的具体影响。
最新研究表明,合理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新兴治疗方法(如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善骨折愈合过程和结果。
同时,内分泌疾病对骨质代谢的显著影响增加了脊椎骨折的风险,但通过早期识别和合理管理,可以降低这些风险。
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极易导致骨折。
脊椎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骨质疏松及其治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内分泌疾病对脊椎骨折的具体影响。
骨质疏松和其治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骨质疏松症对骨折愈合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证实。
骨质疏松显著延缓了骨折愈合过程,表现为骨痂形成减少、骨密度降低和生物力学强度下降。
双膦酸盐和PTH类药物治疗双膦酸盐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效果,能够增加骨密度并预防骨折。
然而,对骨折愈合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副甲状腺激素(PTH)类似物如特立帕肽则表现出促进骨折愈合的潜力,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
新兴治疗方法天然草药如芝麻素显示出通过激活软骨生成和血管生成途径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潜力。
此外,生物材料和干细胞技术如三维弹性/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显著促进了骨折部位的愈合。
内分泌疾病对脊椎骨折的影响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症、糖尿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会显著影响骨代谢,增加脊椎骨折的风险。
库欣综合症库欣综合症患者由于体内过量的皮质醇,常常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增加。
研究显示,无论是库欣病、肾上腺腺瘤还是异位ACTH分泌综合症,患者的椎体骨折发生率都较高。
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椎体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那些血清内源性糖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较低的患者。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随着人老龄化,股骨颈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
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合并疾病、神志状况、骨骼质量及患者期望程度等选择内固定或行关节置换,仍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儿童及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开放或闭合内固定治疗;对老年人(>50岁)采用关节置换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提高患者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和改善术后功能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现将股骨颈骨折外科治疗进展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3.58%。
占髋部骨折的54%。
由于解剖功能上的特点,骨折不愈合率较一般骨折高,占10%一20%。
同时,由于股骨头血供解剖特点,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其发生率据国内外学者统计高达10%一30%,故被称之为“尚未解决的骨折’。
1股骨颈骨折的病因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国外资料统计约80%股骨颈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
患者骨强度下降(多由于骨质疏松),双量子密度仪证实股骨颈部张力骨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压力骨骨小梁也消失,使得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加之老年人常伴有视力减退、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易发生跌倒因素。
国外学者认为,除骨强度下降外,体质量、各种损伤、城市生活、认知障碍等均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
2股骨颈骨折的分类对骨折进行分类可以反映骨折移位程度、稳定性,推测暴力大小,也可估计预后。
股骨颈骨折常用分类方法有:①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基底部骨折;②按骨折移位程度分为Garden I、Ⅱ、Ⅲ、Ⅳ型;③按骨折线的方向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骨折。
临床上常用前两种分类方法。
3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患者常有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患者诉其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行走等,患肢常有较为典型的轻度屈髋屈膝和外旋畸形,由于股骨颈骨折多为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故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患者常有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压痛,大转子叩击痛,患侧大粗隆升高,大粗隆在Nelaton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健侧,最后确诊需髋部正侧位x线检查。
探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发布时间:2022-07-26T07:22:58.77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韦程吴战坡曹英武吴富华[导读]探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韦程吴战坡曹英武吴富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骨科;江苏南京211200)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均行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A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B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56.73±6.24min)长于B组(48.96±6.64min)(t=6.208,P<0.001);A组术中出血量(214.65±52.84ml)、引流量(114.24±28.73ml)与B组(198.27±49.66ml,122.44±33.17ml)无明显差异(t=1.645,P=0.103;t=1.360,P=0.177);A组部分负重时间(4.68±1.83d)与B组(4.51±2.03d)无明显差异(t=0.453,P=0.652);A组完全负重时间(37.83±12.31d)短于B组(60.63±7.29d)(t=11.602,P<0.001);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4.91%)与B组(79.25%)无明显差异(χ2=0.577,P=0.447);A组并发症发生率(9.43%)与B组(15.09%)无明显差异(χ2=0.789,P=0.374)。
结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接受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适合选择骨水泥型假体,有助于改善早期负重。
关键词:高龄;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手术;假体置换;骨质疏松(OP)能够明显增加骨折风险,特别是在高龄人群中,骨折合并OP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大部分(超过50%)为髋关节或股骨颈骨折(FNF)[1]。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股骨颈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保守疗法通常治疗时间较长且伴有并发症,患者愈后功能较差;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使骨折得到良好复位,减少并发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尽快恢复骨骼功能,愈后较为满意。
因此,老年股骨颈骨折首选手术治疗。
标签: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研究进展股骨颈骨折为常见骨折之一,多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与抗压骨小梁减少,在轻微外力条件下就可发生股骨颈部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54%,占到全身骨折的358%。
因其生理解剖功能上的特点,骨折不愈合率约占到10%~20%,明显高于一般骨折[1]。
同时,由于股骨头血供解剖特点,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其发生率据国内外学者统计高达10%~30%,故被称之为“尚未解决的骨折”[2]。
随着对髋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日益成熟,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手段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笔者通过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保守治疗对于稳定或无移位骨折,例如GardenⅠ、Ⅱ型骨折与嵌插型骨折,因稳定性较好,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即保守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身体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拒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亦可采取保守治疗。
但因非手术治疗存在卧床时间长,固定不牢固,并发症多等原因,手术治疗仍为首选。
11 托马氏架牵引治疗[3] 首先常规做好患肢骨牵引或皮牵引,并予以穿“丁”字鞋。
注意保持股骨干与床面平行线所形成的夹角约为20~30°,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7%,在牵引2~3d后,床旁X线检查对位应当达到70%以上,断端分离不可过多。
牵引时间一般在60d左右,以患肢能抬离床面时作为去除牵引的最佳时间。
指导患者进行非负重活动,于3个月后进行负重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亦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4]。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作者:侯建思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股骨颈骨折是指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周肌肉群退变、反应迟钝或年轻人遭受严重外伤所致的股骨颈断裂,是临床常见多发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85%,占髋部骨折的54%[1],多发于老年人,年轻人多为严重创伤所致。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交通等创伤的增加,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股骨头颈血供、解剖关系的特殊性常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分别高达10%和10%~20%。
治疗不当会给患者带来功能障碍或致残,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死亡。
因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有牵引和穿防旋丁字鞋制动,由于行保守治疗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加之患者年龄一般较大,病程中因出现长期卧床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都较高,保守治疗的结果优良率仅为20%左右[2],因此,大多数学者主张除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并有心肺脑功能障碍等不能耐受手术者,均应行手术治疗。
2 手术时机目前国际上一般主张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及时评估,在一般情况稳定后早期进行手术。
对于青壮年患者主张尽早手术,尽快改善或恢复骨折端扭曲、受压或痉挛的血管,有利于降低骨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3]。
由于老年患者伤前合并疾病较多,早期手术,可减少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3 手术方案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两大类。
目前国际上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对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GardanⅠ、Ⅱ型),无论患者年龄大小,均应行骨折内固定术,且尽量以闭合穿针固定为佳,以减小人为手术损伤、影响股骨头血供。
对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GardanⅢ、Ⅳ型),60~65岁以下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由于切开复位能达到解剖复位,且切开关节囊减轻了关节囊内压力,从而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率。
勘武生等报告[4]切开复位组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低于闭合复位组,这与骨折复位质量及血管损伤有关,也可能与减轻堵塞效应有关。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股骨颈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探讨的重点。
近年来,对于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现述如下:1 流行病学及病因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我们分析原因是:①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原因引起骨折增多;②事故危险增多,尤其是交通事故和机械性损伤明显增加,逐年递增;③生活环境的变化,诸如家庭装修、路面硬化等,尤其是老年人跌倒因素增多;④生活日趋活跃,增加了受伤机率。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一般滑倒等低能损伤即可引起骨折,所以有人提出把老人股骨颈骨折列为病理性骨折。
年青人中股骨颈骨折主要是因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等高能损伤所致,常伴有合并伤。
2 股骨颈骨折特点分析股骨颈骨折具有解剖及临床上的显著特点,值得再认识。
在解剖方面,股骨颈连接股骨头和股骨干,形成颈干角和前倾角;股骨颈内部骨结构有张力骨小梁和压力骨小梁,并形成骨小梁减少稀疏区(Word三角)和致密区(股骨矩);股骨颈的血供主要有四组动脉组成的囊内动脉环,分别供应骺与干骺端,由于骺板的屏障作用,使骺与干骺端之间在骨内无吻合支而只在骨外吻合;骨干营养动脉。
一般只达股骨颈,与股骨头内无血管吻合。
另外,股骨颈无骨外膜。
上述特点就奠定了股骨颈不易愈合,股骨头骺易坏死的解剖学基础。
在临床上,股骨颈骨折均为囊内骨折具有:①骨折后血肿“填塞效应”及滑液对愈合的影响;②发病年龄大,伤后并发症合并症多;③剪切力大,稳定性差,不愈合率高;④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
诸如上述原因,所以股骨颈骨折治疗比较困难,一直是创伤骨科探讨的重点。
3 分型逐步统一股骨颈骨折可分为若干类型,过去常见分型如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基底型;按骨折线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根据Pauwels角(或Linton角)大小分为Ⅰ型(角度≤30°);Ⅱ型(角度30°—50°);Ⅲ型(角度≥50°);按骨折段之间的关系分型为外展型、中间型、内收型、及AO分型等,目前对于新鲜的股骨颈骨折常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即Garden于1961年提出的分型方法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Ⅲ型: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Ⅳ型: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吴泉兵摘要]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导致了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也不断增多,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的愈合率,并改善患肢的功能。
本文将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医;西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颈骨折已经成为了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1],而且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多见[2]。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部分中老年患者都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因此提高了治疗的难度,而且患者的预后较差[3]。
此外,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所以相较于一般骨折来说,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更高,在骨折后患者也容易发生股骨头塌陷或缺血性坏死等不良后果[4],因此一直是临床讨论和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1 股骨颈骨折的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导致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的原因包括了该人群的髋周肌群开始出现退化[5],降低了患者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而且由于反应变得迟钝,如果遭受外部暴力就会容易导致股骨颈骨折[6];此外,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开始下降,从而导致骨质疏松,以致股骨颈结构越发脆弱[7]。
而且多数老年人会伴随神经肌肉的功能减退、视力减退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跌倒发生的几率。
此外,城市生活、体质量、认知障碍、各种损伤等都是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8]。
而在年轻人当中发生股骨颈骨折通常是由于重大的暴力导致,因此损伤较老年人会更加严重,大部分的研究报道称,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的实际血运破坏和骨损伤会比影像学的评估结果更为严重,所以股骨头的坏死率和不愈合率会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
2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临床上通常使用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类,因为该分型方式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和不愈合率。
相关的统计研究发现,GardenⅠ型和GardenⅡ型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率、骨折不愈合率与GardenⅢ型和GardenⅣ型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率、骨折不愈合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将GardenⅠ型和GardenⅡ型称为无移位型,而GardenⅢ型和GardenⅣ型称为移位型[9]。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析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7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以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A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B则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A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之间较研究组B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A与研究组B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保守治疗不仅延长了骨折愈合时间,而且很容易引发股骨头坏死,长时间卧床休息提高了并发症发生率[1],所以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不可逆髋关节损伤的主要方法,术后患者恢复效果与假体选择存在紧密联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繁琐,而且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效果进行探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接收的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每组35例,研究组A中,男患与女患数量比是19:16,年龄62岁-82岁,均值(68.42±9.25)岁;研究组B中,男患与女患数量比为20:15,年龄63岁-83岁,均值(68.47±9.34)岁,组间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生率逐渐上升。
骨折等并发症可致残、致死、耗资大,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具破坏性的结局。
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8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女性骨折患者中,骨质疏松性髋关节和脊椎骨折占90%以上。
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
有椎体骨折病史的女性继发椎体骨折的危险要比没有先期骨折者高出4倍,髋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也增大了[1]。
拍摄常规的X线片是诊断脊柱椎体骨折的传统方法。
定量和半定量的形态学测定为定义椎体骨折或是畸形提供了精确的方法。
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足和治疗不当进一步增加了与此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临床医师确认并且治疗所有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高危人群至关重要。
1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抗骨折效应研究现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基本分为两类,即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
1.1雌激素大量临床实践、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雌激素是健康女性不可缺少的内分泌激素,确立了性激素补充疗法在预防绝经后退行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作用。
来自美国健康协会的实验表明,雌激素和黄体酮联合用药比雌激素本身的益处更大[2]。
1.2降钙素根据形态测量学椎体骨折标准,每天应用该药200 IU的实验组在3年之后达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骨折目标,这种意义一直保持到了试验的第5年[3]。
1.3甲状旁腺激素有关甲状旁腺激素的实验表明,1次/d,20 μg和40 μg的注射疗法可以提高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用甲状旁腺激素治疗达21个月以上的患者,持续存在一个或是多个椎体骨折的危险分别降低65%(20 μg)和69%(40 μ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