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导读: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小编告诉你,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那么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于丹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后微博回应时间太晚,对台下朋友很不过意,并对老艺术家致敬!淡雅昆曲被蒙上谩骂的哗然氛围,闹剧背后是什么?看客们什么心理?北大学子们怎么啦?*一、于丹被轰?闹剧的背后,一场商演的看客心理本质是值回票价!期望与设想不一致?挫折感导致舆论攻击!【事件还原】现场:公开售票的商演观众: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被哄:没人说滚,于丹发言后观众依旧鼓掌质疑:服装有些不适合不明就里的人们多数会把矛头指向北大学生,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在北大百年学堂开办的商演而已。
作为商业演出,不是学生抱着谦虚的心态来上课,远非早前的《百家讲坛》,故此资深票昆曲友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昆曲大家的精彩演出,哪怕一秒种都不希望浪费。
所以,此次闹剧,闹在看客,这不过这些看客后排也有北大学子,故此事件升级!还原事件真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消费者对产品不满的宣泄,只不过这盆不满的脏水连带着泼到了于丹的身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想一件事儿值回票价!*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如果在其中任何掺杂,哪怕是另一个领域的高者前来凑场发言,这种不纯粹也会导致消费者的挫折感,正应了挫折攻击假说!任何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在事件进展中遇到了挫折,而这次的挫折恰恰是主办方安排不符合看客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说起来,既跟北大学子没大关系,也跟于丹没大关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此事发生后,主办方主动出来发言澄清的原因。
*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前晚的观众之一,于丹当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裙、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庄重且有碍观瞻。
但她并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于丹讲课时候有错吗?到底错在哪?
于丹讲课的确出现了很多错误,举⼀个我印象最深的例⼦,就是她在讲《论语》⾥⾯,解释“为⼥⼦与⼩⼈难养也”,估计于丹是⼀位热爱孔⼦的⼥权主义者,所以她就把⼥⼦解释成了“汝⼦”,就是“你孩⼦”的意思。
这种说法根本不成⽴,因为⼩⼈是只的⼀个群体,⽽“你孩⼦”则是⼀个⼈的⾝份,⼆者根本不可能放在⼀起同类⽐较,难道“你孩⼦”⾥就没有⼥⼉么。
因此,于丹显然有些穿凿附会。
记得在2006年的时候,我有幸在现场听了于丹的第⼀次《百家讲坛》录制讲座,那个时候她没有红,只是试讲。
现场讲的是“《论语》⼼得”,当时听完真的很激动,觉得没有⼈那么讲《论语》,将它与现代⼈的⽣活联系起来,发现《论语》⾥⾯很多思想竟然可以解决现代⼈的焦虑。
当时,就觉得于丹肯定会⽕起来。
可是,当她⽕了,听多了之后却发现,不论她讲《论语》、《庄⼦》还是后来的昆曲,她表述的很多问题都差不多。
这时候,忽然发现,于丹其实是在“六经注我”,即⾃⼰想说什么,只是拿这些古代圣贤和⽂化来背书。
于丹⼝才真的很棒,出⼝成章,语⾔也及其华丽。
但是听多了,你会感到厌恶,因为刨去这些华丽的词藻,内核都是⼀些⼤家都知道的“⼼灵鸡汤”,听完会很舒服,但根本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于丹在全国⽕了之后,⼜迅速被⼈们厌恶的重要原因。
于丹在推动国学普及⽅⾯居功⾄伟,但她的东西“姑妄⾔之”,⼤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于丹是古代⽂学专业博⼠,家学也不错,后来她在北师⼤是传播学院⽼师,她当然知道古典⽂学哪些是正解,当然她更知道让⾃⼰成名,应该怎么传播知识。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对于于丹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件,评论界目前出现两种比较典型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北大的学子缺少雅量,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批评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评论。
其实在我看来,于丹事件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现象。
2001年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在实现了国学与日常生活接轨的同时,但是由于其收视率不断攀升,所以也间接地“红”了一大批的高校名师,例如北大的于丹教授,厦门大学的易中天,还有蒙曼,刘心武,纪连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地发现有些大师的水平真是不怎么高,但是却在百家讲坛上面讲的滔滔不绝。
《百家讲坛》从原有的学术和知识交流变为商业化的炒作平台。
久而久之,大众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崇高性就产生了怀疑,因而这次于丹事件可以看做是这种郁结起来的情绪找到的一个爆破点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选择于丹或是选择易中天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当然,这纯属我的个人看法。
对于丹事件,有的人认为是她一贯的“心灵鸡汤”式的传授方式引起的。
如果那些让于丹下去的北大学生或者外界人士真的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的话,在我看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是极其不恰当的,至少场合不恰当的,选择的方式更不科学理智。
虽然大学比之于高中小学,师生间的那种距离很明显的缩小了,师生间更多的时候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基本的尊重都可以被忽略。
退一步说,即使于丹不是一个北大的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人家在上面作报告作演讲的时候,你在下面喊“下去吧,下去吧”,你难道不曾感觉到羞愧。
总之,我认为当别人在做很正式的报告或演讲时,你可以很正规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断不可不尊重别人。
另外,即使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令你感觉到反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让你反感吗?以前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令你反感的东西吗?再者于丹所讲的到底是不是心灵鸡汤呢?百度百科载《心灵鸡汤》是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
于丹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她在对古文训诂上犯了毫无争议的错误。
什么叫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对论语的训诂经过孔子弟子以及几千年来的文人的努力,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再讨论了的,论语中几乎所有的字句的词意都已经成为定论,这是无需再“与时俱进”的客观事实,也是很多无知的跟帖者理解不了的。
二、于丹犯了基于这种训诂上的错误而对论语深层解读的错误。
简单点说,就是在词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解释孔子为什么那样说的问题上,于丹犯了众多巨大的错误。
对于第一类错误,那是一个教授不应该犯的,如果教授要上电视面对全国观众,就更不应该犯了。
而于丹却犯了,比如于丹把“小人”解释成“小孩”,这能让人笑掉大牙,这类错误太低级,因此,说犯了这类错误的人没水准也就不算过激了。
从这个角度看,她必须受到批评,因为这是她对孔子无庸置疑的亵渎,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这不是她用“这只是我的个人心得”之类的言辞可以反驳和掩盖得了的。
这类低级错误在李悦的“《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述,在此无需多言。
对于第二类错误,还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错误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就好比用“1+1=4”推导出“1+1+1+1=8”一样;另一类是基于正确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
要解读论语,训诂是基本手段,目的是在此基础上理解孔子如此说的原因,也就是还原孔子的本意。
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什么兴于诗?为什么立于礼?为什么成于乐?我们要试图探讨其答案时,真的会出现“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于丹的人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解读经典的权利”是有道理的。
这符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律,也符合马克思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把无限的个体特殊性用几个字概括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样的规律,只要一分解就会陷入片面,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典哲学著作的一些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悟了——顿悟成佛,能悟成什么样,能否悟出来都要靠他们自己。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讲台?看她如何解释“女子与小人”,你就懂了文/林雅本文我们来介绍一位曾经的大网红,此人就是于丹老师。
于丹老师人如其名,形象落落大方,谈吐优雅,富有知性。
可以说,第一次接触于丹的人,无不被于丹老师优雅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尤其是她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动人而幽婉的声音,仿佛山间泉水,叮叮咚咚地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人十分愉悦。
当然,最让人愉悦的,还是于丹老师的心灵鸡汤,她对《论语》的个人心得,确实非常好听。
也因为这个缘故,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的《论语》心得,成为她成功的最大源动力。
可是,如今的于丹老师,为何销声匿迹?更尴尬的是,当初为何在北大点评昆曲的时候,竟被学生轰下讲台?笔者认为,原因还在于她的“鸡汤心得”。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其中的许多名句也都家喻户晓。
但是,关于《论语》的真正内涵,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解读。
《论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哲学思想著作,换言之,解读《论语》,绝不能简单的按照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个人阅历,就对其大加标注。
可是,于丹的心得却让她大受欢迎,说明于丹确实有她厉害的一面。
但是,她“成也论语,败也论语”,因为有些名句,如果只是根据个人所好加以解读,将其熬成好喝的“鸡汤”,却是绝对不行的。
比如本文所讲的这句话,于丹的解释就让人喷饭。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和小人”,于丹是如何解释的呢?我们先来看看。
于丹认为,“小人”指的是小孩子,而“女子”自然是说女人。
于丹这一观点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
更有甚者,还直言于丹乱说《论语》、曲解《论语》,有辱国学经典,纯粹胡说。
但是于丹却一直强调,这只是个人心得,有何不可?于丹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女人和小孩子有着相同的心性,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所以称为“难养”!这句话果真如此含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解读于丹现象作者:钱理群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06期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
”(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2007年第2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和评价:“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大概也是她的《〈论语〉心得》的主旨所在。
她要宣扬什么样的快乐观、幸福观呢?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5期)。
可惜于丹的幸福说教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据零点公司调查,“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构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还有,她要劝说人们怎样去“适应”她所说的“日常秩序”,找到怎样的“个人坐标”呢?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
本文由wjjflyingangel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由“于丹现象” 到李零《丧家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7 天而迅即“红”遍全 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
而她的书也受到纵多人的追捧, 一个昨天还默默无闻的大学教师,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畅销的作者,其作品迅速创下销售数百 万册的奇迹,这个现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关注和 思考的奇迹。
在她的书论语心得里她这样写到“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 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 样; 就好像春天要播种, 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 告诉大家的东西, 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 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 《论语》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 适应日常秩序, 找到个人坐标。
它 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是的,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心理总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长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把它抬在很高的位置。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它是遥不可及的。
就象在古 代,只有读书人才会去看《论语》的,普通的劳动者看不懂也不会去看的。
可以说《论语》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本圣书! 既然是一本遥不可及圣书,为什么于丹却能刮起一阵“论语热”呢?我想有以下几 个原因:首先,于丹将深奥的道理说得具体话了,而且把它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圣人的话 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都非常有帮助。
人们总是受益匪浅,自然就追捧它了。
其次, 于丹的听众或者说是读者是非常广的, 因为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个观众群的数目是不容 小视的。
从年逾古稀的老人,到还为成年的孩子,都有她的听众!这个媒体的力量是不容忽 视的。
高中作文素材:于丹的短板【人物名片】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
中共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
于丹的短板在不少人眼中,满腹经纶的于丹是最受欢迎的“段子大王”和“学术超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于丹是短板多多的小女人。
于丹生来偏科。
一次在饭桌上,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问于丹:“妈妈,527减107,等不等于527减100加7?”于丹想了想,回答说:“等于啊。
”女儿于是就让妈妈算算看。
于丹停了筷子认真一算,才知道自己错了。
于丹的错误惹得在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
她却不恼不火,说:“数学计算失误,确实是我的短板,但这个短板至少也带来了两个长板效应。
第一,它激励了女儿——女儿会想,连妈妈都被我考下去了,以后我得再接再厉,给她出更多的题。
这样一来,她不就更热衷于学习数学了?第二,失误也让我意识到了一点,凡事都别被自己的惯性思维给耽误了。
这样说来,短板有什么不好呢?”于丹反观短板的态度,说得在场所有人心服口服。
偏科、糊涂,对待这些短板,于丹从不避讳。
于丹曾说丈夫娶她完全是“收容”她,主持人杨澜曾对她超差的方向感百思不得其解,却实在佩服她老能记住一些故事。
这次,于丹照样搬出自己的短板进行解释:“你想想,我是个连家门都记不住的人,可想而知,我大脑里腾出的内存空间比你们的都大。
既然内存大,如果我再不记住点什么,不就直接被国家‘收容’了吗?”的确,一个人不是为了标签而活,你没法较劲地和别人说自己什么事都能做到最好,所以只有接受自己的短板,才有可能真实起来。
【名师解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短板,这并不完全是坏事。
正确对待自己的短板有时更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让自己得到成长。
正确对待短板就要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反思自己的短处,才能看清自己的长处,呈现给别人一个真实的自我。
山东事业单位申论热点:"于丹现象"何时下台2012-11-24 16:41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作者:华图教育来源:新华网【导读】山东事业单位申论热点:"于丹现象"何时下台,北大会堂里把于丹轰下台事小,“于丹现象”何时下台,才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新树立文化身份之前,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于丹在北京大学看完昆曲,被邀发言,上台话都没说几句,就给观众轰了下去。
一时网上热议纷纷,有人叫好,有人说没礼貌。
于丹,公众人物,是一个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于丹个人,是一名高校任教的女士。
在当今这个文明西化的社会,公众场合要礼让尊重女士,是“尖头馒”日常生活的规范。
就这点说来,那些把她轰下台、以男性居多的观众,的确有些“野蛮”。
然而,于丹作为文化符号,是一代口若悬河的“通俗国学家”,该不该轰她下昆曲的台,这就值得讨论了。
昆曲是高雅艺术,也是濒危艺术。
濒危倒不是因为喜欢高雅的人少了,而是因为折腾高雅的人多了。
有人甚至提出昆曲2.0版的概念,叫“转基因昆曲”:票价高昂,配乐繁复,园林实景,骡马上台。
粗暴荒唐的改造,完全背离了昆曲内在的含蓄隽永,以复兴重振为名,逼迫阳春白雪化为特供的非物质“奢侈品”,让那些因为经济地位得以巩固而迫不及待需要彰显自己文化品位的都市人精致地消费。
这恰恰和成就于丹“国学家”声名的《论语》解读异曲同工。
但偏偏北大那一晚的昆曲,不是新潮派,而是几位老先生的场子,观众自然也不是谁来几句忽悠就能镇住的。
情绪对立自然难免。
另一个原因,据说是当时天色很晚,看戏疲乏,很多人都想早点回家,想来换作旁人,或许大家还有耐心听完,一如总有人看完台上的献花合影,偏偏是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通俗国学家”要上去谈几句。
还有人拿经济说事:付了票钱,喝几声倒彩天经地义,何况当年名须名旦,挨呛的多了去了。
这样想来,轰于丹下台,台下观众倒也有理。
可是,一个于丹下台容易,“于丹现象”却烈烈轰轰,势头不减昨日。
于丹现象”探微●有不少文章和著作对于丹的“硬伤”进行挑剔,对于丹的“曲解”加以指责,这似乎过于较真儿了。
任何对于的研究,对于经典的诠释,总是历史视野交织着当代视野,也就是说对于历史和经典的解读,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当代化了。
●在失衡的人群中,于丹通过讲述儒道经典“心得”,推出“心灵鸡汤”,确实是“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林东海:原人民出版社编审,著有《师友风谊》等。
古训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本文顾名思义,意在探究这种现象背后世道人心的微妙变化,而非对于丹所讲具体“心得”有所褒贬抑扬,切勿以“炒作”之文视之。
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和《》读后的“心得”,一时走红,成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备受关注,既得到吹捧,也遭到物议,端的是人心不同,正如其面,也是各有“心得”。
在非议者当中,有的颇带情绪,指出她的“硬伤”,指责她的“谬误”,说她对经典“一知半解”,甚至“曲解”。
有人乃至幽默地在背心上写着“庄子很生气,很着急”,和于丹开了个大玩笑。
这些好心的观众和读者,似乎是在为古人打抱“不平”,在为经典申明“正义”,其实大可不必。
要知道,庄子对于古人的编派,绝不亚于于丹,生什么气;孔子对于经典的曲解,也决不亚于于丹,着什么急!庄子的寓言,经常编造古人的言行来讽喻世道人心;孔子的说教,也经常歪曲经典的词句来宣扬。
举例说,《卫风·硕人》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此后还有逸诗句子),这样描写美女相貌的诗句,子夏瞎扯到“礼”上,孔子却大加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鲁颂·駉》写马群之大马匹之多曰“思无邪”,意思说:唉呀,真是无边无际啊!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借用古诗的句子来评诗,全然不顾原诗的读音和意思,在这里,“思”由虚词变成实词,表示思想观念;“邪”字音“圉”,也改成了“斜”音,字义与“正”对举,以符合春秋时期的“正邪”观念。
这是名副其实的“断章取义”。
作者: 胡娇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出版物刊名: 上海教育科研
页码: 68-68页
主题词: 于丹 《论语》 教育 解读方式 大学教授 古典文化 传播者 研究者
摘要: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
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低上。
究竟于丹何以成名,《〈论语〉心得》何以热销却无人问津。
从百家讲坛之于丹现象看庙宇之⾹⽕经济
民国时期,⼭西⼟军阀阎锡⼭说了这样⼀句精辟的话:⼭西的庙都是我盖的,我让谁当神谁就是神!现在对于百家讲坛来说,此话真是对号⼊座.我经常看百家讲坛,认为它是⼀个历史教育栏⽬,从其这些年的⼏个代表⼈物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从⼀些科学巨⼈开始,到阎崇年先⽣的正说,接着是易中天⽼师的品,发展到于丹⼥⼠的汤,⽽且⼀个⽐⼀个成名快,致富快,⽽且背景也从历史学者到⼤学教授以⾄到媒体⼯作者.意思从外⾯的专家最终回到⾃⼰⼈⼿⾥,因为庙盖起来拉,慢慢⾹⽕旺盛拉,⾃古道肥⽔不流外⼈⽥,外⾯的神⽆⾮是提⾼庙⾥的⼈⽓,增加⾹⽕⽽已,现在该⽴⾃⼰为神拉!⽆⾮是湖南卫视超⼥超男的⼜⼀个版本⽽已,⾄于庙⾥的⾹⽕还能旺盛多久,这个就不劳⼤家费⼼拉,⼀则中国是⼈⼝⼤国,也是"农业⼈⼝"为多,⾄少若⼲年还不缺少善男信⼥.退⼀步说即使此庙荒废拉,⽆⾮再盖彼庙,换个装修⽽已,不照样可以装神弄⿁吗?谁叫⼈家是雄霸⼀⽅的⼟皇帝呢!
请牢记这点,什么⼈可以盖庙?盖了庙,庙⾥就得有神!有神就少不了善男信⼥!有善男信⼥就免不了⾹⽕!如果成为⼀种商业模式,不失为⼀种好的⾹⽕经济吗?对于于丹⼥⼠来说,⾃家的庙,当然⽤不着客⽓,随便给点⼼灵鸡汤就打发那些善男信⼥了,⼜何必管它什么⽼⼦孟⼦招牌,只要有空⼦(孔⼦)分票⼦就⾏了,那些做学问的⽼学究就不必眼红了,⽆⼈给你盖庙,⾃家⼜⽆⼒盖庙,学问再好,谁信啊!。
于丹为什么会让人讨厌?她讲的《论语》是不是漏洞百出?于丹的最大错误:避长就短以她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解论语,即使感悟论语,也勉为其难。
她换一个话题,可能比现在火,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质疑,长久看,不划算,除了挣了短暂的名利,她会越来越臭的 .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较差;人们说她的口才好,倒也没错,确实是滔滔不绝、舌灿莲花,但是往往华而不实、言之无物,有点老子说的“美言不信”的味道。
其实,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种“口匠”的感觉,这样水准的人,在女性里面多了去了,无非反应快些,堆砌辞藻、巧于修饰,却流于肤浅、不着实地、夸夸其谈,缺少真实价值。
她的论语感悟,更是败笔;也许她想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实属狗尾续貂,如果我们把论语心得视为“貂”的话。
她是搞策划的,这样的策划简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么区别吗?给人感觉前面还没讲过瘾,但又不好意思说我接着讲,因此起了这样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名字,而且内容又和前面毫无二致!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很多中国人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鉴别能力确实很低,而且“心灵鸡汤”配上“丹式忽悠”,就像电视广告中的虚假美容、减肥产品类的东西,外表的华丽顷刻间灌到大批不成熟的“消费者”,要不了两年,她们发现上当了,就像先前买的美容、减肥产品一样,对她们要么没有伤害也没用,要么还起了副作用那么,为什么于丹不该讲“论语”?她讲讲花鸟鱼虫、诗词歌赋,乃至昆曲京剧、油盐酱醋。
都是不错的题材,可惜她偏不!为什么于丹不该讲“论语”?因为论语讲的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成德之学“,故孔子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大错!因此,易中天、阎崇年们即使有错,那是“小错”,“学术专业之错”,而立德之“大学”,必须“立己”而后“施人”哉。
于丹啊,其实和周小平等人纯属一丘之貉罢了,不过呢,毕竟是混到大学中,智商和情商都比周小平等高了许多。
周等还是处于泼妇骂街的水平,于丹却已经可以文绉绉地包装自己的深意了。
于丹近况,在她跌落神坛的⽇⼦⾥,⽼公默默付出不离不弃近年来,随着中国改⾰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精神内涵的重要性。
这很⼤程度上推动了⽆数相关的⽂化类节⽬的兴起。
其中这⼏年来最为⼈所津津乐道的就要当属央视主办的《百家讲坛》节⽬。
《百家讲台》作为国学⽂化的有利推动⼯具,促使⼈们形成对于我国经典国学⽂化的认知需求。
很多普通⼤众也是从该节⽬开始对国学、历史等传统⽂化信息产⽣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说节⽬是吸引⼈停留的最初影响⼒,那么那些在《百家讲坛》等节⽬中向我们传递优秀知识的学者们才是真正打动⼤家的原因。
许多国内的名家学者教授开始在这样的节⽬中展现⾃⼰的⽂化底蕴,凭借绘声绘⾊的演讲和可以让⼈很快明⽩深⼊学术⽂化的解说风格,许多⼤师级⼈物也因此在⼤众间开始被称赞和传颂。
其中我们熟知的易中天⽼师讲三国的相关视频⾄今仍被作为经典。
但也有因为节⽬出名,如今却跌落神坛,甚⾄⼤家都记不起她的名字来。
名扬⼀时的《论语》讲解“⼤师”于丹这个名字在如今这样的信息时代已经很难被听到。
同时你我也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位国学经典的讲解⼈曾经红遍了整个中国,说她的影响⼒⼤于任何⼀位普通的流量明星也不为过。
在国学研究领域甚⾄在普通⼈的⽇常⽣活中,也可以经常听到别⼈对她的讨论。
那么她究竟是如何成名的?出⽣于1965年的于丹曾经⼀度作为中国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物。
她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学的教授。
常年涉猎于历史⽂化研究的于丹也是凭借学者的⾝份为外界所知。
这⼀切的改变实际上也是开始于《百家讲坛》节⽬的热播。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掀起了⼀阵对于国学经典、历史⽂化的学习风潮。
⽽显然《百家讲坛》是普通群众接触这些知识最为便捷和快速的⼿段。
因为没有信息时代这样完整的信息资源,所以⼀个节⽬中好的讲解⼈将给予收看的群众⾮常⼤的帮助。
讲解⼈的思维也很⼤程度上会影响认知的程度。
可以说是于丹成就了《百家讲坛》,或者说《百家讲坛》成就了于丹。
因为事实上,作为学者和国学领域的研究者,于丹事实上已经有了⼀部分成就。
“于丹现象”之我见
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
教师既然担负着如此重任,那么他就应该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一个恪守职责的人。
作为老师,能够著书立说、开坛散叶,自是一生之幸事。
上溯千年,连孔子亦未能免俗,编著春秋、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从当年的阡陌牛车到今日的媒体纵横,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催生了一些如同娱乐圈中明星般的“明星”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其代表人物即是于丹老师。
诸多“明星”老师红透媒体后,即开始演讲、出书,将传道授业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我称之为“于丹现象”。
但时时有人对其讲话、著作中的疏漏、瑕疵,提出质疑,其中有些疏漏绝不应该是她这般教授级的学者所出。
更有甚者,各类媒体不时爆料某教授论文涉嫌抄袭、剽窃,某某名人学历造假……探究其根源,应是内心浮躁、追逐名利,不能潜心治学之故。
当今社会真是个浮躁的社会,连本应潜心科研、做学问的文人学者都出现了明星、闻人,何况它乎!其实,演艺圈也分为娱乐圈、演员圈,演员是踏踏实实演戏的的人,明星是娱乐圈内的个人或包装公司为了利益“捧”“造”出来的人。
我这里说“于丹现象”并非是对于丹老师大不敬,也绝
不是针对于丹个人,仅仅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而已。
我之所以称为现象,是出于一件事情的感受。
2月7日光明日报、2月10日北京晚报,先后刊登了署名“苗连贵”的文章《伯牙姓伯不姓俞》。
文中指出了于丹新出版的《于丹趣品人生》中的一点疏漏:伯牙姓伯不姓俞。
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对的,但他在指出于丹的疏漏时自己也出现了两个错误。
苗先生的原文如下:“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皆姓伯。
”
窃以为,苗先生的这段论断是错误的。
因为伯夷、伯乐均不姓伯。
理由如下:
先说伯夷,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是商周时代有名的两个人物。
史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小儿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认为不合“礼”,遂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孤竹国外。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关于他们的姓,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伯,长也;夷,谥。
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在我国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是以伯(元、孟)、
仲、叔、季表示排序的,其中伯、元表示正室生的老大,孟一般表示庶出的老大,仲、叔、季分别表示老二、老三、老四。
由此可知伯夷姓墨,名叫允,字公信,伯表示他是老大,夷是他死后,后世封的谥号。
顺便说一下上古时代也有一位叫伯夷的名人。
其是尧舜时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的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
是尧舜时期掌管诸侯事务的四岳之一。
他姓姜,氏吕,被吕姓后人尊为始祖。
再说伯乐,古代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未查到姓氏名谁)。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曾为秦穆公相得良马。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
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
苗连贵先生时有文章发诸媒体,可见也是一位学者。
于丹老师自不必说,苗连贵先生想必在业界定有影响。
我只是一介布衣,不是文人,连我都知道的常识性的知识,两位先生却忽视了。
我问过几个现在的中学生,中国历史中涉及到的一个古代国家“大月氏”的正确读音,竟然均念错了。
可见是授业的老师要么没教,要么自己就念错了。
这可是我当初念小学
时历史老师就教过的。
所以我将“于丹现象”背后的这种浮躁一一道来,但绝无冒犯于丹老师之本意。
但愿这种浮躁不在!
吕英林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