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325.00 KB
- 文档页数:8
年柱论命的星学、历学解释-有关⽔⼟同宫、⽕⼟同宫(转)⼀、疑问的起源四柱论命当中,可能最容易被⼈忽略的,也往往是令⼈迷茫的,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命主到底应该⽤五⾏中的那个来代表,定⽴六亲。
纳甲巫法⽐较简单,也有很好的唯⼀性,那就是这挂所属本宫五⾏。
可是四柱就头疼多了。
到底该⽤⽇⼲呢,还是年⼲呢?⽤了⽇⼲,如果有相合的天⼲出现,那该⽤哪个五⾏呢?到底能不能成化呢?没有成化,到底化过去多少呢?等于说,还没有来得及定⽴六亲格局呢,就已经被⼀堆问题困扰的不得前⾏了。
如果四柱是⼀个⽅程,那有没有更好⼀些的算法、解法来处理呢?我们知道汉字最⼤特点就是多义性,因其具有形、⾳、意、像四⼤要素,故⽽⼀个字可以表达的信息很多,⽤处也很多。
这既是优点,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
⽐如当天⼲地⽀⽤于计数、计时的时候,当他们排列在四柱系统中的时候,到底那个天⼲只是表达时间的概念,还是同时也在表达着其他内涵,那些额外的信息中,哪些才是更本质的?《⼦平真诠评注》⼀书中,引⽤了皇帝内经《素问》中但⼀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虽然作者只是作为参考收录了⼀段,并认为那个只是⼀个参考,对四柱之学并⽆多⼤⽤处。
但,真的如此吗?尤其后来看到《星命抉古录》⼀书中,有提到四柱之学实则源于古时的星学与历学,天⼲化⽓、地⽀三合、四柱纳⾳都出于历法与观星。
再后来,我因为对纳⾳的兴趣,⽽查录了⼀些书籍,⽐如《梦溪笔谈》中关于⾳乐的记载,周礼中关于⾳乐的⼀些资料,后来进⼀步查阅了⼀些古时历法⽅⾯的资料,并碰巧发现了⼀些关于河洛书图的⽂档,我想,也许我找到了⼀些五⾏最本源的信息。
就在这个帖⼦⾥与⼤家分享讨论下吧⼆、纪元的开始关于五⾏的最早记载应该源于这段,⼤家经常听闻的话:天⼀⽣⽔,地六成之。
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定是天⼀⽣⽔,⽽不是天⼀⽣⽊、⽣⽕呢?尤其当我想起,被《⼦平真诠评注》收录的那段《素问》中的话时,忽然有了些触动,现摘录于此:丹天之⽓,经于⽜⼥戊分;黅天之⽓,经于⼼尾⼰分;苍天之⽓,经于危室柳⿁;素天之⽓,经于亢氐昴毕;⽞天之⽓,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之间,奎璧⾓轸,乃天地之门户也.戌亥之间,奎璧之分也;⾠⼰之间,⾓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轸.甲⼰之岁,戊⼰黅天之⽓,经于⾓轸,⾓属⾠轸属巳,其岁⽉建,得戊⾠⼰巳,⼲皆⼟,故为⼟运.⼄庚之岁,庚⾟素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庚⾠⾟巳,⼲皆⾦,故为⾦运.丙⾟之岁,壬癸⽞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甲⾠⼄巳,⼲皆⽊,故为⽊运。
清华简八《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解析子居/2019/07/24/756/中国先秦史网站2019年7月24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收有《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篇,据整理者说明:“本篇由七支简组成,简长约四十一.六厘米,宽约〇.六厘米。
据简背划痕,第三、四简,第四、五简之间有缺简,其他基本完整。
原无序号,无标题,现题据文意拟定。
本篇据内容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一年中八个节气的推算,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有助于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第二组讲酸甘苦辛咸五味的功效,相关内容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医书;第三组是五祀、五神与五行的相配;第四组讲述木火金水土五行各自的特点。
”笔者认为,整理者所说《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篇(后文简称《八气五味》),或许只是一种杂抄性质的内容,由于并无传世文献可资整体比对,所以各简是否确属同一篇文章,并无很直接的证据。
按排序来看,整理者所说四组,其实也可以分为两大类或三大类。
分为两类的话,节气各简为一类,五味、五神、五祀、五行为另一类。
分为三类的话,则天时节气为一类,地有五行对应五味为一类,人有五神对应五祀、五行为一类。
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简可能只是一种知识储备型的片段抄录,与清华简其他篇章的记事、论理风格完全不同。
【宽式释文】自冬至以算六旬,发气。
自发气之日二旬又五日,木气竭,进退五日。
自竭之日三旬又五日,甘露降。
自降之日二旬又五日,草气竭,进退五日。
自草气竭之日二旬又五日,不可以称火。
又一旬,日南至。
又六旬,白露降。
又六旬,霜降。
又六旬,日北至。
……为敛,甘为缓,苦为固,辛为发,咸为淳。
……帝为五祀,玄冥率水以食于行,祝融率火以食于灶,句余亡率木以食于户,司兵之子率金以食于门,后土率土以食于室中。
木曰唯从毋拂,火曰唯适毋违,金曰唯断毋纫,水曰唯流毋止,土曰唯定毋困。
【释文解析1】自 (冬)至以(算)六旬(發)(氣)〔一〕,自(發)(氣)之日二旬又五日木(氣)渴(竭)〔二〕。
十二时辰与24时对照表子时(夜半):下午十一时至夜一时。
丑时(鸡鸣):夜一时至三时。
寅时(平旦):夜三时至五时。
卯时(日出):晨五时至七时。
辰时(食时):上午七时至九时。
巳时(隅中):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午时(日中):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
未时(日日失):下午一时至三时。
申时(晡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酉时(日入):下午五时至七时。
戌时(黄昏):下午七时至九时。
亥时(人定):下午九时至十一时。
天干地支tiān'gāndìzh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纪年的计算方法简介:天干地支ti a n^ n zh i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 为、乙(y)丙(bi n)丁(d i n)戊(wu)>己(j )庚(ge ng、辛(x i )壬(r n)癸(gu)十二地支:子(z )丑(ch 、寅(y n)卯(mdo)、辰(ch旳)巳( s )午(wd)未(wei)>申(shen酉(yb)戌(xu)>亥(h c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1] ------------------------- 子: 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早在公元前 2697 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 z)丑(ch 6)寅(y n)、卯(mdo)、辰(ch en)、巳( s )午(wu)>未(wei)申(sh e n 酉(y 6 U、戌(xo)亥(hC、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 3,除以 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 12 的余数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则用 58-“年份数除以 60的余数”后计算)也可以天干:年份出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 3 为负,则 +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 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 3 为负,则 +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水一北斗与四时八极关系口令一六太一北斗二十八宿关系口令一气灵布场口令六气灵成象口令水阴阳五气口令坎气灵场态类性口令坚五行气内蕴关系凛五行气内化关系寒五行气机制属性关系操五行气物化关系肃五行气生化关系静五行气所主关系严贞阴阳造化功能关系凝冽五行与时令关系冰雹阴阳违逆关系
夜半地球自转与太阳关系冬太阳辐射场的关系水气太阳系五大气态关系北天地磁场与地球自转关系
壬癸二十八宿与太阳关系
寒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环境气候关系玄天地、日、二十八宿关系黑日光分解与水气关系北宫北极星与二十八宿关系水星行星与太阳关系水运五气生化与四时关系
水运临子(丙子)一天阳之气口令冬胜夏天阳制约关系盐五物味气属性关系圆事物外显性状关系下人与空间关系藿菜气类性关系栗果气类性关系藏
天地气消长关系
坎万物阴阳气灵象数理类性关系北斗星每月所指向及黄道十二星座位置关系申酉坤无极太极生化关系口令宇宙信息与生命节律关系子亥五星六十年中宿位与天气主气关系。
解密六十甲子纳音前言社会广泛流传《甲子纳音口诀》。
如下:学界称之为“谜”。
中国古史上,许多学者试图破解、结果是越解越糊涂。
譬如,《沈括·梦溪笔谈》说:“六十甲子有纳音,鲜原其意。
盖六十律旋相为宫法也。
……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
此律吕相生之法也。
”--沈括那些文字是望文生义地从律吕角度破解,结果得出结论说:“甲子乙丑金,与甲午乙未金虽同,然甲子乙丑为阳律,阳律皆下生;甲午乙未为阳吕,阳吕皆上生。
六十律相反,所以分为一纪也。
”他那个说明和结论等于什么也没说:不过是用自己的话重复了一遍口诀,而那口诀是什么意思和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还是没说明白。
当今,有些学者研究出了公式计算而得到甲子排列对应的五行,可他们也没说明“甲子纳音”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也没能说明五行对应的各个数字又是什么意义。
譬如,网媒上流传着一个长久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我得到了‘金箔金’,跟‘海中金’有什么不同?”那些学者回答不了。
于是,一些搞“命理”的名人和所谓“算命”出版物说:海中金是海底宝藏,金箔金是首饰风光。
然而,纳音之“金”是五行,并不特指某种物品、更不是说宝藏首饰之类。
由于甲子纳音流传方式多是“命理”,于是,一些宣传人员就试图把甲子纳音列入“伪科学”和“封建迷信”而置于政治死地;可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根本就没看懂甲子纳音、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纳音是干什么用的;可他们还是抡起了政治棍子、试图把纳音打死。
其实,纳音方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里的一部分,代表作之一是宋初道家陈希夷的《紫微斗数》。
民间早有人说明了纳音方法就是天文历法推算,说明了陈希夷对古典天文历法学的贡献远超过欧洲哥白尼等人。
可直到现在,官媒学界还是没有领会,还是把《紫微斗数》及其纳音法作为“命理”看待。
前些时候,根据网友来信要求提问,本人发了《纳音:隐蔽了千年的中国奇葩》,说是看看反馈如何来分享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看法。
如今兑现承诺。
必须说明的是:·包括纳音方法在内的《紫微斗数》实际上是天文历法核对推算方法。
山西省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要点————————————————————————————————作者:————————————————————————————————日期:山西省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要点一、中国的历史文化1、猿人的阶段2、古人阶段(3、新人阶段(p2)4、氏族公社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衔接的阶段。
(p2)5、“龙山文化”是最著名的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p3)6、三大部落群及其分布:7、“英雄人物”:8、文明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山西省历史概要1.早在180万年前,山西是尧、舜、禹的故乡。
2.山西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及遗址达300多处,著名有西侯度文化、科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峙峪文化、下川文化、薛关文化。
3.山西古代传说故事:4.尧、舜、禹是递相禅让的三位圣人:(p18)5.山西的由来6.“三晋”:公元前453年,韩国、赵国、魏国被称为三国。
7.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平遥的日升昌。
8.“三晋文化”系统是以华夏文化之“晋”文化为核心,容纳游牧文化及佛教为代表的印度、希腊文化,长期形成一种别具风格的文化系统。
9.山西体现三教和合一的两个著名人物:吕洞宾和关羽。
(32)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天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p23)2.阴阳五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日天君男夫父刚雄强上动暖前脏阳月地臣女妻子柔雌弱下静寒后腑 3.五行、五色、五方、五脏、五音对照表:五行五色五方五脏五音土黄中脾宫金白西肺商木青东肝角火红南心微水黑北肾羽4.五行相生相克:5. 八卦的符号名称及所象征的基本自然现象:(p34)6.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
7.太庙:天子的祖庙,又称诸侯的始祖庙,也叫太庙。
8.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9 . 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称三公。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史上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丨天象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方东南中西北五灵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六气风热、火湿燥寒五促生长化收藏五时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八卦震巽离坤艮干兑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系统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十天干配人体:
甲为头、乙为颈,丙为肩,丁为齿、舌、目,戊已为面、鼻。
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十天干配脏腑: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为大肠、辛为肺、壬为膀胱癸肾脏。
《即五脏十天干化合: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
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
,壬为胫、癸为足。
膀胱癸肾脏。
《即五脏六腑、》
肾脏。
』
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
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二十八星宿详解及生日星宿对照表神秘莫测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相信朋友们都听说过,无关您是否热爱玄幻小说。
听说归听说,朋友们真的了解二十八星宿吗?如果不了解,朋友们就不妨关注一下小扬扬接下来时间要为大家更新的玄幻小说素材文章了,希望小扬扬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内容,可以为朋友们的原创小说提供有用的小说素材哦!二十八星宿,最初是古人为了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每一宿都包含着若干颗恒星。
“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行所在的位置。
二十八星宿可算得上时中国传统的文化主题之一,被我们的老祖宗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宗教、天文、文学以及风水、命理、星占、择吉、星命等术数中。
当然,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领域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相关的内容非常复杂。
关于二十八星宿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
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小扬扬查阅幻化小说素材相关资料显示,公元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天文观测,为后世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
古人总是把世界的一切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星空的变化,也关系着地上人们的吉凶祸福。
所以,不管是研究历史还是气候变化,一涉及古代文献,都会碰到有关天象记录。
既然二十八星宿这样神奇与神秘,朋友们不妨跟随小扬扬的脚步,一步步揭开玄幻小说素材中二十八星宿的神秘面纱吧!二十八星宿的真实面目上一篇文章中,小扬扬先大体为朋友们介绍了一下玄幻小说素材中的二十八星宿。
从今天开始,咱们正是进入这个话题哈!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二十八星宿共分为四组,又称为四维、四象、四兽、四方神等,每组又各有七个星宿。
史上最全⼈体⽳位对照表(⼲货收藏)闲暇时掐掐⾃已⾝上的⽳位,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哪⾥痛就掐哪⾥,多掐⼏次就不痛了,⾎脉也就通了,让⾃已的⾎液正常流通。
养⽣其实好简单的,没有那些怕困难的朋友们说的哪么难。
但是很多⼈都不清楚这些⽳位所对应的位置。
⽳位对应图向⼤家展⽰了⾝体各个⽳位的位置,⽅便⼤家了解和学习,⼩络是不是很给⼒呢?记得点个赞哦!哦!太阳⽳位于⽿廓前⾯,前额两侧,外眼⾓延长线的上⽅。
治疗失眠听宫⽳位于⾯部,⽿屏前,下颌⾻髁状突的后⽅,张⼝时呈凹陷处。
⽿鸣⽿聋印堂⽳位于⼈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治疗⿐炎风池⽳位于头额后⾯⼤筋的两旁与⽿垂平⾏处。
1、防治颈椎病2、疏肝理⽓3、治疗偏头痛风府⽳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
1、脑⾎管疾病2、⽼年痴呆3、治疗眼睛⼲涩天柱⽳位于后头⾻正下⽅凹处。
颈椎病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1、⼼⾎管疾病2、熬夜疲乏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
⼼绞痛章门⽳位于腋中线,第⼀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就是。
排解油腻期门⽳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保护肝脏曲⾻⽳曲⾻⽳位于腹下部耻⾻联合上缘上⽅凹陷处。
治疗尿频尿急⼼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
防治⼼脏病⼤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颈椎病⾄阳⽳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急性胃痛天宗⽳位于肩胛冈中点与肩胛⾻下⾓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1、肩膀疼痛2、乳房胀痛⼋髎⽳分别在第⼀、⼆、三、四骶后孔中。
男科病妇科病劳宫⽳位于⼿掌⼼,当第2、3掌⾻之间偏于第3掌⾻,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名指指尖处。
降⼼⽕后溪⽳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际。
落枕养⽼⽳以⼿掌⾯向胸,当尺⾻茎突桡侧⾻缝凹陷中。
糖尿病鱼际⽳位于第1掌⾻中点桡侧,⾚⽩⾁际处。
哮喘合⾕⽳位于⼿背,第1、2掌⾻间,当第⼆掌⾻桡侧的中点处。
1、美容养颜2、缓解⿐炎⼤陵⽳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五行黄金汤“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的最早思想。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癌症、糖尿病、三高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民众健康的主要威胁,并构成疾病社会负担的大部分,且以18%的年增长率上升。
沉重的医疗支出不仅困扰着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性难题。
研究显示,从人的整体功能失调到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过程初期正是“治未病”的最有效时期。
因此,“治未病”思想在符合我国防治疾病“战略前移”、“重心下移”要求的同时,也体现了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秋冬进补,来春打虎”。
天气渐冷,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看未病”的队伍里来。
与以前病倒了请假上医院不同的是,主动选择“治未病”——没病先预防,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才是对自己以及您的家人健康最负责任的做法!当前亚健康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也是国际性的研究重点。
据报载:在我国白领阶层的中年人中,约有7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那么约有2/3的人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的人会死于肿瘤,1/5的人会死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仅有1/10的人有希望安度晚年。
有专家近期曾对11省市的20余所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2万名高级知识分子进行死亡原因的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死亡年龄为58.52岁,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10年,其中死于中年的占到61.3%。
这么多人的英年早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与亚健康密不可分的。
大家知道,亚健康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疾病,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显然,对亚健康干预得早一点,那么人的寿命就会长一点,活着的人的生命质量就会好一点。
五运六气基本概念用我自己的话说,五运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以五运为周期和以六气为周期的两套变化系统。
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
这种能量之大、作用之强,只能用“天道”来形容,天道就是天的法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用人道的法律去理解,遵守法律者就受到保护,违反法律者就受到惩罚。
不懂得天也有法律者,就有无意中触犯的危险;视法律为无有者,只是害己又害人的历史罪人。
在讲究法治的文明社会,以学法为荣,以不学法为耻吧。
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学习五运六气的理论,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算太难,对美国人才真正是难,因为他们没有汉语的基础,想得到原汁原味的中医精髓,谈何容易。
但是,他们有兴趣,临床上有需求,会如饥似渴的去学习,学一点,马上就用上。
笔者在给美国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分两步走,第一是背公式;第二是做练习题(包括用运气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所有的人和事)。
临床上最重要的是患者出生的时间(运气造人),与当前运气的影响(运气致病)之间是什么关系,搞清楚这两个时间所包含的运气学意义,就能抓住人的体质和疾病的本质,就算学“通”了。
以下的内容介绍公式化的基本概念,有基础的读者请直接进入第三章,以后都是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部分,算是练习题吧,也是本书的重点。
五运六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发表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伟大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
主要包括九篇大论文章:《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证纪大记》、《至真要大论》、《本病论》、《刺法论》等。
比较集中地、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气化学说,亦即运气学说,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认识,到诊断治疗原则、针灸、方药、食疗等等临床运用,养生保健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史上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
丨天象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方东南中西北五灵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六气风热、火湿燥寒五促生长化收藏五时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八卦震巽离坤艮干兑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申酉子亥五数三、七一、九五、五二、八四、六
丨地象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行系统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