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1996年美国学者马库森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区的分类》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种典型产业区类型:一是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区,其区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区,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依赖国家力量型产区。

但是由于中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外的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参照国外的集群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产业集群的分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相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认为我国目前有五种企业集群现象:①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如深圳—东莞、上海—苏州地区;②智力密集地区,如北京中关村;③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如浙江温州、河北清河等;④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如苏州工业园;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基地。

何宏伟、刘敏从产业集群产生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①衍生型产业集群,主要从原国有企业剥离或衍生发展而成;②大企业拆分型产业集群,即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或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集群;③战略规划导向型产业集群,即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④自发型产业集群,即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基础上的特色集群;⑤招商引资型产业集群,即利用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3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本文认为从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来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1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主要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以及教育科研资源,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和资源开发,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借助市场力量逐渐生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社会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三是科技资源衍生型,主要依靠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如中关村产业集群,它是我国教育和科研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依托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多个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3.2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又称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往往是当地一些企业家在国内外市场中看到商机,开始进行单个家庭式或小规模企业的创业,成功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跟进,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一般由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家或带头“能人”和行业协会在这类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3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是指在我国对外开放中,一些地区凭借优越地理位置、优惠投资政策、丰富土地资源和充足廉价劳动力,在地方政府市场培育、企业创造性模仿和企业家精神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主要由两种类型: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

3.4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大型企业配套需求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专业化分工的严谨,众多大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而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大型“种子”企业是集群产生的基础,随着“种子”企业的发展,企业会产生部分外溢的知识、技术,或者人才的流动,这些部分外溢知识、技术的习得者和流动的人员又以各自的优势创立自己的企业并集聚在“种子”企业周边,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通信设备制造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中。

3.5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是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外部的市场交易,从而形成许多独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再通过不断的繁衍和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由于这些分裂或繁衍出的企业都处在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地理位置上又互相临近,因此通过彼此的分工和合作很容易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3.6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嵌入式”产业集群,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全产业转移,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将部分地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我国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开放后港台、欧美等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二是近年形成的国内产业转移,即沿海原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沿海产业容量逐渐缩小,产业北移和西进的态势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