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 部编版(人教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7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第3课古诗三首(第10-11页)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宠幸之臣。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弄:摆弄。
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形容清澈。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阅读理解及答案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
1.《寒食》是一首诗,是诗人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3.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描写了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用、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7.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渲染的美丽景色。
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10.《寒食》这首诗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度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请你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是一首讽刺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2.春城是什么意思?春城指的是春天的京城。
3.诗歌前两句用花、柳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4.《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春天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景色,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用“传”、“散”二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赐新火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注释: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第3课古诗三首(第10-11 页)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 105 天,清明节前 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宠幸之臣。
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弄:摆弄。
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形容清澈。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背诵内容1.《寒食》XXX(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十五夜望月》XXX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XXX素手,XXX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XXX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长歌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XXXXXX,朝露待日晞。
XXX,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XXX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马诗》XXX大漠XXX,XXX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竹石》XXX(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XXX工具南北风。
7.《石灰吟》XXX千锤万凿出深山,猛火焚烧若轻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采薇》(节选)昔我往矣,XXX。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酸悲,莫知我哀!9.《春夜喜雨》XXX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XXX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XXX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老婆愁安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XXX须纵酒,XXX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江上渔者》XXXXXX往来人,但XXX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呈水部张十八员外》XXX天街细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泊船瓜洲》XXX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
14.《游园不值》XXX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XXX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歌中的节日》中的《寒食》。
详细内容包括对《寒食》这首古诗的解读,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体会诗人韩愈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寒食》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表现手法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诗歌创作手法的学习。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3. 解读诗句:逐句解析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寒食节为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互相交流心得。
7. 展示成果: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重点词语:飞花、寒食、东风、御柳3. 诗歌创作手法:对偶、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寒食节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家家户户禁炊烟。
东风轻拂柳枝斜,满城飞花似锦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和诗歌创作兴趣较高,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了解其他与寒食节相关的诗歌,拓宽知识面。
第 3 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侯、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 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A 案)1.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 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
(B 案)1. 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A 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 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A 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 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 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 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 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 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古诗《寒食》。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2.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1. 板书课题。
2. 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 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1. 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 介绍作者: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 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六下古诗词1.寒食①[唐] 韩翃春城②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③斜。
日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入五侯⑥家。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⑤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⑥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作者简介】韩翃(hóng)(719一788),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体裁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代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是就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
“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最后一句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2.迢迢牵牛星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②。
纤纤擢③素④手,札扎⑤弄机杼⑥。
终日不成章⑦,泣涕零⑧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⑨一水间,脉脉⑩不得语。
【注释】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
④素:白皙。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
杼,梭子。
⑦章:花纹。
【导语】《古诗三⾸》包含《寒⾷》、《迢迢牵⽜星》和《⼗五夜望⽉》,这三⾸诗分别写了三个节⽓的习俗,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课⽂原⽂ 寒⾷ [唐]韩翃 春城⽆处不飞花, 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五侯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迢迢牵⽜星 迢迢牵⽜星,皎皎河汉⼥。
纤纤擢素⼿,札札弄机杼。
终⽇不成章,泣涕零如⾬;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 盈盈⼀⽔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选⾃《古诗⼗九⾸》。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指织⼥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眼睛表达情意的样⼦。
⼗五夜望⽉ [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 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五夜]农历⼋⽉⼗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层⽩霜。
【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 抽泣 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含情脉脉 栖qī:栖息 栖居 栖⾝ 两栖 鸦yā:乌鸦 鸦⽚ 鸦雀⽆声 鸦⽚战争 多⾳字: 处: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 传: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脉:mài(⼭脉) (mò(脉脉) 纤:xiān(纤维) qiàn(纤夫) 形近字: 宫(宫廷) 官(官员) 侯(王侯) 候(等候) 栖(栖息) 柄(把柄) 问题归纳: 1、《寒⾷》这⾸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运⽤了什么描写⽅法? 这⾸诗运⽤了⽩描⼿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数的迷⼈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动地描绘出了⼀幅夜晚⾛马传烛图,使⼈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寒食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鉴赏一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