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2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指导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试说明”:“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取,占领。
《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
《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逃亡的人。
《过秦论》。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遇见。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答案:C模拟练习:(1)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似,此句中“报”解释为“答复,回复”,二、语境推断法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