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29.18 KB
- 文档页数:8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需具备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伦理道德。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主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责任意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缺乏实践和案例分析,使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深刻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
2. 教育践行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缺少接触真实环境的机会,缺乏对实际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3. 缺乏评价机制。
对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环保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提升情况。
1. 深化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政策法规、环境道德等方面,深化学生对环境和伦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激发其热情和愿望去实施环保行动。
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教育也逐渐被引起更多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较低,需要加强相应的教育。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对于大学生而言,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宣传生态文明以及现代知识技术的创新和责任等生态文明知识应成为他们必修的课程。
大学生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费,崇尚科学、健康、文化、和谐,将环保观念融入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校园内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很有必要。
校园应该加强课堂教育和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建立公共环境教育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提供学习和宣传平台。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方面,良好的社区共建、文化活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也可以起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三、完善相关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该积极完善有关环保教育的法规和制度,勇于打破教育体系的惯性,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
同时,加强(新闻)媒体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报道也是固化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整个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环保、生态文明等意识,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以道德教育培养理念为核心,将生态环境保护等
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懂得珍惜资源,实现生态与道德
共生的一种教育。
首先,要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主动学习和实施社会可持续发
展理念,重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保护,把现代生态文明植入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努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他们
理解和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共存之间的平衡,体察到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树立节约资源、尊重环境的意识,真正体会“只有充分尊重环境和资源,
才能得到优雅的生活”的真谛。
最后,要实施教育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身边的环境
实践中,培养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铭记在心的节约资源、爱护大自然、拥
抱美好生活的观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素养,坚守绿色道德,引领青少年携手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浅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逐渐显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突显出越来越严峻的必要性。
然而想要培养具有高生态道德标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篇一《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摘要: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逐渐显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突显出越来越严峻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力军,培养具有高生态道德标准的大学生,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使之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择取与应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从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在高校范围内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用校园规范与社会实践一起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不失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又被称作环境道德或自然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用生态道德理念来教育大学生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养成与之相配的生态文明习惯。
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在资源利用上注重节约与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生态责任教育人类对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所负有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人类的活动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慢慢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大量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都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在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大学生们更加清楚人类自己造成的破坏,责任必须人类自己承担。
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和促进自然的恢复与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2.感恩自然教育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自然环境的改造都是在所难免。
大学生生态教育路径探析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问题也日益突显。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探索生态教育路径,使其成为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一、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其环境建设对实现生态教育至关重要。
大学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推广节能环保措施、开展废品回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大学可以把自身作为一个样本,示范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和参与环保行动。
二、推行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态教育的培养不仅应该从生态环境中获得,更应当借用课堂的力量推行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课程不足。
应该增加该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让大学生成为具有环境保护思想的社会人才。
生态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更要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态环境,搭建相关实验室和生态科研中心等,从课上到课下,形成一整套的生态课程体系。
三、开展生态环保科普活动大学作为科学普及的重地,有着广泛的师生群体,开展生态环保科普活动,能够提升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加深他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大学可以从环保科普展、生态摄影比赛、绿色节能知识竞赛等渠道入手,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平台,让师生在科普活动中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引导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和了解社会,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步骤。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了解各类社区中的环境问题和特点,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影响和痛苦。
社会实践是一个深度体验生态环境的过程,既可以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加强大学生态教育,探索合理的生态教育路径,应该成为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投入的重点。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第一篇: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朱蕴丽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
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有序地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实施生态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态道德;环境道德;大学教育;科学发展观基金项目:该课题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6YB185。
课题主持人朱蕴丽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课题组成员由卢忠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昕阳(南昌航空学院副教授)、江天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小丽(南昌高专副教授)等人组成。
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业已完成预期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其题为《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第11期《江西社会科学》,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现就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文献综述对生态、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和担忧已经引起世人的瞩目,且这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1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一种观点总是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只要通过大学四、五年系统地学习,可能水到渠成地或天然地形成对生态道德的认知或认同,自发地会形成一种生态道德的理性自觉。
实则不然,现在大学里普遍出现的种种蔑视生态、忽悠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奢侈现象是比比皆是,有的还是触目惊心,生态道德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自觉地“生根开花”,生态道德教育也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鳞片爪,就是有,也只是零星散见在有关报刊杂志点评式的小论文或随笔类的小文章当中,系统性、宏观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论著不多。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念,遵循生态伦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展望进行探讨。
1.引领正确的生态观念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引领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的重要途径。
当前,许多学生在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长大,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所欠缺。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态环境,培养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树立坚定的环保信念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坚定的环保信念。
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念和责任感,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3.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
通过生态伦理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生态伦理规范,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1.课程设置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可能只有少数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而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相关课程。
这导致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限,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意识。
2.教学资源匮乏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教学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相关领域的教师和教材资源有限,很难保证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对较弱。
由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的动力,导致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1.拓宽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设置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
思想库经济导刊922010 / 07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树立生态道德观。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创造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精神文明。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它告诉人们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需要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以及长短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人类为满足自身利益增长的物质欲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扰乱了自然界的生态秩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造文 | 汪 鸿【关键词】 生态道德,教育,环境,自然成水灾、旱灾连年不断,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等。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更为宽广的道德视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应从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三方面来展开的。
如何强化生态道德意识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唤起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唤起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觉醒。
生态道德意识从内容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信念等方面,且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是非、善恶、荣辱要有正确认识和判断,使人们从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形成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能耗,杜绝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
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决不是一句空话,它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促进人们生态道德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建设和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古以来,在社会的发展与进程中,人和自然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所有的生命也都来源于这个整体。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物种绝灭等生态问题,这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2009年9月23日,澳大利亚遭遇70年来最大橘红色沙尘暴,罕见的沙尘暴席卷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悉尼整个城市笼罩经济导刊932010 / 07改革论坛关爱地球从我做起。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通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1保护环境如今,全球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责任。
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行为。
1.2提高人文素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3适应未来发展未来的社会将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也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领军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环保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的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有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只是一些零散知识的堆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
2.2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需求。
而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实践环节。
2.3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兴趣,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
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素养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改进措施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合当下的环保需求和发展趋势。
可以加入一些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知识文库 第20期178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讨刘莹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敬重生命,这是保障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最高要求。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素质较高的群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大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大学生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广者,让他们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1 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面临问题分析1.1 各高校课程极少涉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文明的教育内容。
高校生态教育教学方式也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简单的向学生灌输学习模式。
教师对于生态文明道德知识的传授,缺乏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少的可怜,忽视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1.2 忽视生态道德文明教育,只重视学习成绩、特长技能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高,有少数家长的生态道德素质不够,在生活中不自觉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如乱砍树木、楼上抛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等不文明行为,孩子在成长阶段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渐渐的形成了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习惯。
1.3 社会大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实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引导下,不断向大自然榨取自然资源,索取的同时不加以保护,贪得无厌,不计后果。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加入到对利益与金钱的追逐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纯净的校园文化也走向商业化和功利化。
此种不健康的风气带入到高校校园,影响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价值取向。
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2.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应当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探索。
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首先是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全面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重视环境问题。
其次是开设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让学生从课堂上接受环保知识的传授。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环保工作的具体意义和价值。
学校可以组织义务清洁环境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学校应当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是加强对环保理念的宣传和倡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其次是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选择绿色食品,饮食健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浪费,从而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强环保活动的组织四、创建绿色校园高校可以通过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是建设绿色环保基础设施,比如可回收垃圾分类回收箱、绿色能源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环保的学习、生活环境。
其次是加强绿化工作,让校园变成一个绿荫环绕的美丽园林,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环保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环保主题的摄影展、绿色音乐会等,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环保理念,增加对环保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就像是在播种和培育一个绿色种子,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代生态素养高的大学生,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路径探析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奉献其中。
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我们要认识到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大学作为育人场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态观教育,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观;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人们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维护身边的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来看,还是良好的。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丰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存在一些环境问题。
在大部分国家发展经济的前期,可能由于发展经验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很好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起来后,生态问题成为了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行业也存在一些环保问题,但总体上是良好的、是可控的。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出现的生态问题,给我国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作为即将走入社会,进入到各行各业的大学生,加强他们的生态观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探寻加强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路径,引导他们能够真正重视起来,付诸行动。
1.真正发挥好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生态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课堂的教育对大学生生态观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对学生有生态观方面的教育,但是具体专门教授生态的课程较少。
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重任一般都是落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的身上。
大学开设有选修课,思政课老师一般会在公共课上向学生传授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也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学课程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如果学生不是生态学或者环境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难接触到系统的生态知识学习,即使学校开设的有选修课,老师一般会侧重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态观教育一般也是包含在对学生的三观教育之中,课堂方面生态观教育的意识还未得到很好的重视,这是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一点。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急需解决的一个共同性的紧迫问题,面对当前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各地高校应积极发挥人才培育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从而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研究和探讨如何在“美丽中国语境下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以期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socie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sues have become a common urgent problem worldwide.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s to briefly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for 单分析和总结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就university students , and study and explore how tofurther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effect in the context of "Beautiful China" ,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hemselves better to the building of "BeautifulChina".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美丽中国;问题;措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2016)13-0179-020 引言 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重点在于人类同自然的协同进化,它通过转变人们的错误生态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塑造新的正 确的生命文明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对自然的爱护和尊 重,引导人们适度消费,不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 而有效促进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改善。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 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文章简 在“美丽中国”语境下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和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Key words :Beautiful China ; problems ;measures中图分类 口 号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质水平,推动和促进我国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共存和发展。
1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1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高校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办学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理论水平,尤其是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专业课或报考各类资格证上,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缺乏生态文明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将德育课程当作“休息课” ,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高,逐渐趋于边缘化,这就给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阻力。
1.2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用性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生态道德教育归入到思想政治中,而采用的教材一般是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
这些教材中对生态文明观的涉及不具体,往往是从哲学、经济等周边因素对生态文明观进行映射,且由于理论性过强,教材内容存在“高、大、空”等不切实问题,使得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较低,对当前社会中的生态热点问题的涉及不多,无法帮助大学生快速、准确、有效地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导致生态道德教学效果不理想。
1.3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些高校的思政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严密、系统的理论学习,但对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念缺乏足够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些新思想、新成就、新发现关注不足,无法很好地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对当前社会中的生态热点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解释,且对某些生态理论观点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错误或偏见,这就导致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有效的讲授,从而影响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
2“美丽中国”语境下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各地高校应在“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强化和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各高校领导应该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在教学政策、人员以及经费等方面的投入高,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和保障,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涵以及对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提高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生态环保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
2.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高校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外,还应重点加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方面的培养,纠正和改变他们过去错误的生活行为和消费方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养成正确的生活消费行为,倡导他们进行正确、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态消费方式,并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抵制奢侈浪费、享乐主义、超前消费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推行节约型消费模式,自觉爱护动物植被以及自然环境,从而有效减少和遏制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2.3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化改革高校教师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 、“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评价综合性以及课堂形式多样性等教学原则,积极优化和创新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态道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态道德课堂教学互动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需求以及体验情况,注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程度,积极引导学生以教材案例、话题等为基础展开联想、思考,并对这些话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创造积极和谐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氛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生态道德教学活动互动中来,使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活学活用,也更好地促使生态道德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2.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榜样,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转变自身的生态文明观念,正确认识、了解和实现生态文明道德观的思想内涵,并将生态文明意识切实贯彻落实到自身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做好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即共性问题要从整体提上来讨论、解决,个别问题则要落实到个人,通过谈话等形式来解决,避免出现小题大做的情况,对有困难、有疑惑的学生要及时果和水平。
予以帮助和沟通,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效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 为“美 3 案例分析 随机抽取 2015 年入校的 150 名大一学生,对他们就日常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而后,对他们进行为期半年的 丽中国”生态道德教育,并进行再一次的问卷调查,分析前 后两次调查的结果情况。
详见图 1、图 2。
经过问卷调查统计, 150 名大学生经过生态道德教育后,其节约水电、自觉维护公共卫生、进行垃圾分类、自觉爱护 花草以及使用双面打印等良好的生活行为得到有效发扬和 提高,而乱扔垃圾、随意破坏公共物品、乱涂另类文化以及 使用一次性物品等不良生活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减少。
这 就说明对大学生加强“美丽中国”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有效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自觉环保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良性发展。
4 结语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 德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多管齐、不断创新,将学校教育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效结 丽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和价值。
参考文献:[1] 刘忠岩 .生态文明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 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 74-76.[2]刘振清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9):110-113.[3]白启辉,金国玉.“美丽中国” 语境下加强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时代意蕴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 ( 06):52-54.[4]雷艳平.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进课堂途径探析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 04):63-66.[5] 李立坚.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 25-28.[6]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 .高教探索,2013( 04):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