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_板块运动__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4
《专题5 板块运动》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地球表层由一个整体板块组成C、板块运动速度均匀,每年都在移动D、板块运动仅限于水平运动2、下列哪个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B、大西洋海底扩张C、死海的海平面上升D、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3、下列哪一项不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证据?A. 大陆边缘的匹配性B. 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C. 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D. 人类文明遗址的分布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哪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A.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 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5、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平静B、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没有火山和地震活动C、板块的边缘是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区域,多火山、地震D、板块运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板块的边缘6、以下哪个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A、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B、地中海的缩小C、红海的海域扩张D、亚马逊河的河水泛滥7、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最高峰所在地,其形成源于哪两大板块的碰撞?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8、以下哪个板块运动现象通常表现为地壳的拉伸和断裂?A、消亡边界B、生长边界C、转换断层D、逆冲断层9、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地球表面整体处于静止状态B.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岩层活跃C. 板块大规模运动速率一般较快D. 板块之间相互接触通常是相邻国家 10、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A.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层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B. 板块边缘的岩层较薄,容易出现火山、地震等现象C. 板块的边界通常以山脉或海沟的形式表现D.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质活动的主要动力11、以下哪个现象最能够说明地球表面存在着板块运动?A. 黄河的泥沙淤积B.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C. 冰川的侵蚀作用D. 地球的磁场变化12、下列哪种地质构造类型是由板块相互拉扯、拉伸形成的?A. 海底扩张带B. 撞击带C. 地堑D. 地垒13、关于地球板块构造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板块。
板块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掌握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3.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三、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板块运动吗?板块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讲解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地球地壳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移动,形成了板块运动。
讲解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运动是地壳内部的大运动,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碰撞、滑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地震。
3.讨论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15分钟)
利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并解释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拆离运动、推挤运动、滑移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运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表现形式。
4.实例分析:构造边界(15分钟)
介绍构造边界的概念和分类: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挤压、边界拉张、边界滑移。
通过示例,解释不同类型的构造边界对地球上地貌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5.小结与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简单的复习。
《板块运动——地震》教学设计上海市罗店中学杨晓宾一、教材分析:1、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查询搜集相关资料。
2、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需加入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于地震缺乏感性认识,对于地震的内容又保有兴趣,可以适当拓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
我国位于交界处。
知道引发构造地震的基本成因。
学会分析基本的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影像和动画材料,给予学生较强的直观冲击。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同时与教学课题研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产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中的自救互救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地震影像片断引入课题。
【设计思想】以震撼性的内容抓住学生注意力,明确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1、PPT展示:板块相互运动引发地震的影像。
【设计思想】学生迅速与地震片段联系起来,主动学习领会地震成因。
2、教师介绍构造地震知识点并作相应提问: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及相互关系。
教师展示FLASH释疑。
3、播放地震卡通片,进一步提升兴趣,汇总地震知识点。
【设计思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印象深刻。
4、PPT展示地震分布规律提问我国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展示我国地震分布带、地震次数和唐山地震的相关资料。
【设计思想】落实地理教学,理解我国多地震的原因,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5、展示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阪神地震和洛杉矶地震。
【设计思想】内容拓展,引发学生的深思。
6、讨论地震的人员损失得到启示,明白地震中自救、互救的可贵。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板块的运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几大板块。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2 板块的运动方式讲解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张裂运动和挤压运动。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使学生理解板块运动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地球仪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
提问:“你们能发现地球板块之间的运动规律吗?”引发学生思考。
3.2 讲解新课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的概念及板块运动的类型。
通过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板块运动在实际地理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知识巩固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方式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方式的掌握程度。
4.2 知识巩固练习分析学生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情况。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板块运动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板块运动示意图,加深对板块运动方式的理解。
5.2 课后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板块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火山等现象。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质特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板块运动》教案第一篇:《板块运动》教案板块构造知识点: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各大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导入:同学们,先前咱们一起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同学们是否会有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为这个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研究结论是,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并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理论。
【板书】板块运动请同学们看图,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板书】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诶,这跟咱们之前学的大洋大洲的名字有一些相似。
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回答几个问题。
1、这六大板块哪个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太平洋板块2、澳大利亚位于哪个版块?印度洋板块3、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州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经过以上学习,这六大板块中并不存在大洋洲板块,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这个细节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下。
【板书】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实际上,板块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挤压运动和扩张运动。
什么是挤压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非常好,两个就越挤越紧。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什么是扩张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相当冷淡,谁也不理谁,分得越来越开。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这两种运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咱们本节课的重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展示的两张图,上面是全球主要地震带和山系图,下图是全球板块图,大家有什么发现?地震和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之间挤压的生长边界上挤压形成山脉,岛弧,海沟,举例: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结尾:板块的这种挤压和扩张运动塑造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形态,我们将这种称之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要经过亿万年的时间。
板块运动教案板块运动教案一、引言板块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身体各个部位的综合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板块运动的教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二、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生,旨在通过板块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动作准备、基础动作练习、高级动作挑战和放松伸展。
三、动作准备1. 热身运动: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慢跑、跳绳、踢毽子等,以提高身体温度和心肺功能。
2. 关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关节活动,如颈部转动、肩部摆动、腰部扭转等,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
3. 拉伸运动:指导学生进行全身拉伸运动,重点放在腿部、背部和臂部等关键部位,以准备好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
四、基础动作练习1. 平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平衡木行走等,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2. 核心训练:教导学生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以增强腹肌和背肌的力量。
3. 动作转换:指导学生进行板块运动的基础动作,如俯卧撑、深蹲、跳箱等,以提高学生的力量和爆发力。
五、高级动作挑战1. 动作组合:引导学生进行多个动作的组合练习,如连续跳箱、俯卧撑转身等,以增加运动的难度和挑战性。
2. 动作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动作创新,尝试设计自己独特的板块运动动作,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持久力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板块运动的持久力训练,如连续做俯卧撑、跳绳等,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持久力。
六、放松伸展1. 轻松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慢跑、踱步等,以帮助身体逐渐恢复平静状态。
2. 身体伸展:教导学生进行全身伸展运动,重点放在腿部、背部和臂部等关键部位,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
3. 呼吸放松: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以帮助学生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放松身心。
七、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
课题:专题5 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熟记全球六大板块及边界
2.熟记世界两大地震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分布特点
3.读图辨别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分析生长边界:裂谷和海岭的成因,分析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4.识别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区别震级与烈度,以及烈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海岭、海沟、岛弧链、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难点:板块边界与世界地貌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练习册:专题5 教学反思:。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5板块运动》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表层现象及其演变规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5板块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板块概念并掌握地球板块的分类;–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产生;–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地球板块的分类与运动特点;–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球板块的运动机制及相关地震和火山现象的发生原因;–地球板块的分类和局部地质构造。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沙盘、地图、地理标本;–课件、PPT。
2.素材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和实物。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本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引入、知识讲解和实践探究。
1. 导入引入(10分钟)首先,在黑板上帖上“板块运动”的概念,并让学生回忆一下地理学过程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地震、火山等,通过提问让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40分钟)•地球板块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地球板块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板块的分类;–解释板块的运动特点和相关地震、火山等现象的产生原因。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多媒体素材展示板块运动对地球地貌和环境的影响;–介绍相关的地质构造和地理标本,如山脉、地震波等。
3. 实践探究(50分钟)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设置了实践探究环节。
•沙盘模拟板块运动:–准备沙盘,用于模拟板块运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沙盘上模拟板块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记录板块运动的变化,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专题5 板块运动(测试)【知识梳理】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
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思考1】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观看上图,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岛弧、大洋形成的原因: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东非大裂谷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太平洋西岸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4.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
5.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流。
6.海洋板块中岩石年龄最轻的地方是________,此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思考2】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在一次地震中有多少个震级,多少个烈度?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4】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地震烈度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图2.1中相应的位置标出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名称。
【思考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_______地带。
【思考6】火山爆发是否百害而无一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B.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海沟C.板块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D.全球地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2.世界上活火山主要分布在----------------------------------------------------------------()A.大陆板块内部B.大洋板块内部C.板块俯冲带D.板块张裂带3.从板块构造理论看,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有关的两大板块是-------------------()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4.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山脉是----------------------------------------()A.喜马拉雅山脉B.落基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西藏、云南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A.位于热带,光照资源丰富B.位于板块的中部,多火山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活跃D.位于板块碰撞带上,地壳活跃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的形成是由于----------------------()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B.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D.两个板块张裂形成的7.下列四个选项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是------------------------------------------()A.大西洋中脊B.地中海C.雅鲁藏布江D.马里亚纳海沟8.反映地面受地震影响而遭受破坏程度大小的地震要素是------------------------()A.震源B.震中C.烈度D.震级9.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B.震源越浅,震级越大C.震中距越大,对地面的破坏越大D.震中距越小,对地面的破坏越大二、综合分析题1历史上意大利埃特纳火山曾多次爆发,2006年5月该火山再次爆发。
回答:(1)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埃特纳火山属________火山,埃特纳火山位于_______________火山带上。
(2)按岩石成因分类,埃特纳火山山顶的岩石属于_________岩。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在________层(圈)上滑动、碰撞,目前仍处于活动阶段的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________带。
(4)埃特纳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是_______。
(5)火山活动曾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也可以带来益处,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不同程度受灾,读下图并回答:(1)地震发生时,成都与汶川相比A.两地烈度相同,成都震级较小B.成都震级与烈度均较大C.两地震级相同,成都烈度较小D.成都震级与烈度均较小(2)在“汶川地震成因示意”图中,箭头①表示板块挤压_______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起;箭头②表示青藏高原隆起时,挤压东面的_________盆地;箭头③表示汶川地处我国大陆断裂地震带上,是地震活跃地区。
(4)从地震要素分析,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震常常会引发次生灾害,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北纬34.4度,东经73.6度)发生7.8级强烈地震。
地震发生在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05年10月8日上午8时50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有明显震感。
印度气象局宣布震级为里氏6.8级;美国地质勘测署测得震级为里氏7.6级;日本气象厅报告震级为7.8级。
据此完成(1)一(4)题(1)同一次地震当中,不同国家测得的震级不同,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B.各国发布的震级不一,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地震测量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测量时距离震中距离不同,因而造成误差所致C.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D.烈度只与震级有关,地震波所及之处,烈度相同(2)这次地震----------------------------------------------------------------------------------()①发生在印度洋板块上②发生在亚欧板块上③是地壳张裂造成④是地壳挤压造成A.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3)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在此次地震中,很多房屋是在山体滑坡中倒塌的。
从地震构造角度上说,这里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地带,断层活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区。
在今后重建中应避免的是-----------------------------------------------------------------()A.选新址重建是预防震灾的方法之一B.重建一定要打好地基C.重建最好能够避开活动断层带和陡峭的山坡D.选重板建材,增强抗倒塌能力(4)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最接近------------------------------------()A.4°N ,120°W B.4°S,121°EC.4°S,120°W D.4°N ,121°E4.台湾花莲海域2009年12月19日6.7级地震,读下图,回答:(1)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_______倍。
(2)台湾省多地震,是因为其位于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交界处,这里的板块边界属于______(生长界或消亡界)。
台北市位于震中的_____方向,若其它条件相同,A、B两地的地震烈度应该是______(填写代号)①相同②A大于B ③B大于A(3)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感觉到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左右摇晃B.上下颠繁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4)写出地震发生时可能会诱发的其他自然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汀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东南亚、南亚及东非众多国家。
读图回答:(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_________圈可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发生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
苏门答腊岛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中的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地区之一。
(3)除自然因素外,这次灾害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②两处,位于板块张裂地区的是_______处。
(5)板块张裂处常形成--------------------------------------------------------()A.岛弧B.裂谷C.海岸山脉D.海沟(6)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避震方法是--------------------------------()(多项选择)A.震时立即冲出房屋;跑到安全的地方B.在室内避震时,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C.在室外避震时,选择高大结实的建筑物旁最为屏障D.身体应采用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