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⒈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⒉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⒊年移动幅度约为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轴的倾角不变)详细介绍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南北纬30°为无风带。
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板书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2、移动状况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教学目标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不同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世界形成了有规律散布的,各纬度地带散布着不同的形势,即在不同的和控制之下。
形成因素:散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和的季节移动规律:⒈全年夏日北移,冬季南移⒉移动晚于移动约1个月⒊年移动幅度约为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的存在(即的倾角不变)详细介绍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由于地球的,随季节的转变而在之间移动,同时引发和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位于赤道双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很短,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周围。
但这时南半球的能够一直吹到赤道,乃至有一部份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到冬至、又南移到。
这时地面上的和,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份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转变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南北纬30°为。
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同意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赤道周围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和。
中文名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同意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光滑、均匀的,气压水平散布表现出纬向带状。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