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9
吉林省土壤概况吉林省土壤概况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发布时间:2017-04-17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简介吉林省幅员辽阔,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为18.65万平方公里,境内土壤类型包括19个土类,44个亚类、99个土属、263个土种。
其中,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41.4%,其次是黑钙土,占13.34%,白浆土占10.5%,草甸土占9.64%,黑土占5.9%,风沙土、新积土和盐碱土分别占5.63%、4.83%、2.83%,以上8个土类的面积总和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93.79%,其余11个土类面积仅占6.21%。
我省耕地土壤以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黑土、暗棕壤、风沙土、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
——暗棕壤:东部山区、半山区的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棕色层的酸性淋溶土壤,主要分布在白山市、通化市、延边州、吉林市和辽源市。
特性:土壤腐殖质层厚度20cm左右,无或仅有不明显的浅色亚表层;淀积层多呈黄棕色;地表以下50~100cm深度内无锈斑特征。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11(A1)]—淀积层(B)—母质层(C)。
面积:全省暗棕壤总面积115,804,362亩,占全省土壤面积41.4%,其中耕地面积8,568,554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8%。
——黑钙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和碳酸盐的淋溶积聚过程。
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和长春市。
特性:有较深厚的暗腐殖质层;表层碳酸盐已被淋洗;土壤含盐量<0.1%,碱化度<5%,呈弱碱性反应;地表50cm深度内无基岩层。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淀积层(B k)—母质层(C)。
全省黑钙土总面积37,332,429亩,占全省土壤面积13.34%,其中耕地面积21,669,809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99%。
——白浆土:具有薄的黑土层和一个瘠薄的白浆层,且酸性强,母质粘重,水分物理性质不良。
主要分布在白山市、吉林市、延边州和通化市,辽源、长春、四平也有少量分布。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据最新遥感资料显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151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575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944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省各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厘米。
土壤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1世纪吉林省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
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的水土流失主要靠群众自力更生投劳进行治理,资金投入很少,目前我省每年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国家补助经费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量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无法实施。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
三是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主要防治对策进入21世纪,我省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作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为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今后应采取以下具体保证措施:一是依法强化监督,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
全省每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300多平方公里,弃土弃碴数千万方,对生态环境和江河整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的已很难挽救。
吉林省侵蚀沟成因分析马越【摘要】侵蚀沟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侵蚀形式,侵蚀沟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草原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我国东北黑土区中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1年底,现有长度100m以上的大中型侵蚀沟62978条.这些侵蚀沟,每年都对吉林省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本文根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中的吉林省侵蚀沟普查成果,对吉林省侵蚀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大规模、高标准地防治侵蚀沟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1-3,8)【关键词】侵蚀沟;侵蚀形式;水土流失【作者】马越【作者单位】长春水利电力学校, 吉林长春 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表明,吉林省现有长度100m以上的大中型侵蚀沟62 978条。
沟道总长度1 976.77km,沟缘总面积37 371.05hm2,平均沟壑密度为0.13km/km2。
侵蚀沟在全省分布很广泛,除乾安、大安、通榆、镇赉等县市,其它县市均存在沟蚀问题。
从数量上看永吉、蛟河、磐石、东辽、图们、和龙等中东部25个县、市侵蚀沟较多,沟壑密度都在0.1km/km2以上,最高的东辽县、龙井市、四平市分别达到0.53km/ km2、0.69km/km2、0.73km/km2。
其它县市相对较少,沟壑密度在0.1km/km2以下。
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三类(另外还有冻融侵蚀、化学侵蚀)。
水力侵蚀又分为坡面侵蚀(简称“面蚀”)和沟谷侵蚀(简称“沟蚀”)两种类型。
水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沟蚀是面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危害也最大。
土壤侵蚀现象是地域性很强的现象,水力侵蚀较风力侵蚀具有更强的地域性。
西吉县吉强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分析摘要:西吉县吉强流域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农田、淤积水库、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提出了适合本流域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治理措施西吉县吉强流域属葫芦河流域上游左岸,位于西吉县黄家川水库至夏寨水库之间,总土地面积174.17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8.05 km2,年均流失量75.86万t,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
流域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土壤输沙模数4 800t/km2·a,年产沙量约132.48万t,海拔1 886.70~2 443.80 m,相对高差557.10 m。
流域在地貌以黄土梁峁状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
1 水土流失成因1.1 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集中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1.1 地形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的地形要素是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和地表破碎程度,流域地面坡度:梁峁顶部平缓,一般多在3°~10°;下部梁峁较陡,一般多在15°~25°;峁边线以下的谷坡绝大多数在25°以上;沟道上游掌地多在10°左右。
各级坡度面积:<5°的面积占16.73 %,5°~15°的占33.47 %,15°~25°的占37.83 %,25°~35°的占11.97 %。
坡面的长度多在30~100 m之间。
地面破碎程度大,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60 %,沟壑密度1.24 km/km2。
沟道切割大部分在20~30 m,少数地方超过35 m。
由于地形的影响,从分水岭至沟床,侵蚀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梁峁顶分水岭地带,以土壤面蚀为主,侵蚀较弱;梁峁坡地带,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明显,侵蚀增强;沟谷地带,水力、重力、陷穴的侵蚀最为活跃;沟床是输移上游侵蚀物质的渠道,在上游洪水冲刷影响下,沟床下切、沟道前进、沟岸扩张。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阐述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吉林省西部近些年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
提出了该区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关键词]生态问题治理恢复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吉林省西部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
此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等11个县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面积的38%;草地面积98.64万hm2,占20%;林地面积为70.67万hm2,占14%;水域含湿地面积54.46万hm2,占11%。
该区耕地、草原资源丰富,两者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以上,但耕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面积大。
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0℃活动积温2900~305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机率高达710~90%;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8%,但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二、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1 降水量少,旱灾发生频繁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3~6月的播种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8%左右。
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79%。
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统计,白城地区因旱灾造成年际农业产值丰欠幅度达6~7亿元左右。
干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水白自流过嫩江和松花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河流,嫩江大赉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18亿m2,松花江流经西部地区的水有100多亿m3。
而西部地区对其利用率低,嫩江多年引水利用只占嫩江年均径流量的2%左右,其它径流量白白过境流掉。
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摘要]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土层变薄,地力减退,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风力侵蚀使草原和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加剧了洪旱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主要针对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仅供各位学者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1.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松辽平原一部分。
位于东经″123°20′至124°05′,北纬43°20′至44°05′之间。
东与公主岭接壤,西连内蒙古哲里木盟的科左中、后旗,南接辽宁省昌图县和本省梨树县,北邻长岭县,地势由东向西南逐渐低下。
全市东西宽62公里,南北长89公里,幅员3121.2平方公里。
1.2地貌与植被情况我市地貌属堆积地形类型,根据各地质发育历史为第四系沉积物结构,东部高,西部低,西南隆起,按地表形态分中北部冲积湖积平原区,区内分布连绵起伏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部分沙丘和碱地互相交错,大部分地块为风沙土。
我市共有林地面积6.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3%,森林覆盖率为25%。
各类草地面积7.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4%,大部分荒草地已开垦为农田或进行林牧业生产,原始植被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现存林草达到保持水土功能大为削弱。
市内植被种类较多,是国家畜牧业基地之一。
目前草原上长着羊草、披碱草、碱草、碱茅、芦苇及人工种植苜蓿草、草木栖等。
2.水土保持措施基本情况2.1水土流失现状我市幅员3121.2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13.2万公顷。
1949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133.194公顷,到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为93635公顷,其中风蚀面积84.69公顷,水蚀面积8406公顷,人为因素水土流失面积1160公顷。
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措施摘要:对于东北地区来讲,水土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水土资源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并充分的利用水土资源,提升其生产能力。
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重点以吉林地区为例,对水土流失的现状和保持水土的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字:东北地区;吉林;水土流失;现状;措施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该地区以黑土为主,吉林省则位于黑土区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由于对于水土保护工作开展不当,该地区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现象分布在全省的各个地区,使得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进而加剧了洪涝等灾害的发生,降低了粮食的产量。
基于此,需要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保护水土的措施。
一、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水土流失是当前东北地区土地面临的最大危害,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当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
下面本文就重点以吉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从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
水土流失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吉林省来讲,其中东部地区大多以丘陵、山地以及台地为主,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因此该地区的土壤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力的侵蚀,如果保护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而吉林省西部地区则气候干燥,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土壤流失的原因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
这是水土流失的整体概况。
其次,从水土流失的强度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吉林省来说,其水力侵蚀地区主要呈现出规律性的集中分布状态,在地区的东部中低山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等,在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
水土流失情况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人类的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从自然角度分析,除了河谷冲积平原以外,海拔越高,土壤受侵蚀的程度就越弱,其水土流失的现象也就越轻微。
过度开垦(以东北吉林蛟河市黑土地状况简要说明)摘要:按照目前黑土流失的速度,再过30到50年,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将全部消失。
在全球范围内,大片的肥沃黑土仅存在于乌克兰、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
而作为中国的商品粮主要输出地,东北地区更肩负着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重任。
但是,按照目前的流失速度,东北黑土地将在30年到50年后消失。
原因:1.山区的水土流失速度要比平原快得多,植被破坏后,雨水将山坡上的黑土冲下来,而吸水能力下降导致河水暴涨甚至泛滥,最终导致沿河良田的黑土被冲走。
可以说是双重流失。
(解放初期,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平均在80到100厘米,而现已探测到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黑土层已经消失,而大部分地区的黑土层厚度已经减少到20到30厘米。
能够达到40厘米厚度的已经是优质土壤,不过,能够达到这一厚度的土地面积,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
要让东北地区形成1厘米的黑土层需要300到400年的时间,但是要流失1厘米却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多数专家和政府官员表示,想要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黑土层厚度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争取,将黑土资源保持在现有水平,不再继续恶化。
)2.过度开垦农田也是造成黑土地流失的重要原因。
(按照1981年国家扩大自留地和饲料地征收农业税前的统计结果,当时蛟河辖区拥有耕地面积六七万公顷,而去年最新的数据显示,耕地面积已经增加到11.7万多公顷。
耕地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已经占到蛟河市辖区总面积的1/6左右。
而这些仅仅是上报的统计数据,还有多少耕地是私下开垦的,这个数字还没有准确地统计。
”)治理:1.资金:为了集中力量以提高治理的效果,治理范围被缩小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目前的方案是按照每平方公里30万元来设定,但是这一笔费用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即使每平方公里30万元的水土保护经费,仍然难以落实到位。
2.政策:水土保护工作面临的现有政策的矛盾和制衡问题,也使得这笔资金即使能够足额投入也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
河道边坡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方案河道边坡问题是河道治理的难点之一,本文将着重调查本地河道边坡水土流失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危害:主要包括气候、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船只行驶、河岸开发等人为因素;可导致土壤肥力受到破坏,影响农业产量,对交通、工矿等设施产生威胁,危害工业生产,同时造成生态恶化,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程度及几率。
为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本地情况及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管理资金、注重人才管理、制定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工程措施等。
标签:河道治理;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建议近年来,我国对各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特别是针对中小型河道的综合治疗项目,因此对河道边坡出现的各种问题越发重视,并将其设为项目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1]。
事实上,河道边坡问题对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周边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当地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知河道护坡常见的问题有防洪或保土设施不达标、河道淤积严重、河堤垮塌,以及水土流失等[2],本文将围绕水土流失问题展开,通过分析其危害和成因,提出符合當地情况、切实可行的防治建议,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1、水土流失的成因1.1自然因素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有很大关系[3]。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邻近亚寒带,整体气候湿润多雨,且雨热同季,降雨多为大到暴雨,一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
此外,本地四季更替鲜明,春季较为干燥,并伴有大风,而此时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左右,西部地区经常出现春季干旱的情况。
上述气候特点导致:①夏季的强降雨对冬季加固、加高后的土堤及地表造成冲刷、侵蚀,尤其在水位上涨后,土堤的粘合力明显下降,极易形成水土流失;②春季的大风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土堤产生侵蚀,增加风化物,减弱土堤抵抗雨水侵蚀的能力。
除了气候,地貌及地质因素也会影响边坡水土流失情况[4];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及西部为平原地貌,其中流水地貌占83.5%、火山地貌占8.6%、风沙地貌占5.2%、湖成地貌占2.6%,一般来说河岸土壤中的含水量越高,其抵抗快速水流冲刷的能力越低,同时地势坡度越陡,其抗蚀能力越差。
水土保持(十二):水土流失秉着“为水保,做贡献”的想法,和大家说说水土保持的故事,欢迎交流,欢迎讨论!今天说一说:水土流失0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又称水土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土流失的形式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沟道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河岸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侵蚀形式,有些国家的水土保持文献中水的损失是指植物截留损失、地面及水面蒸发损失、植物蒸腾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坡地径流损失。
在中国,水的损失主要是指坡地径流损失。
水土流失一词最先应用于中国山丘地区,描述水力侵蚀作用,水冲土跑,即水土流失。
20世纪30年代“土壤侵蚀”一词从欧美传入中国,水土保持科技人员开始把“水土流失'作为“土壤侵蚀”的同义语。
“水土流失”的涵义也相应扩大,还包括风力侵蚀,随着水土保持的目的与任务由单纯的防治土壤侵蚀扩大为对水土流失地区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的涵义除土地表层侵蚀之外,还包括水的损失。
水的损失过程与土壤侵蚀过程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坡面径流损失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导因素,水冲土跑,水与土的损失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坡面径流都会引起侵蚀作用。
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356万k㎡,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t。
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水土流失,尤以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最为严重,长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56.2万k㎡,每年土壤侵蚀总量24亿t;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45万k㎡,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2亿t,水土流失不仅存在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展,城市和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
东北水土流失原因和对策探讨概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的不科学开垦、保护不当等导致东北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可利用耕地减少、洪涝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减少质量降低的问题。
东北地区黑土区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的三大黑土区之一。
该区土地肥沃、地域广阔,适合种植向日葵、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因此水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科学的预防保护措施为当前必行之策。
1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根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7.59万平方公里,黑土区占27%。
到目前为止黑土厚度已经下降了40~50厘米[1],而且还在以每年0.3~1厘米的速度在流失,有些已露出成土母质的区域,农业种植生产能力逐渐丧失,而300~500年时间才会形成大约1厘米的黑土层,可见目前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速度非常可怕。
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地,水土流失的持续恶化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限制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若想改善并逐步彻底解决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仅要从自然因素,如从地理位置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还要从人为因素,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了解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此为水土流失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1.1.1自然因素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与其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春秋两季风大干旱,干燥度(K)一般≤1,风蚀严重;夏季降雨量集中,占全年降水量大约70%,径流量比重较大,水蚀严重;冬季干冷。
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在450~550毫米之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雨热同季。
历时短、降雨强度大,击溅力强,冲刷强烈,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例如吉林、黑龙江东部大多是丘陵、山地以及台地,湿润的气候,相对较大且集中的降水量,使得该地区容易受到较大的水力侵蚀[2]。
zi yuan gui hua段利鹏,陈茸(安徽鑫成水利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水土流失是目前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经济高速发展、民族文化空前繁荣,如何平衡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大省,其水土保持情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形势。
本文就吉林省水土保持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为后期的继续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吉林省;水土保持;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8.13.021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吉林省的农业经济状况以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施行,吉林省农业经济产值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目前水土流失问题已然成为限制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吉林省水土流失及修复工作的现状吉林省处于全世界三大黑土区域之一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粮食生产优势得天独厚。
近年来水土流失问题已然成为吉林省农业生产、粮食产出的心头之患。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吉林省全省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104平方千米,达到了吉林省总面积的16%左右。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吉林省在水土保持修复工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不仅于各地广泛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更是先后启动了伊通河流域等一批省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
其具体成果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工作实现规范化、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成绩显著。
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推进给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文化发展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提升。
2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困难2.1缺少水土保持的优势物种吉林省具有大量的原生植物,但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缺乏能够大规模造林及草原的优势物种。
附件2018年度《吉林省水土保持公报》编制大纲《吉林省水土保持公报》主要包括综述和主体两部分。
综述部分:简要说明年度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成效,包括水土流失状况、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年度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情况,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
主体部分: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等四章。
第一章水土流失治理情况1.总体情况包括年内我省新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数量。
2.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指年内各重点工程完成的各类治理措施数量。
按重点工程分别填写附表(见表1),同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及当年拍摄的实景照片,照片应注明所在县(市、区)、乡(镇)和主要措施名称等。
表1 2018年度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完成情况统计表填报单位:填表人:校对人:审核人:填表日期:注:1、由实施侵蚀沟重点治理工程的市县填写。
2第二章水土保持监督管理1.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年内水利部和省、市(州)、县(市、区)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见表2)。
2.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与监督检查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情况,包括文字说明、统计表、现场照片等(见表3)。
3.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年内省、市、县三级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情况,配以活动现场照片。
表2 2018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情况表填报单位:填表人:校对人:审核人:填表日期:注:市、县分别填写。
4表3 2018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检查验收情况表填报单位:填表人:校对人:审核人:填表日期:注:市、县分别填写。
56第三章水土保持监测1.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指年度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情况,包括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动态监测成果、省级开展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情况(由省级负责汇总、编写)。
2.监测点水土流失观测成果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并开展观测的监测点,包括水蚀区的小流域控制站、径流场和风蚀观测场年度观测结果填入表格(见表4.1、表4.2、表4.3),简述监测点开展观测等运行管理情况,附监测工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