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水质工程学II》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发布时间:2021-07-30T14:52:07.77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0期作者:张颖,李建操[导读] 《水质工程学II》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张颖,李建操(滁州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摘要:《水质工程学II》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未来就业与考研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从理论教学方面提出课程的改进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改革;创新能力《水质工程学II》课程主要围绕污水处理的原理、方法及工艺进行介绍,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涉及《水力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泵与泵站》、《水质工程学I》、《给排水管网工程》等专业内容[1-3]。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范化,城市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给排水科学与专业方向的优秀毕业生,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水质工程学II》的教学必须紧抓教学质量,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授课内容多且杂,听起来枯燥乏味《水质工程学II》课程主要围绕污水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水体污染及危害、改善水质的工程学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各种污水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各种污水处理系统而展开的,整本书内容较多,大多数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5]。
除此之外,各章节的知识点连贯性较差,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导致大多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对前后章节知识点的连贯性掌握较差,导致学生整体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改革《水质工程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对《水质工程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目标通过《水质工程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水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水质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水质标准和监测技术,能够进行水质分析;3.掌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设计和优化水处理工艺;4.了解水污染治理的策略和技术,能够评估和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5.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水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2.实验教学:设置水质分析实验和水处理工艺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总结实验结果;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水质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实践经验;4.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水质工程相关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
三、教材与资源1.教材选择:选用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包括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教材;2.实验设备和仪器:配备先进的水质分析和水处理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3.实践基地: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资源,提供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
四、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查的方式进行,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成绩、课程设计成果和论文等;2.评价标准:根据培养目标,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课程设计和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及实践能力的表现等;3.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和评价的反馈,鼓励学生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以上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改革,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质检测技术和水处理工艺,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陈旧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设定,具体探索改革的方法和步骤,并结合实际情况评估教学效果,最终得出改革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阐述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是简单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对水质工程实际操作的了解和掌握。
课程内容滞后,无法及时更新和跟进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
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与实际应用需求相匹配。
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往往遇到设备不全、实验材料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效果和学习体验。
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问题之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笔试和报告形式为主,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和实验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评价方式不合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
2. 正文2.1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基础知识和传统实验进行,缺乏创新和实际应用性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改革初探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动。
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种名为“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以《水质工程学Ⅰ》课程为例,探讨“三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初探。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水质工程学Ⅰ》课程。
《水质工程学Ⅰ》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接触到的首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质工程的基本概念、水质净化原理、工程处理方法等内容,涉及到水质监测、净化技术、处理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对于实际操作和工程案例的了解程度也不够,这给我们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引入“三结合”教学模式,在《水质工程学Ⅰ》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
我们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我们增加了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水质监测设备、水质处理装置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让他们深入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对《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几点经验和启示: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三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发挥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
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实验、有趣的科研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提高。
三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是水利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实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样采集、水质分析方法等,缺乏与实际工程结合的综合性实验。
2. 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由于水质工程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实验设备的陈旧化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3.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
二、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1.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水质处理和检测实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提高实验准确性。
引入先进的水质分析设备和仪器,提高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在实践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推行实验报告评估制度,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水质工程专业人才。
提高水质工程设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一、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1.启发式教学法启蒙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在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启蒙式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教授知识的方法。
在水质工程设备基础课程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设备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在水质工程设备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是支持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提高水质工程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实效的教学资源:1.攒题库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应的题目,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整理,形成自己的题库,以满足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2.多媒体教具多媒体教具包括PPT、电子黑板等,可以帮助教师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和阐释知识点。
3.教学实验教学评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通过教学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提高水质工程设备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的方法:1.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布置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
2.测试和考试通过定期测试和考试,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应用,同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量评估。
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练习题或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同时可以依据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调整。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工程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
《水质工程学Ⅱ》作为水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水质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与实践。
本文将就《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水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经历和知识技能。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水质工程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水质工程学Ⅱ》作为水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并且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然而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践性的内容和案例分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水质工程是一个涉及较广的学科,其内容复杂而繁杂,涉及到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而《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应该突出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水质工程的内容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对新兴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引导和指导。
改革《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
需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发展需求。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施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应该突出实践性,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习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知识。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水质问题的能力。
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方向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水质净化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水质工程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拓展,加入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使其与时俱进。
2. 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创新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强化与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工程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
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在《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 更新课程内容,加入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加入新的水质工程理论和技术知识,如水质监测技术、水质评估方法、水处理设备的应用等,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践和应用。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改革《水质工程学》是一门涉及水质及其治理技术的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水质工程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当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对《水质工程学》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分析真实的水质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水样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的选择也是《水质工程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新颖、实用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内容的剧增,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结合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课程和教材选择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水质工程学人才。
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水质工程学由传统课程整合发展而来,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改革和新的培养方案的驱动下,水质工程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从课时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材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给水排水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态势,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为强调水处理理论的整体性和实用性,200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下)的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为水质工程学,其内容广,理论性和工程性强,如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我校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1 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起着核心引领作用,其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构专业平台和与市场、国际接轨的改革思路,提出了新的指导性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指导委员会还指出:人才培养应根据“用人需求”和“培养需求”从战略高度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3年推出了《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按行业分类(其中包括了给水排水专业)将逐步执行执业
注册制度,水质工程学的教学必须与注册工程师的考试要求相适应。
水质工程学的教学改革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本科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2 课程设置
水质工程学涵盖了原来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下)两门课程的内容,现有的80学时(含实验10学时)无法完成全书的教学内容,我校将水质工程学中的给水部分纳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56学时),排水部分作为水质工程学的教学主要内容。
为保证教学效果,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模块化建设,即必修课水质工程学与选修课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28学时)结合。
水质工程学中提及的新工艺、新技术如反硝化除磷、厌氧氨氧化、蠕虫减量化技术等,在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中开设相关专题,详细展开,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拓宽知识面,也弥补了教材滞后于新技术的不足。
3 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
2005年出版的《水质工程学》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重理论,以处理原理为主线贯穿全课程,对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计算涉及较少,没有相关的计算实例[1];而2000年出版的《排水工程》第四版是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全课程。
为了兼顾理论与设计,并考虑到我校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形势,我校将《排水工程》和《水质工程学》
均选为教材,形成理论与设计并重的特色,利于学生深造和就业多层次的发展。
将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作为参考书,体现了不同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时代特征。
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量大,比如在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中,《排水工程》的公式推导较《水质工程学》详细,《水质工程学》增加了国际水协(IW A)的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在有限的课时下要增加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设计例题,书中例题只针对曝气池容积的计算,需要补充硝化容积、反硝化容积的计算;《水质工程学》增加了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等等。
此外,还应将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原理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沉淀、消毒进行整合,突出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适性,避免专业知识的割裂。
要想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设计能力,还应为学生推荐其他参考书,引导学生查阅设计规范,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崔玉川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在课程设计中理清计算思路、强化计算过程,在计算参数的选取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重视课程的导入和目录,“不治目录之学无以读天下书”,从目录着手教会学生把握课程的主线。
基本原理和内容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设计揭示学生概念错误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的问题,变传统的讲授式
为基于概念剖析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水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采用案例教学法[2]对比新、旧工艺,将不同污水厂出现的运行问题作为讨论主题,并将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热点事件如武大严重滞水、吉林石化爆炸对松花江造成的水污染结合到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发现式”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3]的优势,以图片、动画、视频、CAD图等形式,将构筑物细部、水工机械、国内外污水厂新建工艺、自动化实况、施工过程等难以在图纸上展示和想象的细节,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工程实例的引入也要求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要搜集大量的案例、详实的数据。
倡导自主学习,给学生布置文献查阅,比如让学生借助谷歌、学校数据库查找卡鲁塞尔氧化沟的外文资料,一些由国外引进的工艺大都有专门的网站,学生能够完成查阅任务,但对专业英语的要求较高,学生要能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课堂上由学生总结出该工艺的特点,比讲授式的效果好。
此外,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校内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撰写申请书和论文,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5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校级实习基地,认识实习时形成感官认识,生产实习时引导学生提前自学水质工程学,生产实习中的所见所闻和疑问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水质工程学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找到了实际工程与理论学习的结合点。
6 结语
水质工程学的课程改革是学科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只有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凸显其理论性和实用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少坡,于静洁,王蕾,等.水质工程学教材更新引发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95-96.
[2] 姚宏,李德生,于晓华,等.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66-68.
[3] 高景峰,王淑莹,彭永臻.水质工程学视频教学系统的制作和初步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