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简况表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简况表
学院(部)名称: 自动化学院
姓 名
焦尚彬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11 民 族
汉 政治面貌 党员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 导师类别(博/硕)硕 通讯方式
E-mail:jiaoshangbin@
招生学科专业
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1.新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嵌入式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装置 个人简介
一、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3,09-1997,07,西安理工大学,本科;1999,09-2002,04,西安理工大学,硕士;2002,09-2006,04,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
2002,04-至今,西安理工大学任教,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讲授《微机原理及应用》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获奖及专利等):
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系统仿真学报》、《人工晶体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相关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 检索18篇;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批国际发明专利(美国)1项,获批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三、承担科研项目:
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科技部产学研创新支撑计划2项,教育部重点科技计划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厅科技计划专项2项,西安市创新支撑计划1项,总计经费66万元;主持企业委托横向课题6项,总计经费361万元。
《广东科技》:请您介绍从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历程。
王建磊:2007年5月至2011年,我加入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从事TRIZ 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
2011年,我进入上海萃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定点在厦门从事一年半的TRIZ 理论应用推广工作。
之后与中铁二院合作进行TRIZ 理论的推广应用工作。
2014年至今,我在西安理工大学从事机械设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
《广东科技》:请您谈谈多年来从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尤其在培训与咨询方面的心得体会。
王建磊:创新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然归宿。
创新方法(TRIZ )是高效率的“新方案生产者”,从无序的尝试到有章可循,有着“问题->模型化->标准解->演绎解”的明确步骤,简化问题,拓宽思路,紧抓“发明”本质,紧扣“专利”输出。
TRIZ 输出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而不陷于细节,因而长于效率,可有效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以经典TRIZ 理论的推广培训为基础,基于创新理论的解题实战、TRIZ 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界探索和解题输出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在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和方法。
以TRIZ 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通过引进、学习和吸收世界上其他的技术创新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实用的创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服务企业,驱动其技术原创性和前瞻性,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竞争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强与企业进行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和基于创新方法的技术专题咨询、技术路线图、专利战略等。
【专家简介】王建磊,工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讲师、TRIZ 咨询师、国际TRIZ (MATRIZ )三级认证专家。
2007年起从事TRIZ 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包括TRIZ 推广及创新与CAE (有限元仿真)软件结合等,拥有Godlfire 和Pro/Innovator 两项国际知名CAI 软件培训经验。
33——专访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王建磊博士重视实效 自主创新文/潘 慧. All Rights Reserved.《广东科技》:您在创新方法培训与咨询过程中,开展过哪些课程?有哪些成功案例和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王建磊:我曾为多家企业、高校等进行创新技术支持、项目咨询等工作,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培训班(2008年骨干班、2009年2期培训班)、陕西省科技厅培训班、东北林业大学师资培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训(华中区和西南区)、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培训、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创新方法培训班,宁波理工学院CAI (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技术支持、襄樊学院CAI 软件技术支持及培训、江苏省科技厅CAI 软件技术支持及培训、西安交通大学CAI 软件技术支持及培训、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CAI 软件技术支持及培训、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CAI 软件技术支持及培训、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项目培训及咨询、厦门钨业咨询项目、厦门华电开关有限公司培训项目、厦门绿色公交技术路线图、中铁二院培训及咨询项目等。
西妥理工共修修者张广鹏教授张广鹏,男,1965年11月生,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0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年3月至200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4月留校任教,2000年任副教授,2005年任教授。
被授予“2000年度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山东省、宁波市等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K《机械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审稿人。
张广鹏教授长期从事机械结合面特性建模与实验、可重构机床设计方法、机床整机结构特性预测方法、机床总体方案创成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集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开发了从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到单元结合部特性参数的系列实验获取装置,解决了结合面特性参数数据源问题,该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创建了结合面特性数据库,开发了含结合面特性的机床整机特性分析集成软件系统,为机床整机特性预测提供了分析工具,该研究授权软件著作权4件;上述成果在精密加工中心等工作母机创新开发中得到成功应用。
开发了加工中心用数控转台设计规范及设计与分析集成软件系统,为滚动支承数控转台总体方案规划、通用件选型、总体结构集成设计与特性预测分析提供了软件工具,并成功应用于精密卧式锤床、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及大型车铳复合加工中心的数控转台创新设计中,该研究授权软件著作权3件。
从可重构机床结构与加工特点出发,提出了一套具有原创性的基于工序单元和工序段概念的可重构制造工艺方案设计方法,并形成理论体系;发明了三种针对批量加工中斜向孔、面加工的新型可重构机床功能模块结构,设计了一组面向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可重构机床功能模块群及相应的机械接口,为可重构机床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该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
[收稿时间]2021-03-26[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2022年西安理工大学教改项目“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和评价方法研究”(xsz2201),2022年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李言(1960—),男,陕西人,工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精密加工与先进制造技术。
2022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文章从国家发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针对当前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
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对象,提出了以“培养计划制订、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重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融合以及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为主线的新工科升级改造途径和实现模式,以期为新工科建设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升级改造[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10-0006-04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互联网+”引领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经济逐渐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争焦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适应新产业和新经济模式变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培养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1]。
一、新工科是产业对新型人才的呼唤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这也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迫切需求的强烈呼唤[2]。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信息简况表 学院(部)名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姓 名 刘奉银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8.12 民 族 汉 政治面貌 党员 职 称 教授
所在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导师类别(博/硕)博导
通讯方式E-mail:liufy@
招生学科专业 岩土工程(近期免冠1寸电子版照片)
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黄土工程
非饱和土力学 颗粒力学
招生学科专业 土木工程
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黄土力学与工程
非饱和土力学与工程
颗粒力学
个人简介
一、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1991陕西机械学院施工专业本科;1991-1999年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并直读博士
1994年留校任教;2003年副教授;2010年教授;2011年博士生导师
二、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获奖及专利等):
发表论文30多篇,编著出版教材1部,发明专利2项。
三、承担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加3项;主持并完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3项;横向项目6项。
四、担任社会职务: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岩土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和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等期刊审稿人。
图1《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专题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究2024.5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制度。
我国于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以下简称《华协》)正式成员[1]。
根据工程教育实际,参考国际同行做法,我国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过多年执行和反复修订,于2022年7月以团体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
图1为《标准》与《华协》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标准》规定了12条毕业要求,其中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4条为技术能力要求;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4条为非技术能力要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等4条为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能力要求[2]。
《华协》规定了11条毕业要求(W A 1-W A 11),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方式、全寿命成本、净零碳、多样化与包容性、计算与数据分析、新技术与未来技术适应性、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系统方法等内涵,几乎每一条都涉及非技术能力要求[3-4]。
《华协》毕业要求框架还包括9条知识和态度/素质(W K 1-W K 9)、7条复杂工程问题定义(W P 1-W P 7)以及5条复杂工程活动定义(E A 1-E A 5),是一个具有知识、能力和态度/素质(K n o w le d g e ,S k i lla n dA t t i t u d e ,K S A )“三位一体”内在逻辑的整体[5]。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育人2024年第5期(总第1459期)N o .5,2024S e r i a lN o .1459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收稿日期:2023-05-15作者简介:高新勤,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面向区域高校的本科实验室效益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21B Z 028);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研究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23Z G 019);西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教〔2022〕2号);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实践”(x j y 1401)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非技术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1201)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工程、信息或技术等本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及前沿课题的研究能力,并有创新的研究成果,能胜任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情操高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敬业奉献的复合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2.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广泛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前沿理论及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良好的数量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在工程、信息或技术等本学科领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3. 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具备探索性分析的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外语准确地表达学术思想并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 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2. 工业工程理论及方法研究;3. 技术创新理论与管理;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5. 管理系统工程6. 运营管理;7. 公司经营与管理;8. 公共管理与政策;9. 产业竞争与公司战略;10. 企业集群与产业组织理论;11. 社会经济系统与管理。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如确有必要可适度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的培养经费由博士生导师自行解决,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指定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见附表),应修最低学分为14学分,其中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年度考核博士研究生年度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主要对博士研究生一年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以及科研工作进行考核。
博士研究生年度考核由学院组织,导师负责考核。
2.开题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实际情况,确定研究课题及课题方向的范围。
西妥理工大修修希郭鹏程教授郭鹏程,男,197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现任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水力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西安能源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水利协会(IAHR)会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担任SCI期刊《Renewable Energy R<(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K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以及《振动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去》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
郭鹏程教授一直从事流体机械流体动力学及优化设计、水力发电技术、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运行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建立了水力机械全流道三维非定常湍流及其涡结构演化的计算方法和水力机械性能预估方法;完善了反去式水轮机多目标优化设计系统;提出了一种由转轮出口环量分布控制水力性能的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有关水电站和相关研究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年来,郭鹏程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重点科技项目2项,其他类项目40余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混流式水轮机水力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科研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高性能混流式水轮机优化设计技术及应用”项目科研成果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8年第37卷第2期·628·化 工 进展有机金属骨架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陈丹1,杨蓉1,张卫华2,李润秋3,朱序阳1,路蕾蕾1(1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3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5)摘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可调孔结构以及多样的组成等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尤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MOFs 基材料在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MOFs 及其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载体时与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探讨了MOFs 对活性物质硫的物理封装和化学配位作用。
此外,阐述了MOFs 衍生碳材料因独特孔结构、较强导电性和丰富活性位点等作为电极材料时对电池性能的提升。
最后对MOFs 基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研究前景作出了展望,指出MOFs 基材料中杂原子比例的控制和孔道设计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复合材料;电化学;电极材料中图分类号:O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02–0628–09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926Research progress of MOFs-based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energy storageCHEN Dan 1,YANG Rong 1,ZHANG Weihua 2,LI Runqiu 3,ZHU Xuyang 1,LU Leilei 1(1School of Scienc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Shaanxi ,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Shaanxi ,China ;3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Corporation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710065,Shaanxi ,China )Abstract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djustable pore structure and diverse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OFs have great prospects in various fields ,especially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which great progress has mad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MOFs based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mechanism of MOFs and their composites as host of lithium-sulfur battery cathode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physical encapsulation and chemical coordination of MOFs on active substances we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it described the improved battery performance when the MOFs derived carbon material with unique pore structure ,strong conductivity and rich active sites was used as the electrode material. Finally ,the MOFs based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s prospected and the control of heteroatoms and the desig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MOFs-based materials are thought as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complexes ;composite ;electrochemistry ;electrode material第一作者:陈丹(1994—),女,硕士研究生。
胡海青2006-12-15 8:41:27一、个人简历:胡海青,男,1971年10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信息系统工学博士。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业会计专业,1996年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技术经济领域相关研究。
同年留校任教至今。
199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公司金融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于2005年10月取得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2年被学校推荐、通过教育部选拔,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由国家教育部委派赴日本德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信息经济学领域及信息咨询系统开发的相关研究,2006年3月获得信息系统工学博士学位返回母校,主要承担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任务。
目前主要从事企业金融及证券市场、金融信息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了10余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课题及论文获得了多项奖励。
1999-2006年间,先后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和日本德岛大学信息系统工学博士两个博士学位,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和国内国外一级核心期刊分别用英文、日文和中文发表了30余篇高水平及核心杂志论文,共5篇进入三大检索,其中2篇被SCI检索。
2006年3月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学校最高奖“教育研究助成奖”。
主讲课程包括: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国际投资、网络金融等。
二、所在学科: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应用经济学-金融学三、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企业金融与公司治理,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四、联系方式: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翔路58号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邮政编码:710054电话:(手机)电子信箱:五、主要研究经历及科研成果:(一)、公开发表论文1.HaiqingHu, Fuji Ren,Shingo Kuroiwa andShuwu Zhang, "A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on SpecialDomai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ech Interfac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Science,Volume3878, pp.458-469,Springer-Verlag GmbH,Jan 2006(English). (SCI)2.HaiqingHu,Peilin Jiang, Fuji Ren and Shingo Kuroiwa,"A NewQuestion AnsweringSystemfor Chinese RestrictedDomain",IEICETransactionson Informatio nand Systems(IEICE Trans. Inf.&Syst.), Vol.E89-D,No6,pp1848-1859, June,2006(English). (SCI,EI)3. Haiqing Hu,FujiRen, Kuroiwa Shingo,"Chinese Automatic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forSightseeingTourists",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formation,Vol.8 No.1,pp177-186,2005(English).4.Haiqing Hu, Fuji Renand Shingo Kuroiwa, "Chinese Automatic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of Specific-domain Based onVectorSpace Model”, IEEJ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Informationand Systems (IEEJ Trans.EIS),Vol.125,No.5. pp698-706, 2005(Japanes e).5. Haiqing Hu,ConcordanceofOnlineTrade andSecurity Investment Consultation Industry and Their Innovation, Selected Proceedings, The FirstChina and U.S. AdvancedWorkshopinElectronic Commerce,Xi’an,China, 2001(English).6. Haiqing Hu, Peilin Jiang,FujiRen andShingo Kuroiwa,"Web-based Questio nAnswering System for Restricted Domain Based of Integration Method UsingSemanticInformation",InProceedings of200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Natural LanguageProcessing and KnowledgeEngineering(IEEE NLP-KE 2005),Oct.30-Nov.1, Donghu, Wuhan,pp.529-534, China,2005(English).(ISTP)7.Haiqing Hu,Fuji Ren and Shingo Kuroiwa,"ChineseAutomatic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Feature and VSM",Proceedings of the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Info’2004),Nov.29-Dec.2,Tokyo, Japan, pp183-186, 2004(English).8. HaiqingHu, YanxiaWu and L. Wu, "Research on the projectsoptimizationsyn theticallyand controlmodelunderresource restriction", In Proceedings of200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nstruction&Real Estate Management, Vols 1 and 2, Challengeof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and RealEstate,pp370-373,2005.(ISTP)9.HaiqingHu, FujiRen, Shingo Kuroiwa and Shuwu Zhang, "Sightseeing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Using Feature of Chinese SentencePattern",In Proceedings of th eEleventh AnnualMeeting of TheAssociation for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2005), March,Kagawa, Japan, 2005(Japanese).10. Peilin Jiang, Haiqing Hu,Fuji Ren,Shingo Kuroiwa, "Improved Semantic Simil arity Computationin Question-Answering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Soft Computing, Benidorm, Spain, September12-14, 2005, pp.429-433, 2005(English).(ISTP)11.胡海青、宋林、刘力昌:中国证券市场造假行为的博弈模型,《经济管理》,2005.7。
沈冰教授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5(16)1
【摘要】沈冰,男,汉族,1948年9月生于河北省来源县,祖籍浙江吴兴,中共党员。
197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研究生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召集人,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利测绘学科评议组成员;
【总页数】1页(PF002-F002)
【关键词】教授;简介;西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冰;1994年;博士生导师;水资源;博士学位;测绘学科;水文学;委员会;河北省;农学院;研究生;博士后;研究所;副主席;国务院;水利;毕业;专业;硕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25;K826.16
【相关文献】
1.王跃东教授简介/卢美松教授简介/乔铁教授简介 [J],
2.蒋宇钢教授简介/陈良安教授简介/杨金瑞教授简介 [J],
3.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沈冰教授 [J], 无
4.西安理工大学学者:沈冰教授 [J], 杨小丽
5.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沈冰教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