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例题和解答
- 格式:doc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15
考点27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1.(2024·湖北选择考·10)碱金属的液氨溶液含有的蓝色溶剂化电子[e(NH3)n]-是强还原剂。
锂与液氨反应的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碱石灰有利于NH3逸出B.锂片必须打磨出新鲜表面C.干燥管中均可选用P2O5D.双口烧瓶中发生的变化是Li+n NH3Li++[e(NH3)n]-【解析】选C。
本题利用Li和液氨反应:Li+n NH3Li++[e(NH3)n]-制备[e(NH3)n]-;碱石灰可以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吸水过程大量放热,使浓氨水受热分解产生氨气,生成的氨气进入干燥装置后进入反应装置进行反应;最后的球形干燥管中可装P2O5,除掉过量的氨气,同时防止空气的水进入双口烧瓶中引起副反应。
碱石灰为生石灰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可以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吸水过程大量放热,有利于NH3逸出,A正确;金属锂活性较大,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从而会阻碍Li和液氨的接触,所以必须打磨出新鲜表面,B正确;采用浓氨水制取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而H2O能与Li反应,因此第一个干燥管目的是干燥氨气,盛放的是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P2O5为酸性干燥剂,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P2O5干燥,而装置末端的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的水分进入双口烧瓶中,且要吸收过量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可以盛放P2O5,C错误;进入双口烧瓶中的NH3冷却为液氨与金属锂发生反应生成[e(NH3)n]-,反应为Li+n NH3 Li++[e(NH3)n]-,D正确。
2.(2024·黑、吉、辽选择考·8)下列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或试剂A 检验NaBr溶液中是否含有Fe2+K3[Fe(CN)6]溶液B 测定KHS溶液中c(S2-) 用AgNO3溶液滴定C 除去乙醇中少量的水加入金属Na,过滤D 测定KClO溶液的pH 使用pH试纸【解析】选A。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0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1.(2018·北京高考)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解析】;B 选项,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有碱性气体产生,说明①中反应发生;C 选项,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①中反应发生;D 选项,石蜡油主要是18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不能使Br 2的CCl 4溶液褪色,加热之后,Br 2的CCl 4溶液褪色,说明有含有不饱和键的新物质生成,说明①中发生反应。
【误区提醒】(1)本题A 项中很多同学看到肥皂水冒泡就误认为产生了H 2,而实际上即使不反应,水蒸气加热也会使肥皂水冒泡。
(2)本题D 项中很多同学搞不清楚石蜡的成分,误以为石蜡含有低沸点的烯烃,石蜡油受热汽化进入②也能使Br 2的CCl 4溶液褪色,实际上石蜡油主要是18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不含有不饱和键。
2.(2018·四川高考)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1)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2)二价铁离子有还原性,当遇到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硝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
【解析】选B。
A项,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水解生成乙醇和溴化钠,酸性条件下溴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溴化银沉淀,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有氧化性,能够将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与KSCN溶液反应,使溶液变红,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溴单质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生成的碘单质溶解在四氯化碳溶液中,显紫色,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此过程中发生了沉淀的转化,由难溶物生成了更难溶的物质,因此D能达到实验目的。
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通入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物质加热。
目的: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
(3)仪器的连接顺序①涉及气体的一般连接顺序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性质探究或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注意防倒吸)。
②一般装置的进出气口a.洗气瓶:长进短出;b.U型管:无前后;c.干燥管:粗入细出;d.加热玻璃管:无前后;e.排液量气:短进长出。
注意:仪器连接要注意的问题①安装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②仪器拆卸的一般过程: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
③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气味的气体、最后除去水蒸气。
④制备易潮解的物质时、制备装置前、后要连干燥装置。
命题点1“仪器连接型”实验方案的设计[典例导航1]命题点2“综合实验装置型”实验方案的分析[典例导航2](20xx·郑州模拟)莫尔盐[(NH4)2Fe(SO4)2·6H2O、M r=392]是一种重要的还原剂、在空气中比一般的亚铁盐稳定。
某学习小组设计如图实验方案制备少量的莫尔盐。
回答下列问题:(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将0.1 mol(NH4)2SO4晶体置于玻璃仪器_______中(填仪器名称)、将6.0g洁净铁屑加入锥形瓶中。
(2)①打开分液漏斗瓶塞、关闭活塞K3、打开K2、K1、加入55.0 mL 2mol·L-1稀硫酸后关闭K1。
A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待大部分铁粉溶解后、打开K3、关闭K2、此时可以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关闭活塞K2、K3、采用100 ℃水浴蒸发B中水分、液面产生晶膜时、停止加热、冷却结晶、________、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
专题13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向解读】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各部分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命题热点突破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探究1.实验方案的设计(1)基本要求(2)基本步骤①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
②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药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并运用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处理有关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方案的评价(1)评价原则①实验原理科学合理;②操作和装置简单可行;③符合绿色化学理念;④药品和操作安全可靠。
(2)评价类型①评价实验原理;②评价实验方案;③评价药品和仪器;④评价实验现象和结论。
3.探究型实验的基本程序解答探究型实验题的基本程序可用以下流程图表示:(1)提出问题要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对题给信息进行对比、质疑,通过思考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此外,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
(2)提出猜想所谓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
有一些问题,结论有多种可能(这就是猜想),只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设计验证方案提出猜想后,就要结合题给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情况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中,关键点是对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的调控。
(4)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或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例1.Fe 2O 3熔点为 1 565 ℃,其红棕色粉末为一种低级颜料,工业上称为“铁红”,用于油漆、油墨、橡胶等工业中,也可作催化剂和玻璃、宝石、金属的抛光剂等。
某同学以碳酸亚铁为原料,设计3种方案制备高纯度的Fe 2O 3。
高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2·全国甲卷]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解析:A项,CH3COONH4为弱酸弱碱盐,NH+4对CH3COO-的水解有影响,可以分别测同浓度的CH3COONa与NaHCO3溶液的pH,错误;B项,KMnO4溶液与浓盐酸也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不能验证溶液中是否有Fe2+,错误;C项,存在可逆反应:2CrO2-4(黄色)+2H+⇌Cr2O2-7(橙红色)+H2O,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正确;D项,乙醇与钠也可以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不能用来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错误。
答案:D解析: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两者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与过量的NaOH溶液发生反应,沉淀不消失,A错误;FeCl2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不反应,溶液不变色,B错误;AgI的溶解度远远小于AgCl,因此,向AgI悬浊液中滴加NaCl溶液至过量,黄色沉淀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白色沉淀,C错误;酸性KMnO4溶液可以氧化乙醇,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乙醇至过量后溶液紫红色褪去,D正确。
装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中气体减少,推测是由于溶液中c(H+)减小,且Cu覆盖铁电极,阻碍H+与铁接触B.①中检测到Fe2+,推测可能发生反应:Fe+2H+===Fe2++H2↑、Fe+Cu2+===Fe2++CuC.随阴极析出铜,推测②中溶液c(Cu2+)减小,Cu2++4NH3⇌[Cu(NH3)4]2+平衡逆向移动D.②中Cu2+生成[Cu(NH3)4]2+,使得c(Cu2+)比①中溶液的小,Cu缓慢析出,镀层更致密答案:C解析:随着反应进行,H+浓度减小,其与Fe的反应速率减慢,且Cu2+得电子生成的铜覆盖铁电极,可阻碍H+与铁接触,导致产生的气体减少,A项正确;由以上分析知,B 项正确;[Cu(NH3)4]2+在阴极得到电子缓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故随阴极析出铜,[Cu (NH3)4]2+浓度减小,Cu2++4NH3⇌[Cu(NH3)4]2+平衡正向移动,C项错误;由以上分析知,D项正确。
高中化学实验案例题与答案详解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然而,有时候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详解其中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在实验室中,小明需要制备一种氢氧化钠溶液。
他将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但发现溶液的浓度远低于理论值。
请问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小明在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可能出现了称量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他需要使用精密天平来确保称取的质量准确。
其次,溶解氢氧化钠固体时,需要搅拌溶液,以促使固体充分溶解。
如果小明没有充分搅拌溶液,那么溶液的浓度就会低于理论值。
要解决这个问题,小明可以首先使用精密天平来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确保质量准确。
其次,他需要在溶解固体时充分搅拌溶液,以保证溶液的浓度接近理论值。
案例二:小红在实验中需要测定一种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她使用了酸碱指示剂进行测定,但结果不准确。
请问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小红在使用酸碱指示剂时,可能没有选择适合的指示剂。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对应不同的酸碱性范围,如果选择了不适合的指示剂,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
其次,小红在滴定过程中,可能滴加过多或过少的酸碱指示剂,导致结果不准确。
要解决这个问题,小红可以首先选择适合的酸碱指示剂。
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指示剂的酸碱性范围,选择适合的指示剂进行测定。
其次,在滴定过程中,小红需要掌握好滴加酸碱指示剂的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案例三:小李在实验中需要测定一种物质的密度。
他使用了容积瓶和天平进行测定,但结果与理论值相差较大。
请问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小李在称取物质时,可能出现了天平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他需要使用精密天平来确保称取的质量准确。
高一化学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试题答案及解析1.(12分)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2)实验用品:仪器: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等;药品:钠、镁带、铝条、2mol/L的盐酸、新制的氯水、饱和的H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相对应的实验现象)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用A-F表示) (4)实验结论:金属性: ________________ 非金属性: ________________(5)写出⑥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3) B、F、A、D、C、E(4)金属性: Na > Mg > Al 非金属性: Cl > S(5)Al3++4OH-=AlO2-+2H2O【解析】(2)根据实验方案中实验操作确定缺少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案涉及的实验操作为试管实验,①需要加热,故缺少的实验仪器为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3)根据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确定实验现象;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逐渐缩小,溶液变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方案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B.产生气体,气体可燃,溶液变浅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①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⑤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④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后来沉淀消失,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F.生成淡黄色沉淀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答案为:B、F、A、D、C、E;(4)由实验可知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5)写出⑥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Al3++4OH-=AlO2-+2H2O。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训练—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A 组基础必做题1.(2021·山东烟台一模,8)苯胺为无色油状液体,沸点184℃,易被氧化。
实验室以硝基苯为原料通过反应+3H 2――→140℃+2H 2O 制备苯胺,实验装置(夹持及加热装置略)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长颈漏斗内的药品最好是盐酸B .蒸馏时,冷凝水应该a 进b 出C .为防止苯胺被氧化,加热前应先通一段时间H 2D .为除去反应生成的水,蒸馏前需关闭K 并向三颈烧瓶中加入浓硫酸[解析]因为苯胺为无色液体,与酸反应生成盐,锌与盐酸反应制得的氢气中有氯化氢,通入三颈烧瓶之前应该除去,而装置中缺少一个除杂装置,则不能用稀盐酸,应选择稀硫酸,故A 错误。
为提升冷却效果,冷凝管内冷却水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则装置中冷凝水应该b 进a 出,故B 错误。
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所以制备苯胺前用氢气排尽装置中空气,同时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时易发生爆炸,则点燃酒精灯之前,先打开K ,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C 正确。
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显碱性,与酸反应生成盐,而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苯胺能与浓硫酸反应,则不能选用浓硫酸,三颈烧瓶内的反应结束后,关闭K ,先在三颈烧瓶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故D 错误。
【知识拓展】苯胺显碱性,能与盐酸化合生成盐酸盐,与硫酸化合成硫酸盐,其碱性来自氨基。
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9)锡为ⅣA 族元素,四碘化锡是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SnI 4,熔点144.5℃,沸点364.5℃,易水解)。
实验室以过量锡箔为原料通过反应Sn +2I 2=====△SnI 4制备SnI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B .SnI 4可溶于CCl 4中C .装置Ⅰ中a 为冷凝水进水口D .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挥发的I 2[解析]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A 正确;根据题干中SnI 4的熔、沸点可知其为共价化合物,从化学组成上分析知SnI 4与CCl 4为等电子体,分子结构相似,SnI 4为非极性分子,依据“相似相溶规律”可知SnI 4可溶于CCl 4中,B 正确;冷凝管中的冷凝水为“下进上出”,所以装置Ⅰ中a 为冷凝水进水口,C 正确;SnI 4易水解,所以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使SnI 4水解,D 错误。
高中化学实验案例题详解与分析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实验案例题,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的高中化学实验案例题进行详解与分析。
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实验要求: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实验操作: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气体的释放。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氢气。
化学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2O分析:这个实验是酸碱中和反应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气体的释放。
在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氢气。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案例二: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实验要求:用不同的金属片分别与盐酸进行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实验操作:取几个不同的金属片,如铜片、锌片、铝片等,分别与盐酸进行反应,观察金属片的变化和气体的释放。
实验结果:不同的金属与盐酸反应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
铜片与盐酸反应无明显变化,锌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铝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并伴有气泡的剧烈活动。
化学方程式:2HCl + Zn → ZnCl2 + H22Al + 6HCl → 2AlCl3 + 3H2分析:这个实验考察了金属与酸反应的特性。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金属与盐酸反应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
铜片与盐酸反应无明显变化,锌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铝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并伴有气泡的剧烈活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进一步认识金属的活泼性和酸的性质。
案例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实验要求: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锰溶液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混合气体的,除杂所用的试剂正确的是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A CO 2NO 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B H 2S H 2O 浓硫酸C SO 2HCl 饱和亚硫酸氢钠、浓硫酸D NH 3H 2O无水氯化钙A.A B.BC.CD.D【答案】C【解析】A.NO 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用饱和食盐水、浓硫酸除CO 2中的NO 2会引入新杂质NO,故A 错误;B.浓硫酸和H 2S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H 2S,故B 错误;C.饱和亚硫酸氢钠和HCl 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硫,可以用饱和亚硫酸氢钠、浓硫酸除SO 2中的HCl,故C 正确;D.氯化钙和氨气反应生成23CaCl 8NH ,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干燥氨气,故D 错误;选C。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的选项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工业上用SiO 2与焦炭在高温条件制备粗硅生成可燃性气体,得到黑色固体粗硅非金属性:C>SiB 向铁和过量浓硫酸加热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 3+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的四氯化上层接近无色,下层呈碘在四氯化碳的溶碳,振荡静置紫红色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制粗硅反应不是常温下的置换反应,而是在高温下进行,且焦炭作还原剂,硅是还原产物,不能得出非金属性:C>Si,A错误;B.浓硫酸过量,反应后浓硫酸有剩余,不能向浓硫酸中加KSCN溶液,否则酸液容易溅出伤人,B错误;C.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熔化后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C错误;D.CCl4的密度比水大,下层呈紫红色,说明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答案选D。
课时作业50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1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3一、选择题(14×5分=70分)41.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的颜色,而不是K+的5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6( ) 7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8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9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10不反应11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为12紫红色13【解析】首先高锰酸钾溶液中存在两种离子:K+和MnO-4,选项BC表明K+14无色且不与锌反应,再由选项D进一步说明MnO-4能与锌反应,静置后紫红色褪15去,表明MnO-4为紫红色。
16【答案】 A 17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粉与FeCl3溶液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两组18实验:19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明显现象;20②将镁粉投入FeCl3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同时逐21渐产生红褐色沉淀。
则下列有关镁与FeCl3溶液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22( ) 23A.镁只与FeCl3溶液中的Fe3+直接反应24B.气泡是由镁与FeCl3溶液中的水直接反应产生的25C.红褐色沉淀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Mg(OH)2与Fe3+反应所得26D.气泡是由镁与FeCl3水解生成的盐酸反应产生的27【解析】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论。
FeCl3水溶液呈弱酸性28是因为FeCl3水解产生盐酸;FeCl3+3H2O Fe(OH)3+3HCl,加入镁粉,Mg与29盐酸反应产生H2,故有气泡产生,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Fe3+)减少,溶液颜色30变浅,同时得到Fe(OH)3红褐色沉淀。
31【答案】 D323.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OH-的性质,其中没有33意义的是34( ) 35A.取KOH、Ba(OH)2、Ca(OH)2溶液分别与酚酞试液作用,观察溶液颜色36B.取NaOH、NaCl、HCl溶液分别与酚酞试液作用,观察溶液颜色37C.向滴有酚酞的25.0 mL 0.10 mol·L-1盐酸中,逐滴加入20.0 mL 0.10 mol·L 38-1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39D.向滴有酚酞的20.0 mL 0.10 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25.0 mL 0.10 40mol·L-1盐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41【解析】A是应用的归纳法,即三种物质的共性是都有OH-;B由NaCl不能42使酚酞变色可知,Na+不能使酚酞变红,而NaOH使酚酞变红是因为OH-;从C、43D的比较中可知,D中颜色发生改变,则是由于OH-的浓度引起的,而C中未变44化不能说明OH-能使酚酞变红。
45【答案】 C464.(2010·北京海淀期末)实验室常采用点滴板来完成部分实验,既可节约药47品,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48( )4950①装有铜片的孔穴中溶液呈蓝色51②装有胆矾的孔穴中固体的颜色变浅52③装有铁片的孔穴中溶液呈浅绿色53④装有蛋清的孔穴中溶液呈浅黄色54A.①④B.②③55C.①③ D.②④56【解析】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才反应,常温下不反应,①错;浓硫57酸具有脱水性。
能将胆矾中的水脱去,使蓝色胆矾变成白色固体,②正确;铁58片在常温下遇浓硝酸发生钝化,③错;蛋白质遇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而变黄,59④正确。
60【答案】 D615.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62 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63( )64A .C ――→点燃在空气中CO ――→CuO △CO 2――→NaOH 溶液Na 2CO 3 65B .Cu ――→AgNO 3溶液Cu(NO 3)2溶液――→NaOH 溶液Cu(OH)2 66C .Fe ――→点燃Fe 2O 3――→H 2SO 4溶液Fe 2(SO 4)3溶液 67D .CaO ――→H 2O Ca(OH)2溶液――→Na 2CO 3NaOH 溶液68【解析】 碳在空气中燃烧直接可得CO 2,A 方案中设计CO 还原CuO 没有必要;69 B 方案制取Cu(OH)2需消耗大量贵重药品AgNO 3,不经济;点燃Fe 得不到Fe 2O 3,70 而是得到Fe 3O 4,其中含有Fe 2+,故此方案制得的Fe 2(SO 4)3不纯;D 方案制取NaOH 71 溶液的方法是合理的。
72【答案】 D736.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 逐滴加入到固体B 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74( )7576 A .若A 为浓盐酸,B 为MnO 2,C 中盛品红溶液,则C 中溶液褪色77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78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79沉淀又溶解80D.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81【解析】MnO2与浓HCl不加热不发生反应,不能产生Cl2,C中品红溶液不82褪色;NH3与AlCl3溶液反应生成Al(OH)3沉淀,但Al(OH)3不会溶解到氨水中。
83【答案】BD847.下列各项装置中间的试管收集浓硝酸和铜反应所生成的气体,最终可使收85集到的气体中空气的含量最少的是86( )87888990【解析】收集NO2气体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求收集的气体中空气的含91量最少,则必须长进短出。
92【答案】 C938.某工厂在生产中以氯化钙为原料制取硝酸钙,下列方案最可取的是94( ) 95A.将氯化钙溶于水,加入硝酸银溶液至反应完全,滤出沉淀后把滤液蒸发结96晶97B.将氯化钙溶于水,加入硝酸,然后蒸发浓缩,使氯化氢挥发,硝酸钙呈晶98体析出99C.晶体氯化钙直接跟浓硝酸共热,使氯化氢挥发,剩下的晶体就是硝酸钙100D.将氯化钙溶于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反应完全,滤出沉淀后,把沉淀用硝101酸处理至酸性,蒸发结晶102【解析】工业上制备物质要考虑以下因素:反应原理的可行性;原料的来103源;生产设备的承受能力;生产的成本;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等因素。
A选项原104理可行,但硝酸银的价格过高,且重金属易造成污染;B选项不仅反应原理存在105一定问题,同时对环境也有污染;C选项会造成环境的污染;D选项反应原理正106确,原料经济,且生产中也便于操作。
107【答案】 D1089.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结果能说明结论的是109( ) 110111A.甲:盐酸,乙:石灰石,丙:苯酚钠溶液112证明酸性:盐酸>H2CO3>C6H5OH113B.甲:盐酸,乙:硫化亚铁,丙:溴水114证明还原性:S2->Br->Cl-115C.甲:水,乙:电石,丙:溴水116证明稳定性:H2O>C2H2>Br2117D.甲:浓盐酸,乙:高锰酸钾,丙:溴化钾溶液118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119【解析】B项中,盐酸与硫化亚铁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气体硫化120氢与溴水作用,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只能证明还原性:S2->Br-;C项中比较某些121物质的稳定性不能用制取这些物质的相互反应来证明。
122【答案】AD12310.在一定条件下,萘可以被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硝化生成二硝基物,它是1241,5-二硝基萘和1,8-二硝基萘的混合物,后者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98%的硫125酸,而前者不能。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将这两种液体分离。
将上述硝化产物加入126适量的98.3%的硫酸,充分搅拌,用耐酸漏斗过滤,欲从滤液中得到固体1,8-127二硝基萘,应采有的方法是128( ) 129A.对所得的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130B.向滤液中缓缓加入水后过滤131C.向滤液中缓缓加入Na2CO3溶液后过滤132D.将滤液缓缓加入水中后过滤133【解析】1,8-二硝基萘可溶于98.3%的浓硫酸中,1,5-二硝基萘不溶,用134耐酸漏斗分离即可。
继续将1,8-二硝基萘从浓硫酸中分离出来,需要降低硫酸135的浓度。
如何降低浓硫酸的浓度,则要注意加入水或碱性溶液的方式(与浓H2SO4136的稀释相似)。
137【答案】 D13811.在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是139( ) 140A.用石墨做电极电解氯化铵浓溶液,最多只能得到2种气体14112.某同学设计下列方法对A盐的水溶液进行鉴定:B.标准状况下,将2 g 142铝片投入到20mL 18 mol·L-1的硫酸中制取氢气143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144消失,则可确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145D.不用其他试剂,只利用液体间的两两混合就能鉴别酒精、四氯化碳、甲苯、146溴水和NaHCO3溶液147【答案】 D 148149A 适量酸化的AgNO3溶液过滤⎪⎪⎪→B(浅黄色沉淀)→C――→KSCND(血红色溶液)150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151( ) 152A.D溶液中有[Fe(SCN)]2+B.滤液中有Fe3+153C.浅黄色沉淀B为AgBr D.A一定为FeBr3154【解析】 A 可能为FeBr 2或FeBr 3或FeBr 2和FeBr 3的混合物,因为向A 中加155 酸化的AgNO 3时,Fe 2+可被氧化成Fe 3+。
156【答案】 D15713.铜铝合金广泛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和化工管道。
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158 量的某铜铝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59方案Ⅰ:铜铝合金――→充足溶液A充分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160方案Ⅱ:铜铝合金――→充足溶液B 充分反应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161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162( )163A .溶液A 和B 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 溶液164B .若溶液B 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 165C .溶液A 和B 均可选用稀硝酸 166D .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167【解析】 铜铝合金中只有Al 与盐酸或NaOH 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168 积,即可得出Al 的质量,继而求出其质量分数,故A 正确;因Al 被浓HNO 3钝169 化,使剩余固体的质量增重,测出铜的质量分数偏小,故B 正确;Cu 、Al 均能170 与稀HNO 3反应而无法测出其质量分数,故C 错误;测定剩余固体质量比测定气171 体体积简单,测定的数据相对较少,故D 正确。
172【答案】 C17314.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用细铁丝把米粒大小的红磷送入玻璃174管中,加热红磷,开始时红磷与玻璃管内的空气发生燃烧,不久在两侧约2厘175米远处内壁各有一薄层白磷(部分带黄色)析出,待红磷剩不多时停止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