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原文如下: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5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是清代文学家清·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蒲松龄在一夜间通过读书思考,豁然开朗的心境。
文章开始,作者描述自己二十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时常飘荡于江湖间,居无定所。
后来,作者遇到了一个名为张三丰的道士,收他为徒,传授武艺、丹药和经书等诸多学问。
蒲松龄说,张三丰宿有天意,知晓天命,熟悉迷津,他所传授的经书里有很多奥妙,令人唏嘘感叹而不可思议。
蒲松龄之后又遇到了一位名叫鲤鱼先生的文士,此人深情纵横,留学化外,归来後又东南西北地漂泊,口授了蒲松龄许多文学修养,并且教导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蒲松龄气氛里逐渐适应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成为了一个闲人,自在悠闲享受生活。
不再操劳于江湖巧计,也不再追求古书文化上的过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搜索灵感,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
蒲松龄随后回到家里,开办了一间书屋,取名豁然堂,在这里与邻里长谈、读书、行走坐卧,他借此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
这使得他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感受到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力,同时也理解到了自己的局限。
蒲松龄写道“常常听人说:人活世上,少不得些甜酸苦辣,有些人说这是老天给的,有些人说这是别人给的,我却发现,由自己给最好。
”
蒲松龄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也同时认识到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以生命之轮为喻:“盘旋而上,不整之时,轻轻,呜咽;整之之后,轻轻,呼吸。
此耳习之,宝贵之。
”
这篇散文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寻求心态的疗愈,明白人生的价值。
蒲松龄的文字深邃而不失简洁,情感深沉而又实践,其悟出的哲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值得我们去阅读体味。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滕文公当世子时,在出访楚国的路上顺便去宋国拜访了孟子。
孟子大谈人本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全是尧舜等先代贤君的英明盛事。
世子从楚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上次的言论有什么怀疑吗?其实道理本来就是一样的啊!成曾跟齐景公说:‘他,是个男人;我,也是个男人;我为什么会怕他呢?’颜渊也曾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应该都像舜一样啊!’公明仪说:‘文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师长;周公又怎会欺骗我呢?我们只要虔诚学习就是了。
’现在滕国虽不大,可是长短相抵,大概也有方圆五十里了,还是可以认真治理而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的。
《尚书》上说:‘如果服药后不感到头晕目眩,那么疾病也就不会痊愈。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师傅然友说:从前孟子在宋国跟我说过的话,至今仍未忘记。
现在国家碰上这等大事,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决定办理丧事的方式。
”然友去邹国孟子的家中请教。
孟子说:“遇到大丧来问礼节,是件好事。
亲人去世,本来就该尽自己的全力来办丧事。
曾子说过,‘活着时,要按礼节来侍奉;去世了,要按礼节去埋葬,并按礼节祭奠,这就是孝子’。
有关诸侯的丧葬礼节,我没有专门研究。
即使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守丧三年,穿粗制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共同遵守的礼仪。
”然友回来之后,世子确定了守丧三年的计划。
但是朝中百官及同族尊长都不同意,纷纷说:“我们宗主国鲁国的前辈君主没这样办,已去世了的前代君主也没这样办,到了你这一辈却要行三年大丧礼节,这不应该。
况且《志》书上说:‘丧祭从先祖’,让‘我们遵循祖宗们的办事方式’。
”世子对然友说:“以前我没有认真学习礼仪制度,只知道整日里骑马练剑。
现在亲友和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恐怕他们也不会按我的要求尽力办理丧事。
请你再去问一下孟子。
”然友第二次去邹国拜问孟子。
孟子说:“是这样,这是不能够求于别人的。
老子四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显露出恶来了。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
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
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
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这确实能使人圆满,从而回归大道的根本。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5劳心治人圣民分工题文诗:孟子是曰:然则其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欤?有大人事,有小人事.且一人身,百工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忙碌也.故而曰之,或者劳心,或者劳力;劳心治人,劳力也者,治于人也;治于人者,供食于人,治人也者,食之于人,天下通义.当尧之时,天下未平,洪水横流,泛滥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道交中国.尧独忧之,举舜敷治,使益掌火,益裂山泽,焚而烧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于海,决导汝汉,排疏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当是时也,禹外八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也者,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养育.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无教,近于禽兽.圣人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尧命契曰:劳者劳之,来者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从而提撕,又赈德之.圣人者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原文】“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2,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3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4,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5,瀹济漯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译文】“难道治理天下的活计就独独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
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用它,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我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于别人,这是普天之下的通则。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五节原文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五节译文孟子说:“尊重贤才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才能出众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喜悦,就会愿意在这样的朝廷中做官;在市场上,出租房屋而不征税,遇上货物滞销按法定价格征购,不让它们长期积压在货栈中,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到这样的市场上;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很高兴,从而愿意取道于这样的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必另外交租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很高兴,从而愿意耕种这样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百姓都会很高兴,都愿意来这里居住。
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百姓,对待国君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
别国想要侵犯这样的国家,就像率领儿女们去攻打自己的父母,这种事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谁成功过。
就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
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孟子五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
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
这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
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