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 格式:docx
- 大小:21.69 KB
- 文档页数:3
以下是《孟子·滕文公上》中的部分成语:
1. 为富不仁:原意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现在多用于形容人贪婪自私,不择手段。
2.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3. 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多用来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4. 吊民伐罪:指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有守望相助、取长补短、为富不仁等。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里的一句话:“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
死埋葬或搬迁,也不离开本乡本土,同一井田(当时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互友爱,守卫瞭望防御盗贼,互助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就彼此亲爱和睦了。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
以为善国。
”意思是:现在滕国把长的地方截下来补到短的地方,也有方
圆五十里了,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失去仁慈之心,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上课文言文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见到滕文公,跪而进。
滕文公问孟子:“敢问子去城几里?” 孟子回答:“幸臣三十里。
”滕文公又问:“狗马之声相闻,有过路人欤?”孟子答道:“臣闻之,夫马有千里之程,不饮水则莫行其志;鸟兽举翮而飞者,时举而已矣。
而独走南邻之道不归,则真非吾畜也,乃狗马之所受而未中于心者也。
且岁星之行,不以时度者,惟以恒心。
”滕文公被孟子的回答震惊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子告诉滕文公:“国君爱民,则民爱国君;民爱国君,则国家安定。
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顺其天性,则安;逆之,则危。
’”滕文公印象深刻,并将这些话发扬光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目标要坚韧不拔,崇尚天道,尊重自然,关注人民利益,才能保持和平和安定。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翻译:
滕文公作为世子,去楚国朝见楚王,路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
孟子给他讲人性善的道理,一定举尧舜的例子加以说明。
世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的话还有疑惑吗?道理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成对齐景公说:‘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他,有什么可怕我的地方?’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是这样。
’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也将近有五十里之多,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感到眩晕,病是不会好的。
’”。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5.5吾固愿见5.5[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②。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③。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④。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⑤?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⑦。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⑧?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⑨。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⑩。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⑪。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⑫。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⑬。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⑭。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⑮。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⑯。
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⑰。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⑱。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⑲:“命之矣⑳!”5.5[通释]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
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
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
”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
夷先生说:“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
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二、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三、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四、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作者为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君臣共治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七篇,现存的《孟子》是西汉时期的传授本。
【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滕文公上》原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1.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2.孟子见梁惠王。
描述孟子与梁惠王见面的情景,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仁政的理念,提倡君王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3.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齐景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提出君臣共治的理念,认为君王应该信任和重用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
4.孟子在齐。
描述孟子在齐国的遭遇,以及他离开齐国的原因,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
5.公孙丑下。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批评当时诸侯国的政治风气,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
【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以下是《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此之谓也。
”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孟子对曰:“君臣共治,天下大义也。
”孟子在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不豫色然,何也?”孟子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丘也闻诸夫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吾从夫子之志。
”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观念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滕文公上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古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言辞和行动中。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与齐国的滕文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文章的开头,孟子以从容的态度回答了滕文公的迎接之词,表明了他积极进发弘扬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决心。
孟子这种从容自信的表现与他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坚持有关,他认为心中要有正义和仁爱,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倡导这些道德价值。
孟子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展现了他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到“仁义要义而务饰”,即仁爱和正义应该是内心真实的追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做作。
他认为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内心内外一致的,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虚伪。
孟子还提到“去国一日,如丧家之犬”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为家国忧虑,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强调作为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并为之奋斗。
另外,孟子还在滕文公上中提到了“人之有道也,我道一以贯之”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追求道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并且始终坚持。
孟子通过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追求仁爱和正义,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仰;内心外在一致,不做作虚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家庭和社会负责;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和他对于道德观念的坚持。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的社会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孟子的精神和道德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来践行正义和仁爱,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爲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爲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劒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爲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滕文公問爲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恒心無恆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爲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爲富不仁矣爲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爲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爲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爲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爲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爲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爲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爲君子焉將爲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爲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爲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如必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爲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爲君惟天爲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爲不善變矣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惡能治國家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爲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爲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爲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爲間曰命之矣。
文选文言文的经典名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名篇被广泛传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篇文选文言文的经典名篇,带你领略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的一篇名篇。
文章以滕文公询问孟子如何为政为起点,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为政之道。
其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国恶言而示之,不知其可也;政者,正也;率得率失,不失其实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强调政治的正直和对于诚信的重视。
这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示了孟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风采,是文言文的经典之作。
另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是《论语·颜渊篇》。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著名的一本书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颜渊篇》中,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场景。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君子如怒,何以施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气度和修养。
这篇文章通过精彩的对话展示了孔子的智慧和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一部分。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该篇以年表的形式记载了汉高祖时期的功臣和侯者。
这篇文章内容详实,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对于汉高祖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作为文言文史书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也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除了上述名篇,还有《道德经》、《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也以文言文的形式写就。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文选文言文的经典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有一篇重要的篇章,题为《滕文公上》。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以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
滕文公上原文如下:滕文公曰:“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谁教?萧萧黄叶闭疏翳,丛林空翠湿人衣。
余嘉遇时维贤良,信之不彻不邪诚;一介书生意何求?他人共此矜已命。
既竭吾力甚有感,将顾踽尔言而无成。
”子曰:“明德,惟人恶得之?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几时而越?腹心之患,不可立于微,及其至也,亡其所亲;亡其所游,亡其所患。
人之相爱也,其实非以己之利爱之也,爱之者,实为以己之爱欲爱之也。
”以上是《滕文公上》的原文,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中友爱的真正含义。
首先,滕文公表达了自己面临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助感,他通过描述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的景象,暗喻了他所面临的困难。
黄叶闭疏翳、丛林空翠湿人衣的描写则展示了他个人陷入困境的心境。
孟子以此来引出滕文公的疑问:“谁来教我如何度过这些困难?”接着,孟子回答了滕文公的疑问。
他首先以“明德”来回答滕文公的问题,明德是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孟子认为,明德是人们最看重的,而不是物质财富。
他通过提醒滕文公秋水与天空的一色、关山难越的事实,告诉滕文公应当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品德,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
此外,孟子还指出人际关系中友爱的真正含义。
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互爱护并与之为伍,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源于对爱欲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友爱应当是无私的,而不是只看重个人的利益。
孟子通过这一观点来告诉滕文公,他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困境,而应该将自己的爱与关心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上一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个人面临困境时的迷茫与无助感,以及如何通过追求明德和真正的友爱来应对困境。
这一篇章体现了孟子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对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孟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滕文公上最经典的话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孟子被誉为“尊师重道,恢复仁义”的偉大思想家。
孟子的著作相当广泛,其中《滕文公上》是一篇被广泛传播的嘉言谈,被誉为孟子思想的精髓。
本文将从孟子·滕文公上中摘录出最经典的几句话,一起来探索孟子思想的真谛。
“民到于今,使民以惧。
将欲使之良,而苦无耳。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切。
他认为,人民虽然已经进步到了今天,但却生活在一种恐惧中。
孟子欲使人民变得善良,但由于人民缺乏听从的能力,这使得他很苦恼。
“弟之言,命也。
女言命於上,听命於民。
听命不举,何以聪明?”这句话强调了孟子重视听从和尊敬上级的态度。
他认为,作为国民的弟子,应该听从上级的命令,因为只有通过听从才能实现智慧和明智。
“由仁之言,由仁之行,不合,谓之贼。
”这句话强调了孟子对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善良的重视。
他认为,如果言行不合乎仁义,那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贼行。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以亲,非修己以求之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人们修身养性的要求。
他认为,通过尊敬他人、平静内心、亲近人民,可以实现真正的修身,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立天子之政,故使治得天下也。
”这句话强调了孟子对于天子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权威和正义的政权,才能使社会得以良好的治理。
通过以上摘录的几句经典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尊师重道、崇尚仁义、关心社会状况、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的重要性等。
这些思想依然在现今社会影响深远,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改革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经典话语凝结了孟子思想的精华,它们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孟子思想中的智慧和启示,以期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只有通过努力实践孟子思想中的理念,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滕文公询问孟子国家政治之道
三、孟子对滕文公的回答和建议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一次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孟子针对滕文公的提问,详细阐述了国家政治之道,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滕文公询问孟子国家政治之道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国家政治之道,孟子认为国家政治的根本在于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当以民为本,以民心为依据,只有关心民生、保障民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孟子对滕文公的回答和建议
1.实行仁政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爱百姓,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君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孟子以舜为例,说明实行仁政的君主能够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2.民为邦本
孟子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政治制度应当以民为本。
君主应当关心民生,关注百姓的疾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政治道德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政治道德。
君主应当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榜样。
这样,百姓才会信任君主,国家才能政治清明。
4.选拔贤能
孟子主张,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注重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有贤能之士辅佐君主,才能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四、结论
《滕文公上》这篇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观念和政治道德观念。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原创版)目录1.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倡导“民为邦本”、“尊师重道”等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三章指的是《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上》和《孟子·离娄上》三篇文章,它们是孟子学说的核心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疾苦。
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三章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天将把重大的任务降临到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心灵受苦,筋骨劳累,饥饿受冻,身无分文,行为受到困扰和干扰,这样才能锻炼他的意志,忍耐力和毅力,增加他以前所不具备的能力。
2.《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翻译: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礼,反其敬。
翻译: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爱,那就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无法取得成效,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对待别人有礼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敬意是否足够。
三、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孟子三章教导我们在面临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提倡尊师重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五节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第五节译文墨家学派的信奉者夷之想通过孟子的学生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是很愿意见他的,但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就去见他,夷子就不用来了。
”过了几天,夷子又来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和他见面,不直率地说,道理就显现不出,我就直率地说吧。
我听说夷子是信奉墨家学说的,墨家学说提倡办理丧事,以薄葬为正确的道路;夷子想用这种主张改变天下礼俗,难道以为不这样就不足贵吗?然而夷子又厚葬他的亲人,那就是用他认为低贱的方法来侍奉亲人。
”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
夷子说:“按照儒家的说法,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也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的时候由亲人开始。
”徐辟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这个夷子难道真的认为人们爱护他的哥哥的孩子和爱护邻居的孩子一样吗?那是有取舍的。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快来看看吧!《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三节原文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
孟子·滕文公上
本文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感谢您的阅读!
滕文公上·第一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
滕文公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
‘丧祭从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
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於□宰;□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夏后氏五十而贡,
滕文公上·第四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
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