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7
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期卧床的患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压疮病例也日渐增多。
增加对社会老龄化趋势下社区长期卧床患者可能面对的压疮发生风险的关注,针对目前在压疮预防方面社区护理人员匮乏、家庭护理水平低下且多缺乏足够的专业指导、压疮发生率高居不下这一现状,借鉴压疮护理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努力探索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压疮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
标签:压疮;护理;预防压疮(pressure sores)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管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期卧床的患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压疮病例也日渐增多。
国内的观点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国外护理的观点认为压疮在部分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
若入院时局部组织已有不可逆损伤,24~48h就可以发生压疮,有些患者禁止翻身,否则有生命危险。
现就压疮护理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压疮的概述1.1压疮概念美国的NPUAP(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在2007年2月的会议上对压疮下的定义为压疮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发生在骨突出处,是压力的损伤结果,或者是压力和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结果。
我国护理学沿用的压疮概念为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1.2压疮的病理学压疮的病理实质是受累部位皮肤软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
一般认为≥毛细血管平均压4.27kPa(32mmHg)的持续压力,即能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而影响组织血供,导致组织缺氧。
压疮是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不良,以致受压局部缺血而溃烂甚至坏死,多见于营养缺乏、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不能自主翻身的重病患者。
好发部位为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出处,如股骨大粗隆处、骶尾骨处、肩胛骨突处、足跟或枕后部、坐骨结节部等。
学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年月日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指导老师 ****摘要目的探讨压疮的预防和护理进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护理措施方面应针对压疮的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结果促进了压疮的愈合和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了全身的营养状况。
结论认为压疮重在预防,对于难免性压疮应采用先进的护理理念进行处理,可有效促进压疮的愈合。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目录1.引起压疮的原因 (4)1.1 压力因素 (4)1.2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 (4)1.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4)2.压疮的评估 (4)2.1 高危人群的评估 (4)2.2 危险因素的评估 (4)2.3 易患部位的评估 (4)3.压疮的预防 (4)3.1 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5)3.2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5)3.3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5)3.4 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3.5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5)4.压疮护理 (5)4.1 全身护理 (5)4.2 局部护理 (5)4.3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6)5.小结 (7)前言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PU)简称压疮(pressure sores),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坏死。
这一术语现在虽然仍在使用,但正在被压力性溃疡所替代。
1 引起压疮的原因1.1 压力因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是引起压疮的主因[1]。
1.2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患者大小便失禁、引流液的污染、出汗、渗出性伤口所致,长期潮湿可以引起皮肤软化,削弱皮肤的屏障作用。
1.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营养不良患者压疮发生率高,且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患者压疮严重程度随之增加。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压疮是由于长时间压迫或摩擦皮肤表面而导致的局部皮肤坏死的创伤。
常见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缺乏运动的人群。
预防和护理压疮是关键,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防止压疮的发生和进展。
1.皮肤照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湿润环境。
每天洗澡后用柔软的毛巾帮助皮肤干燥,并涂抹清爽的润肤乳。
注意清洁皮肤的皱褶和隐蔽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
对于患者无法独立进行身体清洁的情况,要定期实施全身清洁。
2.饮食调理:适当的饮食调理对于预防和护理压疮也很重要。
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促进伤口的愈合。
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3.翻身及体位改变:长期久坐或卧床不动会增加压疮的风险。
对于无法行动的患者,应定期帮助其进行翻身,每两小时一次。
改变体位有助于减少持续压力对局部皮肤的损害。
4.使用合适的床垫:选择合适的床垫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压力和摩擦。
压力分散的床垫,如气体床垫或凝胶床垫,可以减少长时间压迫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推荐使用抗压床垫以减少压力。
5.防止患者患病部位的摩擦和剪切力:对于患者行动不便,应尽量减少在床上的移动,避免摩擦和剪切力对皮肤的伤害。
患者起床活动时使用辅助护具,如护带、护杠等,以减少滑动和剧痛的力量。
6.定期评估压力损伤风险: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其压力损伤风险。
通过观察皮肤状况、压疮风险评估工具和临床判断来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充分的营养支持和液体摄入:合理的营养和充足的液体摄入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和愈合。
由于压疮会导致机体的代谢增加,患者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并保持充足的水分。
8.及时处理和观察压疮:一旦发现压疮,应及时处理和观察。
护理人员应进行正确的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并密切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及时的处理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促进伤口的愈合。
通过以上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压疮的发生和进展。
然而,由于患者的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护理条件的差异,针对个体化的因素进行具体的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摘要: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常见于长期肢体活动不良患者。
本文旨在对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做一个综述,以此来为业内人员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压疮预防;误区;护理新进展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的发生,不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卫生吸引的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又近年来,国内外在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方面提出了许多的新方法与新概念。
因此,对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做一个综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1.压疮的定义压疮又被称之为褥疮或压力性溃疡,它是指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发生持续缺氧、缺血以及营养不良所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2.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2.1局部因素2.1.1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一般而言,若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持续性垂直性压力越大,则导致组织坏死的时间便愈短,从而加快了压疮的发生。
2.1.2剪切力在所有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中,剪切力仅次于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导致压疮产生的第二位因素。
剪刀力是一种因骨突而产生的平行张力,或者是一种部位(不同组织)的组织之间因运动方向不同而产生的力,主要作用于组织深层。
虽然剪刀力不能单独引起压疮,但是它能够极大地促进压疮的发生和发展。
2.2全身因素2.2.1认知功能损害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更易发生压疮。
其中,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半清醒者。
同时,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痴呆、脑血管病史以及大脑警醒水平的变化。
2.2.2感觉丧失感觉的丧失不仅会使得患者因感受不到疼痛刺激而导致局部长期过度受压,而且也会因营养和循环不良而大大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
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四肢瘫痪、截瘫以及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压疮。
2.2.3麻醉及应用镇静剂麻醉及镇静药物的应用,会降低患者的反应能力。
浅谈压疮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压疮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而且延长住院日期增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压疮的认识和防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1]。
为了更好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压疮的防护问题,近几年不少学者对压疮的产生机制、诱因、预防及护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因此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降低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压疮的治愈率,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阐述了压疮的预防方法,还着重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论述了压疮护理的方法。
标签:压疮;病因;预防;护理;前言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压疮又称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机能,组织坏死引起的皮肤溃疡,是护理的“三大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增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会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压疮病因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均有了新的认识,对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善,而压疮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医学的进步而降低,压疮的治愈率并没有因为临床的护理而提高。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减少压疮的发生,提高压疮治愈率。
1 压疮发生的因素1.1 压力、摩擦力、剪力因素[3]这三种力都会导致压疮的发生。
长期卧床者长时间受到压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造成表皮间起水疱和一些皮肤损伤,从而增加压疮发生的概率[4]。
据Gossens [5]报道,剪切力作用于皮肤深层,引起组织相对移位,切断较大区域供血,比垂直方向压力更具危害性。
1.2 环境因素患者由于大小便失禁、皮肤出汗、伤口分泌物多、引流物污染等因素,使床单位潮湿,皮肤受到潮湿及排泄物刺激,会引起皮肤的软化导致皮肤变薄,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繁殖,从而发生压疮。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新进展摘要:在临床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往往具有一时无法确定病情,而立即出院则可能病情突然加重或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健康威胁。
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对于临床病人病情的控制以及生命健康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对于临床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及主治医师往往着重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以及生命的抢救工作,对于临床治疗患者的皮肤护理工作缺乏重视,因而导致常规护理不到位,造成临床患者出现压疮等不良现象,给患者生存生活水平造成极大影响,同时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造成巨大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急诊留观患者出现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从压疮疾病临床概况出发,对造成急诊留观患者出现压疮现象的威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国内外报道的临床预防急诊留观患者出现压疮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临床指导预防急诊留观患者出现压疮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诊留观;压疮;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急诊患者在接受急诊科室的检查诊断后,由于自身疾病的突发性以及不易觉察的特点,导致病情一时无法得到准确的确定,而患者此时出院则容易造成病情突变,给自身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此类患者往往安排其在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有利于病情的进一步诊断。
临床研究表明,压疮是指患者局部皮肤或者组织由于长时间受到压迫,血液流动不畅同时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最终出现局部组织持续的缺氧、缺血以及坏死等现象。
急诊留观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人员以及主治医师将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着重与患者生命的抢救,因而护理人员在对待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基础护理,造成急诊留观患者压疮的发生率较高。
患者出现压疮不仅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自身疾病的治疗,因此如何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一直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压疮的预防、治疗和护理进展摘要:从压疮的管理、预防、治疗方面综述了压疮护理的进展,提出早期预防压疮发生、发展的关键,提高压疮的治疗率,提高压疮的护理理念。
关键词:压疮、预防、治疗、护理、进展。
一、压疮的预防。
目前有研究提出以温水清洁压疮伤口取代使用消毒剂的主张,过去认为压疮是可防可治,故各级医院对压疮的发生制订了严格的控制方案,力图消除压疮。
但国外的观点认为,压疮大多是可预防的,但不是全部。
现在国内接受了难免压疮的概念,从而对这类病人进行更加严密的皮肤护理,难免压疮是指虽经精心护理,但因病人的一些自身条件(如严重水肿、恶病治、有医嘱禁翻身等)还是难免要发生的压疮。
压疮的预防,现在认为并不仅仅是指预防新发压疮,更为重要的是,在于预防压疮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预防压疮,对入院病人进行braden或norton评分,判断是否需要皮肤护理或是难免压疮的上报。
针对个体特点做出皮肤护理计划并落实,及时接触压疮的易感因素,如补充营养、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局部悬空。
翻身时避免损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最后定期进行效果评价。
1、定时翻身,是最简单有效的压力解除。
翻身间隔时间一般为1h-2h,压疮高危病人30-60min翻身一次。
高业霞等在实践中发现、颅脑损伤病人在使用亚低温治疗(设置温度为33℃-35℃)。
过程中翻身间隔时间可以延长至8h而不发生压疮。
翻身时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或向右倾斜20°-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进行,可有效预防早期压疮的发生。
2、改善营养,摄入优质蛋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维生素A和锌等微量元素对纠正负平衡非常必要,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
3、免除不良刺激、勤洗皮肤、勤更换床单及做好排便功能训练,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按摩,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
4、中药预防。
采用艾叶6g,白芷5g,红花5g煎水外擦,能有效防止压疮的发生。
二、压创的治疗1、局部治疗。
(1)、复方压疮液和湿润烧伤膏组合疗法,经临床证明,它能使压疮深部肌肉组织快速生长,周遍皮肤生长用湿润烧伤膏,为创面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湿润环境,促进上皮细胞的移行,加快创面的愈合。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08-02关键词压疮病因预防新进展压疮最早称为“褥疮”(bedsores),压疮可发生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可发生于无法站立而长久坐位及强迫体位的患者。
压疮是指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引起压疮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压力,故称为“压力性溃疡”,简称“压疮”。
本文将常见压疮发生病因、防治误区及护理新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1.1 局部因素传统观念认为压疮发生的局部原因主要有患者长期卧床、经久不变换体位;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刺激造成。
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坐起的患者不发生压疮。
新的观念认为: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剪切力,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
1.2 全身因素引起压疮的全身因素包括昏迷、瘫痪、全身营养不良、年老、体弱、长期发热、恶病质、水肿等。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不仅证实了上述全身因素在发生压疮中的作用,而且总结一些的量化指标供临床参考。
还有认知功能损害、感觉丧失、麻醉及应用镇静剂、营养不良、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和吸烟等因素都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 压疮的临床表现2.1 压疮的好发部位::压疮好发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
根据卧位不同,好发部位也有所不同。
①仰卧位枕骨隆突处、肩胛、肘部、脊椎体隆突处、足跟,尤其是骶尾部最易发生压疮。
②侧卧位耳廓、肩峰部、髋部、大转子、膝部(内髁、外髁)、踝部(内踝、外踝)等。
③俯卧位肩峰部、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膝前部、足趾等。
④坐位坐骨结节处。
2.2 压疮的分期:①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
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暂时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触痛。
此期皮肤表面无破损情况,为可逆性改变。
②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部位因淤血而呈现紫红色,有皮下硬节或有水疱形成。
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发表时间:2013-06-06T16:13:37.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裴小妹[导读] 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物理、化学刺激,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提高全身营养状态,戒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等[8]。
裴小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515)【摘要】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合并症之一,并不是单独的一种原发病,其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原发病病情,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加重医护人员工作量,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经济上的负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压疮是临床护理学上的一大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目前世界上针对于压疮的预防、治疗已经较为先进,但其发病率并未明显下降,其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易康复,愈合期较长,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压疮在临床上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与压疮治疗相比,在其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压疮的发生更为重要,本文现就对压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护理措施、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并加以综述,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临床压疮的预防、护理、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13-02压疮,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PU),其主要是指患者局部组织因长时间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供应不足,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则会发展成局部软组织溃烂、坏死。
发生压疮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病患家属缺乏相关的护理知识及护理经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不当或工作态度不认真、不仔细而造成的。
由于我们现有的护理资源严重不足,往往是等患者发生压疮后才去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来解决问题。
而压疮一旦发生则不易康复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其愈合期较长,而且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一旦压疮恶化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庭带来不可忽略的困扰及负担,对患者来说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