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2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8 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3-9 讲述近代人们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
解析近代中国能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二、【教材简析】: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频繁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应用抗争。
本课围绕“侵略”与“反侵略”这两条主线。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叙述了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相继而起的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2.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展馆参观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问题分析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通过看图讲故事,培养学生用历史语言概括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理解落后不就要挨打,闭关则衰、开放则兴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基本概况难点:理解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五、【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情景模拟,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设计】:师:出示图片和课题:出示丘逢甲的图片和春愁的诗。
生: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写于那一年?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台湾割给了哪个国家?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到“甲午中日战争”。
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四个展厅一一参观)1.教学环节一——展厅一:战争的背景师:出示材料,明治天皇的御笔信,材料两则。
生:阅读材料,分析甲午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一、【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认识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 深入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难点: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分析清朝的衰落、日本的崛起以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引导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
2.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使学生掌握战争的基本经过。
3.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阐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4.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分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作用。
5.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讲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
6.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分析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利益分配等,让学生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7. 列强瓜分中国的影响:阐述列强瓜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苦难历程。
8. 反抗列强瓜分的斗争:讲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如义和团运动等,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定。
9. 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剖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运用历史地图、时间线等方式,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爱国情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其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分组讨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全班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2)分析列强在中国瓜分过程中的具体举措;(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教训;(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珍爱和平;(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 历史观树立: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过程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地理背景。
利用历史文献,探讨《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研究列强在中国瓜分过程中的具体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努力奋发图强。
二、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过程和结果。
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斗。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2.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条约的签订背景。
条约的主要内容。
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过程和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战斗。
《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具体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行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列强在中国瓜分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以及其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分析能力的运用。
4. 期末考试:对学生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点的考核。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相关的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和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
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
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
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
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网站建设与维护(全套上册)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维新运动,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彻底暴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了解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学生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能说出甲午战争的经过的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列举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甲午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的诗朗诵,之后提问: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道出了台湾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台湾想要回归祖国怀抱的盼望。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识读地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概况。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实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3.通过观看“黄海海战”视频片段,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随堂练习1.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B ) ①割占土地②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2.1895年7月15日,《申报》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其卖国罪行,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台湾各族人民也组织起来大量义军誓死抗倭报国。
材料反映了( D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B.《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侵犯C.《马关条约》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3.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
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C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进入新课(一)中日甲午战争1.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战争的爆发:时间:1894年7月,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战役:丰岛战役、平壤战役、辽东战役、黄海战役、威海战役结果: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