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清 金农 梅花图册
- 格式:doc
- 大小:16.96 KB
- 文档页数:6
⾦农名作欣赏⾦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号冬⼼先⽣、稽留⼭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寿道⼠等,因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封“三朝⽼民”的闲号,钱塘⼈,布⾐终⾝。
清代书画家,扬州⼋怪之⾸。
荷花图⾦农善以书⼊画,其漆书笔意常体现在其画作中。
此图荷花以淡墨⽩描勾勒,荷叶叶脉留⽩,以重墨淡墨两⾊分染正反两⾯,⼯整稳重,具有简约平实的装饰意味。
⾦农杂画之⼗⼆温⽇观号智归⼦,宋末元初画家,擅长草书,善画葡萄,顷刻⽽就,世称“温葡萄”,此图题跋即有感于此⽽写。
画中绘⽔墨葡萄,⾃左向右⽣发,枝叶重叠有序,葡萄颗颗饱满,⾏笔不迫不促,古朴⾃然。
⽡盆菖蒲菖蒲常见于端午时节,是⽂⼈书斋⼏案清供赏玩之物,也是⾦农眼中的“仙草”。
⾦农喜写菖蒲画菖蒲,爱菖蒲的孤清。
此图中蒲叶细密短⼩,⽡盆质朴⾼古。
画中题诗给菖蒲过⽣⽇更是妙趣横⽣:“蒲郎蒲郎鬓发古,四⽉楚天青可数。
红兰遮户尚吐花,紫桐翻阶正垂乳。
写真特为祝长⽣,⼀盏清泉当清醑。
⾏年七⼗⽼未娶,南⼭之下⽯家⼥,与郎作合好眉妩。
”墨梅图⾦农画梅,⾃称“江路野梅”。
此图布局奇绝,⾃右向左上⽴⼲,侧枝穿插倔如虬龙,笔法古拙简练,配以浓墨点苔,以⽩描清笔绘就梅花,颇具古意。
墨梅图⾦农此作⾃题诗:“⽼梅愈⽼愈精神,⽔店⼭楼若有⼈。
清到⼗分寒满把,始知明⽉是前⾝。
”以⽼梅树为主体,⽉影朦胧宁静,虚实相⽣,画作充满清寥之⽓,以梅花、明⽉⾃寓,表现出画家的孤⾼与淡泊。
墨梅图⾦农画梅在技法上博采各名家之长,师宋代⽩⽟蟾,也受到杨补之的影响,此外更是“以梅为师”,曾冒着风雪反复揣摩梅枝正反转侧、疏密穿插的⽣动情态,师法⾃然。
此图⾪书笔意出枝,细笔淡墨勾花,点蕊⼲脆精炼,点萼墨⾊浓重,⽤笔挺健有⼒。
墨梅图梅花清雅俊逸,凌寒傲放,其品性⾃古为⽂⼈所乐道。
⾦农爱梅,梅开时节就天天赏梅画梅。
此作双梅图,梅⼲以湿笔写出,以不同浓淡墨⾊濱染分出前后,⾃在穿插,圈梅和点梅缀于其间,暗⾹浮动,秀润天成,古朴⽂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毛笔书法教案第一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毛笔书法教案三年级上册毛笔书法教案第1课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横的形态,学会横的写法,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的用笔。
2、能力目标:比较长横和短横运笔过程的异同。
3、情感目标: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用具: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出示放大的学生书法作品一幅,提问:“看到这幅作品你有什么感想?”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横”的写法。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激发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力和书写的愿望。
二、形象感知认识横的形态:1、横画在一个字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不能把字写平稳,与横画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横的形态是怎样的呢?2、出示长横的例字。
3、仔细观察,长横和短横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4、思考:为什么既要将横画写得平直,又要稍稍有点左低右高?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先提出任务,让学生先自由讨论,思考横的书写特点,然后合作交流,归纳长横的书写要点,三、横的写法长横的写法:教师示范1、怎样才能把横画写得既平正又生动呢?我们先来学习长横的写法?(运笔七个步骤)2、思考:写横时应该注意哪些特点?3、指名回答,归纳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书中注释四、小结横的特点:粗细均匀、左低右高、收笔略大形成点状。
学生谈体会板书:1、横①逆锋起笔②斜入笔③调整笔锋④中锋行笔⑤提笔⑥顿笔⑦回锋收笔教学反思:第二课垂露竖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书法中的垂露竖的形态。
2、能力目标:掌握书写垂露竖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用具: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展示上节课“横”的优秀作业,鼓励学生争做书法小明星。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竖”的写法。
3、教师板书:竖的写法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展示。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授1、出示范例垂露竖。
2、请学生说说垂露竖的形状像什么?3、怎样才能把这个垂露竖写漂亮呢?教师示范写垂露竖,边写边讲解垂露竖的写法。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金农《隶书七言联》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
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
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
枝繁花亦繁。
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
春风吹满纸。
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
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
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
稽留山民画诗书。
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
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
”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
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
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
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
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
”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
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
三类中,亲笔最少。
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
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
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
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
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
金农“冷”的美学思想与书法格调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2期关键词:金农;冷;书法格调;隶意一、“冷”的审美理想金农的诗文、题记和题跋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冷”的描述,其独特价值就在于他从“清冷寂照”的佛家心境中转换出了“冷”这一美学范畴,并将“冷”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贯穿在书画艺术的创作当中。
“冷”作为他的一种审美理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冷”作为独立而超越的内在精神。
从主体出发,金农指出“人之无偶,有异乎众物焉”[1]292,认为人是独立而超群的。
他说:“天地之大,出门何从,只鸟可随,孤藤可策,单舸可乘,片云可憩。
”[1]292又说:“若百尺之桐,爱其生也不双,秀泽之山,望之则岿然特然而一也。
”[1]292这些论述表明,人连同世间万物都是独立、自在的生命单元,“只”“孤”“单”“片”,无所依傍的状态构成了人的基本状态。
金农进而称自己“匹影失群,怅怅惘惘”[1]292,反映了他对这一生命状态的体察。
金农还从“匹影失群”的生命状态来进一步阐发主体内在的超越精神。
他在自写真题记中写道:予因自写枯梅庵主独立图,当觅寡谐者寄赠之。
呜呼!寡谐者岂易觏哉?予匹影失群,怅怅惘惘,不知有谁。
想世之瞽者、喑者、聋者、癓躄者、癞者、癫者、秃简者、毁面者、瘿者、癜者、拘挛者、褰缩者、匾□者,此中疑有寡谐者在也。
[1]292金农以“寡谐者”来指称一些形体残缺,却具有孤独遗世、超越精神的人。
这点与庄子思想相通。
庄子在《人间世》《德充符》中就描绘了一批形骸不全而“德全”的人,如支离疏、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德全”正表明其内在精神的通透超越,即庄子所谓“德有所长,形有所忘”[2],力求突破个体有限以达于无限。
对于这样一种独立而超越的内在精神,金农以“冷”这一词语加以概括,并通过诗文对之进行了阐发:独立吟成有谁和,一方寒玉水丁东。
[1]17野梅苦竹无人见,破晓冰霜各自寒。
[1]17敛却精神归寂寞,此身疑在绿天庵。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十九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
我们先来分享金农白描绘画作品。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清供图——反映内心愉悦幸福之物原标题:春来更有好花枝清供最初指祭祀佛像的供品,最早始于汉代。
清供常常和岁朝一起搭配,岁朝就是指正月初一,岁朝一词来源于朝会,大年初一大臣们要给皇帝拜年,共同祝福一元初始,国泰民安。
清供进入宋朝之后,已逐渐演变成普通人家事情,从明朝开始清供的物品已十分丰富,其主要物品都是清雅的物什,比如松竹梅,比如鲜花香火瓜果,比如梅瓶铜觯花樽。
清供一般都在进入腊月之后开始操办,中华民族是讲究生活品质的民族,也最注重年味,腊月里家家户户会清扫洗刷,会顶着风雪洋溢着笑脸去花市和集市购买这些物品。
在盘子里放上柿子石榴仙桃,寓意事事如意,多子长寿;在案头供上梅瓶鲜花,意思是平平安安,生命灿烂。
从中国古代开始每逢年关,画家们、文人们会把这些物品画在纸上,于是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又衍生出一个新的绘画形式——清供图。
清供图始于何时何人?已无法准论,但自有清供图后,就从来没有断过,清供图也是所有画者最乐于创作的题材。
在围炉夜话之余,在温酒赋诗之余,在一炉炭火暖暖的夜晚,把这些可爱的物品画在纸上,不仅代表着喜气,更喻意吉意。
年关也是老百姓最有余钱的时候,这些既应景又吉祥的画作会深受青睐。
有了市场,就会更加激励画者,于是清供图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好销售的艺术商品,仅次于春联和窗花。
明朝后期至民国是清供图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绘画形式,还是笔墨功夫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加上又有大量的文人参与,使清供图变得更加生动幽默,更加情趣盎然,更加饱含文学意味。
中国画离不开情、趣、境,若不饱学,若无独特且准确的审美判断,若不能深刻懂得中国画的表现精髓,仅有技,哪怕是高超的技也不管用,所以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是有道理的,这话虽然有偏激,但总体上是对的。
从文学境界的角度说,清朝的清供图最有意味和诗意,像清人沈俊、金农、郑板桥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清人沈俊就画过一幅《岁朝洗供图》,画的是柏结子(柏树结的子)、梅破蕊、茶瓶清供、晓窗迎新,并有题诗:柏子香中霁日妍,一瓶清供晓窗前。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
金农,钱塘人,字寿门,一字司农,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3)。
生前别号甚多,常用的有:冬心先生、昔耶居士、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金吉金、心出家庵粥饭僧等,
金农是'扬州八怪'主将,擅长诗、书、画、印,并自创了'漆书'体。
他把具有金石味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金农的'以书入画'和'涉笔即古'的画风体现了他淳厚、稚雅、格调高逸的典型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金农的绘画题材广泛,表达的审美意趣多带有禅意,这些绘画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文人意趣的反映。
金农的画作不追求形似,而重在尚意,其笔触不拘泥于成法,而追求通过形来传递内在的神韵,其画作具有较强的平民化的气息和对佛的尊重与敬意。
金农作画古怪,性格放荡不羁,终年在外游玩漂泊,即便“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金农的书法与绘画与“扬州八怪”其他画家相比,有着自
己独特之处。
以书法笔意入画,并且自然地融进了金石碑版,从而增添了绘画的抒情性,也使绘画有了空间感,使中国画的写意油然而生。
梅花是金农钟爱的题材, 他的梅图, 师古人, 又师造化, 大胆创新,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金农虽取法古人, 但不同于清初“四王”无法突破古人法则, 流于范式, 而是批判地继承, 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金农也把这种创新精神贯彻到梅图的创作中,他的梅图在形式和意蕴方面独树一帜, 即使与同时期的汪世慎、高西堂等作梅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柳鸦芦雁图卷杜甫诗意图卷八高僧故事图卷富春山居图卷松泉图轴渔庄秋霁图轴青卞隐居图轴华山图册竹石集禽图轴春山积翠图轴西山纪游图卷落霞孤骛图轴真赏斋图卷雅集图卷双雉图轴木叶丹黄图轴重山烟树图轴荷花鹭鸶图轴东园图卷江乡春晓图轴为问亭作山水册重江叠嶂图卷静深秋晓图轴翠羽和鸣图轴紫藤竹石图轴风雪梅花图轴玉壶春色图轴竹石图轴墨竹通景屏轴渔翁渔妇图轴海上三山图轴桃实图轴苦笋帖卷宁州帖页楞严经旨要卷祭黄几道文卷钱唐杂诗卷台仙阁记卷隶书离骚篆书千字文卷种竹诗卷行书杜甫诗轴五体书卷宋刻本古灵先生文集宋刻本武经龟鉴宋刻本东观余论宋刻本艺文类聚女芙馆十咏卷【柳鸦芦雁图卷】北宋赵佶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工书画,善花鸟。
此图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纸本,设色。
共2段。
前段写柳鸦,后段写芦雁。
柳鸦施墨彩浓酣,用笔粗壮;芦雁以浅赭色设色,体现秋日萧疏景色。
图后款及右上角“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印,皆为后人勾填描画。
图后还有南宋荣传辰、邓谏从等题跋和清乾隆皇帝题诗,且铃有收藏印多枚。
全图以墨为主,融粗笔写意与细微写生于一图,风格独具,反映了花鸟画由重色向墨笔的转变。
【杜甫诗意图卷】南宋赵葵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赵葵(11861266),字南仲,号信庵,潭州衡山(湖南衡山县)人。
曾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府。
能诗文,善绘画。
此图纵74.7厘米,横212.2厘米。
绢本,墨笔。
写唐诗人杜甫《陪诸贵公子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句意。
绘翠竹掩映,荷塘环抱,水阁中一人倚栏观赏夏日景色。
卷后有元、明时期多人题跋,还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及跋。
图中翠竹远近层次分明,竹竿千姿百态,用笔秀劲清逸,颇富诗意。
【八高僧故事图卷】宋代梁楷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梁楷(生卒不详),祖籍山东东平,流寓杭州,为南宋宁宗嘉泰画院待诏,善白描人物。
此卷共有图八段,各纵26.6厘米,横64厘米,绢本,设色。
清代书画家金农生平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金农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金农生平简介金农,字寿门,号冬心。
除了这个号之外,还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多个称号。
金农于1686年出生于钱塘,也就是现今的浙江杭州。
根据金农自述,他的家就在钱塘江边上,面对江面背靠着大山,家里有几亩地,应该是属于小康家庭。
金农从小就十分的聪慧,小时候在何焯家读书,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是邻居。
又与吴西林同一时期,于是这三人被称为“浙西三高士”。
金农一直与他们交往,使自己更加博学多才。
但是金农这个人做文章不循规蹈矩,因此考了多次的科举都没有中,也导致了他一生与官场无缘。
金农年过半百后,由于郁郁不得志,就下定决心去四处游历。
游历期间被大好河山的风光给深深的迷住了,从中获得了感悟,开始学画,最终成为了“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的交友圈也十分的广泛,身份高贵的名门公卿,腰缠万贯的富豪巨贾,甚至生活贫苦的普通百姓中都有金农的朋友。
在金农这么多的朋友中,与他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郑板桥了。
他们两个经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郑板桥甚至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杭州只有金农好”,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的关系是有多好了。
金农年过半百才开始学画,但是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的。
不过这主要得益于金农有良好的书法功底,自己又学识渊博,收藏了许多名作,对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家。
金农是什么朝代的人金农是我国著名的画家,那么金农是什么朝代的人呢?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而“扬州八怪”指的就是在我国清朝中期活跃在扬州的八个画风相近的著名画家的总称,又被成为扬州画派,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金农是我国清代的书画家。
清朝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扬州作为富豪聚集地,开始追求起了文化的发展。
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号冬心先生。
他喜欢画墨竹梅花,后人誉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
他一生没能进入官场,前半生笔耕墨耘,游食四方,六十四岁后定居杨州,卖书鬻画。
“以布衣雄世。
”金农的题画诗也极有味,古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冬心先生既以卖字画谋生,其画作当然也是“四绝”之作。
他很有文采,他著有《冬心先生集》等文集十多种。
他的咏梅诗曰:“砚水生冰墨未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
”爱花也是爱美,诗人的一生与诗书为侣,梅竹为伴,也是爱美的一生。
他画的梅花很古雅,有一梅花横幅,花枝皆反向横斜,画上繁花如雪,枝干横斜,干上苍苔数点。
如坠墨玉,他有题跋曰:“吾郡孤山下荒亭之中,有梅十数,横斜多态,相传逋仙手植,每花时必吟赏其侧。
今客杨州,若号寒之虫,谨户不出,追求风格,呵冻写此,尚不失其古貌也。
”短短数语道出他的梅是源于生活的,是写生得来的。
他的梅花也是谨户不出,精心创作的,不是胡涂乱抹,欺世盗名的,所以,他画的梅花,是艺术的梅花,是有美感的梅花。
有风格的梅花。
他有画跋曰:“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不在肥耳,杨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弟子,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客窗仿拟,以寄胜流。
”宋朝的华光和尚有“墨梅鼻祖”之称,可见冬心师承古法,取法乎上之源谰。
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
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爱春,画毕自看还自惜,问花到底赠何人。
从诗中可见冬心先生“闭户著书忘岁月”的人生境界,“高山流水少知音”的高士情怀。
他的一幅“落梅图”上画着一道粉墙,墙上伸出一枝曲干,墙底落花无数,诗意盎然。
大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意,又有“零落作泥碾作尘”之叹,他题诗曰: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东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任你高士佳人,遇到恶客鼠辈,也躲不掉委于泥涂的境遇了。
观此画幅真叫人生落英之思,坠红之叹。
风尘之怨,感遇之想了。
冬心先生就是寻花争艳之时,依翠偎红之际,也忘不了画他的梅花,有一则小跋透露出他的艳遇,他的痴顽:“客窗偶见徘梅半树,用玉楼人口脂画之。
金农最著名的一首诗金农(1687—1763)如果活到现在,正好333岁。
一生坎坷,所幸他活了77岁,成为书画史上耀眼的明星。
金农诗书画印考古鉴定样样精通,50岁之后才开始作画,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冬心先生的梅以及他题画的自度曲、小调,还有他憨态可爱的样子。
金农《寄人篱下》有一件《寄人篱下》的梅花作品,很是特别,构图特别,表现特别,颇能反映金农的个性。
图中一道半敞开的篱笆透出几株梅花来,茂密而冷艳,右边题了“寄人篱下”四个与画比例极不相符的四个字。
画尺幅虽小,却把画分为篱笆院内和篱笆院外两个天地,元气淋滴、骨秀神清。
此图作于他72岁时,这时金农客居扬州,生活逐渐变得窘迫。
《寄人篱下》正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峨眉山中精能院漏尊者给金农写了一封信,问讯他的近况,顺便问了梅花与鹤,过了一个月,金农动笔仿元人画了一幅梅寄给“漏尊者”:蜀僧书来日之昨,先问梅花后问鹤。
野梅瘦鹤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脚。
腰脚不利常闭门,闭门便是罗浮村。
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
画梅乞米寻常事,却少高流送米至。
我今常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
可以得见,写这首诗的时候,金农是何等的穷困潦倒,为了换米,也为了喂自己圈养的鹤,自己不停地画梅换米,但到了老年,扬州书画市场开始走下坡路,金农也时常为之苦恼,好在“冒寒画得一枝梅,恰好邻僧送米来”,才使他度过了风雨飘摇的晚年生活。
所以在金农的内心有着悲凉的矛盾,表面上他追求文人雅士之清高,可面对现实,他只得卖画“乞米”维持生活。
一边叹息世道之不公,却又暗暗和自己较真,利用坚毅的品格纵情于书画,借梅花的铁骨冰心激励自己与寄托情感。
不过,我倒是愿意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寄人篱下》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世间的过客而已,犹如尘埃,飘忽勿定,《寄人篱下》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表象的东西,其中寓意的恰恰是“客”。
人生如寄,世间是人短暂的栖所,人只是“过客”, 每个人都是在这个尘世“寄存”一下。
历代名家国画梅花图历代名家国画梅花图梅花诗意图北宋岩叟(待考)长卷绢本水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
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梅花诗意图北宋岩叟(待考)长卷绢本水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
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雪中梅竹图北宋徐禹功卷绢本水墨辽宁省博物馆藏野梅横空而出,修竹两竿,节叶纷披,虬枝疏梅半压积雪,铁干嶙峋,俱以水墨烘晕出凌雪傲霜之姿,用笔生动老劲。
雪梅寒雀图北宋戴琓绢本墨笔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赏梅图宋马逵设色绢本利用南宋朝廷特制的双拼细绢,绘一泓湖水,远景为用淡墨绘梅树数株,枝条摇曳,梅花绽开,湖水中倒影婆娑。
近景运用界尺加衬染的技法绘阁亭一角,类似重檐悬亭,亭前绘一梅枝奇出,枝条瘦劲而俯仰多姿,亭上绘一长者俯栏观梅,甚是怡然自得。
正如明代侍读学士王达为该画配诗所云:“西湖水涵冰色炯,众鸟不喧人更静;孤山堂下雪初销,一泓冷浸梅花影。
刚风入座声珊珊,逋仙半醉倚阑干;吹上东南一轮月,万里银河鹤背寒。
” 腊梅山禽图宋赵佶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
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
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
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
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
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 梅竹寒禽图宋林椿团扇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
竹梅为双钩填彩,而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
雪梅图宋杨无咎绢本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清江人。
扬州八怪《梅花图》【清汪士慎《红梅》】立轴,纸本设色,95.8×29.5cm。
密枝繁朵,此为其画得较疏朗者,枝稦偃仰多姿,笔致柔中寓刚,设色淡冶,似在有无之间。
通幅唯点苔为浓墨,于是精神为之一振。
用笔简约,但疏而不空,这是其过人处。
【清汪士慎《梅花图》】纸本设色,93.4×52.9cm。
图绘一株生机盎然的梅树,交错的枝干扶摇向上,盛开的梅花具有“不恋世间佳丽地,独上寒山称骄子”的高逸之气。
梅花以淡墨勾轮廓,线条工细,梅干以浓墨一挥而就,墨气淋漓。
干与花巧妙地形成黑与白的对比,令简约的画面不失层次的变化。
【清汪士慎《梅花图》】轴,纸本墨笔,115×31.5cm,扬州博物馆藏。
此幅梅花图清淡秀雅,瘦劲姿媚,枝条俏拔挺劲,梅花疏疏落落点缀其上,给人以疏影横斜、冷香四溢之感。
画右中题七言绝句“崩崖悬峭未全枯,门外青青长绿莩。
昨夜雪深三尺许,一枝先插酒家胡。
老匏句溪东外史汪慎写”。
【清汪士慎《梅花图》】轴,纸本,墨笔,113.3×50.2cm,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的梅花作品多是疏朗清瘦,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之感。
这件作品所画的梅清淡秀雅,瘦劲姿媚,把他的独有风格完美体现。
清代著名画家金农对它的评价是:"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清李方膺《墨梅图》】立轴,水墨纸本,131.8×46.5cm,1750年作。
画中老干新枝用粗笔淡墨画出,梅枝挺拨疏落,花只三朵,用笔畅达,遒劲。
墨梅虽用笔廖廖,却把梅花的孤傲的品格表现了出来。
【清李方膺《墨梅图》】立轴,纸本墨笔,125.6×42.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在画面右角绘倒梅一枝。
似乎信手拈来,却得其天真,具有淳朴、自然之美,奇也在其中了。
画上有画家自题:“雪拥梅花傲岁寒,秀才风味画图有。
人言结实溅牙齿,未解调羹尚借酸。
”【清李方膺《梅花图》】立轴,纸本,145.2×50.6cm,上海博物馆藏。
讲堂丨金农说:画梅须画晚来寒,不爱花人莫与看金农梅花图金农画梅曾题诗两首:(一)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
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
(二)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梅金农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号冬心先生。
他以擅写漆书、精绘墨梅、博学工诗名世。
不同于郑板桥那般雅俗共赏,妇孺皆知,金农的声望似乎在文人圈内更为显赫。
金农梅花图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江梅留白,生香之感据说,金农是五十岁后学画的,可这位半路出家的旷代逸才,却开辟了一片绚烂的艺术天地。
他笔下的梅花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虚虚实实、蓬蓬勃勃,透露出阳光般的朝气与活力,在画坛别具一格。
金农还曾在一幅自绘江梅图的留白处,以特色鲜明的漆书题写“空香沾手”四字。
捧读这位冬心先生的梅花图,确有指间生香之感。
清金农梅花图轴纸本,设色,墨笔130.2×28.2厘米弗利尔美术馆藏老梅截干,显凌寒之性图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正中,顶天立地,布局奇绝,又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干以饱含水分的淡墨挥写,浓墨点苔,更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
“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
右侧上端有作者自题,乃知为追思五十年前,观元至大辛少府贡粉矮梅卷情事,凝想而作,款署:“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画记,时年七十又五。
”此为金农老年精心之作。
金农红绿梅花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6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花枝繁密,生机勃发此画从款题中可知是金农将元人辛贡、王冕所创的粉、白梅法,集写于一画之中的杰作。
全幅花枝繁密,生机勃发。
以大笔淡墨画干,浓墨点苔,枝条疏密有致。
勾花点蕊,以粉朱、铅白点染花瓣,清丽透逸,有暗香浮动,韵清神幽之感,款署“七十三翁杭郡金农记”。
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金农梅花竹石图广州市美术馆藏笔触古拙,稳健意趣此画在构思布局与笔墨意趣上各有特色,笔触古拙, 在轻盈潇洒的风姿中含有沉厚稳健的意趣, 淡墨点花, 薄而润, 富有色彩感;画中自题:“古来画梅谁最好,僧中独数华光老。
【欣赏】清金农梅花图册
清金农梅花图册【欣赏】1 作者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五十三岁后才工画。
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个人荣誉一:书法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
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
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
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
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
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
《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二:绘画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
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
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
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
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
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
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
”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
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
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
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
“以抒不平鸣”。
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
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
”《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
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其梅、竹
用笔奇拙,凝练厚重。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
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
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相关作品金农自画像轴《自画像》轴,金农作,纸本,墨笔,纵131.3cm ,横59.1cm。
此图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
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
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
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现任职务“扬州八怪”,通常的说法是李鱓(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
此外,至少还有五种以上说法,涉及十多位画家,但无论哪种说法,金农都在其内,可见他是“八怪”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人们为何以“怪”相称?“怪”又“怪”在哪些方面呢? 这个“怪”首先是指作品格调上的离经叛道。
金农等人戴上“扬州八怪”的桂冠后,既为社会所认可,又被人们津
津乐道,广为传扬。
这除了艺术风格的原因之外,其中也包含着个性行为、思维方式、处世观念等多种异于常情的因素。
难怪好友全祖望称他为“畸士”了。
金农交友广泛,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他交友还有一种怪脾气。
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报之以白眼,更别想求得他的诗文字画。
而对要好朋友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一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
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
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
这种方式在“扬州八怪”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金农具有的完全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风度,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气质。
其次,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
金农的收入也颇可观了,结果老来却弄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
剧。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
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风骚者。
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
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
“漆书”这个词的来源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评自己书法时说:“臣书刷字。
”可知“漆书”是指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
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
“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
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
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
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由于金农的身世,他以卖字卖画为业,难免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
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
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
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
的贡献。
2009年12月19日,有着“扬州八怪”之称的金农的《花果册》在杭州拍卖会上以3976万元的价格创下西泠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