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复用的法规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737.50 KB
- 文档页数:29
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和缓解疾病的设备、器具、工具、材料或其他类似或相关物品,包括其附件、软件和相关技术。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以下是一些国际和国内的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国际法律法规:1.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ISO):ISO制定了一系列的医疗器械标准,包括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安全、性能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帮助各国制定和执行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
2. 欧盟医疗器械指令(Medical Devices Directive):该指令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医疗器械的分类、审核、注册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DA负责监管美国市场上的医疗器械,药品和食品,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国内法律法规: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制定了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审批、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对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2.《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医疗器械广告的内容、形式和宣传方式,对医疗器械广告进行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处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要求,推动医疗器械安全性能评价和监测,并及时处理和通报不良事件。
此外,各地的具体法规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各省市也发布了相关的医疗器械管理规定,如《上海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北京市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等。
医疗器械是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其安全和有效性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和地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信息和经验,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医疗器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人们健康的需求。
医疗器械的法规与政策解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故障的设备、仪器、材料、试剂或其他相关物品。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来进行管理和监督。
本文对医疗器械的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要求。
一、国际医疗器械法规与政策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全球最重要的标准化组织之一,负责制定大部分医疗器械的国际标准。
ISO标准对医疗器械的分类、性能要求、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是各国监管部门和企业在开展医疗器械相关活动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2. 欧洲医疗器械指令欧洲医疗器械指令是针对欧洲市场的医疗器械进行监管的法规。
指令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市场准入流程、质量体系要求等内容。
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医疗器械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取得CE标志方可上市销售。
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对美国市场的医疗器械进行监管。
FDA通过各种规定和指南,明确了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要求和程序,包括注册要求、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的法规与政策1.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中国医疗器械管理的基本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等内容。
根据该条例,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活动。
2.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中国实施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器械注册的申请材料、评审程序和技术要求等,对申请上市的医疗器械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监管。
3. 《医疗器械分级目录》《医疗器械分级目录》是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的依据,将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类。
不同等级的医疗器械在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上有所差异,分级目录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准入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关于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人体疾病、损伤或生理缺陷的设备、仪器、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
医疗器械的使用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各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国际医疗器械法律法规1. 《欧洲医疗器械指令》(Medical Device Directives)是欧洲联盟对医疗器械的法规,其中包括93/42/EEC号指令、90/385/EEC号指令和98/79/EC号指令。
这些指令主要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生产许可、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标识和说明、市场准入、市场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2. 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主要基于《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该法案授权FDA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此外,美国还制定了其他相关法规,如《医疗器械分类系统》(Medical Device Classification System)和《医疗器械报告法案》(Medical Device Reporting)等。
3. 日本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器械法》(Pharmaceutical Affairs Law)和《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法》(Act on the Safety of Medical Devices)。
这些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许可、技术评价、标识和说明、市场监管、事故报告等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医疗器械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实施,是我国医疗器械管理的基本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质量控制、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卫生许可、技术服务、市场监管、进出口等方面的内容。
重复用医疗器械重复洗消标准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是指将一次性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后,经检测合格后再次使用。
这一做法在医疗机构中被广泛采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和减少医疗废物的产生。
然而,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是否安全可靠一直存在争议。
一方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可以节约资源,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来说,减少一次性器械的使用可以降低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一次性器械能够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些医疗器械如手术刀、钢针、导管等,因其特殊的功能和结构,重复使用可能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涉及清洗、消毒和灭菌等方面,旨在确保器械的重复使用过程安全可靠。
首先,清洗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第一步。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和血液等有害物质,以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清洗过程需要使用清洁剂和合适的清洗工具,坚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清洗,确保清洗效果达到标准要求。
其次,消毒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第二步。
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去除器械表面的病原体,以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器械的特性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并确保消毒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对于一些需要更高级消毒的医疗器械,灭菌是必要的。
灭菌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去除器械表面和内部的所有病原体,以确保重复使用的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成为感染源。
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乙烯氧化灭菌和过氧乙酸灭菌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虽然可以减少医疗废物的产生和降低成本,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过程,一旦这些过程中出现差错,可能会导致器械污染或无法彻底杀灭病原体。
其次,重复使用的器械可能出现磨损或质量下降,影响其功能和安全性。
最后,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追溯系统,以跟踪和记录每个重复使用器械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医疗器械现行法规汇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
本文将对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医疗器械现行法规进行汇总介绍。
一、欧盟医疗器械法规欧盟对医疗器械的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器械指令(Medical Device Directive,简称MDD)和医疗器械监管条例(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简称MDR)。
MDD是欧盟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基础,它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技术要求、标志和使用说明等内容。
而MDR是对MDD的修订和更新,其中包括更严格的市场监管要求,强制性的临床评价和监测要求等。
二、美国医疗器械法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主要基于《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典》(Title 21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其中,第21章(Chapter 21)专门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相关法规,包括医疗器械分类、市场准入、标签和使用说明等要求。
同时,FDA还提供了一些技术指南和标准,帮助企业理解和遵守法规要求。
三、中国医疗器械法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基本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和备案、经营许可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则详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和审评审批程序。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则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四、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全球医疗器械标准的制定机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销毁或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行政执法主体的意见国食药监法[2005]6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四十三条,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第六十九条第(五)项均规定医疗机构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应按规定销毁,不得重复使用,并明确了违反该规定的法律责任。
但是,法律责任形式和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有所不同,其中:《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医疗机构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或者对应当销毁未进行销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医疗机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第(五)项规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如何监管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销毁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问题,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对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请示明确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销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行政执法主体的函>的意见》(国法函[2005]422号)(见附件),应当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请各地按国务院法制办明确的法律适用意见执行。
如有尚未办结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相应的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附件: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请示明确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销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行政执法主体的函》的意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请示明确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销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行政执法主体的函》的意见国法函[2005]422号食品药品监管局:你局转来的《关于请示明确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销毁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行政执法主体的函》(国食药监法[2005]431号)收悉。
全球医疗器械法规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法规是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和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医疗器械法规,旨在保护公众的健康及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全球医疗器械法规,包括欧盟的医疗器械指令、美国的医疗器械法规以及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
一、欧盟的医疗器械指令欧盟的医疗器械指令是针对欧盟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法规。
该指令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市场准入和标签等事项。
根据该指令,医疗器械被分为四个等级,从高风险(第一类)到低风险(第四类)。
不同等级的医疗器械需要满足不同的要求,其中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才能上市销售。
此外,医疗器械在欧盟市场销售时,还需要符合欧盟的技术文件要求和CE认证等。
二、美国的医疗器械法规美国的医疗器械法规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制定和执行。
FDA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主要基于风险分类系统。
美国将医疗器械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销售;二类是中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三类是低风险的医疗器械,可以通过一定的报告和注册程序上市销售。
此外,美国的医疗器械还需要满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的要求,并获得FDA的许可。
三、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和执行。
根据中国的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被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审批程序才能上市销售;二类是中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三类是低风险的医疗器械,可以通过报告和注册程序上市销售。
中国的医疗器械还需要满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的要求,并获得中国药监局的许可。
四、其他国家的医疗器械法规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也都有一些相关的医疗器械法规。
介绍欧盟美国等医疗器械管理及法规概况欧盟和美国是世界上医疗器械行业最为发达和重要的两个市场,在医疗器械管理和法规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政策。
下面将就欧盟和美国的医疗器械管理及法规进行详细介绍。
欧盟的医疗器械管理及法规:欧盟的医疗器械法规主要由2024年5月20日生效的MDR(医疗器械条例)和IVDR(体外诊断器械条例)构成,这两个法规取代了原有的医疗器械指令和激光器械指令。
MDR和IVDR的实施目标是保证欧盟市场上的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MDR和IVDR要求制造商必须对其产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并且提供详细的技术文件和临床评价报告。
制造商还需要在欧盟设立授权代表,并履行一系列的监测和报告义务。
这些法规还增加了对高风险产品的审批程序,需要经过专家评审和认证机构的审核。
此外,欧盟还设立了CE认证制度,要求医疗器械必须通过CE认证方可进入欧盟市场。
CE认证是对符合欧盟相关法规标准的产品进行审核和认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美国的医疗器械管理及法规:在美国,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
FDA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医疗器械在美国市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器械在美国需要获得FDA的批准或许可,具体的审批程序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FDA将医疗器械分为三个类别,分别为I 类、II类和III类。
I类是最低风险的医疗器械,通常不需要经过FDA的预市审批程序;II类和III类医疗器械需要通过FDA的预市审批程序,其中III类医疗器械还需要提交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
除了预市批准或许可,FDA还对医疗器械进行后市监管。
制造商需要提交设备报告、临床数据和质量问题报告,并且根据需要进行研究和风险评估。
FDA也会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检,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总结:欧盟和美国在医疗器械管理及法规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以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世界各国资料医疗器械法规1. 美国医疗器械法规在美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
FDA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分为三个类别:类似于风险的信息保护级别最高的III类医疗器械;II类医疗器械,其风险较高但仍可以通过特定的性能标准进行管理;I类医疗器械风险最低,一般会根据通用要求进行管理。
在FDA监管下,所有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都需要获得设备制造商许可证(MDEL),并且设备必须符合FDA的质量管理系统(QMS)要求。
2. 欧洲医疗器械法规在欧洲,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主要由欧洲医疗器械指令(Medical Device Directives)管理。
然而,欧盟正在逐步实施新的医疗器械法规(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这将取代现有的指令。
根据欧洲医疗器械指令,医疗器械分为四个分类:I类、IIa类、IIb 类和III类。
每个分类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欧洲,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CE认证,以示符合欧洲标准,并获得CE标志。
CE认证的过程包括符合适用的欧洲标准、进行技术文档评估等。
3. 中国医疗器械法规中国的医疗器械法规主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负责监管。
医疗器械根据风险等级分为三类:I类、II类和III类。
根据中国的法规,医疗器械需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获得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还需要定期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和跟踪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国还对医疗器械广告进行了限制和管理,要求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夸大疗效、不得诱导患者使用,必须符合真实情况。
4. 日本医疗器械法规日本的医疗器械法规由医疗器械部(前身为医疗器械管理厅)负责。
根据《医疗器械法》,医疗器械根据风险等级分为四个类别:I类、II 类、III类和IV类。
在日本,医疗器械需要获得医疗器械许可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获得许可证的医疗器械还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报告。
全球医疗器械法规介绍全球医疗器械法规是指全球各国家和地区针对医疗器械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
医疗器械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
下面将就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法规进行介绍。
1.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是美国医疗器械监管的主要机构。
FDA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类:I类(低风险)、II类(中等风险)和III类(高风险)。
医疗器械的上市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注册、审批和审核。
2.欧盟:欧洲医疗器械指令(MDD)和欧洲医疗器械法规(MDR)是欧盟对医疗器械的主要法规。
根据指令和法规规定,所有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医疗器械都需要进行CE认证,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审核由欧洲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负责。
3.日本:日本医疗器械法(PAL)是日本医疗器械市场的主要法规,由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监管。
医疗器械需要进行产品注册,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注册申请需要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和相关报告,并进行审查和审核。
4.中国:中国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和广告都需要经过相关机构的审批和管理。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负责医疗器械的注册和监管工作。
5. 加拿大:加拿大医疗器械法规主要由加拿大药品与医疗器械管理局(Health Canada)负责监管。
医疗器械需要根据风险等级进行注册或通知,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文件和质量管理体系。
加拿大也接受其他国家通过相关合作机制认证的医疗器械。
除了上述国家和地区,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法规和管理机构,如英国的英国药品与医疗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治疗品管理局(TGA)等。
全球医疗器械法规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简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次性医疗器械在医疗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成本较高,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许多医疗机构开始探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可行性。
本文将介绍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风险和安全措施。
什么是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是指在使用后即被丢弃的器械,通常由塑料、橡胶等可回收材料制成。
传统上,医疗机构在每次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都会使用一次性器械,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将一次性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和重复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降低医疗成本。
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过程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回收和清洁:在使用完一次性医疗器械后,将其回收,并进行基本的清洁,去除其中的血迹、污垢等。
2. 检查和维修:对清洁后的器械进行仔细检查,检查器械是否有损坏或磨损,如有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3. 消毒和灭菌:对检查和维修后的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其达到卫生标准和安全使用要求。
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以及化学消毒等。
4. 包装和储存:对消毒和灭菌后的器械进行包装,以防止重新污染和保持其卫生状态。
包装后的器械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和卫生的储存环境中。
5. 重新使用:在需要时,将经过处理和包装的器械重新投入使用。
相关风险和安全措施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风险和安全措施:器械损坏或磨损:经过多次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后,一次性医疗器械可能会出现损坏或磨损,从而影响其功能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
感染风险:虽然经过灭菌处理,器械表面的病原体应该被杀灭,但不排除可能存在一些微生物残留的情况。
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有什么危害?关于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复用,是一个痼疾,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有什么危害?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一次性非植入医疗耗材的管理使用减少医疗浪费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管理的规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重复使用可以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不列入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目录。
对因设计、生产工艺、消毒灭菌技术等改进后重复使用可以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应当调整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目录”。
第三十五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对使用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销毁并记录”。
(三)《消毒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重复使用无菌器械”。
二、关于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复用的瓶颈(一)成本效益问题。
医疗器械是否可复用的决定权在生产厂家,由于一次性医疗器械与可复用医疗器械相比审批流程简单,上市快,收回成本也较快,可复用的则相反,故生产厂家更倾向于按“一次性使用”设计。
如强生公司的超声刀,一种是现在一次性使用的超声刀,使用后被破坏,无法复用,其价格下降近一半,已上市。
另一种是研发新的可复用的,改良现有的结构,可拆卸能清洗,这个产品待FDA批下来,可能要2年的时间。
(二)企业申报问题。
翻新再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翻新再用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经翻新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翻新再用医疗器械是指:已使用过,由原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企业收回、翻新后再次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
第三条原产品生产企业应对翻新再用医疗器械的销售、使用、售后服务和质量负最终法律责任。
第四条下列医疗器械或部件不得翻新再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或部件;进入人体体内的医疗器械或部件;医疗器械中与患者体液接触的部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其它禁止翻新再用的医疗器械或部件。
第五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翻新再用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翻新企业及翻新作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器械的翻新第六条本办法所称的医疗器械翻新是指,对使用后回收的医疗器械,为使其达到注册执行的产品标准而对其进行的检修、零部件更换、调试、校准、清洁、消毒、外观整修、检验、升级或软件更换等生产性活动。
第七条医疗器械翻新应当由被翻新器械的原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生产企业进行。
第八条医疗器械翻新企业应保存被翻新医疗器械的合法来源信息、随机文件及完整的翻新记录。
第九条翻新医疗器械应执行与已注册医疗器械相同的产品标准。
第十条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为医疗器械翻新提供与已注册医疗器械相同的材料及零配件供应。
第十一条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委托另一企业为其翻新医疗器械,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在合同中规定各自应承担的质量责任。
第十二条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委托另一企业翻新医疗器械,应当按照产品标准和相关的生产要求对翻新企业的专业技术条件、专业人员、技术装备、生产场地和质量管理状况等情况进行详细考查,在合同中规定向翻新企业提供翻新所需要的全部技术、程序、质量文件和零部件、组件和材料,包括在翻新中允许产品升级、改变的限度和技术要求,并对翻新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