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类别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传,亦作“小传”,古代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传记文的一种,略述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
记述一人的生平事迹或佚事,并且加以作者评论或引申议论的文字。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余名XX,字XX,XX人也。
生于X年X月X日,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书。
少时便以孝顺闻于乡里,常助父母劳作,深得邻里赞誉。
及长,入仕途,历任多职,皆尽职尽责,廉洁奉公。
然世事无常,宦海浮沉,终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
后归隐山林,专心著述。
所作之文,词藻优美,意境深远,深受文人墨客所推崇。
晚年,定居于故乡,教授子孙以诗书,终年X岁。
此文简要介绍了XX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自古以来,人物传记在史学及文学领域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物传记的写作风格和内容各有不同。
在古代中国,人物传记常常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写作风格独特,其文字简洁明了,语言优雅,寓意深远。
在描述人物时,作者通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文言文人物传记还常常引用典故、成语等,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在内容上,文言文人物传记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人物形象。
其中,历史名人、文化名流、英雄豪杰等都是传记中的重要题材。
这些人物传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分别讲述了项羽和屈原的故事,展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悲壮人生和卓越才华。
除了历史名人外,文化名流也是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重要题材之一。
这些文化名流通常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思想。
他们的传记记录了他们的创作经历、思想历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例如,《柳河东集》中的《柳宗元传》,详细描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传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这些传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感悟历史的途径。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自古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其中,文言文人物传记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世人喜爱。
这些传记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众多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史记》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部。
这部史书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年历史。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文言文形式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献。
在中国古代,人物传记是历史学、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人物传记通常包括传主的基本信息、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生平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内容,包括传主的重要经历、成就和贡献等。
品德修养则是传记的灵魂,体现了传主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文言文人物传记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传主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籍贯等。
2.掌握传主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贡献,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和影响。
3.注重传主的品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理解其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
4.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传主的思想和行为。
5.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特点,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总之,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高考语文文言文传记类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传记类方面。
传记是文言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题型之一,很多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无从下手。
但实际上,只要掌握一些传记类的知识点,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传记类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传记类的基础知识点。
传记是描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也是文言文考试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写作对象为人物,写作形式为叙述,描写有实物可循,具体情节丰富,描写方式既可以通过回顾记述,又可以通过跳跃重现的方式来展开,常常配合史料或传说传统等描写人物经历和形象。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后续学习传记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传记类文章的结构。
传记的结构一般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是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和重要贡献,可以用典故、名言等方式进行铺垫;正文部分是对人物事迹的详细描写,常常从早年经历或成长背景、重大事件和成就等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结论部分则是对人物的评价和寄语,可以肯定人物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表达对人物的敬意和感悟。
在写作传记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在写作中要注重真实性,保证事实准确、客观。
其次,要注意角度,选择合适的视角和角度来描写人物的经历和形象。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注重对词汇、成语的使用,避免滥用生僻词、繁琐句式等,保证文章简洁明了,流畅易读。
最后,需要重视文化背景,了解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描写时可以适当地借用古今比较,传承文化经典,凸显人物价值和功绩。
除此之外,在学习传记类文言文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点。
比如,要注意名人的生平、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名人的贡献和精神内涵,还要掌握历史典故及传统文化常识,熟悉古代朝代、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传记类文言文的必备内容。
此外,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技巧,如词义理解、上下文猜测、语法分析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传记文和解决考试难点的关键。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之间,国势衰弱,战乱不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位无名的乡村少年悄然崛起,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将军,他就是李元霸。
李元霸生于唐末五代时期,是河南省商丘市某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村姑娘所生的孩子。
村庄贫苦,家境微薄,但李元霸从小聪慧过人,好勇斗狠,是个天生的战士。
十三岁那年,李元霸加入了一支山贼团伙。
在团伙之中,他表现出色,被团伙首领重用。
几年之后,山贼团伙被官方围剿,李元霸侥幸逃脱,并加入了河北的一支地下反抗组织。
在组织之中,李元霸不断学习军事战术和政治智慧,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他曾参加过许多抵抗唐朝官军和外族侵略者的战斗,多次建立功勋,很快成为一名著名的将领。
在当时,李元霸的名声远扬之外,又具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李元霸不断地担任各种重要的官职和领导职务,他成为一个铁血军人,同时也是一个深得人民信任的政治家。
在他的一生中,李元霸多次立下战功,为国家捻瞻、为人民立业,成为了一名传奇的将领和英雄。
李元霸善用兵法,多次指挥人民抵御外族入侵。
当时普遍认为蛮族手中的铁戈钩镰及马背上的飞驰压倒一切,因此,李元霸带领的部队也有了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战术,以应对外族军队突袭。
他的战斗技巧精湛,勇气和智慧并重,从未被打败过,这也使他倍受尊敬之余,更是不断吸引着人们的敬佩和崇拜。
在他的领导下,河北地区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军队,协助太行地区抵御汉地和北方的入侵者。
他利用智慧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高效地领导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常在战场上获胜,收获大量战利品。
李元霸还善于交际和缔结联盟,在防御华北时与董存瑞等知名将领达成协议,形成心意相通、守护同盟,成为了名扬天下的著名联军。
最终,李元霸平定了河北地区,成为了一个维护国家安全的英雄。
他的成功几乎挽救了当时困苦的唐朝,也成为了一名树立正义、保护民族安全的模范人物。
李元霸就是这样一位勇敢、聪明、卓越的将领,他的勇猛和智慧在当时的战场上波澜壮阔,掀起了一股正义之爱的领军浪潮,几百年后,他的事迹依然被后人传颂和倣效。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人物传记的文言文范文,供您参考:《李靖传》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才略,每与诸兄论兵,即屈其下。
初为长安令,不事豪贵,遇之必以礼。
时京兆韦氏、独孤氏贵盛,与靖未尝俯仰,而礼数加焉。
大业末,为马邑郡丞。
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进说曰:“公与突厥交战,必大克之。
突厥既亡,其国俗、政事、制度、法令,皆须备知之。
非得大唐子弟在彼为间不可。
”高祖深然之,召授太府卿,兼灵州道行军总管,遣往碛口镇守。
靖至虏中,因留察观山川形势,尽得其要害。
及义师起,武阳郡丞大拒之。
太宗以靖为使,往说之。
靖乃慷慨陈大策,数日而降。
因从平京师,执诸反者。
及东征,历相州、魏郡、廉州、定州诸镇,皆得其志。
贞观八年,靖上疏请讨辽东,太宗难之。
靖曰:“往岁初平突厥颉利可汗,其部落皆臣附,惟俟斤恃远犹未归心。
今请往讨,则向服国家者皆望国家之恩,不可以失事机也。
”太宗然之。
乃拜靖为行军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发天下诸州府兵二十万征之。
九年秋七月,太宗车驾至幽州。
靖引诸将见帝于幽州城下,帝谓曰:“辽东之事,宜早进兵,恐有先我者。
”靖请进兵,遂进至清沙河所。
是岁大疫,屯营者多病。
遇大雪深数尺,冻死者数千人。
十年正月,渡辽水抵辽东城下。
时城中无兵,众大扰,靖斩先来者数十人乃定。
既入城安抚人民,得其男女四万口,置州县以处之。
获隋所遗器物甲仗数千件。
遂以其城为襄平城。
是时城邑皆空无人居,乃以汉户居之,仍用隋官府处之。
三月大破高丽兵于辽东城及白岩城下。
既而闻太上皇崩于长安,乃与高丽使来而吊,并遣散士卒,令其归农。
太宗闻而谓曰:“昔晋襄公击强楚丧师不追而师压晋国之望独先及高丽服罪而能礼吊恪事君之道也。
”赐物千段。
六月班师。
是岁大稔,幽州米斗四五钱。
自此屡征高丽不绝岁所获俘斩万计靖复居于洛岁余乃卒年七十九赠司徒谥曰景武。
——《旧唐书·李靖传》。
人物类文言文阅读重点突破近年来,浙江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体裁和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但人物类文言文依然常见。
人物类文言文通常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
这些人物的言行、事迹、性格、思想、情感等都可以成为考点。
人物类文言文可以分为人物传记和趣闻轶事两类。
1.人物传记是介绍人物的生平、典型事件、贡献功绩、性格品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文章,目的是为了记录和传承优秀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在人物传记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名人如何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价值观。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诸葛亮传》分别介绍了项羽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质。
2.趣闻轶事则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常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趣闻趣事等方面。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世说新语》中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的自由奔放和率真自然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趣闻轶事,都展现了人物的多个方面,如立志、治学、仕途、政绩、谋略、才能、情感、情操、品行、美德等。
考试的时候,需要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分析和理解,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
☆人物类文言文阅读方法1.分析标题。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从标题可以推测,邹忌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形象。
2.梳理文本。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结构比较相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姓名→家境→成长经历→官职→典型事件→评价”的大致思路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
趣闻轶事类文言文,如果是以陈述性语言讲述故事的,需要找到事情的因果,从而分析事件之中的人物形象。
如果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描述的,则要关注人物说话的方式、内容,以此推断人物的性格、情感、精神品质。
3.提取关键词句,从正面和侧面展开分析。
阅读人物类文言文,需要重点关注人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同时,选文的开头、结尾,或者叙事之后,总有些关键词句,提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文言文传记专题复习及阅读技巧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一、分析历年真题: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职官: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三次审读,完成解题:(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一、客观题部分1.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
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 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1. 史传文名称特点举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
《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按国家(诸侯国)分别记述史实。
《战国策》《国语》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分为两个类别:①断代史,记述某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史书;②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的史书。
断代史:《汉书》《宋史》通史:《史记》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通鉴纪事本末》别史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
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
《东观汉纪》杂史杂史是一类史部类目。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吴越春秋》2. 论说文名称特点举例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
《论语》论说体有正式题目,讲究结构层次。
《荀子》论以论证为主,善于析理,以人物史论为多。
《过秦论》《六国论》说也称“杂说”。
阐述某一事物,兼有议论。
《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
《原道》《原毁》赠序古代文人送别多以诗文相赠,诗文集结成书后,为之作的序称为“赠序”。
后凡惜别赠言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3. 杂记文名称特点举例记/志叙事为主,也可抒情议论。
《小石潭记》《项脊轩志》笔记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
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4. 应用文名称特点举例铭古代常刻铭于碑石或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后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兼诉悼念、称颂之情。
《柳子厚墓志铭》《五人墓碑记》哀祭包括哀悼文和祭祀文。
《祭十二郎文》序跋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兰亭集序》书牍通过信件阐述见解、主张。
《谏逐客书》《与妻书》疏向君王分条陈述意见、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陈情表》《出师表》。
文言文中的名人传记和历史传说名人传记和历史传说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学体裁,通过对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
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结合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名人传记和历史传说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本文将就文言文中的名人传记和历史传说进行探讨。
一、名人传记名人传记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通过对某位名人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以展现出他的品德、才能以及对时代的影响。
这些传记内容丰富,既有对名人成就的赞美,也有对其过失的批评。
这种叙述方式常常以纪实性为基础,但也不乏文学修辞。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史记》中的《世家》和《列传》部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事件的叙述,展现了这些名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表达和历史评价等等都是作者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塑造和加工的。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等名人传记,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此外,《后汉书》中的《王莽传》、《三国志》中的《刘备传》等,也以类似的方式叙述了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
这些名人传记在文言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参考价值,更是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传说历史传说是文言文中另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虚构和传承,展现出当时人们的信仰与想象力。
历史传说经常融合了神话、神仙传说等元素,造成了一种神秘而又瑰丽的叙述效果。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即是一部描绘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
其中,夏、商、周等朝代的传说人物如禹、盘庚、文王等都是文言文中重要的历史传说人物。
这些人物传说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非凡的才能和与神仙或神灵的联系而著名。
如《禹贡》以洪水治理为题材,描绘禹的艰苦努力和出色才能。
这些传说不仅形象生动,对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念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法升华一、知识收获传记类文言文涉及的文化常识:(1)官吏选拔的术语①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②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
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
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④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2)授官的术语①举:提拔,任用。
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 (《史记·五帝本纪》)②授:授予官职,任命。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儒效》)③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④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 (颜延之《阳给事诔》)⑥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人物传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类别,而且多为官吏的传记,常涉及人宦海生涯中的升迁、调转、罢免等事。
与现代汉语比
较,古代官职变动用词具有词汇量丰富的特点。
了解和掌握这
些术语的含义、特点及规律,对于更好的阅读文言文具有很大
的帮助。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任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他。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勃:人名。
)
Ⅰ
1、①于,介词。
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
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2、(1)举:推荐。
(被)举荐任官。
行:去应荐。
(2)辟: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征召;就:就职,任职。
(3)召:召请来授官。
应:应职,接受官职。
(4)拜:任命,授给官职。
(5)迁:升任、调动官职。
(6)转:调动官职。
(7)徙:调动官职。
(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11))除: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12)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3.(1)D(D项中征:验证。
)(2)C(C为以后,之后。
其他三项均为“用”。
)(3)例句A为省略句,果地震陇西。
例句B为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时间→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
4.(1)B(引:请)
(2)A(应为省略主语“顺帝”,省略宾语“张衡”)
(3)C(详写科学成就,略写政治成就)
Ⅱ
1、D(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
2、C(C项中的“羞”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3、B(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
4、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
5、C(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
6、C(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
7、B(B项均为“用”。
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