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 格式:docx
- 大小:11.85 KB
- 文档页数:5
感谢主席和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成败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则是指能以自身杰出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以成败论英雄,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方论点有二。
第一点,用成败根本论不出英雄。
成败是刻板的,非成即败,而客观因素往往左右着英雄的成败。
我们判定英雄,追求英雄的本色,所着重的是英雄的正义,气概,品质,操守等等。
而一个具备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功业的成功,还要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影响。
被客观因素屏蔽着的成败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们的英雄形象饱满鲜活,而不是受制于成败的狭隘,被论于成败的浅薄。
因此,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观点在理论上便是错误的。
纵观古今,英雄们从不受困于成败。
南宋岳飞文韬武略,精忠报国,却生不逢时,含恨屈死;三国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出师未捷,壮志难酬;西楚项羽气拔山河,勇武盖世,却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面对着这些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浩然之气的悲剧英雄们,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这不正是证明了我们从来不会以成败来论英雄吗?第二点,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色彩决定了它的不可取。
若真是以成败论英雄,那就是说成功了便是英雄。
那它就是在暗示和诱导我们,为了达到你的目标,不择手段地放手去做吧!不管你的手段如何的卑劣,只要你成功了便可摘下英雄的桂冠。
结果,为英名,为利益,假英雄粉墨登场,真英雄失神垂泪。
原本明明是英雄相惜,针尖麦芒,棋逢对手,相见恨晚,却偏偏要分出个成王败寇。
最后正是应了北岛的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样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英雄观对于当今工具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代社会,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一目了然。
这,怎么会可取呢?于理论,于现实,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
这就像燕瘦环肥,各尽其美,正因为美本身不以胖瘦而论。
以成败论英雄,就像是以胖瘦去论美人,其结果只能是唐突佳人,亵渎英雄。
主席,裁判,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由我对本次辩论我方的观点做一下总结。
首先,对方辩友谈到英雄将自己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留给了后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你们认为无论英雄结局如何,他们都是成功的。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功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成功是获得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达到了某种目的。
这样看来对方则是完完全全的曲解了成功的定义。
岳飞和文天祥并没有达到自己抵御外辱保卫国家的目的,所以他们是失败的。
但是我们依然将他们称之为英雄,不正是说明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吗。
再来说,英雄遗留下来了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是成功的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对方辩友若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将这种成功的价值观和精神称为英雄,这一点我们实在不敢苟同。
因为对方辩友又一次犯了概念性的错误。
我们之所以把英雄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品德和精神,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但英雄归根究底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对方所说的思想和精神。
对方辩友一再坚持己见,这完全可以说明对方辩友是在无视《现代汉语词典》这部权威的存在。
第二,我们以片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
一个人一生并不一直都是成功的,无论他最后的结局是多么辉煌光鲜,在他的人生中必然要经历失败。
对方辩友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方面可以称为英雄,而失败的方面就不能称为英雄。
但是英雄绝不是以一部分的成败得失来判断,所以对方评判英雄的方法是片面的狭隘的,由此看来对方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就是片面的狭隘的以偏概全的。
事实上,一个人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
鲲鹏展翅尚需乘风趁势,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是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用一把僵化刻板的成败标尺,如何能衡量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呢?第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营造了包容博大的社会氛围,体现了社会的宽容与接纳。
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则强调和夸大了功利性。
以成败论英雄是不是可取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正方立场,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成功和失败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他自身的成就,更是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反之,失败则会被视为一个人的缺陷和不足。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进取心。
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他的努力而成功,那么他的成功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如果一个人失败了,他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者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这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进取心,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正方立场,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成功和失败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成功可以让人们感到自豪和满足,而失败则会让人感到挫败和失落。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成功和失败来评价一个人的表现。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那些具备优秀的能力和素质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而这些人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功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也应该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我们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它可以促进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正方立场,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成功和失败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他自身的成就,更是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反之,失败则会被视为一个人的缺陷和不足。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进取心。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正方一辩发言:吴天:谢谢主席、评判、对方辩友、在座各位,大家晚上好。
古人说:“青梅煮酒论英雄。
”今晚,就让我们以论做媒,以辩代酒,纵横古今,论英雄。
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传里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就是要探讨这句俗语,这种价值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否具有可取性。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只有一种价值观,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必然受到我们这个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共同协同与制约,使其展现精华,为我所用。
这是其具有可取性的现实基础。
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
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正是将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化为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他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
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若没有英雄,我们又何以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
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价值取向。
时代的英雄追求成功,时代的成功追求英雄。
谢谢各位。
正方一辩的陈词解析如下: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价值观,以成败论英雄可取的:1、为什么作为价值观是可取的呢?因为,他可以鼓励人们追求成功,奋发向上,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1)正方一:尊敬的主席、评判、反方辩友和在座的各位,晚上好。
古人说过,“青梅煮酒论英雄”。
今晚,我们以辩论为梅,以辩论代替酒,探讨成败论英雄这一话题。
成败英雄论在古代就存在了,如XXX的“XXX扫六合,虎视XXX”和XXXXXX的“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成败论英雄是否仍然可取,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和价值观,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
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这也说明它有其价值和意义,否则它早已被淘汰。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成败论英雄必须与其他价值观相互协调,以展现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其次,成败论英雄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这是其可取性的另一个方面。
英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成败论英雄将成功转化为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最后,成败论英雄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研究英雄,追求成功。
时代需要英雄,社会需要成功,这样的民族和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我们需要英雄来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让我们的后代感受到身为华人的自豪。
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要。
以上就是我们正方的观点,谢谢大家。
反方二:谢谢主席。
大家好。
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的,是有可取性的。
但是有可取之处也意味着有不可取之处。
如果有可取之处是可取的,那么有不可取性就是不可取的。
对方同学在论证我们方观点时,以论证对方观点为前提。
有可取之处并不等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
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白色的地方,但我们不能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那不是说谎吗?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是它不能论出英雄来。
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证明这一点。
观辩论赛——”是否以成败论英雄”有感以成败论英雄,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战武汉大学关于“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无论是从战况还是从选手的水平等都可谓相当精彩,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本次辩论赛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需论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而武汉大学队需认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然而在讨论这次辩论赛之前,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观点的选择中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从我看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观点本身就更为人所接受。
因此,要论证这个观点可能也会相对上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无可否认,本届的武汉队真的是非常的优秀,一次次乘胜追击的追问、一次次咄咄逼人论证,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这场辩论赛我想分两个方面分析,分别是我最喜欢的武汉队和我最喜欢的辩手。
在本场比赛的开篇陈词中,两队选手的立论都是相当精彩。
新加坡国立大学队把点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的价值可取性上,这样一来就把观点大化了,也给了他们很大的辩论空间,但是武大立刻提出以成败论英雄的是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的概念分析。
虽然在此时作为反方的武大并未占上方。
但是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理论,为这一战打下了基础。
对于开篇,在两方纠结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正方分点清晰而有条理的指出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指出可取不是照搬后,反方巧妙地以成败论英雄、可取性的两个名词解释,钻了正方的漏洞,辩得精彩。
从整场辩论赛来看,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当让人佩服。
正方在陈述观点是,用词优美,分点分析透彻,从古到今,从个人到国家到社会,想得周到全面。
而反方在整场辩论赛是更是频繁举例论证,条条论证击中论点。
与此同时我觉得反方的临场发挥能力相当棒,如二辩以正方的例子举例,三遍以轮子与汽车的举例,虽然例子朴实,但是都很好的把观点给实例化、清晰化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从双方辩论的主线上看,正方的观点在价值上,很大,很抽象化,虽然他们的辩论相当精彩,但是抽象化的观点很难让人从心理上信服、接受,谈国家谈人民谈价值……这些有点虚。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正方:新加坡国立大学反方:武汉大学正方论点:第一,成败论英雄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取向。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第三,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价值取向。
反方定义:成败:达到了目的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
英雄: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论点: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第二,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在立论阶段,正方把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非事实判断,整个社会鼓励人们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并且说明,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不止一种,会有真善美等其他价值观约束人们,不会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正方提到时代的命题有时代的意义,把辩题上升到价值层面,从而去保护己方不受到悲剧英雄事例冲击。
但由于把观点扩大化了,正方的准备事例不足,比赛后程反方大量实例的冲击下略显颓势。
反方两点明确,伴随大量的例子,场面不错。
在二辩发言阶段,正方就“可取性”进行了论述,并给对方加论证义务“不可取指毫不可取”,之后强化一辩的立论,巩固己方观点。
反方二辩就“可取性”继续辩驳,抓住了正方的以成败论英雄可取性的漏洞,攻其要害,以对方逻辑再推一遍,并提出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可取的吗?以黑色的西服为例。
而后从成功、失败、成功与失败三个方面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并且运用大量实例,颇有排山倒海之势。
在三辩发言阶段,正方再次倡导此辩题更需看到背后的价值观,一种价值倡导。
而后区分开价值层面与事实层面,用鹅毛的例子说明价值观,价值取向不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
但仅有一个事例,显得单薄了些,之后继续强化立论。
反方三辩在论述中,意欲要打破正方的价值层面可取的立论,他从概念入手论证了以成败论英雄从事实角度讲是不存在且不成立的,从价值层面讲会导致大家不择手段获取成功这一不利局面,所以都不可取。
本次辩论赛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需论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而武汉大学队需认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然而在讨论这次辩论赛之前,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观点的选择中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从我看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观点本身就更为人所接受。
因此,要论证这个观点可能也会相对上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无可否认,本届的武汉队真的是非常的优秀,一次次乘胜追击的追问、一次次咄咄逼人论证,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这场辩论赛我想分两个方面分析,分别是我最喜欢的武汉队和我最喜欢的辩手。
在本场比赛的开篇陈词中,两队选手的立论都是相当精彩。
新加坡国立大学队把点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的价值可取性上,这样一来就把观点大化了,也给了他们很大的辩论空间,但是武大立刻提出以成败论英雄的是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的概念分析。
虽然在此时作为反方的武大并未占上方。
但是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理论,为这一战打下了基础。
对于开篇,在两方纠结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正方分点清晰而有条理的指出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指出可取不是照搬后,反方巧妙地以成败论英雄、可取性的两个名词解释,钻了正方的漏洞,辩得精彩。
从整场辩论赛来看,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当让人佩服。
正方在陈述观点是,用词优美,分点分析透彻,从古到今,从个人到国家到社会,想得周到全面。
而反方在整场辩论赛是更是频繁举例论证,条条论证击中论点。
与此同时我觉得反方的临场发挥能力相当棒,如二辩以正方的例子举例,三遍以轮子与汽车的举例,虽然例子朴实,但是都很好的把观点给实例化、清晰化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从双方辩论的主线上看,正方的观点在价值上,很大,很抽象化,虽然他们的辩论相当精彩,但是抽象化的观点很难让人从心理上信服、接受,谈国家谈人民谈价值……这些有点虚。
就像反方一辩说的,如果你连一个事实也拿不出来,又怎么能令人信服呢而反方呢,他们以大量的事实论证,而这些事实又神为人所信服。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方也有一个弱势,就是它的事实例证太多,每一个例证都大同小异,虽然都直击了主题,但是一次说过多就显得重复,辩论赛的时间是有限的。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东周列国志》中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
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成了即为成功,没有达成即是失败。
英雄是指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拜情感的人。
再看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
我方之所以认为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理由有二。
第一,成功和英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成败论不出英雄。
从定义出发,成功指既定目标的达成。
就一场辩论而言,若以胜负为目标,那赢了就是成功。
若以获得朋友、经验为目标,输了也是成功,在场的各位以欣赏一场精彩的辩论为目标,那么今天在场的各位全都是英雄啊,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英雄也不以成败论。
英雄是能够激起他人崇拜情感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一份荣耀,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崇高的信仰。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再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都有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
之于杭州,我们身边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而放眼国内因天津港爆炸而失去生命的消防员们,逆火而行的傲人之姿,已写尽英雄的铁骨铮铮。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他们是失败的,甚至他们也许并没有救下任何生命,仅以此论,他们不能算是个成功的消防员,如若就依对方辩友所言,我们以成败论英雄,不是太让人心寒了吗?以简单刻板的成败论丰满鲜活的英雄,正推逆推都不成立,这是个套着价值观羊皮的错误命题啊。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充满功利价值导向的论断是错误的,有害的,因此它不可取。
追求成功没有错,渴望成为英雄也没错,但是,若社会普遍认同以成败来论英雄,极易形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气。
商业界的欺诈行为,体育界的兴奋剂丑闻,学术界的抄袭之风,教育界的唯分数论等等现象,皆是恶果。
“以成败论英雄”,极易使人们一味追求成功,往往忽略了成功前的努力和艰辛,人们一味追求英雄的光环,却忽视了英雄品质的闪光,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今天我作为反方的一辩,我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首先,成功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于一个人来说,成功可能是家庭和睦、健康快乐,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成功可能是事业有成、名利双收。
因此,将成功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会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其次,成功本身也是相对的。
同样的成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价值和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以成败论英雄也会受到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容易导致人们过分追求成功,忽视了道德、良心等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样的人我们难以称之为英雄。
因此,我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谢谢!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反方的二辩,我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首先,成功与失败本身就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并不是对立的。
成功和失败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失败中学会坚韧和勇气,在成功中学会谦虚和感恩。
因此,将成功和失败对立起来,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判断。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容易让人们忽视人物的其他价值。
除了成败之外,一个人的品德、智慧、勇气等等都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如果仅仅以成败论英雄,很可能会忽略这些重要的品质,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会让人们过分追求成功,而忽视了过程中的道德和规则。
这样的人可能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达成目的,破坏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称之为英雄。
因此,我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谢谢!三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反方的三辩,我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首先,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它们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是多维的,包括智慧、品德、勇气等等。
如果仅仅以成败论英雄,很容易忽略这些重要的品质,导致评价的不全面性。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辩论赛观后感示例文章篇一:《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辩论赛观后感》哇塞!前几天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超级精彩的辩论赛,主题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潮澎湃!正方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反方则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一开始,正方的同学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气势汹汹地抛出了他们的观点。
他们说:“成功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和努力的体现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难道不应该被称为英雄吗?”我在台下听着,心里暗暗点头,觉得他们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啊!反方也不甘示弱,他们反驳道:“难道失败的人就不是英雄了吗?那些为了正义和理想奋斗,虽然最终失败的人,难道他们的精神就不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吗?”这一下子,可把正方给难住了。
在自由辩论环节,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方的一位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拿到金牌的就是英雄,难道那些没有拿到金牌的就不是付出努力了吗?难道他们就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吗?”反方的一位女生立刻站起来,声音清脆地回答:“那如果一个运动员为了拿金牌不择手段,使用了不正当的方法,就算他成功了,能算是英雄吗?”这一问,让正方的同学一时语塞。
我在台下看得那叫一个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一会儿觉得正方说得对,一会儿又觉得反方有道理。
我旁边的同学也和我一样,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又兴奋地和旁边的人讨论。
这场辩论赛就像一场精彩的拔河比赛,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正方说:“成功是对一个人努力和能力的最好证明,一个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人,难道不是英雄吗?这就好比登山,能够登上山顶的人,难道不是勇敢和坚韧的吗?”反方立刻回应:“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登山的过程中,帮助了很多队友,虽然他自己没有登上山顶,难道他就不是英雄吗?”辩论进行得越来越激烈,双方的论据一个比一个精彩。
正方提到了古代的英雄豪杰,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这难道不是伟大的成功吗?反方则列举了岳飞,虽然他最终没有实现抗击外敌的最终目标,但他的精忠报国难道不是英雄之举吗?直到辩论赛结束,我都还沉浸在其中,脑子不停地在思考着双方的观点。
辩陈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而“以成败论英雄”正是其中一个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的思想。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首先,以成败论英雄将人们对英雄的评判标准局限于某一特定场景的成功或失败,忽略了英雄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然而,一个真正的英雄不应仅仅因为在某个特定时刻取得了成功而被推崇,或因为遭受失败而被贬低。
英雄是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正直的人,他们的内在优秀品质才是他们真正的魅力所在。
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忽略了这一点,狭隘地看待英雄的价值。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和歧视。
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失败和挫折,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和困境的时候。
然而,若将英雄定义为“成功者”,那么那些未能成功的人将被边缘化和排斥,他们的价值将被丧失。
这对于社会团结和和谐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我们应该敬重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他们在努力奋斗的道路上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限制了人们对于成败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他们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还受到环境、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成败论英雄忽略了这些因素,使人们无法全面理解背后的原因和过程。
这种观点的存在,容易使人们对于成败产生刻板印象和误解。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忽略了人们的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人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然而,以成败论英雄容易使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成长过程失去耐心和信心。
我们应该看到,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会有许多失败和困难,而这些失败和困境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那些在失败中坚持不懈的人,因为他们正在成为真正的英雄。
综上所述,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狭隘和不公正的观点。
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内在品质卓越并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力的人。
辩陈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尊敬的评委们,尊敬的观众们,
我今天站在这里,要向大家辩论的话题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我相信,英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概念,不能简单地通过成败来衡量。
首先,成败本身是一个主观的评判标准。
不同人对于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
因此,基于成败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英雄是不公平的。
英雄应该是在完成一定的使命或者贡献之后,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这种积极影响不仅仅维度于成功与否,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容易忽略英雄的真实价值。
英雄应该在不同的领域中,通过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展示出卓越的能力、激励人们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他们更重要的是在彰显出道德品质、勇气、正直和毅力等。
这些品质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英雄的关键。
最后,以成败论英雄容易产生片面的价值取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英雄潜质的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
然而,这并不能否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他们或许并没有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的成绩,但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成败来论英雄,应该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评估和体现他们的价值。
综上所述,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英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概念,不能简单地通过成败来衡量。
我们应该以英雄的贡献、勇气、道德品质、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和认同一个人是否是英雄。
谢谢!。
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一辩蒋舸: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
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
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
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南宋时的岳飞精忠报国,文韬武略,但却因为生不逢时,未遇明主,最终只能壮志未酬的屈死风波亭。
正是因为成败中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我们才会对那些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浩然之气的悲剧英雄肃然起敬。
当雄姿英发的周瑜无奈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当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在狱中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追求各种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世的,唯有超越成败的精神才更能彰显出英雄的本色。
如果拿上一把僵化刻板的成败尺子,又怎么指望能量得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呢?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它诱导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成功了无论手段多么卑劣,都照样可以摘取英雄的桂冠。
如此一来,前有赫赫英明牵引,后又滚滚利益推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正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存在以上两点错误,因此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756字)二辩袁丁: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是有可取性的。
辩陈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2017-04-12什么是英雄,由古至今就有不同的说法。
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英雄,身怀绝技、惩恶扬善的侠客是英雄。
今天,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英雄时,更多了一番理智与思考,但是,无论是时代英雄、个体英雄,还是幕后英雄、无名英雄。
他们身上都具有果断的行为、高尚的思想、坚毅的品质等等要素。
因此,简单地以成和败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显然是轻率不切实际的。
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原因有三:首先,成和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和败自身可以相互的转化。
就让我们以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前三名为例,法国队以三比零大胜巴西,对法兰西来说,队员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而克罗地亚获得第三,但是举国上下却也为之欢腾,庆英雄凯旋。
倒是得了亚军的巴西队好没面子,灰溜溜地回了巴西利亚。
金银铜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请问,这是成与败能判定的吗?连成败的标准都难以确定,你却用它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你能说得清吗?其次,英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难以简单的成败来论。
英雄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因素,是英雄不可或缺的条件。
记得鲁迅先生在《铸剑》中写下了眉间尺,当他将自己的首级交给侠士,他所表现的不屈的意志,使他成为了英雄;而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记叙了那个甘为先生受三千里流放的蔡元定,当他从容镇静地面对死亡时,他所表现的高尚的人格,不凡的气势,也使他成为英雄。
而正是这些,才勾勒出一副英雄的全图,显现出英雄本色的真谛。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不是一句空洞的安慰。
离开了时代的精神和精神的价值,仅以简单的成和败,来判断英雄,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否过于功利呢?今天,我们在这里论英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英雄,而是要学习英雄。
但是,功利的英雄观,往往使人们忽略了英雄成功时所付出的努力。
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英雄身上的光环,显然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重视英雄的精神、力量,将其不断的升华,作为鼓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因素。
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一辩陈词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原因有三:首先,成和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和败自身可以相互的转化。
就让我们以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前三名为例,法国队以三比零大胜巴西,对法兰西来说,队员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而克罗地亚获得第三,但是举国上下却也为之欢腾,庆英雄凯旋。
倒是得了亚军的巴西队好没面子,灰溜溜地回了巴西利亚。
金银铜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请问,这是成与败能判定的吗?连成败的标准都难以确定,你却用它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你能说得清吗?在淞沪会战中,他的战绩曾经被视为传奇——八一五空战,第四大队共击落日机6架,乐以琴一个人就打下四架。
随后在1937年8月21日,乐以琴奉命阻击日机,在上海西郊又击落两架敌机。
按国际惯例,凡在空战中击落敌机5架以上的飞行员被称作“王牌飞行员”。
而仅仅7天的时间,乐以琴就打下了6架日本飞机。
世界各大报纸和通讯社都报道了此次战况,他成了中国空军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
抗日战争中他总共击落敌机8架,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还有“空中赵子龙”、“江南大地之钢盔”之美誉。
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在南京保卫战中不幸殉国,时年仅23岁其次,英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难以简单的成败来论。
英雄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因素,是英雄不可或缺的条件。
记得鲁迅先生在《铸剑》中写下了眉间尺,当他将自己的首级交给侠士,他所表现的不屈的意志,使他成为了英雄;而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记叙了那个甘为先生受三千里流放的蔡元定,当他从容镇静地面对死亡时,他所表现的高尚的人格,不凡的气势,也使他成为英雄。
而正是这些,才勾勒出一副英雄的全图,显现出英雄本色的真谛。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不是一句空洞的安慰。
离开了时代的精神和精神的价值,仅以简单的成和败,来判断英雄,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否过于功利呢?今天,我们在这里论英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英雄,而是要学习英雄。
但是,功利的英雄观,往往使人们忽略了英雄成功时所付出的努力。
辩陈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和价值。
然而,我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成败论英雄的缺点,以及更好的评价方式。
首先,成败论英雄忽略了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成功的人是怎么样的,他们通常是聪明、勤奋、努力工作、拥有决心和毅力等等。
然而,这些特质往往被忽视,我们只看到他们取得的成就,而不看到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失败或挫折,但在最终取得成功之前,他们不断地尝试、调整和改进。
结果,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我们只看到这个结果,而忽略了他们在之前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相反,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不应该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人的价值与所做的事情、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帮助、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等等都有关。
因此,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些人的成就、财富和地位,我们很容易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独特价值。
此外,成败论英雄会导致我们放弃尝试做出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担心失败的后果,那么我们可能会避免冒风险、不愿尝试或停留在舒适区。
然而,这种消极态度和放弃的行为可能会阻碍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虽然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不太准确,但还是有一些更好的评价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以下是几个点:第一,我们可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正直、勇气、负责任、友爱等等。
这是一个人更深层次、更本质的方面,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人品和能力。
第二,我们可以考虑一个人在社会或社区方面的成就,例如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他们曾经以何种方式给予别人帮助等。
这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别人生活的。
第三,我们可以看一个人如何定位自己,即他们所关注和寻求的价值是什么。
例如,他们可能更关心家庭、社区、艺术、新技术、环境保护等等方面。
这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对特定领域的贡献和热情。
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一辩陈词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而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那么何谓成功?何谓失败?何谓英雄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功是指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是指在斗争中被打败了或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英雄则是指具有崇高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辛的为人民利益、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之人。
成功了固然是英雄,如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打破了汉朝必须与匈奴和亲的局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大元王朝;民族英雄郑成功又成功地从荷兰手中夺回了本属于中国的台湾……他们为自己的理想策马奔腾,不懈努力,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并在追求的过程中绽放出了无限光彩,名留青史,为后人所敬仰。
可难道失败了就不是英雄了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奈若何。
”项羽自刎于乌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代良将最后自杀而亡,他们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们有谁不承认他们是英雄呢?也许在古代他们所在的那个年代,他们是失败者,但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在我们看来他们难道不是英雄吗?又如精忠报国最后却被奸人所害的岳飞;顽强抗击清兵最终为国捐躯的史可法;英勇驱逐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牺牲的杨靖宇,,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去追求去奋斗,纵然结果是失败的,但在我们的眼中他们不是比那些所谓的英雄”更具有英雄气概吗?失败了的英雄,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是泪水,痛苦,和一种深沉的孤独,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但就是这样的人,反而更能让历史来铭记他们,而今天我们所真正了解的不就是那些失意的英雄们吗?在他们那时的时代,他们或许生活的很痛苦,不被理解抑或被人嘲笑,甚至导致了生命的终结,但却在现今得到了永恒。
他们是永留于历史的,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是让我们后人永久感慨万千的。
真正的英雄,成亦英雄,败也英雄,成或败都不能掩饰其英雄本色,不足以抹杀其人格魅力。
由是观之,王者与盗寇可以成败评判,惟英雄不可以成败论之。
二辩陈词我方坚持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而其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在于它论不出英雄。
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乌江自刎的项羽就不算英雄吗?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说的又是谁呢?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上,不可谓不是一个失败者,然而凭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们能说他不是英雄吗?陆游一生为收复故土而努力,到临终还没有达成自己的理想,甚至连一点进展也没有,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失败者,可是凭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
这样至死不忘国事的精神,我们能说他不是个英雄吗?李广仗义疏财,但如此一个热情真挚的人,一生未被封侯,且最终被逼自杀;再如俄狄普罗休斯,他热爱人民,辛劳治理国家,但命运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杀父娶母,他与命运抗争,但仍未逃脱命运的嘲弄,他们就不算是英雄吗?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赵高倒是成功了,他拥立秦二世,害死扶苏,蒙恬,剪除李斯,最终成为秦帝国的实权掌控者,但是像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伪君子,能被成为英雄吗?袁世凯倒是成功了,他颠覆满清,侵吞革命果实,最终称帝,但这样一个逆历史潮流而上的野心家,能被成为英雄吗?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知,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所以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成败英雄论怎么会可取呢?其实,英雄代表的是一种品质,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他们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感动我们,就在于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而若以成败论英雄,那不就是鼓励我们去不择手段的追求成功吗?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三辩陈词我方始终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
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那么让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又没有一点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的人都有成功,仅以成功如何论英雄呢?首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若只以成功论英雄,那么会有多少人,在这个幌子下,去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呢?商业界的欺诈层出不穷,文学界的抄袭屡禁不止,体育界的兴奋剂丑闻时有发生,,如此急功近
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这个功利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呢?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再者,以成败论英雄,即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而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道路不会一直平坦宽阔,人也不会一直成功。
失败与成功往往会并存在人的生命之中。
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了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在其统治之下,法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
而之后,滑铁卢战役中,这位成功者却又是失败者。
他使得他所建立的王朝彻底垮台。
那他算不算英雄呢?国父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
动辛亥革命,成功颠覆了满清的统治,而之后,他所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
那他又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若以成功论英雄,这些人生中充满起伏,一生中成功与失败交错、鲜花与泪水相伴的人,又是什么呢?他们是英雄,还是狗熊呢?若他们是英雄,那么他们的失败又做何解释呢?若不是,那他们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综上所述:
我们坚持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四辩陈词能否以成败论英雄取决于这样论处的英雄是否是真英雄;这样论处的英雄是否对社会有益。
固然,追求成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但如果说成功了便是英雄,失败了就不能算作是英雄。
那岂不是让人们不择手段的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去考虑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是否合适,是否对社会有益。
更可怕的是,这种一味的追求成功而达到的所谓的成功,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很可能有着很大的危害。
如果达到了目的就是英雄,那人类的价值观岂不是乱了套了吗。
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所作所为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潮流和社会正义。
一个真正的英雄要敢于克服超出通常程度的困难,主动承担起比通常情况下更大的责任,敢于向黑暗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所以英雄不仅仅是一种头衔,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崇高的信仰。
如果说成功的人便是英雄,岂不是忘掉了英雄的本质。
英雄也是有些有肉的人,它既有超越凡人卓越之处,也有平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只是一时一事的结果。
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客观因素都会决定成败。
以成败论英雄,看得见英雄的功业,看不见英雄的气节;看得见英雄的意气风发,看不见英雄的怆然失意。
看得见功成名就的正剧英雄,看不见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
这样论英雄,不光埋没了真英雄,还论出了许多假英雄。
英雄本色超越成败而存在。
这就像环肥燕瘦,各尽其美,正因为美本身不以胖瘦而论。
以成败论英雄,就像以胖瘦论美人,其结果只能是亵渎了英雄,唐突了佳人。
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会变得无关紧要。
于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到底是在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在泯灭我们的良知。
以成败,论不出真英雄,要想论出真英雄,必定不能用单一的成败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