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执行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30
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在判决生效后,如何对罪犯进行刑罚的具体操作规程和程序;而刑罚裁量制度是指在判决前,如何确定罪犯刑罚的量刑标准和裁量权。
首先,刑罚执行制度是确保法律判决落实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一系列的程序规定,如罪犯收押、刑期执行、假释考核等。
在中国,刑罚执行的主体是监狱系统,监狱负责罪犯的收监和服刑。
监狱会根据法院的判决书和刑罚执行法规的规定,对罪犯进行限制和管束,保护社会的安全。
刑罚执行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刑罚的作用。
其次,刑罚裁量制度是影响刑罚执行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刑罚的种类、幅度和裁量权的行使等方面的规定。
量刑标准是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罪犯的主观恶性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准确的量刑可以反映社会公正和法律的严谨性。
刑罚裁量权是指法官对罪犯的刑罚大小进行裁量的权力。
法官根据犯罪事实、罪犯的个人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最终的刑罚结果。
刑罚裁量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刑罚的适切性和针对性。
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刑罚执行制度通过对刑罚的执行过程进行规范,保证了刑罚的有效执行和具体效果。
刑罚裁量制度是在刑罚执行前,为刑罚执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刑罚的执行需要依据判决书和法律规定,在刑罚裁量程序上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保证了刑罚执行不被滥用和随意操作。
然而,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刑罚执行制度中,监狱管理的人员可能因为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导致刑罚的不公正。
刑罚裁量制度中,法官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临时决定往往会对刑罚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判决结果的不确定性。
同时,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还需要与社会认知和期望相协调,以使刑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预防和惩罚犯罪的功能。
为了加强刑罚执行制度和刑罚裁量制度,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加强监狱管理体制建设,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刑罚执行程序,确保罪犯不受到虐待和侵害。
关于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的若干思考一、引言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宁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刑罚执行则是实现刑罚目的、维护司法公正的基础性工作。
然而,当前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执法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监狱管理的漏洞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和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确保刑罚执行科学、合法、有效。
二、加强执法监督加强对刑罚执行过程的监督意义重大。
一方面,可以发现和纠正执法人员的不当执法行为,减少不当执法行为给受刑人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和效果。
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执法监督。
1.加强对刑罚执行设施的监督:加强对监狱、看守所等设施的监督,防止不必要的伤害和他人侵入的潜在威胁。
2.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督促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操作,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
3.加强对受刑人的监督:加强对受刑人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受刑人的基本人权,防止不必要的伤害和违规行为发生。
三、强化程序规范规范执法程序是确保刑罚执行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必须要通过程序规范来确保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明确依据:在刑罚执行前,要明确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必要的程序和依据不能省略。
2.遵循程序: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尊重法律程序,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刑罚执行过程合法无误。
3. 甄别证据:要加强证据的甄别工作,杜绝排除证据、非法取证等不当行为,保护被刑罚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监狱管理刑罚执行的效果和合法性与监狱管理有直接相关性。
因此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狱管理。
1.加强对监狱守卫员的管理:监狱守卫员是监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确保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操守,防止滥权和受害人身伤害的情况发生。
2.加强对受刑人的关注和照顾:确保受刑人的基本权益受到充分的尊重,为受刑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心理环境。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罪犯的惩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一、古代刑罚种类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虽然多种多样,但也可以分为几大类:鞭刑、笞责、磔刑、剪耳、杖刑、斩首、流放、监禁和赐死等。
其中鞭刑是最严厉的惩罚,多用于轻罪和执行死刑前的酷刑。
另外,笞责和磔刑等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剪耳和杖刑属于轻微刑罚,而斩首和赐死则是最终的极刑。
二、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因时因地而异,但大多数的惩罚都是公开的,以警示他人。
在古代,官员有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处决犯人,但必须事先经过审查和汇报。
罪犯通常被带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判决和处罚。
一些惩罚是由一群人执行的,例如鞭打、斩首等,往往会是极其残忍和令人震惊的。
三、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古代刑罚制度是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在战国期间,惩罚的方式趋于严厉,人们因为担心罪犯再次犯案而对他们进行残忍的处罚。
秦朝时期,实行严控制度,将刑罚进一步的规范化,确立了奖罚分明的制度。
汉朝时期大力推行法制化,逐渐规范刑罚执行过程,开展司法制度改革。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
四、刑罚与社会观念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不仅体现了它的社会观念,也反映了国家文化。
中国社会一直注重“以儒治国”的思想,认为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人们行为端正。
因此,在古代中国,很少有以私人为目的的惩罚,而是通过刑罚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古代人们还遵循着“痛罚必见之而弗犯”的观念,认为刑罚的使用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并防止罪犯再犯罪。
五、刑罚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刑罚制度逐渐改变。
如今,国家已经将鞭打、杖责、绞刑和磔刑等极其残忍的刑罚禁止,并逐步推进司法制度和法律普及教育。
现代刑罚不但注重惩罚犯罪行为,也重视其改造和教育功能,尽可能地减少被判刑的人的惩罚和伤害。
六、对中国古代刑罚的思考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它的社会文化观念。
刑法中的刑罚执行制度刑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关注的是社会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而刑罚执行制度则是刑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现刑罚的公正、有效执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监狱制度、缓刑与假释、社区矫正等方面探讨刑罚执行制度的不同实践和改革。
一、监狱制度监狱制度作为刑罚执行的主要方式,起到了保护社会安全和惩罚犯罪的作用。
然而,监狱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现行监狱制度往往过分注重惩罚,忽视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重返社会的准备。
这导致很多罪犯在出狱后再次犯罪的概率较高。
其次,监狱制度中存在着种族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某些群体在刑罚执行中往往更容易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因此,监狱制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更加注重教育、改造和社会融入,以及对所有罪犯的公正对待。
二、缓刑与假释缓刑与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的两种替代方式,倡导非监禁刑罚。
缓刑允许罪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免除刑罚执行,进而通过社会服务、教育和心理疗法等手段对其进行社会重新融入和改造。
而假释则是指在罪犯刑期届满之前,根据罪犯的改造情况对其进行提前释放。
这两种方式减少了监狱资源的占用,也给罪犯提供了改造和再次融入社会的机会。
然而,缓刑与假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导致犯罪分子再度犯罪。
因此,刑罚执行制度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三、社区矫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社区矫正成为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矫正是指不将犯罪分子关押在监狱,而是通过社区监督和协助进行惩罚和改造。
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监狱资源的占用,还更好地促使罪犯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和重新融入。
社区矫正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投入和付出。
社区监督人员的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社会对于罪犯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综上所述,刑罚执行制度在刑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监狱制度、缓刑与假释、社区矫正等都是刑罚执行的不同方式和工具。
刑罚执行制度解读刑罚执行制度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和教育改造,防止和打击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治理。
首先,刑罚执行制度扮演着防止犯罪的重要角色。
通过实施刑罚,可以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起到威慑作用,减少了潜在的犯罪。
当犯罪分子看到身边的人因犯罪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就会对犯罪行为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降低了犯罪的发生率。
其次,刑罚执行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定。
而通过刑罚执行制度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可以有效地遏制犯罪的扩散,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刑罚执行制度还可以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犯罪分子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错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刑罚执行制度还保护了被害人的权益。
犯罪行为常常给被害人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破坏了他们的生活和幸福。
而刑罚执行制度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法律惩处,可以为被害人讨回公道,保护他们的权益,恢复他们的尊严和安全感。
然而,刑罚执行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刑罚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司法人员在判断和执行刑罚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实践经验不同,可能导致对同一类犯罪分子的处罚不一致,从而引发公平正义的争议。
其次,刑罚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对犯罪分子的人权保护问题。
尽管刑罚执行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分子和保护社会安全,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非人道的待遇和侵犯人权的行为,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正确对待。
此外,刑罚执行制度还需要不断与社会发展和变革相适应,进行改革和完善。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犯罪分子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治安形势也在不断改变,刑罚执行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犯罪防控工作。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制度一、累犯(一)概念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间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二)种类1、一般累犯(1)概念:刑法65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根据刑法65条规定,因故意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前后两罪均达成年的犯罪分子。
累犯与再犯:累犯都是再犯;再犯仅有部分是累犯。
累犯与前科:累犯侧重于再次犯罪;前科侧重于前次犯罪。
(2)成立条件:①主观条件。
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
②刑度条件。
前后两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
前罪已经判处,后罪可能判处。
③时间条件。
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5年内。
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假释考验期满视为刑罚执行完毕;缓刑为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刑考验期满又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④年龄条件。
前后两罪均为成年人犯罪。
(排除:两罪均为未成年人犯罪和前罪为未成年人犯罪后罪为成年人犯罪)2、特殊累犯(1)概念刑法66条:“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根据刑法66条规定,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而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的犯罪分子。
属于同种累犯。
(同种类罪;区别与异种累犯;同种累犯是刑法打击重点)(2) 成立条件①罪质条件。
前后两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②刑度条件。
前后两罪都应当判处刑罚。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③时间条件。
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的任何时候。
刑罚执行制度
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国家对犯罪者实施刑罚的过程和程序,是刑事司法的重要环节。
该制度主要包括刑罚的执行程序、刑罚的执行方式、刑罚的执行监督等方面。
刑罚执行程序包括从判决生效到执行完毕的全过程,包括刑罚执行的申请、审查、批准、执行和结束等环节。
其中,刑罚执行的初始申请主要由刑罚执行机关、犯罪被害人和犯罪人提出。
审查和批准环节主要由刑罚执行机关和法院完成。
刑罚执行的具体实施包括罚金缴纳、拘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剥夺公民权利、监禁、死刑等多种方式。
刑罚执行监督是保障刑罚执行公正、合法的重要保障措施。
刑罚执行监督主要由监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机构完成。
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犯罪人的人身安全、精神健康、劳动教育、改造成果等方面的监督。
刑罚执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权自由的必要手段。
但是,由于刑罚执行涉及到犯罪人的生命和自由权利,因此在刑罚执行中要注意保障犯罪人的人权和法律权利,防止出现不当执法、徇私舞弊等问题。
- 1 -。
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所谓刑罚的体系,是指国家为充分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基于刑法明文规定而形成的、由必然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刑罚执行,是指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将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决所肯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以下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一、减刑(一)减刑的概念我国1997年刑法典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法分子,在执行期间,若是认真遵守监规、同意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建功表现的,能够减刑。
”所谓减刑,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法分子,在执行期间,若是认真遵守监规、同意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建功表现的,能够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把原判较重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二是把原判较长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按照刑法典第78条的规定,减刑可分为应当减刑与能够减刑两种。
应当减刑与能够减刑的对象条件和限度条件相同,但实质条件有所不同。
对于犯法分子减刑,应该具有以下适用条件:1.对象条件,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法分子。
2.实质条件,即“认真遵守监规,同意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建功表现”。
另外,刑法还规定若是有下列重大建功表现的,应当减刑:(1)阻止他人重大犯法活动的;(2)揭发牢狱内外重大犯法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奉献的。
3.限度条件,是指犯法分子通过一次或几回减刑以后,应当实际执行的最低刑期。
对于减刑的限度,刑法典第78条和有关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0年;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法分子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很多于12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
刑法中的犯罪量刑与刑罚执行量刑准则与刑罚执行机制在刑法中,犯罪量刑与刑罚执行是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
犯罪量刑是指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来决定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应当受到的刑罚程度;而刑罚执行则是指对已经被判处刑罚的人进行服刑和刑罚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一、犯罪量刑准则犯罪量刑准则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刑罚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量刑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的性质与情节: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直接关系到判决时的量刑结果。
一般来说,犯罪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罪行将会受到更重的刑罚。
2. 社会危害程度:社会危害程度是量刑准则的重要指标之一。
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刑罚相应会更严厉。
3. 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主观恶性:主观恶性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犯罪时的主观动机和犯罪态度。
主观恶性的高低也是考虑刑罚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社会危险性:判决时,法庭也会考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对社会的危险程度。
如果认定其对社会危害程度较高,刑罚的量刑也会相应增加。
二、刑罚执行机制刑罚执行是判决确定后对罪犯进行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国刑罚执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狱管理:罪犯在服刑期间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工作。
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关键机构,负责监督罪犯的行为,确保其服刑期间的安全和秩序。
2. 刑罚的个性化执行:根据罪犯的不同情况和罪行的不同性质,刑罚执行机构会采取不同的刑罚执行方式,包括剥夺自由、缓刑、假释等。
目的是使刑罚执行更加符合罪犯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
3. 宽严相济原则: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宽严相济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即既要使罪犯感受到刑罚的严厉,又要考虑到其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为其提供改造的机会。
4. 人权保障: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罪犯的基本人权,防止刑罚的过度限制和虐待行为。
同时,还应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改造措施,促进罪犯的良好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重建。
一、减刑概述减刑,普通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份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原判较重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二是把原判较长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二、减刑的合用条件1.减刑合用的对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份子。
2.减刑合用的根据1 )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2)重大立功表现3.减刑合用的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3年;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份子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少于15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应当减刑与可以减刑的对象条件和限度条件相同,但实质条件有所不同。
死刑犯在缓期2年执行期满以后的减刑,是死缓制度的组成部份,不属于这里讲的减刑减刑合用的根据1.确有悔改表现认罪伏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保护申诉权;未成年罪犯标准放宽;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罪犯注重悔罪表现;假释犯普通不得减刑2.立功表现1.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2.阻挠他人犯罪活动的;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3.重大立功表现1 )阻挠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减刑合用的限度减刑的合用必须以原判刑罚为基础所谓实际执行的刑期,是指判决交付执行后犯罪份子实际服刑改造的时间。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份子,判决执行前的被羁押时间应当计入实际服刑的刑期内无期徒刑犯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3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所谓刑罚的体系,是指国家为充分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基于刑法明文规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刑罚执行,是指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将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以下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一、减刑(一)减刑的概念我国1997年刑法典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所谓减刑,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原判较重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二是把原判较长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根据刑法典第78条的规定,减刑可分为应当减刑与可以减刑两种。
应当减刑与可以减刑的对象条件和限度条件相同,但实质条件有所不同。
对于犯罪分子减刑,应该具有以下适用条件:1.对象条件,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实质条件,即“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
此外,刑法还规定如果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3.限度条件,是指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以后,应当实际执行的最低刑期。
对于减刑的限度,刑法典第78条和有关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0年;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少于12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