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一)
- 格式:docx
- 大小:10.91 KB
- 文档页数:2
1名词解释●天然对比度:人体组织可概括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和气体四类,由不同组织间天然存在的密度差别所显示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
●X线的荧光效应: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荧光(肉眼可见),这种转换叫荧光效应。
●CT值:是表达组织密度的单位。
CT值是以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同水的衰减系数对比换算出来的。
●窗宽: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
●T1WI:用短TR(<500ms)和短TE(<25ms)而显示长T1低信号(黑)和短T1高信号(白)的成像。
●T1弛豫:质子在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吸收能量。
射频脉冲停止,纵向磁化开始,并释放能量,T1弛豫即纵向磁化恢复的过量和时间。
●螺旋CT:利用滑环技术的CT机,在扫描过程中X线管球作连续旋转,同时扫描床自动作匀速进床,从而在病人体表上的扫描线呈螺旋状,故称螺旋CT。
●高分辨CT●动态增强扫描填空●X线产生的具备条件:_自由活动的电子群_____电子群高速运行__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靶物质_●X线之所以能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基于X线的特性___穿透性___荧光效应_摄影效应____电离效应___,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__密度_____和厚度的差别。
●CT检查方法有:平扫___造影增强扫描___造影扫描__●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使用了两个角度的脉冲_90°脉冲____180°脉冲__●决定MR图像的组织参数有三个:_质子密度_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MRI设备中主要有:_磁体__梯度系统__射频系统__计算机系统__射频屏蔽和磁屏蔽__●根据异物特性分为不透X线异物及透X线异物。
●医学影像学包括_超声成像__、_γ闪烁成像_、__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_、_磁共振成像_、__发射体层成像_。
●X线与CT成像基础是靠相邻组织间的__密度__差别,而MRI则是靠MR_信号__差别。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_高密度_、__中等密度_、_低密度_。
3.《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3.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4. 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
t1弛豫名词解释
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T1弛豫"通常指的是核磁共振(NMR)或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也被称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1 弛豫时间的名词解释:
●定义:T1 弛豫时间是指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的磁场中由非平衡
状态(例如受到射频脉冲扰动后)返回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弛豫过程:T1 弛豫是核磁共振中的一种弛豫过程,其中磁化矢量沿着磁场方向逐渐恢
复到平衡状态。
这个过程与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有关。
●影响因素:T1 弛豫时间受到样品的性质、温度以及外部磁场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原子
核在同一样品中具有不同的T1 弛豫时间。
●测量:T1 弛豫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核磁共振实验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反转恢复实验。
这些实验生成的信号随时间变化,从而允许研究者计算T1 弛豫时间。
●应用:T1 弛豫时间的测量在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组织
或物质的T1 弛豫时间不同,这为图像对比提供了基础,有助于生成高对比度的影像。
总体而言,T1 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对于理解样品中核自旋行为、提高成像质量以及在医学领域中进行组织成像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弛豫与弛豫时间在磁共振现象中,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将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个恢复过程叫弛豫。
弛豫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两种。
(1)纵向弛豫和纵向弛豫时间:人体在MR机磁体内可产生一个沿外磁场纵轴(Z轴)方向的总磁矩,成为纵向磁化。
发射射频脉冲后,纵向磁化消失为零。
停止射频脉冲,纵向磁化逐渐恢复至原磁化量的63%,所需时间成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 (2)横向弛豫和横向弛豫时间:发射的射频脉冲还使振动的质子做同步同速运动,处于同相位,这样,质子在同一时间指向同一方向,形成横向磁化。
停止射频脉冲,振动的质子处于不同相位,横向磁化逐渐消失至原磁化量37%,所需时间成为横向弛豫时间,简称T2.在磁场强度一样的条件下,同一种质子的T1和T2从理论上是一样的。
(3)MRI成像:每个体素中氢质子的含量不同,氢质子受周围环境影响也会改变弛豫时间,这样虽然均称为氢质子成像,但含有不同的组织的体素之间会产生弛豫时间的差别。
即同为氢质子,静磁场强度也一致,但因组织结构的差别,造成氢质子之间弛豫时间的差别,把这些弛豫时间的差别用电信号记录下来并且数字化,就成为磁共振成像的基础。
实际过程是在人为旁边安装接受线圈,在质子弛豫过程中接受线圈受到感应产生电信号,弛豫的快慢决定了信号的强弱。
记录每个像素信号的强弱变化并将其定位,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就形成黑白差别的磁共振图像。
名词解释1. 损耗系数及振荡条件:| m = (g° - I S即g° _ :为包括放大器损耗和谐振腔损耗在内的平均损耗1a系数。
2. 线型函数:引入谱线的线型函数g~(v,V o) = 型,线型函数的单位是S,括号中的V o表示线型函数的中心频p-bo率,且有[g~(v,v0) =1,并在v0加减心%时下降至最大值的一半。
按上式定义的也v称为谱线宽度。
3. 多普勒加宽:多普勒加宽是由于做热运动的发光原子所发出的辐射的多普勒频移所引起的加宽。
4. 纵模竞争效应:在均匀加宽激光器中,几个满足阈值条件的纵模在震荡过程中互相竞争,结果总是靠近中心频率V。
的一个纵模得胜,形成稳定振荡,其他纵模都被抑制而熄灭的现象。
5. 谐振腔的Q值:无论是LC振荡回路,还是光频谐振腔,都采用品质因数Q值来标识腔的特性。
定义Q r Wp =2:v p。
■为储存在腔内的总能量,P为单位时间内损耗的总能量。
v为腔内电磁场的振荡频率。
6. 兰姆凹陷:单模输出功率P与单模频率V q的关系曲线,在单模频率等于0的时候有一凹陷,称作兰姆凹陷。
7. 锁模:一般非均匀加宽激光器如果不采取特殊的选模措施,总是得到多纵模输出,并且由于空间烧孔效应,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也往往具有多个纵模,但如果使各个振荡的纵模模式的频率间隔保持一定,并具有确定的相位关系,则激光器输出的是一列时间间隔一定的超短脉冲。
这种使激光器获得更窄得脉冲技术称为锁模。
8. 光波模:在自由空间具有任意波矢K的单色平面波都可以存在,但在一个有边界条件限制的空间V内,只能存在一系列独立的具有特定波矢k的平面单色驻波;这种能够存在腔内的驻波成为光波模。
9. 注入锁定:用一束弱的性能优良的激光注入一自由运转的激光器中,控制一个强激光器输出光束的光谱特性及空间特性的锁定现象。
(分为连续激光器的注入锁定和脉冲激光器的注入锁定) 。
10. 谱线加宽:实际中的谱线加宽由于各种情况的影响,自发辐射并不是单色的,而是分布在中心频率(E2—E i" 一附近一个很小的频率范围内。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总论1. MR 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 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 A 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 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 MR 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 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 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 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 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 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 HR 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 CT 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影像学名词解释 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全部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讨论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汲取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水成像:是采纳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淌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淌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 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看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凹凸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缘由而消失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肯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HRCT:高辨别率CT扫描,采纳薄层扫描,高空间辨别率算法重建及特别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辨别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微小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库一、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就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得,管球旋转与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得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就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得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得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得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与血流信号特征显示得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就是利用MR中得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得一种检查方法,就是一种无创性得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得新技术。
5.MRCP:就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得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与胰管得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得部位与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与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得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得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得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得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得检查技术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得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得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得63%所经历得弛豫时间。
一、总论: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11.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自旋弛豫名词解释(一)
自旋弛豫
1. 什么是自旋弛豫?
自旋弛豫(spin relaxation)是指自旋系统从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自旋电子学中,自旋是电子的一个重要属性,即电子围绕其自身轴心旋转产生的角动量。
2. 相关名词
以下是与自旋弛豫相关的一些常用名词:
自旋
自旋是粒子的量子力学性质之一,指的是粒子围绕自身轴心旋转产生的角动量。
自旋可以取正值、负值或零值,代表不同的角动量方向。
例子:电子自旋
电子是一种带有电荷的基本粒子,具有1/2个单位的自旋,可用上/下自旋表示。
上自旋可以表示为|↑⟩,下自旋可以表示为|↓⟩。
自旋弛豫时间
自旋弛豫时间是指自旋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自旋电子学中,常用的自旋弛豫时间有两种: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例子:T1弛豫时间
T1弛豫时间也称为纵向弛豫时间,是指自旋系统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自旋系统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丧失能量。
弛豫过程
弛豫过程是指自旋系统从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也可以称为自旋弛豫。
在这个过程中,自旋系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自旋的状态发生改变。
例子:弛豫过程
当一个自旋系统处于激发态时,会经过一系列的弛豫过程,使得自旋逐渐返回基态。
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例如布洛赫方程。
3. 总结
自旋弛豫是自旋系统从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涉及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和弛豫过程等相关名词。
了解自旋弛豫对于理解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等领域非常重要。
丘状高原区影像学名词解释1.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
其原理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激励下的共振吸收现象,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特征来获取样品的结构、成分和性质。
核磁共振的T1(纵向弛豫时间)和T2(横向弛豫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T1是指当原子核通过吸收能量后,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所需的时间。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过给样品施加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磁矢量从z轴向x-y平面旋转,然后关闭射频场,观察原子核磁矢量沿z轴方向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时间就是T1。
T1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的分子运动、自旋网络以及相互作用的信息。
T2是指当原子核通过吸收能量后,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磁矢量在x-y平面上逐渐失去相位同步并衰减的过程所需的时间。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过给样品施加一系列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磁矢量的相位逐渐失去同步,并通过观察共振信号的衰减来测量T2。
T2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的扩散、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梯度磁场的信息。
T1和T2的测量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医学影像学中,通过测量不同组织的T1和T2值,可以获得图像对比度,从而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T1和T2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样品分子动力学和结构的信息,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总结起来,核磁共振的T1和T2原理是通过测量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激励下的共振吸收过程中的纵向和横向弛豫时间来获取样品的结构、成分和性质的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In this world, no one is easier to live than anyone, but some people are clamoring for the sky and some people are working silently.通用参考模板(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医学影像学部分重要名词解释1. 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snf影像园2.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snf 影像园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snf影像园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哈医大20__年复试题)snf影像园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snf影像园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snf影像园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snf影像园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snf影像园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t1wi曲线名词解释
T1WI是指“T1加权像”,是一种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成像序列。
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T1加权像是根据组织的长T1弛豫时间
来生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方式。
T1弛豫时间是指组织中的原子核在受
到外部激发后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加权像对不同组织的
对比度敏感,有助于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T1WI曲线通常是指在进行MRI扫描时,根据不同组织类型的T1
弛豫时间特点所绘制的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在T1WI曲线中,不同组织类型的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速度不同,这有助于医生诊
断出组织的性质和病变情况。
从临床角度来看,T1WI曲线的解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的特性,比如肿瘤、炎症、出血等。
通过分析T1WI曲线,医生可以更准
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T1WI曲线是MRI成像中的重要参数,对于医学影像
学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T1WI曲线,可以更好地理
解组织的特性和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一)
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
1. T1弛豫时间是什么?
T1弛豫时间指的是核磁共振(NMR)技术中,样品自由感应衰减
至初级激发态或基态的所需时间。
它是评估样品内部原子核之间相互
作用的重要参数。
2. 弛豫时间的分类
在核磁共振技术中,弛豫时间可分为T1和T2两种不同的类型。
T1(纵向弛豫时间)是指样品中磁化强度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而T2(横向弛豫时间)是指样品中磁化强度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自由衰
减至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
3. T1弛豫时间的影响因素
T1弛豫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温度、磁场强度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的解释:
•样品性质:不同样品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等会对T1弛豫时间产生影响。
例如,有机化合物的T1弛豫时间通常较
短,而无机盐溶液的T1弛豫时间则相对较长。
•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样品的T1弛豫时间缩短,而温度降低则会导致T1弛豫时间延长。
•磁场强度:样品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T1弛豫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磁场强度越高,T1弛豫时间越短。
4. T1弛豫时间的应用领域
T1弛豫时间的测定与分析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
一些常见应用领域的举例说明:
•医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应用T1弛豫时间原理进行人体内部的非侵入性检查的重要方法。
不同组织在T1
弛豫时间上的差异可用于生成高对比度的影像,帮助医生诊断疾
病。
•材料科学:T1弛豫时间的测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化学结构、分子运动等信息。
这对于材料的设计、改进
和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研发:T1弛豫时间可用于研究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下的T1弛豫时间,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速率等参数。
5. 结论
通过对T1弛豫时间的解释和应用领域的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
T1弛豫时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和研究T1弛豫时间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