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第3节
- 格式:docx
- 大小:202.61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有1N3、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①速度大小的改变②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一、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有空隙(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3)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为r0时,分子所受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此时分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
二、分子动理论1.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统计规律:(1)微观方面:各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
(2)宏观方面:大量分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叫做统计规律。
大量分子集体行为受统计规律支配。
1弹簧小球模型2.分子力F随r变化的关系当r<r0时,F随r的增大而减小;当r>r0时,F随r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如图所示。
三.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情况(1)固体分子运动情况: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接近r0,分子间距离增大或减小时,分子间有较强的作用力,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液体分子运动情况:固体受热温度升高,最终熔化为液体,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分子之间距离大约增加3%。
因此,液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很接近固体的情况,分子间有较强的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但由于分子间距离有所增加,使分子也存在移动性,所以液体在宏观上有一定的体积,而又有流动性,因此没有固定的形状。
(3)气体分子运动情况:液体汽化时体积约扩大为原来的1 000倍,说明分子间距离约增加为原来的10倍。
因此气体分子间距离数量级在10-9m左右,分子间除碰撞时有相互作用力外,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分子作用力。
所以气体在宏观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可以充满整个容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要被一些难的问题困住,要有信心,你会克服困难的. 加油!!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用于属于勇敢攀登的人! 永中物理教研组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科学探究:力的平衡 设计 陈小波 审稿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7.3 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三维目标】 1. 学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 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检测: 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保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时,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为_______. 二、 小组合作 例 1.有一架质量为 1.5t 的直升机,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是_________N,当它水平飞行时,竖直向上的举力是_________N,当它匀速上升时举力则是_______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则是__________N. 思路引导:直升机停在空中时,保持______状态,此时它处于_______状态,所以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螺旋桨产生的举力与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举力的大小是_________N;当水平飞行时、匀速上升时、匀速下降时直升机均处于________状态,所以直升机受到的举力均等于它的________.例2.如图所示,用F=20N 的压力把重10N 的物体压在墙上,物体保持静止,则与压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N;与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_N.思路引导:根据题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右的压力,使墙受到一个压力,同时墙施加给物体一个向左的_________,同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由于物体静止,所以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__________,根据平衡力的特点,大小是_______.三、小组展示1.一个重100N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当用60N 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合力是( )A 40N,方向竖直向上B 40N,方向竖直向下C 0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2.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____N,方向__________.3.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着一个重500N 箱子,此时它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是_____N,过一会,某人用100N 的力水平向右推箱子,但箱子没有被推动,此时箱子受到地面_______摩擦力的作用(填“滑动”或“静”),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_N,其方向向______.当推力增大到150N 时,箱子仍然没有被推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N;当推力增大到200N 时,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填“滑动”或“静”),其大小是_______N,方向向______. 4.如图所示,重80N 的物体受到F=60N 的水平压力作用,沿竖直墙壁向下匀速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 A.20N B.140N C.80N D.60N 5.一个用50N 的水平推力,推着一个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则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及摩擦力的大小分别是( ) A.50N,50N B.50N,0N C.0N,50N D 0N,0N 6.如图所示,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 重10N,当物体B 重为2N 时,物体A 保持静止,这是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当物体B 重为3N 时,物体A 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A 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N. 四、下节预习指导 1、作业完成学案下一课时“课前检测”。
第七章 力课后习题答案第1节 力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离门轴距离近则门不易被推动,离门轴距离远则们易被推动,说明里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故两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
2.人对墙一个作用力,墙对人一个反作用力。
动手动脑学物理课本第5页:1(1)开弓射箭时,用力拉弓,会使弓发生形变。
(2)踢足球时,飞起一脚把足球踢飞,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用扳手拧螺丝时,作用点越靠近扳手的末端越省力,可见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马向东拉车,车就向东前进,马向南拉车,车就向南前进,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小孩力气小,一根弹簧也拉不开,大人力气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簧,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4.不能。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用力推另一艘船时,会对另一艘船施加力的作用,同时另一艘船也会对人施加一个方向相反的力,所以人坐的小船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2 节 弹力1. 在"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跳板被运动员压弯”两个现象中,发生的是不是弹性形变?说说你的理由。
2、小强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刚拉开时没感到太费力,可是两手拉开的距离越大,就越感到费力。
这是什么原因?3、试分析一个旧弹簧测力计不能准确测量的原因4、请读出图7.2-5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0.1N 。
5、将椭圆形厚玻璃瓶装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瓶中。
沿不同的方向用力捏厚玻璃瓶,观察细管中水面高度的变化。
请你从力使物体产生形变的角度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答:1.N F 75解:“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不是弹性形变。
是塑性形变,“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是弹性形变。
因为在“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后,橡皮泥不能自动恢复原状。
而当人离开板后,跳板会恢复原状,所以是弹性形变。
第七章力(知识清单)第1节力一、力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用F表示。
2.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另一个是物体。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3.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
(1)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2)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空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磁铁吸引铁球的力等。
4. 力的单位(1)国际单位:力的单位是(牛),用符号表示。
(2)感知一些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用力约N;拿起物理课本用力约N;拿起500ml瓶装矿泉水用力约5N;托起一个篮球所用的力约为5N;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N。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
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2)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有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放大观看。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般分为三种情况:(1)仅速度大小发生改变;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物体加速或减速运动。
(2)仅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如物体匀速转动。
(3)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如物体加速或减速转动。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 力的三要素(1)概念: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2)理解力的三要素①任何一个力都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因素。
②力的三要素决定力,当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
③因为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描述一个力时,就必须指明该力的。
2. 力的示意图(1)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的线段来表示力,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这种表示力的方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2)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即受力物体;②确定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可以在受力物体的中心,也可以在与施力物体接触表面的中心。
第七章第3节重力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内容:1、重力产生的原因;2、重力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学习方法:活动一:重力产生的原因1、体验:向空中抛出一个物体(橡皮擦),它会落向地面,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蹦极、瀑布、苹果落地……讨论:为什么向空中抛出的物体总是落向地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课第9页第1、2段,回答下列问题:(1)重力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常字母_____表示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那些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重力的大小1、体验并猜想:托起不同质量的物体,感觉一下所用的力有何不同吗?结合生活经验猜想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完成课本第10页的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数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数据填入下表: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在课本第10页的图7.3—3做出重力跟质量关系的图像。
根据所做出的重力跟质量关系的图像分析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力公式:G=mg温馨提示:注意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及单位:G (重力)——牛顿(N)m (质量)——千克(kg)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4补充: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
2. 详细内容:(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重物(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如悬挂重物的绳子。
(2)提问:这些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2. 知识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讲解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3.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2kg×9.8N/kg=19.6N。
(2)提问: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4. 随堂练习:(1)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3kg×9.8N/kg=29.4N。
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新授课1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含义的理解。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铅垂线、水平仪、形状不规则物体学生用:皮球、弹簧测力计、已知质量的钩码一盒、橡皮、细线【教学过程】跳高运动吗?当你用力蹬地会腾空而起, 但越 过横杆后,你会重重地落在海绵垫上,这是为 什么呢?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幻想:自己能够 飞翔,飞到宇宙中探索那神秘的世界,要想实 现飞天梦,需要克服什么力才能实现呢?(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课堂情 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课题】第三节重力【播放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长江、倾泻而 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投掷出去的铁饼、 标枪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动手实验】观察在高处由静止下落,沿水平、 斜向上、斜向下、竖直方向抛出的皮球等物体 的运动情况。
【引入】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靠 自身的牵引力上升的物体,还是被人为地抛向 空中的物体,无论它运动的过程怎样,最终还 是要落到地面上的(图7-3-2 ).你知道产生这 些现象的原因吗?一、创设情景引入 新课 【课件展示】我们站在地面 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 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 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 朝上的(图7-3-1 ),他们为 什么也站得很稳呢?同学图 7-3-1们是否替他们担心过:如若一不小心,他们是 不是极可能会“掉”到太空里呢? 你参加过学生兴致勃勃、观察 图片。
思考并讨论提出 的问题:阿根廷人为什么 也站得很稳呢?他们 会不会“掉”到太空?二、科学探究学习 新课(一)重力的概念 1、感知重力的存在学生观看视频和实验 现象,思考产生这些 现象的原因想想议议:飞机投放的物质,受 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作 用,会落向地面。
你 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 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 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子?苹果落地抛石落地水往低处流图7-3-2【师生总结】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 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 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我们把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 力•通常用字母“ G'表示。
【板书】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 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 表示。
(设计意图:这是通过通过视频和学生实验等手段唤起学生对重力的认识,既重力对物体运 动状态的改变来感知重力的存在。
)【引导点拨】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 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附 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都要受到重力作用, 因此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温馨提醒】① 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 受到重力•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常把物 体受到的重力简称为物重. ②我们日常 生活中讲“重量”,说的是物体的质量,2、重力的施力物体 和受力物体(设计意图:通过这 样的问题,可以发挥 学生的想象,活跃课 堂气氛,让学生在轻 松中感知重力的存 在)(二)重力的大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有大有小的.那么物体所受重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进行猜想3、明确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4、设计实验5、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引导点拨】由于质量主要由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决定,所以只要研究跟质量的关系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所以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
至于其它几个猜想,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发生思维。
)【设疑】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导点拨】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由于此时没有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不必交待这样做的理由)【实验指导】1、强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小组内如何分工?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质量m/kg1|重力GN114、如何改变实验次数?(设计意图:进行实验前,明确目标和协作分思考、讨论、大胆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生1:可能跟质量有关生2:密度生3:体积、速度、形状……对于学生的猜想,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图:交流、讨论:1、学生口述方法2、已知钩码质量50g 换算成0.05kg,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人一组,一个测量,一个记录。
3、填在课本第10页的表格中4、逐次增挂钩码个数6、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工,增加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在课本图7.3-3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
观察后思考: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数学7、评估数据8学以致用的知识找到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成果展示】分别选择2—3小组将图像投影在黑板上。
6、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方案建议方案一:对照学生记录的实验表格分析,质量成倍增大,重力也成倍增大。
这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方案二:计算表格中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可见都是10N/kg。
这表明,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比值是10N/kg。
方案三:根据学生描绘的图象,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判断重力与质量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式。
G-m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象。
其斜率为一常数,数值是10N/kg。
由此表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且G/m=g=10N/kg.(设计意图:实际教学中可将三种处理数据的方法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多种方式,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小结】&【板书】描点并连线各小组积极展示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得出准确的结论(三)重力的方向【想想议议】如何描述重力的方向?【实验演示】如图7-3-4所示,用一根线将重学生先根据生活现象1方向:竖直向下球悬挂起来,吊在支架上。
使该装置由水平放讨论重力的方向,然置变换到倾斜放置。
我们发现,无论放置在什后通过动手体验,确么位置, 细线总被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定准确的方向到底如下拉直。
因此悬线下垂的方向显示的是重力的何描述?方向。
J1J1甲乙图7-3-4【小结】&【板书】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可以想到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可是对方向竖直向下的认识还是不到位,所以这个设计能巧妙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是垂直向下。
)学生观察现象,在课本上标出重垂线的概【做一做】念2.重力方向竖直向用一根线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在重下的应用力的作用下,物体下垂的方向跟重力的方向一致,这样的线叫做重垂线(图7-3-6 )。
讨论:课本第14页第4题【试一试】重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 用。
生活中人们常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 否挂正;建筑工地上常用重垂线检查墙砌的是 否竖直(图甲);工厂中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 面是否水平(图乙)。
卫T 型尺k 检査工作台是否水平 学生讨论后回答:“下”指向地心 然后解释开头问题:所有的现象都是因为 受到地球向下的吸引 力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对重力方向的进一步深入, 认识到“下”是指向地心的,这就是离开地球 表面的物体都落向地面的原因。
)图 7-3-6甲乙图 7-3-7【想想议议】回扣开头和图7-3-8所示,我们(四)重心1什么叫重心?2、重心的位置【想一想】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PPT动画展示:作用效果上就好像作用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如图7-3-9所示,用一根绳子悬挂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现在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因此,一个物体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但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就好像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拉着物体,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
0点即为等效作用点重心.【小结】&【板书】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那么,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叫重心.(设计意图: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部分集中到一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认一认】你知道这些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吗?学生思考:如何把分散的很多点受到的重力集中到一个点?这用到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识别物体的位置:1)方形薄板的重心通过课件展示:2)球的重心3)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图7-3-10【师生总结】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例如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图7-3-10).(设计意图:通过对物体重心的识别,为后面画重力示意图打好基础。
)【温馨提醒】(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3、画重力的示意图在板上,而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如示意图心在它的圆心上。
【引导点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物体的受力,图时常把必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如图7-3-11所示。
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思考、讨论交流重力示意图的画法图 7-3-11(设计意图:重力的示意图是以后学习力学的 基础,所以对学生应严格要求。
)用一根细线栓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 做圆周运动。
这时,你会觉得橡皮要用手先拉 住才不会跑掉。
【类比猜想】月亮也绕着地球转动,它们之间 有没有力呢?(设计意图:通过月亮与橡皮、人手与地球、拉(五)重力的由 来1、想想做做学生动手实验 感受手拉绳子的力 思考左边的问题【小实验】力与引力等的类比帮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阅读课本12页最后一一 部分,思考: 什么是万有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小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 有引力温馨提醒: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 生的,但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 引力(万有引力)。
重力与吸引力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力的 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重力只是吸引力 【课一部展】万有引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 万有引而重律的发现是是竖直世下自然科学最 大的成果之一。
让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 栏目中的“飞出地球”(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对有关航天的知识都 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阅读,不必占用课堂 时间。